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社會很複雜,防人之心不可無,孔子說這樣不算聰明人

2020-12-10 丁小悟典

常言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人們害怕上當受騙,自然產生了防備心理,這也是做人應具備的生存本領,大家都覺得這樣做,無可厚非。孔子認為,只做到這些還不夠。

孔子說:「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逆」,預先;「詐」,欺騙;「億」,猜測。孔子的意思,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也不臆想別人不誠信,,遇到欺詐、不誠信之類的事能及早察覺,這樣的人才是一個聰明的人。

0 1 猜疑之心不先有

我們與人交往的時候,特別是與陌生人打交道時,防備心理特別重,總是不由自主地猜度別人,他說的話是可信嗎?會不會欺騙自己?好事是不會找上門來的,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

不可否認,社會上欺騙的事情是很多,有些人心也很險惡,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絕大多數人還是好人,惡人還是極少數。

人際交往講究相互信任最重要,我們與人相處,要用善良的心去看待別人,而不是以最壞的心理去揣測別人,首先不預先懷疑別人的欺詐,不主觀臆測別人的不誠實,別人都是騙子。

如果連起碼的信任都沒有了,你防著我,我防著你,這個社會就變成一切人防一切人,一切人猜忌一切人,是一個人人自危的社會,這個社會也就無法生存。

在交往中,如果老是懷疑別人在欺騙自己,疑神疑鬼,自己始終處於高度戒備的緊張狀態,更會失去良好的心境和健康的心態,自己心很累;別人也會覺得你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他不信任,是不尊重,也會不再與你打交道,離你而去,也就難以做成事。

人要保護自己沒有錯,但是,過度的自我保護,會使自己越變越窄。孔子在此告訴我們,要儘量相信人,把人往好的地方想,多看人生的光明面,絕不能把所有人都當騙子防備,以誠信交友,以換取人們的信任。

0 2 防人之心不可無

與人打交道時不要以惡意去揣度人,但是,我們做人做事不設防,行嗎?當然不行,不保護自己,自己就要受到傷害。不先猜疑人,並不是要人們毫無城府,任人哄騙。

人海茫茫,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不能目光如炬,見微知著,也是十分危險的。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必要的警惕性還是要有的,不要隨隨便便就被人騙到。

要培養先知先覺的能力,對於陌生人不能完全敞開心扉,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要有所保留。同時,注意觀察對方的言談舉止,如果對方做事不誠實,在他欺詐行為實施之前要心有所覺,謹慎行事,以免上當受騙。

結束語

防人之心也不可無,適度的敏銳與自我保護還是必須的,但是如果總是用懷疑防範的目光看待人,人與人就無法交往。如果大家都真誠,就用不著防備人。

猜疑之心不先用,防人之心不可無,二者缺一不可。沒有前者,社會上就沒有可信任之人;沒有後者,人就可能會上當受騙。做到了二者,才是一個聰明的人。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陽貨篇》:

【原文】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譯文】孔子說:「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不憑空臆想別人不誠信,卻能先行察覺,這樣的人才是賢者啊。」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你一起領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防人之心不可無,老人說:突然遇到這些事,小心是有人要害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只要是有人生活的地方,總是避免不了有些人喜歡勾心鬥角。很多時候,自己根本什麼都沒幹,或許也會成為一部分人的目標,他們會想方設法去構陷,他們因為某些陰暗的目的,便會去害人。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身邊的這四個小人還是小心為妙
    有一句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和人之間的交往,關係再好,都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人和人之間走得太近往往是一種災難,一旦出現矛盾,反目成仇,你曾經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就成為別人手中的把柄和軟肋。
  • 謹防披著朋友外衣的「小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文/Fullness——至每一個通往夢想道路上的職場人!謹防披著朋友外衣的「小人」人最容易在自己認為是最好最親密的朋友身上吃虧。有「心計」的人,在結交朋友時,會區別真友與假友、君子與小人。從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即使是再好的朋友,我們也要給自己留一手,因為最不容易防範的人就是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友情」與「愛情」僅一字之差,但二者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常說一對青年男女一見鍾情,但很少聽說兩個人一見就友情萌生。友情是愛情的基礎,友情應該是經過時間和事件的考驗。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再把讀不懂的暫時跳過,至少每年可讀《論語》一遍。自二十歲起到六十歲,應可讀《論語》四十遍。若其人生活,和書本文字隔離不太遠,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時工夫,應可讀《論語》一篇。整部《論語》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計,兩年應可讀《論語》五遍。自二十到六十,應可讀《論語》一百遍。若使中國人,只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六十歲,都讀過《論語》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聖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 《論語》中孔子這樣說
    孝,自古以來都是受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現代社會,對孝與不孝的討論則更加複雜。由於媒體的時效性與便捷性,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駭人聽聞不孝事件。2018年有這樣一則新聞:在江蘇揚州市,一個師傅發現自己的86歲的老姑姑竟然被她的大兒子給安排在豬圈裡面住宿,而且隔壁就是廁所。事情一經爆出,網友們炸開了鍋,有人直呼:「這樣的人還配做兒子嗎?」
  • 防人之心不可無。做人要厚道,但不懂得防範,要栽跟頭
    帆爸育帆妞兒樂分享:(第1227天) 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做人要厚道,但一味真心實意,不懂得防範,終究是要栽跟頭。人心難測,不得不防,留三分精明,可以看破不說破。三分精明處世,認清人心的險惡,歸根到底還是要做個善良的厚道人。正如那句:「做人其實很簡單,你對我好,我會對你更好,人心換人心,你真我就真,你假我轉身。時間會證明一切,很多時候,我不傻,只是不說而已。」
  • 【異之說《論語》】之四百零五:孔子言君子當「病無能」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恥於己之無能,不恥於別人不知己。」————————「病,猶恥也。」(戴望)孔子此論,超越君子之「患」,著力於從榮辱觀之高度,指證君子當以己之「無能」為「恥」,促君子反觀己之「無能」與「人之不己知」,突出君子當專心於自強「成器」,成經緯之才,成德才兼備之君子,方可解其「病」。
  • 防人之心不可無!面對借款糾紛應該如何準備證據?
    借款本是人之常情,但防人之心不可無,當事人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本文將給出建議。熟人之間借款,因為考慮到面子、人際關係等因素,所以往往採用口頭合同的形式,這種情況下雖然會傾向於保護出借人的權益,降低其證明標準,但證據提交依然十分困難。而出借人最好的解決措施就是防患於未然,樹立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意識,儘量不訂立口頭合同,陷自身於不利。2.
  • |論語孔子說
    《論語》這本書裡面有很多話其實不是孔子說的,是孔子的學生如有子、曾子、子路等人說的。為了搞清楚到底孔子說過什麼?代表什麼意思?開始這一系類的文章,文章題目都包括"論語孔子說"這幾個字。《學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孔子認為,「克己」的修養功夫和對禮制的恢復可以使「天下歸仁」。三,「仁」是德性的統稱。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可以統攝作為社會篇道德規範的、與義、禮、智、信並列的「仁」。
  • 看孔子和《論語》漂洋過海
    《論語》等儒家經典最早傳入朝鮮半島,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大約在西晉時期,王仁從百濟到日本傳授《論語》。朱熹的《四書集注》傳入日本後,日本研讀《論語》的人更多了。德川幕府時代,出現了眾多關於《論語》的著述;明治維新以來,《論語》通俗書增多。為天皇進講有《論語》,學校教材常選《論語》。
  • 從《論語》看孔子的四大教育思想
    1.重視教育的社會功能和促進個體發展的作用《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治國治民,政治、軍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還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孔子認為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從而對政治產生重大影響。《論語為政》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防人之心不可無,有這3點特徵的往往是小人,越早遠離越早止損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可是我們身邊總有一小撮害群之馬,他們一有風吹草動,就煽風點火,真可謂惡毒之極。但是現今的法律沒有《小人法》,所以他們儘管遭人恨,但是沒有法律武器來制裁,頂多人們認清了後,不跟他們來往。
  • 防人之心不可無,有這3點特徵的往往是小人,越早遠離越早止損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可是我們身邊總有一小撮害群之馬,他們一有風吹草動,就煽風點火,真可謂惡毒之極。但是現今的法律沒有《小人法》,所以他們儘管遭人恨,但是沒有法律武器來制裁,頂多人們認清了後,不跟他們來往。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孔子一生所提倡的東西總結起來兩個字,一個是禮,另一個是仁。禮是禮法是規則是社會運轉的制度。仁是仁義是人情是感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顏回字子淵又稱為顏淵,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也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一個人有恆心有毅力而且非常聰明,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好學。孔子說除了顏回沒有能夠稱得上好學的人,請注意這時候孔子已經七十多歲了,顏回也去世了。
  • 孔子在《論語》裡的一席話讓人茅塞頓開
    今日翻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編撰的經典著作《論語》,其中有一句話讓我茅塞頓開: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這句話的通俗意思是:只有上等聰明的人和最下等的愚笨人是不能改變的。這裡所說的聰明人和愚笨人,孔子的標準是人性本善。
  • 《論語》開篇交代孔子是什麼人
    先從婦孺皆知的《論語學而》篇開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最常見的翻譯大家也知道,學習了知識要時常複習和練習,這不是件很愉快的事嗎?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子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首!常有人說學習《論語》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論語》中究竟有沒有糟粕呢?我告訴大家,不要說整體的思想了,《論語》甚至連一個字的糟粕都沒有!我會在書中給大家證明。還有人說,孔子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人物,孔子的思想有些地方跟不上今天這個時代。那孔子究竟有沒有跟不上今天這個時代?我的答案是沒有!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也就是說,《孔子的學問》跟常見的《論語》詮解不同,它並沒有採取全文照錄、字義疏解、疑難串講的方式,而是以關鍵詞為中心,有類「孔門宗旨導讀」。為了追尋《論語》的古義,就很有必要辨別「解釋性的言說」。像朱熹這樣的後儒的解讀,我們似乎比較容易提高警惕,嚴陣以待。
  • 千古問題:什麼樣的人是君子?《論語》中孔子這樣解釋,八字而已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是君子呢?孔子說:「先去做然後再說,並且按照行動來說話。」這句話很短,但是很具有代表性,牽涉到《論語》中很多的縱橫關係。其一:君子的標準的到底是什麼?君子在《論語》中出現了很多次,有的是把君子和小人對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