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閒時翻書君(原創文字,抄襲必究)
《論語》中有一句是:「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是說如果一個人說話不算數,這種人是不可以信任的。
守信,既是君子對自我修養提出的要求,也是人在社會中取信於人和立足所要遵守的道德規範。
孔子教導弟子要言而有信,但所有的教誨都不可能是一種在任何條件下都能成立的真理。
不妨來看看《智囊全集》中記載的一個關於孔子「失信」的故事。
孔子和蒲人訂約
孔子離開居住的陳國,帶著弟子們出發,目的地是衛國。
途中經過「蒲」這個地方,趕巧遇到了公叔氏在蒲發動叛亂。孔子一行就被蒲人給攔下了。
蒲人倒也不為難孔子,只提了一個要求:孔子不能去衛國,如果答應,就讓他們平安離開。
於是孔子就和蒲人訂立來得盟約,約定孔子一行,不能去衛國。
看來,蒲人至少相信盟約這東西對孔子是管用的。
結果,孔子一出東門,立即轉向前往衛國。
老師這麼「肆無忌憚」,孔子的弟子子貢就問他:「老師,約定的事情,都訂立盟約了,還可以背棄嗎?」
看來平日孔子沒有少說守信的事情,這可把弟子搞得有點無所適從了。
孔子坦然地回答說:「被脅迫訂立的盟約,神明是不會去聽的。」
言下之意就是,我們是被逼籤訂條約的,當生命都受到威脅了,權宜之計怎麼能作數呢?
原來,孔子處事是這樣靈活,不拘於陳規。忽然明白為什麼他會有那麼多弟子跟隨了。
我認為,在這個故事中,至少體現了孔子的幾個特點
1.審時度勢,不拘一格。
當遇到危險時,孔子沒有被自己所立的道德約束,能夠靈活處理變與不變的關係。
守信固然重要,但遇到歹人時,如果孔子執意不從,不僅自己面臨生命威脅,跟著他的弟子們恐怕也難以保全。
他當然可以成全自己的氣節,寧死不屈,但我個人認為,生命的寶貴,不該浪費在這種固執之上。
留「有用之身」,是為了能夠有成就大事的機會。比如受胯下之辱的韓信,就負重前行這個思路上,他和孔子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2.辨是非,不受制於小節
正如子貢所提出的疑問,孔子命已經保住了,可以遵守盟約啊,不去衛國不就行了嗎?這樣不是能更好踐行 「君子誠信」的承諾。
這說明,孔子一開始就想好了所有的「套路」,他是打定主意要和蒲人「鬧著玩」。
正如許劭評價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有才能的人,不會受到框架的限定。
孔子面對的,就是這種國家割裂,諸侯並起的亂世。
從這個故事就可以明白,孔子雖然對君子的言行規範提出了很多自己認為對的主張,但這些主張對應的更像是太平盛世之下應該遵守的規範。
在這個亂世之中,若是像書呆子一樣,抱著「做人原則」去死磕那麼蠻橫強權的人,怕是有幾條命都不夠用的。
所以說,有大才的人,是不會用小節去把自己套死的。所謂「非常之時,行非常之法」便是這個道理吧。
3.挺可愛的
孔子曾經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說:現實中的事情都折騰不清楚了,那些未知的神鬼說法,就不要去思考和討論了吧。
再看看他是怎麼回答子貢的。
孔子說:「要盟也,神不聽。」不知道你是不是聽出了一些「強盜」邏輯。
孔子的意思是:被迫訂約,神不會去管的。
哪裡是神不管啊!分明是孔子不管。
不過這麼解釋倒是非常省事,免去了一大堆對君子和小人要區別對待的道理,平時不說「怪力亂神」,但不說不代表永遠不說,對吧!
這個老師有點可愛。
馮夢龍點評孔子
《智囊全集》的作者馮夢龍點評說:「大信不信」。
意思是:孔子心中遵守的大信,像和蒲人籤約這樣的小信,是要讓著大信的。
知古鑑今
如此來看,更驗證了一個事情,這個世界上沒有僵化的道理。
在一般情況下被尊為道德的事情,或是一些約定俗成的事情,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
對君子,友之
對於君子之交,當以直、以諒、以博文。
你對君子耍小心機,佔便宜,你就是去了一個如蘭的朋友,你就把自己站到了小人那一邊去了。
我覺得,這樣很不好,不妥不妥。
對小人,去之
但對於小人,依我看,還千萬不要以直、以諒、以博文。
你對他們正直,他們一邊笑你是傻瓜,一邊用詭計損害你的利益;
你對他們諒解,他們下次變本加厲來害人;
你對他們以博文,他們或者眼紅你的才華,或者認為你就是個書呆子。
何必呢?
你看,孔子說:「要盟也,神不聽。」神都不聽了,「萬世師表」也不管了,讀書的人啊,我也勸你們,對人還是先分清楚好壞,再來談君子之交。
你說呢?
——
以文為心,喜歡寫句子和感悟,點讚,關注「閒時翻書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