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作家錢寧:中國的經濟改革就是一個「執兩用中」的過程

2020-12-23 同花順財經

從小說《聖人》之後,錢寧一直沉浸在孔子的世界裡。

他先是對《論語》的500多篇章句進行解構和重構,在2012年推出了《新論語》,而後又試圖從道理中發現定理,在近日出版的《論語綱要》中論述了孔子的「兩端」方法論和「中庸」之道。

誘使錢寧動筆的,起初是司馬遷《孔子世家》帶來的感動。在《聖人》中,他向讀者傳遞了這份感動。小說以孔子周遊列國和自幼及長兩條線索交替並行,從魯國下崗後的孔子一路遊說一路碰壁,因為「終身堅持一種信念」而「成為聖人」。

後來對《論語》的反覆深讀讓錢寧產生了兩個困惑:散亂的章句背後有沒有內在邏輯?孔子講的許多道理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思維方式?

第一個困惑,在他牽起「仁」這根線頭,按照仁的內涵、仁的形態、求仁的途徑等線索條分縷析後日漸明朗,最終成了一本邏輯清晰、簡明易懂的《新論語》。學者葛劍雄評價此書「不加一字,不減一字,編而不作,《論語》一新」。

《論語·子罕》讓他找到了解答第二個困惑的鑰匙。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錢寧認為,「兩端法」體現在孔子學說中的所有重要觀點裡,是其學說的理論基礎,也是解析問題的利器。

於是,《論語綱要》的第一部分闡釋了孔子的仁學,第二部分用以討論孔子學說的「兩端」方法論,第三部分則對「兩端法」進一步推演和應用,在「天道」和「人道」之間「執兩用中」,從而得出「天人之道」即「中庸」之道的結論。

從不惑之年寫到知天命之年,「兩端法」成了錢寧20年研究孔學的一個最重要收穫。

「這本書最終完成的時候,我有一種融會貫通的感覺,孔子的學說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通過這個體系還能更深刻地去理解他的一些觀點。」錢寧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有多少人會認同我不知道,但我還是很有信心的。」

他鮮少談起自己的父親錢其琛,在2017年父親去世後,他才「第一次以兒子的身份接受採訪談父親」。小時與父母聚少離多,錢寧說父親帶給他最大的影響是讓他能夠自己選擇生活道路。

「兩端法」讓孔學有生命力

經典一定是不斷有新意的著作,沒有新意的著作只是古籍。

錢寧堅信,「兩端法」對孔子思想的重估,對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價值,讓孔學不至於僵硬教條,在2000多年後依然有生命力。

他給「兩端法」的釋義是,事物的本質不存在於事物本身,在與其他事物的相互關係中才能顯現,因此事物本質取決於「兩端」。就好比人性本無善惡,因為與社會、與他人產生關係時才有了善惡之分,也才有了對人的孝悌信等要求。

「過去大家把孔子理解為一個單一主義者,有一個絕對真理的想法,其實不是。有了兩端思維,孔子的思想,比如他的『天人之道』、他的『中庸』,他如何判斷決策,都變得可以理解。」

他解釋道,以「兩端法」來推演,被孔子視為至德的「中庸」就是要「執其兩端而用其中」,在兩端之間做出適中的選擇。

中國的經濟改革體現了「執兩用中」的智慧。錢寧在書中舉例,市場和計劃是其兩端,「絕對市場」或「絕對計劃」都不是最好選擇,最優的改革政策一定是在市場和計劃之間取得某一點,並能應時而變。

「用中」的目的不是為了一方戰勝另一方,而是做出對雙方而言都是最優的選擇。推而廣之,中國的外交也體現著「執兩用中」,今天我們所談論的「共贏」,正是在尋找雙方最優的可能性。

不過,處理「兩端」關係,還需要孔子提出的「恕」。

錢寧說,「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與人、組織和組織、國家跟國家,最重要的是「恕」,也就是有所不為。

回到上面的兩個例子。在經濟改革中,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該如何界定?錢寧認為,政府制定的法律和政策應該規定企業不能做什麼,而不是規定企業去做什麼,一旦政策要求大家都做什麼,往往會有不好的影響。

在國與國談判時,「所欲」與「不欲」難以達成一致,最先達成協議的往往是「不施」。無怪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講的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但關鍵兩條卻是「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沒有這兩條,其他三條都無法實現。

研究孔學是人生選擇

走上研究孔學的道路是選擇的結果,因為在錢寧看來,所有人生的意義都在自我選擇上。

1966年入小學,1976年中學畢業,錢寧的少年時代正趕上「文革」和「批林批孔」。1979年,他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又繼續攻讀古典文學專業的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他到《人民日報》當了幾年記者。

1989年,錢寧獲得了去美國密西根大學學習新聞的機會,在那裡,他醞釀了自己的首部紀實作品《留學美國》。《留學美國》匯集他在美國採訪中國留學生得來的第一手資料,以及對相關課題的研究,1996年出版後很是暢銷,是當年上海書展上的第一暢銷書。

1995年回國後的錢寧,職業也發生轉變,他體驗了外企員工、創業者和投資人等各種角色。但寫書的工作一直持續著。

在《聖人》之前,他的第一本歷史小說圍繞的卻是法家代表人物李斯。

《秦相李斯》以青年李斯如廁時突生的感悟「人生如鼠呵!不在倉就在廁」開篇,以風趣筆調描繪了一個外省青年想改變自身命運,以一系列的投靠和背叛為自己鋪就一條仕途的故事。

李斯給錢寧的感覺是「悚然」,終究抵不過孔子帶給他的感動。「《秦相李斯》寫得很冷,但我認為《聖人》是暖的。孔子雖然失敗了,但是他最後給人的感覺是人性還是有溫暖在。」

小說裡的錢寧還帶著對世界的戲謔調侃,到了《論語綱要》已經變得沉穩,只是文字一貫洗鍊淡雅。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當被問到所謀之道是什麼時,錢寧再次談到了他對孔子的不斷研究和不斷感悟。

在新書的結語《「新孔學」的可能性》中,他這樣總結:我們需要知道孔子有什麼思想,更需要知道孔子如何思考。只有這樣,孔子學說才能保持活力,不變成僵硬的教條,並能應對新的問題。或許,新孔學應當「新」在這裡。

畢竟,這是位被激烈批判仍屹立不倒,在文化和思想上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的聖人。

【對話】

以秦統一為界限,孔學和儒學應有所分別

澎湃新聞:1999年創作了關於李斯的小說後,進一步研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是一種選擇,但您之後的閱讀和寫作卻一直圍繞著孔子,是什麼原因?

錢寧:我沒有研究李斯,只是在看了他的故事以後對這個人的經歷感興趣。

李斯在我看來是一個外省青年要進入政壇,以一系列的投靠和背叛,為自己鋪就了一條仕途。他身上有一種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非常少有的進取心,這在後來的儒生身上是不多見的。

孔子是另一種感覺。過去,孔子一直是高高在上的、沒有人情味的偶像,或者在「文革」時候是一種反動的、阻礙中國進步的形象。突然把他當做一個人來看,你就會感覺這個人很溫暖、很可愛,還有點天真,能感覺到他身上有一種力量。

李斯最大的問題是他沒有任何的底線,所以最後是很悲劇的。《秦相李斯》寫得很冷,但我認為《聖人》是暖的。孔子雖然失敗了,但他最後給人的感覺是人性還是有溫暖在。人性還是需要有一點溫暖的,不能太冷。

澎湃新聞:法家影響的是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體制,儒家則深深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知識分子多為儒士,但到了執政者或管理者的位置上,仍然要採用法家的治理辦法。中國知識分子的弱點,也是儒家思想的缺陷,可以這樣認為嗎?

錢寧:我認為以秦統一為界限,孔學和儒學應該有所分別,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儒學荀子一派,被韓非和李斯帶偏了,走向了帝王之學,變成了「執一」之學。

這跟孔子的核心精神是背道而馳的,孔子是「執兩」。他在看政治問題的時候,並不完全像魯迅說的只替統治者想,實際上是替統治者和民眾同時想,他希望社會是一個共治或者是兩端都要兼顧的社會。

但是自秦漢開始,中國逐漸走向「一端」社會,儒學慢慢變成只是在「一端」的框架裡發展,變異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後來發展起來的儒學都是為了維護「一端」,只考慮統治者的利益。

宋代稍有一點變化,比如程朱提出丞相和君主之間應該有合作關係,王陽明想從心學上作出突破,但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學越走越僵硬,到了清代,更是趨於極端。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放棄了兩端思維,儒學慢慢變得教條,很難產生新的思想。二是,沒有了兩端思維後人們無從應對現實挑戰。

你看,「二十四孝」到最後已經很極端,要把兒子埋了來孝敬父母,離孔子的思想越來越遠。孝道一定是父母和子女雙向考慮,不可能只考慮父母不考慮子女,也不可能只考慮子女不考慮父母,具體在兩端之間取什麼位置,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所以說魯迅批儒學、批孔教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孟子說,「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他說得很形象,你只選了一,就把一百種的可能性全丟掉了。「執一」是一條選項越走越少的思路,而「執兩」是一條能走出無限可能性的活路。

孔子的兩端思維總結起來就是取兩端不取一端,不走極端,最終歸於兩端之間。兩端思維對於我們理解孔子,和將來用孔子的思想來應對現實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所以我的觀點是要回歸孔學,孔子的學說還是有活力的。

澎湃新聞:孔子遊說各國,但是沒有人真的願意採納他的思想。是不是說明他的理論現實可操作性比較弱?像很多人批評的知識分子只從理論出發,沒有從實際出發?

錢寧:我認為不是這個原因。走向「一端」是當時的社會發展必然,專制皇權是當時任何人也無法阻擋的歷史階段。在這種歷史走向中,孔子的學說幾乎只能變成後來的儒學,在皇權之下修修補補。這是歷史的悲劇,他所期望的那個社會在歷史進程中還暫時形成不了。

有一次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到中國社科院來做講座。他說人權是一個法律概念,不是政治概念,在法律出現以前,人權是不存在的。人權的出現意味著另一端被承認,所謂的平等實際上也是對另一端的承認。

在皇權時代,民眾是不作為「一端」存在的,沒有任何權利。現代社會是一個多端社會,孔子的思想和他的方法論對於現代社會是具有參考價值的,應該可以運用到現代社會的治理中。

商業上是「中庸」之道體現最多的地方

澎湃新聞:您在《論語綱要》中論述了一個重要觀點,即「兩端法」是孔子的方法論,而「中庸」是儒家文化的最高智慧。子曰:「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中庸到底是種目標追求,還是實用主義?

錢寧:「中庸」是個決策之法,事物在兩端,你最後取的一定是兩端之間的位置。中庸的「中」,程朱以「不偏」來解釋,是不對的,它不是在兩端之間的「正中」,而是在「適中」的地方。

「中庸」可以幫助做很多判斷,這是為什麼孔子能夠對很多事情作出判斷。他的判斷每一次都不一樣,大家都在探究,背後其實有他的一整套方法論。

澎湃新聞:「中庸」在經濟活動中有什麼指導意義嗎?

錢寧:回看中國的經濟改革,就是一個「執兩用中」的過程。

孟子說,仁政始于田地的劃分(夫仁政,必自經界始)。他又說,有恆產者有恆心。中國的農村改革就是從包產到戶開始的,你要先承認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農村的改革才能開始。

做生意,如果不承認對方是生意夥伴,那就叫掠奪。經濟活動一定是在「兩端」之間,要承認對方的權利,如果沒有確權,所有的經濟活動都無從進行。我們的確權在不斷完善,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個潛在動力。

真正的確權一定是法律問題,而不是政策問題。

任何政策的放鬆對企業來說不是確權,只是一種寬嚴。比如我是做企業的,我希望我的權利是法律保證的,而不是上級政府給我的臨時批准。如果是臨時批准,我的商業行為是不一樣的,我可能會「撈一把」就走。企業需要的是法律對它權利的承認和保障。

在「執兩」之後還要「用中」。「執一」是固守一端或在兩端中守著一個選擇而不變化,「執兩」是要兼顧兩端,然後走適中的路。

中國是在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這兩端中間尋找一條適中的道路往前走。絕對市場或絕對計劃都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這兩端中間取什麼位置,實際上是四十年不斷探索的結果。

孔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人和人、組織跟組織、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恕」的核心是有所不為,這也是我論證的一個內容。換句話說,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不做什麼,真正破壞友誼的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情。

大家在討論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的時候,政府制定的法律應該規定企業不能做什麼,而不是規定企業去做什麼,政策制定也同樣。政策出現問題往往不是不許大家做什麼,而是要求大家都做什麼,這時社會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澎湃新聞:您認為博弈論追求的是己方最優,而「中庸」追求雙方最優。好的外交是否也應遵循「中庸」之道?

錢寧:外交談判是為了達成一種協議,「中庸」可能是達成協議的最佳方法。你首先要承認對方,他的利益、立場你都要關注,要選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談判中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恕」,你不能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當進入談判後,「所欲」和「不欲」很難達成一致,你想要的不一定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也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所以外交談判最早達成一致的都是「勿施」——雙方先同意相互「不做」什麼。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講的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關鍵兩條是「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沒有這兩條,其他三條都無法實現。

子貢曾經問孔子,他說,「我不想強加他人任何事情,我也不希望他人強加於我。(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這樣是不是就達到仁了呢?孔子說,「你早著呢,你做不到這一點。(賜也,非爾所及也。)」

人類的衝突往往是將自己的「所欲」或「不欲「」強加給對方而引起的,「恕」的關鍵,是不強加於人。

光做貿易是不應該有「戰」的,你賣給我東西,我想要就買,談一個價格,不想要就不買,買賣不成仁義在。商業上是「中庸」之道體現最多的地方,每一次的商業協議籤訂,都是「兩端」之中的一個選擇。什麼時候會有貿易戰,就是強買、強賣的時候。

所有人生的意義都在自我選擇上

澎湃新聞:孔子說過,君子謀道不謀食。您認為「中庸」就是孔子之「道」嗎?

錢寧:可以這麼說。「中庸」在我看來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要做出決策,在「兩端」中取一個點;二是一定會有取捨,即使對雙方都好,任何一方也是要做出一定讓步和取捨的。

在這本書最終完成的時候,我有一種融會貫通的感覺。突然明白,孔子為什麼這樣講「仁」,為什麼會有「兩端」,為什麼會「用其中」。這樣,他的學說就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而且通過這個體系還能更深刻地去理解他的一些觀點。

有多少人會認同我不知道,但我還是很有信心的。

澎湃新聞:您父親對您的作品有過什麼評價和建議嗎?他對您的人生選擇有過哪些最主要的影響?

錢寧:那時父親真的是太忙了。當年,《留學美國》成為暢銷書後,他才抽出時間讀了一下,但是我想,他恐怕很難仔細地看,不過,他很快看出了一個錯誤,在書中一個地方,我把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弄混了。到《新論語》出版時,他已經病重了……說到人生選擇,父親最大的影響,就是讓我們自己選擇人生道路。他對子女,從來沒有「執一」。

我想我也是同樣的,對我的子女,也願意給他更多自我選擇。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所有人生的意義都在自我選擇上,做成也好做不成也好,是自由選擇的結果,沒什麼可後悔的。

澎湃新聞:接下來您的寫作計劃是什麼?

錢寧:寫完《論語綱要》後,真的感覺「空空如也」了。年輕時,可以有很多規劃,過了「知天命」之年,就知道,人的一生,能做成的事情其實很少。自己深感慶幸的,是能完成《論語綱要》這本書,和《新論語》一起,將自己對孔子學說的一點感悟和發現,表述清楚了。

相關焦點

  • 執兩用中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執兩用中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執兩用中(zhí liǎng yòng zhōng)成語釋義:指做事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適宜的辦法。成語出處:《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感情色彩:中性成語執兩用中的例句:1、光是對本體論生成論的執兩用中,是對本體論與人的本體論的執兩用中。2、執兩用中,以中正為貴,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
  • 「執兩用中」話高端:中國汽車品牌再向上的窗口與路徑
    一場汽車營銷峰會,再度呈現出中國汽車品牌對衝擊高端化的空前熱情。日前,於烏魯木齊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汽車營銷首腦風暴峰會,在「執兩用中 寧靜致遠」的主題下坐而論道。但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產業變革期、市場變革期、政策變革期「三期疊加」歷史關口,中國汽車品牌在複雜經濟走勢、市場環境和產業變革背景下展現出的高端化強烈意願更讓人心生期待。
  • 獨家專訪 | 李亞男:經濟體制改革下的江蘇國聯,緊跟時代步伐,以...
    江蘇國聯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哪些階段?期間遭遇到哪些艱難困苦?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艾塗邦獨家專訪江蘇國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亞男女士,談談國聯的幾十年。改革開放40餘年,中國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塗料產業應用領域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作家比拉-馬塔斯:採訪白蘭度時不懂英文,就編了一個專訪
    在中國也不例外。波拉尼奧和奧斯特的讀者多得多。在剛過去的上海書展上,比拉-馬塔斯出席了3場公開活動和多個媒體專訪,不用嘉賓和記者開口,他都會主動說:讓我們談談保羅·奧斯特和羅貝託·波拉尼奧吧!比拉-馬塔斯反覆地通過小說的形式寫當代和歷史上那些真實存在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家,在小說主人公的旅行中交替出現,中文版的《似是都柏林》、《巴黎永無止境》和《垂直之旅》無不如此,到了《巴託比症候群》,裡面只有一群痛苦的作家。在這些以作家為小說人物的作品裡,絕大多數作家都是真實存在的,但他們在小說中所言所行的真實性當然是可疑的。「不,不能這麼說!」
  • 專訪:中國經濟具備應對挑戰的持久發展動力——訪墨西哥國立自治...
    新華社墨西哥城5月20日電專訪:中國經濟具備應對挑戰的持久發展動力——訪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中墨研究中心主任杜塞爾新華社記者吳昊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中墨研究中心主任恩裡克·杜塞爾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 專訪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黨支部書記徐韜: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越來越...
    「中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對於企業的成功發展至關重要。」徐韜在回顧威斯汀大酒店進駐中國10多年的發展經歷時說,40年前,中國的經濟水平和現在不可比擬;如今,中國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在改革開放政策的鼓舞和指引下,我們敞開胸懷迎接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為許多跨國公司投資的熱土。
  • 專訪白俄羅斯駐華大使:改革開放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認知
    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黃思路 霍豔 吳長虹)「改革開放的成功,不僅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生活,也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認知。」日前,白俄羅斯駐華大使魯德基裡爾在中國兩會召開期間就中國的扶貧成就、「一帶一路」倡議、中白雙邊關係等話題接受了新華網專訪。以下是專訪主要內容:在中國兩會召開期間,白俄羅斯駐華大使魯德基裡爾接受新華網專訪。
  • 家鄉就是我的文學基因——專訪玉林籍著名作家朱山坡
    這鄉村在大自然颱風、冰雹的磨礪和大時代的狂潮衝擊下,搖搖欲墜卻又頑強生存,村民在貧窮、閉塞的環境中對戲班等鄉土文藝的愛好,給了朱山坡一種獨特的養分。鄉村少年龍琨對文學、電影的渴望和努力接近,成為他成長中的深刻烙印。朱山坡說:「童年的記憶能決定一個作家的前途。
  • 專訪:除了經濟成功,中國還有兩個歷史性轉變——訪美國庫恩基金會...
    新華社紐約9月30日電專訪:除了經濟成功,中國還有兩個歷史性轉變——訪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新華社記者楊士龍 長遠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程
  • 專訪:「中國改革開放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變革」——訪聯合國商務...
    新華社聯合國12月14日電專訪:「中國改革開放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變革」——訪聯合國商務理事會前副主席約翰·艾倫新華社記者王建剛 謝鍔「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不僅惠及億萬中國人民,還使整個世界受益。聯合國商務理事會前副主席約翰·艾倫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他願意用「所能找到的最美麗辭藻」來讚揚這場發生在中國的變革。「中國近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艾倫說,「更令人興奮的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將繼續讓世界見證這場充滿東方智慧的變革的魅力。」
  • 獨家專訪作家方英文談「茅盾文學獎」
    陝西作家曾三次奪得茅盾文學獎,本屆「茅獎」評選同樣受到陝西作家關注,本報記者為此獨家專訪作家方英文,對於他所發表的觀點,我們並不完全苟同,但堅決維護他講話的權利,故而發表了本次專訪的全文。希望引起讀者關注並參與討論。參與熱線:82246075記者:您的作品《後花園》也曾入圍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178部大名單,那麼您的這篇博文很可能被外界認為是「酸葡萄」心理?您怎麼面對這樣的輿論壓力?
  •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中央給予深圳的政策力度比海南「自貿島」更大;中國官方日前發文賦予深圳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更多自主權,這一政策「大禮包」與此前的自貿區、自貿港相比有何不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和海南自貿港相比,「深圳則是立足於神州大地,要能夠儘快提供一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這是最大的區別。」彭森說,這次中央給予深圳的相關政策力度比海南「自貿島」更大,特別是提出了在法律方面做更多授權,鼓勵深圳在新經濟領域加快一些立法創新。
  • 專訪:馬克思主義照亮中越改革與革新之路——訪越南胡志明國家政治...
    越南胡志明國家政治學院副院長阮曰草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前夕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阮曰草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今天仍具有顯著價值和持久活力。馬克思主義首先是關於發展的學說,它闡釋了人類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過程,包括內容、路徑、動力和方式等,這正是其經典價值與生機所在。當今世界,資本主義的弱點日益暴露,面臨自身無法解決的僵局。
  • 」投石問路「中國體育改革—— 專訪亞洲艇聯主席王石
    原標題:」投石問路「中國體育改革—— 專訪亞洲艇聯主席王石  新華網廣州12月23日體育專電(記者王浩明)今年9月,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當選亞洲賽艇聯合會主席,仿佛一塊巨石落入大海,激起一串問號:王石當選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中國體育第一次推舉企業家出任國際組織的掌門人,是出於什麼考慮?
  • 專訪:中國經濟亮眼成績為非洲經濟復甦帶來希望
    ——訪辛巴威中非經濟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唐納德·魯沙布瓦  新華社哈拉雷12月19日電 專訪:中國經濟亮眼成績為非洲經濟復甦帶來希望——訪辛巴威中非經濟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唐納德·魯沙布瓦  新華社記者張玉亮  辛巴威中非經濟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唐納德·魯沙布瓦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中國經濟表現出色,
  • 專訪: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訪新加坡...
    新華社新加坡9月8日電專訪: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訪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顧清揚新華社記者蔡蜀亞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 奧運:西方作家觀察中國的放大鏡
    ■海外書情 走進美國的大多數書店,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有三個書架滿滿的都是關於中國旅遊的書,這跟一些歐洲國家如希臘、義大利等等的情況差不多。而古代及現代文明的書則要佔到差不多六個書架。這個數量相當於上世紀90年代的大約三倍。
  • 公共選擇理論與中國經濟改革 | 比較
    我們有幸讀到了許成鋼(2011)對中國經濟改革的若干反思,總結成三點:第一,改革不存在「已知概率」這一分析假設;第二,地方實驗的重要性;第三,我們要偏向於一個考慮內生社會關係的政治經濟學視角。在他看來,中國經濟改革是一個威權體制下的「演化」加「地方實驗」的過程。國內也有學者指出:中國的一切問題歸根到底都是政治經濟學問題。
  • 【每周一校】錢寧學校—讓女孩享受成功
    錢寧中學,又名錢寧學校(Channing School Highgate )建於1885年,由一位牧師的女兒創辦。
  • 錢寧:《論語》綱要
    《新論語》通過原文重構以呈現孔子學說的內在邏輯,註譯之外,未敢多加論述;本書則對孔子思想的核心觀點進行了整體性闡釋,一些發現和看法,雖不免疏淺,卻似前人未言,是書中會意用心之處。《新論語》出版後,我常想這樣一個問題:《論語》中有許多「道理」,這些「道理」能否發展成為「定理」?定理可以實踐驗證,反覆運用,並能進一步推演出更多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