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教育傳統中,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備受追崇。根據不同人的不同特徵,因材施教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教育優勢。
雖然口號喊得響,但在現今的社會中,因材施教卻只是理念而已,鮮有真正有效實施。一方面,現有的校園「批量生產」型教育模式,很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是如今部分人對於孩子教育的急功近利造成的。孩子們背負著老師和家長的各種夢想和期盼,被迫遊走於各種補課班、興趣班。原本應該勞逸結合,享受寓教於樂的孩子們,被打造得像明星一樣,穿梭於學校、各種補課班和興趣班,被各種「檔期」所安排著。莫說因材施教,就連困了睡覺都不太容易。
說到這,不得不說一說論語裡的一篇精彩對話,孔子與學生的這一段對話可以說是因材施教的典範!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這段話啥意思呢?說是有一天孔子的徒弟子路問孔子:「是聽到了就應該行動嗎?」
孔子說:「有父親和哥哥在,你怎麼能一聽到就擅自行動呢?」
也就是說孔子告訴子路,有事要先與父親和哥哥商量,以後再去做。
孔子的另一個叫冉有的徒弟也問孔子了,說老師我是應該聽到了就行動嗎?
孔子對冉有說:「聽到了就行動!」
弟子公西華知道了這件事 之後就犯迷糊了,他就跑去問孔子,「仲由(即子路)問您是不是聽到了就行動,您說'有父兄在,不讓他擅自行動;可冉有問你是不是聽到了就行動,您卻告訴他聽到了就行動。我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所以大膽地來問您」。
孔子說:「冉有容易退縮,所以就要鼓勵他。仲由呢,為人好勇過人,所以要抑制著他一些。」
看看吧,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的先哲們總結出來的教育智慧,時至今日仍然適用。只可惜,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被生活的快節奏和社會的各種浮華蒙蔽了雙眼,迷惑了心智,拋棄了教育最應該有的純粹,卻沉迷於「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方式,莫不知,也許這樣反而會毀了孩子!
是時候考慮一下到底該怎樣教育我們的孩子了,他們是中國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