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裡說了一句「有教無類」,不論在古代還是在當代,都堪稱教育界的一項創舉。春秋時期,只有達官貴族才能接受教育,有學習的機會,窮人是不能接受教育的,既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接受教育。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就是說什麼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學習知識,打破了高低貴賤、貧富等級的束縛,開創了普世教育的先例。今天,我們實行的義務教育正是實現了孔子「有教無類」的夢想。可是,孔子為什麼在《論語》裡又提出了只有具備這三個條件的人才可以學習呢?
請看《論語》1.6第一句:「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孩子在家就要對父母孝順,外出(在外)就要對兄長敬重。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句:「謹而信。」意思是說話要謹慎,做事要誠信。這是第二個條件。第三句:「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跟所有人友愛相處,親近有仁愛之心的人。這是第三個條件。提出上述三個條件之後,才說最後一句:「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意思是(上述這些)都做好了有餘下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用來學習文化知識了。這是什麼意思呢?難道能夠學習的人是有條件的嗎?
其實不是,這段話與「有教無類」完全是不矛盾的。我想有三層意思可以解釋:孔子設定的三個條件一是說學習的重點。接受教育,學習知識,重點還是以培養仁德為主,如孝順、誠信、仁愛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品德。二是說學習的內容。學習就要解決學什麼的問題,這三個條件就是學習的內容,學習怎麼孝順,怎麼誠信,怎麼仁愛。三是說學習的目的。學習還要解決為什麼學習的問題,學習的結果就是要讓人們有孝心、有誠信、有仁愛。
孔子周遊列國遊說國君、教育學生,都是在宣揚他的治國理念和處事觀點,最中心的思想就是「仁」,用仁德治理天下,用仁德處理人際關係。而要實現「仁」的理想,就得做好孝、弟、信、義、知等這些基本修養的培養。所以,這段話說完三個條件後才說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歡迎一起討論,關注「百家號-都市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