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眾所周知《論語》的作者為孔子,但是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孔子弟子和其再傳弟子。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根據孔子的語錄編寫而成的,其中大多為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因此內容大多以對話形式呈現。
《論語》本書共二十篇,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了孔子和其弟子們的言行,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教育原則等多個方面。
《論語》的思想主要為三個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繫的範圍,倫理道德範圍—仁,社會政治範圍—禮,認識方法論範圍——中庸。
仁,其實就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真實的極致必定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統一狀態就是我們所說的「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範圍以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也可以說就是一種規則,和社會以及他人共同相處的一種規則,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而「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論語》多為語錄,但是有些語句和章節都是十分生動形象的,而其中最為顯而易見的便是各個人物的性格特徵,首先就是對於孔子的描述,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更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而圍繞孔子這一中心,書中還成功的刻畫了孔子的弟子的各種形象,比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可以稱得上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而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因材施教在當今也頗受推崇,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自身素質、優點和缺點,根據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比如文中《顏淵》記載,同樣是弟子問仁,孔子卻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的表現之一為克己復禮,有所為有所不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係,以欲和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捨,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說的就是自己所不願意的,那不應該強加給他人。);答司馬牛「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牛則答以細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
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僅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和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言: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可以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所發揮的影響力之巨大。
即便在現在,論語對於我們為人處世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因此,我特別推薦大家可以多多閱讀《論語》,對人的一生大有裨益。
今天的讀書分享就結束了
下一期不見不散
歡迎留下你的意見哦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