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人們害怕上當受騙,自然產生了防備心理,這也是做人應具備的生存本領,大家都覺得這樣做,無可厚非。孔子認為,只做到這些還不夠。
孔子說:「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逆」,預先;「詐」,欺騙;「億」,猜測。孔子的意思,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也不臆想別人不誠信,,遇到欺詐、不誠信之類的事能及早察覺,這樣的人才是一個聰明的人。
0 1 猜疑之心不先有
我們與人交往的時候,特別是與陌生人打交道時,防備心理特別重,總是不由自主地猜度別人,他說的話是可信嗎?會不會欺騙自己?好事是不會找上門來的,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
不可否認,社會上欺騙的事情是很多,有些人心也很險惡,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絕大多數人還是好人,惡人還是極少數。
人際交往講究相互信任最重要,我們與人相處,要用善良的心去看待別人,而不是以最壞的心理去揣測別人,首先不預先懷疑別人的欺詐,不主觀臆測別人的不誠實,別人都是騙子。
如果連起碼的信任都沒有了,你防著我,我防著你,這個社會就變成一切人防一切人,一切人猜忌一切人,是一個人人自危的社會,這個社會也就無法生存。
在交往中,如果老是懷疑別人在欺騙自己,疑神疑鬼,自己始終處於高度戒備的緊張狀態,更會失去良好的心境和健康的心態,自己心很累;別人也會覺得你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他不信任,是不尊重,也會不再與你打交道,離你而去,也就難以做成事。
人要保護自己沒有錯,但是,過度的自我保護,會使自己越變越窄。孔子在此告訴我們,要儘量相信人,把人往好的地方想,多看人生的光明面,絕不能把所有人都當騙子防備,以誠信交友,以換取人們的信任。
0 2 防人之心不可無
與人打交道時不要以惡意去揣度人,但是,我們做人做事不設防,行嗎?當然不行,不保護自己,自己就要受到傷害。不先猜疑人,並不是要人們毫無城府,任人哄騙。
人海茫茫,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不能目光如炬,見微知著,也是十分危險的。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必要的警惕性還是要有的,不要隨隨便便就被人騙到。
要培養先知先覺的能力,對於陌生人不能完全敞開心扉,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要有所保留。同時,注意觀察對方的言談舉止,如果對方做事不誠實,在他欺詐行為實施之前要心有所覺,謹慎行事,以免上當受騙。
結束語
防人之心也不可無,適度的敏銳與自我保護還是必須的,但是如果總是用懷疑防範的目光看待人,人與人就無法交往。如果大家都真誠,就用不著防備人。
猜疑之心不先用,防人之心不可無,二者缺一不可。沒有前者,社會上就沒有可信任之人;沒有後者,人就可能會上當受騙。做到了二者,才是一個聰明的人。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陽貨篇》:
【原文】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譯文】孔子說:「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不憑空臆想別人不誠信,卻能先行察覺,這樣的人才是賢者啊。」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