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寧:《論語》綱要

2020-12-16 新民晚報

《論語綱要》可視為《新論語》的續篇。《新論語》通過原文重構以呈現孔子學說的內在邏輯,註譯之外,未敢多加論述;本書則對孔子思想的核心觀點進行了整體性闡釋,一些發現和看法,雖不免疏淺,卻似前人未言,是書中會意用心之處。

《新論語》出版後,我常想這樣一個問題:《論語》中有許多「道理」,這些「道理」能否發展成為「定理」?定理可以實踐驗證,反覆運用,並能進一步推演出更多的論斷。如果不能,只能說明這些「道理」過時了。

沿此思路,我嘗試著將《論語》的「道理」做定理化表述,從孔子學說的「仁」、「忠恕」等重要概念入手,通過經典章句的語義分析,解析相互關係,在簡單陳述的「箴言」中,尋找出更深一層的邏輯判斷。探索過程中,時有驚喜的發現,《論語》就像一座礦山,富含「道理」的土壤裡,蘊藏著豐富的「定理」寶礦。

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孔子學說如此深刻和系統,一定會有自己的方法論吧?偉大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方法論,沒有方法論的思想家,不會有思想體系,只會有思想火花。如果沒有自己的方法論,孔子的思想就形成不了學說,《論語》也只能是一部「思想火花集」。

的確,孔子有自己的方法論,這在《論語》中有過明確闡述。「子罕篇」中,孔子解釋了認識事物的「兩端法」,這是深入理解其學說的關鍵。以其方法,反觀其說,就會發現,「兩端法」體現在孔子學說中所有重要觀點裡——仁之忠恕、性之善惡、禮與法、君子和小人,等等,孔子說自己「一以貫之」,誠哉斯言!

這時,另一個在心裡盤桓很久的問題也浮現出來:在孔子「仁」之說和「兩端法」的背後,是否還有更高更深的「道」?

答案是肯定的。孔子一生都在尋道。「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8》)而他「五十以學《易》」,也是為了「悟道」。

道理者,若其理不成「定理」,便不是「理」;若其理之上沒有「道」,也成不了「道理」。

那麼,孔子學說中的「道」是什麼呢?在這方面,《論語》只留下隻言片語。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13》)由此可推斷,孔子學說中的「道」,就是關乎「性與天道」的「天人之道」。

孔子的「天人之道」,可以說是孔門未傳之學,不過,探究其「道」,似可另闢蹊徑。孔子晚年有關「性與天道」的論述,雖然「不可得而聞之」,但據子貢說法,其最終思考集中在「性與天道」之間的關係上。如果以「性與天道」為起點,以其「兩端」方法論為指引,通過推演,還是有可能一窺「天人之道」的奧秘。簡言之,就是以其說,尋其法;再以其法,探其道。這一路徑,讓我們有可能抵達孔子學說中高深之處,也就是傳說中千年傳承的「聖賢之道」。

總之,全書內容可以概括為「一仁兩端三用中」——從「仁」的核心價值觀,到「兩端」方法論,再到「用其中」的中庸思維。

如果說《新論語》為《論語》增加了一個新的讀本,希望這本《論語綱要》也能為孔學提供一種新說。

孔子之學如山,山峰在雲霧之間,時隱時現,一些地方依然人跡罕至,要想攀登,只能自己尋路而上。一路走來,沒有多少「道路自信」,只有一點尋險探奇之心,自以為,即使走了彎路、錯路,也算為後來者留下一些諸如「前方危險」或是「此路不通」之類的標識和警示。(錢寧)

相關焦點

  • 專訪作家錢寧:中國的經濟改革就是一個「執兩用中」的過程
    從小說《聖人》之後,錢寧一直沉浸在孔子的世界裡。他先是對《論語》的500多篇章句進行解構和重構,在2012年推出了《新論語》,而後又試圖從道理中發現定理,在近日出版的《論語綱要》中論述了孔子的「兩端」方法論和「中庸」之道。誘使錢寧動筆的,起初是司馬遷《孔子世家》帶來的感動。
  • 【每周一校】錢寧學校—讓女孩享受成功
    錢寧中學,又名錢寧學校(Channing School Highgate )建於1885年,由一位牧師的女兒創辦。
  • 具有戶外特色課程、最接近大自然的森林學校—錢寧小學
    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壓力的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女孩們在錢寧(Channing)找到了一個平靜的綠洲,在這裡,各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應鼓勵自己思考並保持開放態度。學校的每個成員都對自己的學校保持熱情。衷心希望您能夠訪問我們。校長會告訴您:我們有何不同之處,以及為什麼我們與眾不同!我期待著歡迎您來Channing。
  • 戶外特色課程、接近自然的森林學校——Channing School 錢寧小學
    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壓力的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女孩們在錢寧(Channing)找到了一個平靜的綠洲,在這裡,各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應鼓勵自己思考並保持開放態度。莉莉(Lily)自從加入初中的接待處以來一直在錢寧
  • 【英國小學推薦】具有戶外特色課程、最接近大自然的森林學校——Channing School 錢寧小學
    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壓力的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女孩們在錢寧(Channing)找到了一個平靜的綠洲,在這裡,各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應鼓勵自己思考並保持開放態度。學校的每個成員都對自己的學校保持熱情。衷心希望您能夠訪問我們。校長會告訴您:我們有何不同之處,以及為什麼我們與眾不同!我期待著歡迎您來Channing。
  • 一字一句,這一次你一定能看懂《論語》
    根據教育部通知,2019年秋季新學期,統編教材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歷史和語文三科教材,將實現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全面覆蓋
  • 首部中英《論語》音頻書面世, 「政府友誼獎」得主當英文翻譯
    小學學生們在誦讀《論語》。 2019年6月21日,國內首部中英雙語《論語》音頻書在北京面世。作為融媒體時代出版界一次創新嘗試,該書將傳統出版與新興媒體相融合,配備了英漢雙語音頻,讀者掃描書後的二維碼,便可收聽英漢雙語版《論語》誦讀。
  • 關於錢穆《論語新解》的白話翻譯問題
    話說這一單元的學習項目是為低年級的同學編一本獨特的論語選本,於是五月的燦爛季節裡與同學們一起閱讀《論語》。
  • 「綱要信號」圖表教學法
    通過「綱要信號」圖表提綱契領地、簡明扼要地把需要掌握的知識表現和反映出來,以達有機地闡發教學內容,並反映教師在處理和認識教學內容時的思路。「綱要信號」圖表教學法系蘇聯教育家、《合作教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沙塔洛夫提出,因此又稱「沙塔洛夫教學法」。其核心是「綱要信號」圖表。它是以字母、單詞、數字或其他「信號」所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
  • 《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前言
    《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是一本講《論語》的書,所謂「三反」,有兩個含義,或者說用了兩個典故。其一,是「舉一反三」,語見《論語》——「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實,《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說的也是反覆再三。孔子偏愛天才學生,經常讚許他們能夠舉一反三:比如,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子貢、子夏都能引用《詩經》裡的話佐證他的論點,他就會用「始可與言《詩》已矣」表示讚許;再比如,孔子曾經這樣評價顏回———「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黑格爾讀過《論語》的德文譯本(耶穌會士所譯),他把《論語》與西方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較,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
  • 李零讀《論語》:古人讀《論語》有哪些版本?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的,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但是戰國時期的《論語》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目前還不清楚,海昏侯墓出土的《論語》屬於西漢時期的抄本。根據古書上對《論語》的介紹,我們大概可以知道《論語》文本有三個不同的體系在流傳,或許版本更多還沒被發現。
  • 《論語譯註》
    《論語譯註》 發表時間:2012-02-01   來源:中國文明網《論語譯註》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一、 圖書內容簡介  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向以注釋準確、譯註平實著稱
  • 學條令綱要 嚴紀律 樹形象 | 寧德消防條令綱要學習月活動高歌猛進
    學條令綱要 嚴紀律 樹形象 | 寧德消防條令綱要學習月活動高歌猛進 2020-04-16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鄂州梁子湖公安開展「學論語、悟論語、講論語」 演講比賽
    為了深入推進公安機關教育整頓工作,充分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民輔警的文化內涵,12月9日下午,鄂州市公安局梁子湖區分局舉辦「學論語、悟論語、講論語」演講比賽。來自分局機關和轄區6個派出所的8名選手參加了最後的角逐,參賽者首先圍繞《論語》文本、背景知識和衍生意義寫出一篇演講稿,然後上臺演講3-5分鐘,他(她)們在演講中個個精神抖擻,普通話標準,口齒清晰,賽出了水平,賽出了風格,賽出了梁子湖公安人的精神風貌,通過5名評委現場公正打分,最後分局機關柯亞芳、梧桐湖派出所劉桑、東溝派出所王翅分別獲得前三名
  • 論語使者王蔚
    我在2月17日的《聯合日報》上看到一篇標題為《論語六學論》的文章,第一次聽到這種提法,眼前一亮。此文的作者王蔚我比較熟悉,是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他對《論語》非常痴迷,我曾經採訪過他,並在其公益課上聽過他講課。自2004年起,王蔚教授開始在山東財政學院(現更名為山東財經大學)開設「論語選讀課」,至今已經13年。13年以來,他在山東財經大學講授《論語》不下50遍。
  • 論語重讀合集
    2021年2月6日深夜於京華東齋 ✦《論語》重讀提綱 ✦ 一、《論語》讀法  二、《論語》宗旨  三、《論語》名詞四、《論語》名篇  五、《論語》名言  六、《論語》名人七、《論語》影響  八、《論語》評價  九、《論語》文獻
  • 論語學研究 |《論語》「三月不知肉味」之辨說
    上列四章中,「為」和「學」正相發明,可相互替換,《論語義疏》《論語註疏》即以「學」釋上列第1、2章之「為」,其中第2章《論語義疏》曰「抑,語助也;為,猶學也」,《論語註疏》曰「抑,語辭;為,猶學也」。釋「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之「為」為「學」的,宋代最典型者是朱熹《論語集注》:「為猶學也,《周南》《召南》,詩首篇名。」
  • 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上冊課程綱要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程綱要七年級語文組 課程名稱:語文 課程類型:義務教育必修課程 教學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年7月第1版課程內容和實施:課程綱要1節第一單元《春》3節《濟南的冬天》2節,《雨的四季》1節,《古代詩歌四首》5節第二單元《秋天的懷念》2節《散步》2節,《散文詩二首》2節《世說新語》2節
  • 《論語》中的成語
    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4、匹夫不可奪志:雖是平民也不可強迫他放棄主張。出處:《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