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看看論語裡這段精彩對話給現今教育帶來怎樣的反思

2020-12-27 中振愛體育

在中國的教育傳統中,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備受追崇。根據不同人的不同特徵,因材施教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教育優勢。

雖然口號喊得響,但在現今的社會中,因材施教卻只是理念而已,鮮有真正有效實施。一方面,現有的校園「批量生產」型教育模式,很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是如今部分人對於孩子教育的急功近利造成的。孩子們背負著老師和家長的各種夢想和期盼,被迫遊走於各種補課班、興趣班。原本應該勞逸結合,享受寓教於樂的孩子們,被打造得像明星一樣,穿梭於學校、各種補課班和興趣班,被各種「檔期」所安排著。莫說因材施教,就連困了睡覺都不太容易。

說到這,不得不說一說論語裡的一篇精彩對話,孔子與學生的這一段對話可以說是因材施教的典範!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這段話啥意思呢?說是有一天孔子的徒弟子路問孔子:「是聽到了就應該行動嗎?」

孔子說:「有父親和哥哥在,你怎麼能一聽到就擅自行動呢?」

也就是說孔子告訴子路,有事要先與父親和哥哥商量,以後再去做。

孔子的另一個叫冉有的徒弟也問孔子了,說老師我是應該聽到了就行動嗎?

孔子對冉有說:「聽到了就行動!」

弟子公西華知道了這件事 之後就犯迷糊了,他就跑去問孔子,「仲由(即子路)問您是不是聽到了就行動,您說'有父兄在,不讓他擅自行動;可冉有問你是不是聽到了就行動,您卻告訴他聽到了就行動。我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所以大膽地來問您」。

孔子說:「冉有容易退縮,所以就要鼓勵他。仲由呢,為人好勇過人,所以要抑制著他一些。」

看看吧,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的先哲們總結出來的教育智慧,時至今日仍然適用。只可惜,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被生活的快節奏和社會的各種浮華蒙蔽了雙眼,迷惑了心智,拋棄了教育最應該有的純粹,卻沉迷於「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方式,莫不知,也許這樣反而會毀了孩子!

是時候考慮一下到底該怎樣教育我們的孩子了,他們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相關焦點

  • 如何在「因材施教」中踐行教育
    《論語》中,孔子曾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是孔子對因材施教教育原則的具體闡述。孔子粗略地將人劃分為三種類型,即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透過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孔子首先承認人的先天資質是有差別的,並不像現在某些學校所宣傳的那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把責任全部推到教師身上。其次,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孔子主張選擇不同的教育內容,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從而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得到健康發展,這就是因材施教。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礎——備學生 以上可知,孔子近乎完美地實行「因材施教」,其基礎就是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他認識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視「知」學生,認真分析學生個性,甚至只用一字即可準確概括,足見其備學生之細緻認真。
  •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及補充論述
    先天性的條件——人的智力與認識能力,《論語·季氏》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另《論語·公冶長》也有指出「聞一以知二」和「聞一以知十」的悟性差異,這也是因材施教的現實依據。通過觀察孔子能概括出他的學生的特點:「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
  • 看看《論語》:讀《季氏將伐顓臾》
    看看《論語》——讀《季氏將伐顓臾》文/高登權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治國理政當中,主要是以儒家的治國思想為主,兼有道家法家等各家各派的思想。所以說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主要思想,有很多精華的內容仍然為今天我們所用。
  • 思辨性對讀: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兩篇)
    孔子其實並沒有說過因材施教這樣的話,只是後人根據孔子的一件事情概括出來的「因材施教」。這件事情究竟怎樣?   在《論語》關於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是這樣的: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
  • 萬千父母都稱讚的《論語》教本,這本書讓孩子比你更懂論語!
    但現今,市面的《論語》版本層出不窮,很多家長選書時難免會眼花繚亂,就算一本有著白話翻譯的《論語》,孩子也未必能看的明白。既然如此,那我們應該如何挑選課本,更好地引導孩子們學習《論語》呢?今天就給大家推薦這本——《給孩子講論語》,以親子對話的方式,來詮釋論語的道理,深入淺出,讓孩子在快樂而輕鬆的學習氛圍中,領會論語的奧妙。
  • 《海蒂與爺爺》裡的教育啟示:正確的因材施教,給孩子更多可能性
    跟海蒂相處的這段時間,她教會了海蒂寫字,也會將自己的書籍給海蒂看。不過哪怕日子過得不錯,海蒂也還是很想念爺爺。於是她偷偷逃出了克拉拉家,奔向了爺爺的懷抱當中。之後克拉拉因為過於思念海蒂,也追隨她來到了阿爾卑斯山。在這裡,他們每個人都獲得了一個美好的結局。
  • 「五維度」對話讓課堂更精彩
    「五維度」對話讓課堂更精彩勞店鎮中學李建元特級教師王鶯把一堂好課的標準,概括為「五維度」對話,概括經典,言簡意賅,一語中的。與教材對話。與學生對話。老師要根據當地校情、班情、學情,確定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紫藤蘿瀑布》,可從「花和人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入手,讓學生分組探究:「花和人的不幸和作者的感受」兩個問題。這個環節,既有反覆地品讀賞析語言,又突破了「託物言志手法&39;的難點,可謂一舉兩得。
  • 論語新解(一)
    論語新解(一) 昨日颱風,中小學停課,飯間偶爾看到初中語文課本的《論語十二章》,對目前中學教育中仍然堅持傳統文化的學習深表讚賞。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能流傳至今的,一定是千錘百鍊,值得反覆研讀,細細推敲的經典。其中較為推崇的是《辜鴻銘講論語》。
  • 一線老師談因材施教
    作者:觀相_秉炁「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學中幾乎被視為至高至上的,眾所周知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然而讀遍整篇《論語》,並沒有這個詞語,它是南宋的朱熹在《論語》中讀到孔子睿智地教導學生時的感悟之語。由此可見,因材施教是朱熹由程頤之所啟,讀孔子之所行而所發。關於孔子因材施教的行為,《論語·先進第十一》還有記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 陳桐生:《論語》是怎樣編成的
    以澹臺滅明為例,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死後,澹臺滅明「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儼然成為戰國初年南方一代儒宗,但《論語》中只有一則關於澹臺滅明的語錄,還是孔子與子遊在對話中偶然談及的。這就意味著,澹臺滅明這一系的弟子可能由於遠在江漢,未能參加《論語》的編輯工作。當然,像澹臺滅明這種情形的人,應該不止他一人。
  • 論語新解——引言
    關於這一學問的系統回答,我們中國人有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學,《論語》便是其中之一。古語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因而,古之人常將其視為治國之用途。若深問之,「何者為政」?「政者正也」,可理解為人皆可謂小的政治體,通過正己與正人便謂政治。由此,為政之道某種意義上也是為人之道,我們需要結合當前迷思向它請教,尋得在新時代安身立命之道。
  • 因材施教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後來,我又擔任了A班的班主任和教學工作,感覺亦是如此,但後來,當教學走入「熬粥」的大鍋飯節奏後,一切都慢慢起了變化,教學過程越來越難,感覺也遠遠沒有以前好了。我一直在反思,公平,什麼是教育公平?我們設想一下,隨意分班,不考慮學生的基礎差異,是否就真的體現了教育公平?
  • 用英文和學生切磋《論語》,這位校長刷新了我們對「國際化教育」的理解
    」的課程,通過這門課來實踐自己的「新共識教育」理念。學生許多沒有接觸過《論語》,一上來聽寫就會寫與原文不同的字,但他恰恰覺得這是個好事情,因為學生要用這個字肯定有他的想法,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在理解的第一層次上就是對的。「我會鼓勵孩子:假設你是孔子,你想怎樣用文字表達你的想法,你就怎樣寫。」
  • 《論語》中的子張思想
    關於他的歷史記載,除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有簡略記述外,更多集中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論語》中有關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主張,既有別人對他的評價,也有他與孔子的十多段對話,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顓孫子張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 天賦與教育,誰更重要?因材施教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最後落實到,「聊爸你能幫我看看,分析一下我家孩子更適合學習什麼嗎?」總有一些年輕人,在工作上或求學的路上遇到不順的時候,也來諮詢我,說自己對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怎樣的擅長?似乎自己沒有任何天賦,做什麼都很艱難。之後,有一天我被我的一個同學抱怨,說我總是過高地估計了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低估了天賦的價值,因此,我被冠以一個「博愛者」而非因材施教者的頭銜。
  • 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
    從這段記錄可以看出,孔子有意識根據學生們個性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教育,從而使他們的個性趨於完善。見《論語·顏淵》。)這顯然是針對樊遲急功近利的思想進行的教育。回答學生顏淵時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是:克制自己、遵守禮法就是有仁德……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看,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聽,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說,不符合禮法的事不要做。見《論語·顏淵》。)
  • 《論語》│「話」成一本書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根據孔子的語錄編寫而成的,其中大多為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因此內容大多以對話形式呈現。圖源網絡《論語》本書共二十篇,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了孔子和其弟子們的言行,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教育原則等多個方面。
  • 從儒家說「仁」談因材施教
    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裡的火藥未被點燃,而應把學生帶領到探索未知和自我教育的道路之上,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情。教育不是知識的堆集,是老師的生活態度、點滴言行對學生春風化雨般的浸潤和薰陶,以人格影響人格。有品質的閱讀,正是形成教師優秀人格的豐沃土壤和養分來源。
  • 疫情帶來的信息素養教育反思
    「在疫情期間的「全民網課」讓徐雁斐老師進行了對「關於信息素養教育的反思」:給孩子們的信息素養教育,究竟意味這什麼?作為一名寫了二十多年代碼的工程師,在和別的編程老師交流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普通學校裡教授信息技術老師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差異;從而體會到,多年專業訓練是如何影響了我的思維,而這裡面又有哪些東西是價值教給孩子們的。我發現計算思維在別的領域中也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