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中,有一個若功德配天而為《老子》所開創的人生信仰和信念,那就是:功齊大道,「善利不辭」,德真德溥。
功德齊一而類於大道,就在於「善利不辭」,亦即是藉由修為的德真而實現廣大境界上的德溥。
在道家《老子》的思想中,大道是高於天地的絕對存在者,也是世界存在的最終維繫者和功德給予者。
人的德真之性,就在效法和體行大道之性。「道為之命」,實是為萬物立命。知道以知性,盡性以事道,則人與道性合一。「從事於道」,就在追求功德齊一於大道的人生境界。
德真而善利不辭的人性,既來自對大道至德的效法體認,又是人性率性自然的必然要求。盡己德真之性,既能功為生生不已,又是功德的「沒身不殆」。
這一人生信仰的價值意旨,就蘊涵於《老子》「從事於道者,同於道」,以及「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和「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的思想論說之中。
人若能「同於道」,自能德真而善利不辭,自能德溥而功德齊於大道。功德齊於大道,猶如儒家所說的人與天地參。
大道之性:獨立不改,周行不殆。
在《老子》的思想中,大道具有「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生生不已之性,故可以為「萬物之宗」。「獨立不改」,就是「為物不貳」(《中庸》);「周行不殆」,就是「生物不測」。
大道的生生不已之性,既體現為「善利萬物而不爭」,又反映在「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之中。合言之,就是「善利不辭」之德性。「善利」者,利澤於物而不爭利於物;「不辭」者,有求必與而施與無有間斷。
大道的真性,就是「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之玄德。這一玄德之真,就是生物而不居其功,長物而不求恩報,萬物歸焉而不為其主宰。
「天長地久」的價值意旨,就在於承載大道的生生不已之性。「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長生」者,既是功德之悠久,又是功德之廣大。
從大道的「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 (《文子·道原》)上言,固是「萬物恃之而生,莫知其德」。大道於天下萬物,是一視同仁而化育均平,德善而無有遺棄者。
在「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的「功成弗居」中,體現了大道功為不貳的意旨。既能功為不貳,就能功為不已;既能功為不已,就能生物不測。
德同大道:德真德溥,善利不辭。
人法於道,則己德與道同大。在人與道的合一上,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老子》)猶如天人合一思維,聖人效法體認於大道之仁,就在於藉由德真而達致德溥之境界。
德真的修為自然,就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有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溥」。德真而德溥,就是「純而不已」。
效法大道之真,就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之真;效法大道之公,就有「德善」和「德信」而無棄人物的無私之公;效法水之為道,就是善利不爭之大。
德真者,就能在「功成名遂而身退」(《老子》)中不伐其功,不矜其名。「不自伐,故有功。」只有不自矜伐於已有功績、功名,方能功為不貳、不已。
德善德信者,就是體行大道之性,而堅持「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則無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則不遺。
對於人來說,內聖而外王之道,就是有道德必有功名。對待功成,只有「復歸於道」,功成弗居,方能達致「功名長久,終身無咎」(《文子·道原》)的人生境界。
為大道立心,是立於「玄德」;為人立命,是立於「德真」。「德真」,猶如「至誠無息」,必然達致「德溥」。「德溥」,就是「以道蒞天下」,亦即是贊宇宙造化之道的化育之功。
功齊大道:天下歸往,澤利萬物。
聖人的「從事於道」,旨在「同於道」。聖人效法大道衣養萬物而為萬物所歸的價值質性,就是「執大象,天下往」(《老子》)。聖人,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聖王之博大,在於具有內聖的「三寶」之德。內聖而外王,就是「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天下歸往、樂推不厭,就是王道的必然功效。
慈所以有勇之效驗,就在於「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儉之所以能廣,就在於儉以節儉而愛民,致功德之著;「不敢為天下先」之所以能「成器長」,就在「後其身而身先」,百姓樂推而為「天下王」。
明王之治的偉大功德,就體現為「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莊子·應帝王》)。功蓋天下、化貸萬物而弗恃,就是功齊大道的不測之功。
「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撫四方。」(《文子·道原》)「撫四方」,就是道濟天下。聖人以道蒞天下,則必有萬民各得其所之功效。
聖人堅守德真之性,推誠抱真而澤利天下,而天下得之,必然心向歸往。有澤利天下的功德之溥,體現了「純而不已」的心性修為。與大道一,就是功德齊於大道。
《老子》道德思想的人生意義,就在於確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價值:
體行大道之真,就能在道德修為上「獨立不改」,進而在進德修業上「周行不殆」。
「獨立不改」,則功為不貳,善利不辭,而為德真;「周行不殆」,則功為不已,功成不測,而為德溥。德真,自能功德成溥。
堅定這一人生信仰和信念,就在於:
求諸己而修身,立本於德真,在本固中進德修業不止。「修之於身」而德真,自能達致「修之於天下」的德溥。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微信公眾號「我的學思觀」願為此盡微薄之力,不懈探究努力。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