「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詩經·國風·周南·葛覃》
主題之美
《葛覃》作為《詩經》國風《周南》的第二篇,僅排在《關雎》之後,可卻遠遠不及《關雎》的名氣之大,也不及《關雎》的讓人朗朗上口。對於《葛覃》的主題之說,在文學界一直都有各種說法。
很多學者都認為《葛覃》的主人公是一位后妃,是一首讚美后妃、教化百姓的詩作;又或是一首描寫后妃回娘家探望父母之詩作;又或是一首后妃治葛的抒情之詩作。《毛詩序》有云:「《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於女工之事,躬儉節用,服浣灌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由此可看出,《毛詩序》認為《葛覃》是歌詠后妃之本之詩。
「詩」韻之美
從全詩的描寫看,是對葛藤的一首讚美詩。全詩以緩調起、急調收,中間以諧音雙關語進行點綴,如:「萋萋」是「妻妻」的諧音;「喈喈」是「諧諧」的諧音,暗含著未來家庭和諧的寓意;「莫莫」是「勉勉」的諧音,比喻女子的勤勞。
第一章描寫葛藤在春暖花開的自然環境下生長得十分茂盛。隨著葛藤成長趨勢的快速,已經逐漸鋪滿山谷,整個山谷呈現出一片翠綠的景色。黃雀的鳴叫之聲讓山谷顯得更加富有生機。春意盎然的景色為整首詩增添了不少愉快歡樂的氣氛。
第二章是描寫葛成熟後的場景。人們割下葛後,將其煮製、紡絲後,編織成各種各樣的布料和服裝。從中可以看出葛本身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和作用。
第三章卻突然切換畫面,不再寫葛,而是描寫人們愛惜葛衣之情,並講述了與之相關的故事:女孩在學習了與葛相關的所有本事之後,又再次向女師學習為婦之道。女師教予其要勤儉為婦,因此女孩勤儉節約,清洗舊衣,將衣服收拾的乾淨利索。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葛布的喜愛和葛布在人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歸寧」之美
「歸寧」,從字面上理解為已婚女子返回娘家省親的意思。在眾多學說中,有的說是「已婚女子返回娘家」,有的說是「待嫁女子的心情」。尤其是不管是任何說法,但不得不承認,從古至今,女子在出嫁前、出嫁後,都對父母、對娘家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但是不管在任何時候,尤其是出嫁之後,回娘家必先將自己在婆家的分內之事都完成後才準備回家。以此借喻女子的勤勞美德。
《公羊傳·莊公二十七》何休《解詁》曰:「諸侯婦人尊重,非有大故不得反;為自大夫妻,雖無事,歲一歸宗。」從這裡似乎告知我們,「歸寧」者的身份似乎是「大夫妻」又或者是「貴婦人」。她們的「歸寧期」要麼是一年一次,要麼是結婚後一年。
不管是何說法,都可以得出女子回娘家是從古至今都存在的一種習俗,並且女子回娘家的急切之情,在任何時候都是一樣的喜悅和盼望的。
《葛覃》一詩通過描寫葛生長之勢的茂盛,與黃鳥的鳴叫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看到這美麗的畫面,女子心中不由得產生更加急切的「歸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