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匏(páo)有苦葉,濟(jì)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qì)。
有瀰(mǐ)濟盈,有鷕(yǎo)雉鳴。濟盈不濡(rú)軌,雉鳴求其牡。
雝雝(yōng)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dài)冰未泮(pàn)。
招招舟子,人涉卬(áng)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注釋
匏:葫蘆之類。苦:一說苦味,一說枯。意指葫蘆八月葉枯成熟,可以挖空作渡水工具。
濟:水名。
涉:一說涉水過河,一說渡口。
厲:帶。一說解衣涉水,一說拴葫蘆在腰泅渡。
揭:提起下衣渡水。
瀰:水滿貌。盈:滿。
鷕:雌山雞叫聲。
濡,沾溼。軌:車軸的兩端。
牡:雄雉。
雝雝:大雁叫聲和諧。
旦:天大明。
歸妻:娶妻。
迨:及,等到;乘時。泮:分,此處當反訓為「合」。冰泮,指冰融化。
招招:招喚之貌,一說搖櫓曲伸之貌。舟子:擺渡的船夫。
人涉:他人要渡河。
卬:,代詞,表示「我」。否:不(渡河)。卬否:即我不渡河之意。
須:等待。
友:此女子等待的人。
筱青讀詩經:
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匏有苦葉》一詩與以往所學詩經有所不同。
聞一多說:這詩近唐人後的古詩,平鋪直敘,散的,與以前往復沓踏之歌謠體不同。而且,這詩又是特殊的、個人的,慢慢變成近代的歌之形。
因此有人據此猜測這是一首唐後詩歌,誤入詩經裡,但無任何其它證據。
這首詩除卻生字,字面意思很明了。
一個秋天的早晨,紅彤彤的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燦爛陽光照在濟水上,水面上波光粼粼,一個妙齡女子在岸邊徘徊,惦記著住在河對岸的心上人。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詩一開篇即說葫蘆葉子發枯葫蘆已經成熟。
匏,俗稱葫蘆,《論語 述而》,孔子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匏瓜是不能吃的,古人渡河時,將將風乾了的匏瓜拴於腰上,人則可浮於水,故曰「腰舟」,相當於今天的救生圈。
苦葉:即枯葉。匏瓜葉已經枯萎,說明葫蘆已經成熟,可以救生圈用了。
先說匏瓜,接著就說濟水。「深則厲,淺則揭。」
寫葫蘆,是為了寫渡河,誰渡河?河對岸的那個人,那個人是誰?當然是女主的心上人。
古時候,山高水長,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兩個人即使「盈盈一水間,」也會「脈脈不得語」。
前面我們學過《漢廣》,一條漢水的阻隔,使得樵夫不斷發出「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的慨嘆。
一條濟水,阻擋了我們的女主和她心上人的會面。
但是,我們今天的女主是個聰明實幹的人,她沒有自怨自艾,而是設身處地的在心裡為那個人想辦法。
一條濟水算什麼,要是水淺的話,那你挽起褲腳就過河來了。水深也不怕,葫蘆成熟了,你可以拴個腰舟過河來。
簡簡單單六個字,把一個少女大膽和急迫的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
「有瀰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濟水豐盈得仿佛要漫過岸邊一樣,水面波光粼粼,還好河水沒有漫過車軸,岸邊草叢裡的野雞叫得正歡,聲聲鳥鳴響徹渡口,看來它們是求偶心切。
這一章幾乎都是景物描寫,女主由盈盈的濟水想到出嫁的馬車,草叢裡野雞求偶的聲聲鳴叫正擾亂著她這顆待嫁少女的心。
第三章「雍雍鳴雁,旭日始旦」。
大雁南飛,說明這是秋天,首章匏瓜成熟也說明了是秋天,這裡女主的景物描寫暗含一個婚俗。
據《禮記》記載,古時之婚禮要經六道程序,稱為「六禮」。
第一是納採,男家向女家送一點小禮物,通常是一隻雁,表示求親的意思。
第二是問名,男家問清楚女方的八字之類好去佔卜吉兇。
第三是納吉,佔得吉兆以後,到女家報喜,記得要送禮。
第四是納徵,等於宣告定親,要下聘禮了。
第五是請期,擇定一個完婚的吉日。
第六是才是親迎,也就是迎親。
「納彩」之禮類似於今天的訂婚,「大雁」作為禮物,正式表示求婚的意思。
因此「雁」這一物象對於女主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象徵意義,也許男方已經行過「納彩」「問名」之禮,但是很顯然婚期未定。
大雁南飛,女主不禁感嘆時光的飛逝,轉眼就要到冬天,婚期還未定,女主怎麼能不著急?
最後女主脫口而出的是:「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你如果想成婚,一定要趕在未結冰之前!
這一句直截了當,女主不再矜持,不再拐彎抹角,直抒胸臆!將一個待嫁女子的急切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比前面學過《摽有梅》「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更直接!更大膽!更熱烈!
尾章「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女主的等待沒有白費,萬頃碧波上出現了一艘小船。
女主喜不自勝,以為是自己的未婚夫有了心裡感應駕舟而來。
然而,希望有多大!失望亦有多深!
飄飄而來的不是自己的未婚夫,而是另外的一個船夫。
船夫似乎察覺了女主的萬般焦急,老遠就召喚女主上船。
也許這船夫不過是個偶爾路過的遊客,也許這船夫就是個擺渡的人,也許這船夫不過是一個登徒浪子。
不管怎樣,我們的女主並沒有因為恨嫁而上了別人的船。
她非常堅決地表示「不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須我友。」
我不上船!我不上船!我要等我的朋友。
結尾「印須我友」,女子用朋友來掩飾等待情人的真實目的,答得含蓄而巧妙,形象地表現出女子的嬌羞和矜持。
至此,《匏有苦葉》這首有趣的小詩我們解完了。
詩句雖短,在短短的一首小詩中有山有水,有人有物,詩中有畫,畫中有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現代人揚之水說:
《匏有苦葉》中的渡頭風物也都是清朗明亮,濟渡之車,求偶之雉,深厲淺揭涉水之人,生活中的平常,是人生也是天地自然中的平常。懷藏著自家溫暖的心事,便看得一切都很自然,都很美好。無須排擠什麼,無須標榜什麼,心中的一點摯愛,一點溫存,就和這眼前景致一樣天經地義。
關於這首詩還有另外一個解釋就是諷刺衛宣公的淫亂說, 這自然是《毛詩序》的說法,朱熹沿襲之。
如何刺的呢?引用朱熹的說法:
第一章: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匏為可用,而涉處方深,行者當量其深淺而後可行渡,以比男女之際,亦當量度禮儀而行也。」
第二章:「有渳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朱熹解「夫濟盈必濡其轍,雄雉當求其雌,此常理也。今濟盈而不濡軌,雉鳴而反求其母,以比淫亂之人不度禮儀,非其配偶,而犯禮相求也。」
第三章:「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朱熹解,「言古人之於婚姻,其求之不暴,而節之以禮如此,以深刺淫亂之人也。」
第四章:「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以比男女必待其配偶而相從,而刺此人獨不然也。」
讀來實在牽強附會。
筱青單純解為一個姑娘的情思還有一個力證。
「匏」一分兩半就叫「巹」,婚禮上新郎新娘各執一瓢而飲就叫「合巹」,後來這合巹就慢慢演變成了現在的交杯酒。
詩歌以「匏」起興,即是思己之待嫁之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