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學而第一篇的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若其人是一個孝弟之人,而會存心喜歡犯上的,是很少的;不喜歡犯上,而好作亂的,就更不會有了。君子應當致力於根本事物,根本建立了,『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該是仁道的根本吧!」
有子,是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中記載有子比孔子小33歲,被尊為儒學聖賢。
我們先看第一段,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為什麼孝弟的人不好犯上、不好作亂?朱熹的《論語集注》上講,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人身來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須孝弟。人能孝弟,則其心和順。孝弟之人的特質就是內心和順,心裡平和和樂。陳天翔《四書辨疑》云:「孟子言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我們看「犯上」這兩個字,先看「上」的定義,我們的概念中好像一定是皇帝叫「上」。這裡的「上」是指:很多人比我輩分高一點、年紀比我大一點,或者我是員工,對方是領導,乃至同學,對方年紀比我大一點、他是我的班長.,都是「上」。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時候,一定有個高下、左右、是非;我們再看「犯」,「犯」就是牴觸、冒犯,它的反面是「順」,順字跟犯字兩個是恰好相反的!
我們的生活處處離不開和他人的相處,從小到大與我們相處最長的就是父母兄弟。觀察一下,父母對的時候我們的順就比較容易一些。一旦父母有錯的時候我們內心還能順嗎?想想對我最有恩的父母,我對他們的順都是有條件的,那面對他人我還能和順嗎?所以我們和父母的相處狀態是和順,能不冒犯,養成順的好習慣,我們和他人的相處就容易和樂。
我學了《論語》後仔細觀察過,當父母和我講話的時候,我們是什麼心理?通常一般狀態,當媽媽告訴我:你這個東西應該這樣擺放,你和別人要如何相處,你要如何教育孩子,你應該注意身體,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的時候,我心裡想的是這些我還能不會不懂嗎。有時是覺得媽媽的觀點都已經過時了,有時會覺得媽媽愛操心,有的時候雖然言語上不反駁,可是內心裡是不耐煩、不接受,覺得我很忙沒有時間聽,還是「犯」,不是「順」。一觀察就知道自己是「犯」還是「順」,孝弟的人,特點是內心和順,行為尊禮。不會有這個現象的。所以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仔細觀察生活中,我們大家可能表面相處得很和樂,可是內心當中在互相「犯」,因為我不能順著對方。會發現我們生活當中處處都是「犯上」。比如單位領導交代工作,表面很認真接受,內心都是不耐煩。會有很多理由比如覺得對方不做具體業務,不如我了解實際問題,當對方提出建議和質疑時內心甚至於表面現出不耐煩——「犯」。我們內心的這種不耐煩就阻礙了我學習成長生命提升的機會。
有孝弟的人的特質是其心和順,所以他不會犯上,對上面不犯,對下面的人也是一樣。這是有孝弟的人的一個特點。他在哪裡,都會產生最和樂的狀態。快樂是我們人人都要的,痛苦是我們人人要離開的,我們怎麼能到處和樂?就是第一章夫子教我們為什麼要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第二章有子提出就是要學習孝弟。
既然發現我們犯上的心非常的嚴重,體現在方方面面,如何去掉這個犯上的心呢?就要敬,要克己復禮去掉我們時刻為自己的心。
為什麼要敬?因為敬跟犯是恰恰相反!不恭敬的話,內心當中就是冒犯,一個人常常是冒犯的心怎麼會學到東西,所以真正好的東西,就學不到。內心當中如果至誠恭敬,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學就容易了。
所以要常常體會思惟父母恩德,通過上面對犯和順的觀察就會發現平時對自己的看重遠遠超過對父母的念恩,當我的需要、我的想法沒有被滿足,就摒棄了對父母的念恩。如果我們對最愛我、對我最有恩的父母都不耐煩、都常常是犯的心,又如何能看到身邊周圍每個人對我的恩呢?所以我們要跟著聖賢不斷的學習,將自己不符順孝弟的心去掉,從愛敬父母進而到天下人,成為像君子一樣有高遠目標的人。謝謝大家!
朋友們好!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今天學習學而第一篇的第二章,一起恭誦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名若,是夫子晚年的弟子。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以字稱呼,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有人認為《論語》是由曾參和有若的學生所著述,也說明這是孔子的門人中,被後面的人很尊重的一個人。
先看一下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中的白話翻譯。有子說:「若其人是一個孝弟之人,而會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亂的,就更不會有了。君子專力在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該是仁道的根本吧?」
前面第一章孔老夫子提出「學而時習之」,接著第二章講「其為人也孝弟」,好像兩章內容風馬牛不相干。以前沒有學習《論語》的時候,看到其中一段一段的子曰,以為是相互獨立沒有關聯的。等慢慢學習了以後,才知道原來《論語》中篇章的編排是非常嚴謹有次第的,一旦體會到其中的內在聯繫,會感到實在是妙不可言,深深感嘆編者的用心和智慧,真是太美了!所以,在後面的學習中,我們可以常常去體會一下每一篇章與上下文的關係,對深入理解夫子的心意大有好處。
李炳南老先生曾花了很長時間揣摩這兩章之間的關係,說:「此章似承學而所來」。經過長時間的琢磨後,李炳南老先生指出:「此章分明文承首章之學,而統論孔子之崇仁,故次列之。」也就是說,他認為第二章是接續著第一章「學」的內涵,從總體上論述孔老夫子對「仁」的崇尚。錢穆先生說:「有子此章,所指淺近,而實為孔門教學之要義。」 所以,從表面上看,這兩章似乎毫不相干;從內涵上看,兩章之間是有緊密聯繫的,而且都是孔門教學的核心要義。
進一步來看,第一章提出「學而時習之」,但孔老夫子並沒講要學習什麼。這一章指出要學的是「道」。那為什麼要學「道」呢?沒有明說。「學而時習之」,其效果是「不亦說乎」,也就是說,夫子認為通過學習,可以得到快樂!想一想,我們不管是聰明、愚笨,是不是沒有一個人例外地都希望離苦得樂?但是為什麼絕大部分人得不到呢?為什麼大部分人離樂得苦呢?從小到大我們一直在學習呀,的確通過學習得到了一些快樂,不過並沒有擺脫煩惱和痛苦,而且覺得隨著年齡的增長,煩惱越來越多,甚至達到無法承受的地步,以至於有的人抑鬱、自殺。因此,我們好像很難完全認同夫子的這句話,那問題出在哪裡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犯上,是幹犯在上之人。作亂,是指悖逆爭鬥之事。這個孝悌跟犯上、作亂,跟這個學有什麼關係?剛開始讀這一句的時候,可能會有點不舒服的感覺,因為對儒家有一種說法是封建帝王統治老百姓的工具。比如,「上」我們一般可能會理解為「皇上」,其實這裡不是,而是指比我們輩分高、年紀大的人,或者上級、班長、組長等等,在我們跟周圍的人相處過程中總有個高下、左右。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時候有一件事情很難做到,就是這個「犯」字。跟「犯」相反的是「順」,孝順的順。我們想想看:當父母跟我們講話時,我們心裡是犯還是順?父母告訴我們:「孩子呀,去掃一下地!孩子呀,早點睡覺!」,這時我們心裡是什麼?是犯,不是順,有時候還頂嘴。那會不會照著去做,顯然不會,或者很不情願,總是想按自己的想法做!孝悌的人就不會有這個現象的。可能這裡,我們會想說,那父母的確做得不對的時候,我也要順嗎?在裡仁第四篇第18章,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可見,夫子會教我們當看到父母做得不恰當時,應該數數勸諫,然後父母不聽的話,要恭敬而不違背,勞作而不埋怨,其中還是沒有「犯」,這需要極大的智慧和對父母真誠的愛敬。所以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從更廣泛的角度看,我們可能大家相處得表面很和樂,可是內心當中在互相犯,腹誹不斷,這是我們常常能夠體會到的一種狀態。孝悌的人對上面的人不犯,同樣的心,對下面的人也是一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因此,這樣的人,走到哪裡都會產生和樂的狀態。我們可以常常去觀察自己的心,在與人互動的時候,有沒有「犯」?
我們知道了這種冒犯的心情,推而廣之,如果有人告訴我們的道理,要我們耐心地學習,而我們同樣地是這種「犯」的心情,那這些話我們能聽得進去嗎?會去學嗎?聽到了只覺得心裏面好煩!好煩的時候,老師或者領導講是講過了,我就當作耳邊風;表面上不頂撞,心裡很不耐煩,只好勉強聽一點。他講的話十句漏掉八句,勉強有一、兩句聽到了,真正地要想明白對方的心意,是很難的。想想從小到大,這樣的人生經驗還是不少的。反過來,當一個人抱著順的心理,他會很細心很恭敬地聽父母或老師教給他的道理,然後不斷揣摩,反覆實踐,才能真正聽懂,否則就是不懂,這是需要我們終生去體會的。
所以,這句話是在教我們如何做好「學」的心裡準備,現在要學那個「道」,讓我們離苦得樂,假定我們內心當中沒有這個準備的話,我們學得會嗎?那怎麼辦呢?這裡告訴我們從孝順父母開始,去觀察思維「犯」有什麼壞處,「順」有什麼好處,慢慢練習,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學的人。
好,今天就先學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