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集*
(本文共1619 字,閱讀大約5 分鐘)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在《四書蕅益解論語點睛補註》上也有一段註解,我們把這一段註解也學一學:他說「為仁,正是為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悌」。「為仁」的「為」,是動詞,求的意思。「君子求仁,君子行仁」,而學仁、求仁也都是要學做人。所以「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也就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就不能稱之為人。
「仁」在《說文解字》上解釋為「從人從二」,是會意字,「言己與人相親愛也」,這就是「仁」的含義。所以這個「仁」就是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能夠這樣去對待他人,把他人和我視為一體的,沒有了我和他人的區別,這才是真正的「為仁」,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儒家稱為「聖賢人』。
「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悌,不孝悌,由於甘心為禽獸」。孝悌是教育的根本,人跟禽獸之所以不同,就是人要接受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墮落得和禽獸沒有區別了。 所以《孟子》上說,「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能夠行孝悌,那麼人跟禽獸就沒有兩樣了。「若不肯做衣冠禽獸,必孝悌以為人』,如果不想做禽獸,那就要學習做人,而學做人就要從孝悌開始學起。
下面說「為仁」,即仁義禮智自皆具足,故孝悌是仁義禮智之本。」仁義禮智,是什麼呢?就是人道,做不到仁義禮智,做人的資格就沒有了。儒家把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也就是說人把五常大道都不講了,如果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結果就會出現五倫關係的紊亂,社會上的各種道德敗壞的現象就出現了。
「蓋孝悌,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孝悌」是人自性本有的性德,也稱為良知良能,王陽明講的「致良知」就是這個意思。「良知」,用俗話來說就是良心。比如人做了壞事,做了惡事,會感到良心不安,受到良心的譴責,說明這個人還有救,如果這個人做了惡事,做了壞事,心安理得,沒有覺得良心不安,那麼這個人就叫麻木不仁,就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
「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人有良知、人有仁心,才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論性則仁為孝悌之本,論修則孝悌為仁之本。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這個是從性修兩個方面來講。從性德上來說,論性則仁為孝悌之本,仁愛之心是萬事萬物的本源,它在和父母兄弟的關係上表現為孝和悌,對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上就表現為仁和忠,對朋友的關係上就表現為信,對夫婦的關係上就表現為夫義和婦德。所以從性上來說,仁是孝悌之本;而從修德上來說,「論修則孝悌為仁之本」。要培養一個人的仁愛之心,必須從培養人的孝悌之心開始。孝悌之心才是仁愛之心的原點。
「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我們想要真正實現社會和諧,人心安定,一定要提倡孝道,提倡仁義禮智信。從哪裡做起呢?不要要求別人,要從我們自己做起。
很多人說,別人都是什麼什麼樣的,別人不講信用,別人又不講仁愛,我這樣做是不是吃虧呢?別人不講信用,別人貪得無厭,那是別人甘心墮落,我們如果向他們學習,我們也就隨之墮落,所以他們是他們,我們要學做人。做到了仁義禮智信,做人才合格,才有資格。所以說我們要問一問自己,想不想有好的結果?我們將來到哪裡?我們如果想自己有好的結果,那就要從自己修起,別人做不做與我們自己無關,而且我們自己身體力行了,也得到了好的結果,才會讓別人對仁義禮智信生起信心。人家一看,你做仁義禮智信的事,生活得很好,事事順利,身心安寧,「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那自己何不這樣去做呢?這就是給社會大眾做一個榜樣。
「然則興孝悌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悖。』不孝不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亂所由生也;孝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
怎樣才能興起孝悌之道呢?就是在位的領導者能夠力行孝悌之道,進而弘揚孝悌之道,社會才能興起和諧之風。孝悌之人居於領導的位置,這個天下的大治才會有希望。
----------------------正體--------------------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在《四書蕅益解論語點睛補注》上也有一段註解,我們把這一段註解也學一學:他說「為仁,正是為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悌」。「為仁」的「為」,是動詞,求的意思。「君子求仁,君子行仁」,而學仁、求仁也都是要學做人。所以「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也就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就不能稱之為人。
「仁」在《說文解字》上解釋為「從人從二」,是會意字,「言己與人相親愛也」,這就是「仁」的含義。所以這個「仁」就是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能夠這樣去對待他人,把他人和我視為一體的,沒有了我和他人的區別,這才是真正的「為仁」,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儒家稱為「聖賢人』。
「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悌,不孝悌,由於甘心為禽獸」。孝悌是教育的根本,人跟禽獸之所以不同,就是人要接受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墮落得和禽獸沒有區別了。 所以《孟子》上說,「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能夠行孝悌,那麼人跟禽獸就沒有兩樣了。「若不肯做衣冠禽獸,必孝悌以為人』,如果不想做禽獸,那就要學習做人,而學做人就要從孝悌開始學起。
下麵說「為仁」,即仁義禮智自皆具足,故孝悌是仁義禮智之本。」仁義禮智,是什麼呢?就是人道,做不到仁義禮智,做人的資格就沒有了。儒家把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也就是說人把五常大道都不講了,如果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結果就會出現五倫關係的紊亂,社會上的各種道德敗壞的現象就出現了。
「蓋孝悌,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孝悌」是人自性本有的性德,也稱為良知良能,王陽明講的「致良知」就是這個意思。「良知」,用俗話來說就是良心。比如人做了壞事,做了惡事,會感到良心不安,受到良心的譴責,說明這個人還有救,如果這個人做了惡事,做了壞事,心安理得,沒有覺得良心不安,那麼這個人就叫麻木不仁,就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
「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人有良知、人有仁心,才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論性則仁為孝悌之本,論修則孝悌為仁之本。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這個是從性修兩個方面來講。從性德上來說,論性則仁為孝悌之本,仁愛之心是萬事萬物的本源,它在和父母兄弟的關係上表現為孝和悌,對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上就表現為仁和忠,對朋友的關係上就表現為信,對夫婦的關係上就表現為夫義和婦德。所以從性上來說,仁是孝悌之本;而從修德上來說,「論修則孝悌為仁之本」。要培養一個人的仁愛之心,必須從培養人的孝悌之心開始。孝悌之心才是仁愛之心的原點。
「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我們想要真正實現社會和諧,人心安定,一定要提倡孝道,提倡仁義禮智信。從哪裡做起呢?不要要求別人,要從我們自己做起。
很多人說,別人都是什麼什麼樣的,別人不講信用,別人又不講仁愛,我這樣做是不是吃虧呢?別人不講信用,別人貪得無厭,那是別人甘心墮落,我們如果向他們學習,我們也就隨之墮落,所以他們是他們,我們要學做人。做到了仁義禮智信,做人才合格,才有資格。所以說我們要問一問自己,想不想有好的結果?我們將來到哪裡?我們如果想自己有好的結果,那就要從自己修起,別人做不做與我們自己無關,而且我們自己身體力行了,也得到了好的結果,才會讓別人對仁義禮智信生起信心。人家一看,你做仁義禮智信的事,生活得很好,事事順利,身心安寧,「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那自己何不這樣去做呢?這就是給社會大眾做一個榜樣。
「然則興孝悌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悖。』不孝不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亂所由生也;孝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
怎樣才能興起孝悌之道呢?就是在位的領導者能夠力行孝悌之道,進而弘揚孝悌之道,社會才能興起和諧之風。孝悌之人居於領導的位置,這個天下的大治才會有希望。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智慧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