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1.6|孔子說什麼人都可學習,又說只有這些人可以學習

2020-12-15 龍二行天下

孔子在《論語》裡說了一句「有教無類」,不論在古代還是在當代,都堪稱教育界的一項創舉。春秋時期,只有達官貴族才能接受教育,有學習的機會,窮人是不能接受教育的,既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接受教育。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就是說什麼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學習知識,打破了高低貴賤、貧富等級的束縛,開創了普世教育的先例。今天,我們實行的義務教育正是實現了孔子「有教無類」的夢想。可是,孔子為什麼在《論語》裡又提出了只有具備這三個條件的人才可以學習呢?

請看《論語》1.6第一句:「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孩子在家就要對父母孝順,外出(在外)就要對兄長敬重。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句:「謹而信。」意思是說話要謹慎,做事要誠信。這是第二個條件。第三句:「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跟所有人友愛相處,親近有仁愛之心的人。這是第三個條件。提出上述三個條件之後,才說最後一句:「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意思是(上述這些)都做好了有餘下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用來學習文化知識了。這是什麼意思呢?難道能夠學習的人是有條件的嗎?

其實不是,這段話與「有教無類」完全是不矛盾的。我想有三層意思可以解釋:孔子設定的三個條件一是說學習的重點。接受教育,學習知識,重點還是以培養仁德為主,如孝順、誠信、仁愛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品德。二是說學習的內容。學習就要解決學什麼的問題,這三個條件就是學習的內容,學習怎麼孝順,怎麼誠信,怎麼仁愛。三是說學習的目的。學習還要解決為什麼學習的問題,學習的結果就是要讓人們有孝心、有誠信、有仁愛。

孔子周遊列國遊說國君、教育學生,都是在宣揚他的治國理念和處事觀點,最中心的思想就是「仁」,用仁德治理天下,用仁德處理人際關係。而要實現「仁」的理想,就得做好孝、弟、信、義、知等這些基本修養的培養。所以,這段話說完三個條件後才說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歡迎一起討論,關注「百家號-都市散步」。

相關焦點

  • 孔子說的這些都是些什麼玩意?孔子:對,都是我說的!
    (其實孔子說的是,吃飯和生理需求都是人們普遍存在的欲望,意思就是承認欲望,欲望就和吃飯喝水一樣不可缺少。程朱那套「存天理滅人慾」扣到孔子頭上?)孔子這話針對衛靈公和南子而發,而非泛指女性。)4、孔子說:「愚不可及」後人:這又成了罵人的一句口頭禪。(語出《論語·公冶長第五》:「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可以統攝作為社會篇道德規範的、與義、禮、智、信並列的「仁」。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達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 【13論語-解析篇】-學習孔子的經典語錄
    歡迎來到立思辰大語文中小學文言文小課堂,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講有關孔子的一些經典言論。提到孔子,那可是響噹噹的大人物!他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不僅在我國被尊稱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在國際上也是毫不含糊地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弟子之間的言行經過統一整理和編撰收錄在《論語》中。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論語》到底有什麼神奇魔力,竟能幫助古代統治者治理得了天下呢?
  • 《論語》開篇交代孔子是什麼人
    先從婦孺皆知的《論語學而》篇開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最常見的翻譯大家也知道,學習了知識要時常複習和練習,這不是件很愉快的事嗎?
  • 論語求義|《論語》中孔子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有什麼深意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深意呢?「躬」,篆文為:人彎腰的樣子,象徵勞作、行動、努力。「自」,《象形字典》和《說文解字》都解釋為:鼻子。引申義有:本身、當事者、開始、從、由等。「厚,山陵之厚也」——《說文解字》。「薄,造字本義:漫延生長的草叢」——《象形字典》。
  • 看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這段講什麼叫「好學」,現代人認為經常讀書就是「好學」,孔子可不這麼覺得。孔子的好學有他的標準,我們先來看看論語中提到好學的句子: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裡孔子提到六件事,依次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說話辦事謹慎、愛大眾、親近有仁的人和讀書學習。孔子認為這六件事是弟子們在春秋末期那個時代要特別重視的,這些規則今天是否還適用,要自己去實踐檢驗一下。或者說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沒有其他事情比孔子提的六件事更重要的呢?如果有,那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一下這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家都懂的,就不必過多解釋了。
  • 論語學習心得——雍也第六(120)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說:「冉雍嘛,可以讓他做個國家的君主。」馬:很好,這章我們進入了新的一篇,雍也第六。《論語》它每一篇的篇名基本上都是這篇第一章的前幾個字,或者說是這一篇本身的主題是什麼。我們可以再回顧一下,我們已經學過五篇了。第一篇學而,是講為學之道的。第二篇為政,是講你學好了之後,從政做領導要注意什麼,有什麼原則。
  • |論語孔子說
    《論語》這本書裡面有很多話其實不是孔子說的,是孔子的學生如有子、曾子、子路等人說的。為了搞清楚到底孔子說過什麼?代表什麼意思?開始這一系類的文章,文章題目都包括"論語孔子說"這幾個字。《學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這大概可為「不惑」作一註腳。「不惑」看上去不那麼難。堅信自己所信的,堅守原則,不被外界所幹擾就是了。很多人在很多時候是會做到這樣的。如果做到這樣,大概可以說到了孔子所云「三十而立」之「立」的層次,但還不是「不惑」。即使你在外在的行動上沒有被外界所改變,但你的心裡是不是會懷疑自我?你雖然外在堅持,但是不是心裡有點虛?
  • 從學霸到創立影響千萬人的讀書會,他說是《論語》影響了自己
    提到以下這些句子,你一定耳熟能詳,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這些語句短小精悍,但含義深奧。你也一定知道它們出處是哪裡吧,就是《論語》。
  • 2000多年前,孔子在「開學典禮」上說,快樂比學習更重要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生開學時間,孔子作為學校的首席老師,會在開學典禮上說什麼?有人說,學習不快樂,快樂個P呀!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是要給釘釘打一星……但孔子認為,學習是快樂的。如果你不快樂,可能是學習的目標和方法出了問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智慧是什麼呢?比如我們認為某個人很聰明,但聰明不是智慧。或者說這個人很博學,博學也不是智慧。博學講的是博聞強記,但一個人再博學也不如電腦。我隨便出一道題,可以讓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得零分,你信嗎?比如說你自己一個人在家做一件事,然後你問別人你做的什麼事,那科學家知道嗎?一定不知道!只有你自己知道。但你說只有你自己知道對嗎?也不對。為什麼呢?因為還有三個知道:天知、地知、先知。
  • 孔子說沒人理解他
    熟悉是因為我們時常可見,甚至公交車上都能看見孔子語錄,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背誦其中的篇章語句。陌生是因為我們或許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了解說這些話的那個人,從而也就可能對那個人說的這些話產生了誤解,包括孔子自己都說,「莫我知也夫」。  幾千年以前的孔子不會知道,幾千年以後會有人正在努力地了解他,並幫助其他人也一起了解他,比如學者傅佩榮。
  • 孔子說他三十而立,他「立」的是什麼?
    ——《論語》為政篇三十歲似乎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年齡,時常有人會將三十歲稱作是而立之年。而立之年的說法,源自於《論語》。孔子說他自己是三十而立,那麼他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他所「立」的又是什麼?想要回答而立之年的意思,也是要從孔子所說的這句話來完整地看待。孔子說他十五歲的時候「志於學」,也就是十五歲的時候就能夠立志於學。於是在這裡也就有一個特別關鍵的問題,孔子立志於學的對象是什麼?對於「志於學」的回答,關乎接下來「而立」的回答。因為孔子十五歲立志於學,接下來則是三十歲有所立。
  • 孔子:學習是一種快樂,怎樣快樂地學習?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於上面這句《論語》的開篇第一句,所有人都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幾乎是從孩子時代開始,在我們還不懂它的真正含義的時候,嘴裡就念著它;可見孔子的思想對我們每個華夏子孫的影響還是非常深刻的,後人把孔子的言行整理出來便有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論語》。既然是大家都已經爛熟於心的名句,那麼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拿出來「炒剩飯」呢?因為這是《論語》的第一句,第一句要學好!才能學這本書。
  • 當務之急,不是向日本學習優美漢語,而是學會說人話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再點開看看。當務之急,不是向日本學習優美漢語,而是學會說人話因為疫情的原因,日本火了,日本「進口」來的漢語火了。因為日本捐贈給中國的救災物資,都寫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優美漢語,充滿了濃濃的傳統文化味道。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裡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平常就專門說格言。其實這是誤解,孔子從三十歲教學,一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中間共四十多年,這些年得說多少話,不可能全是格言。《論語》不過是把他這四十多年所講的話,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我們才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 孔子說的「有教無類」究竟是什麼意思?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有教無類」的解讀是:「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於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 意思是說,『人性都是善的,之所以在類別上有善人和惡人的區分,是因為後天習氣的影響。因此君子教書育人,人人就都可以回歸到善性上來,而不應當再說什麼人類中的惡類了。』我們知道,人性善是孟子的理念,朱熹的解讀顯然出現了時代錯亂,把孟子的思想加到了孔子頭上。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通過這種方式,作者「開始意識到,孔子自己其實是在不斷地反覆問『什麼是學』『什麼是道』『什麼是政』『什麼是禮』這些問題」。這使他恍然,在古代思想文化的很多問題上,孔子一直在叩問——這種「每事問」的精神才是孔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