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是興起仁義道德教化的根本

2020-12-20 餘莉開講群書治要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集*

(本文共1619 字,閱讀大約5 分鐘)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在《四書蕅益解論語點睛補註》上也有一段註解,我們把這一段註解也學一學:他說「為仁,正是為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悌」。「為仁」的「為」,是動詞,求的意思。「君子求仁,君子行仁」,而學仁、求仁也都是要學做人。所以「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也就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就不能稱之為人。

「仁」在《說文解字》上解釋為「從人從二」,是會意字,「言己與人相親愛也」,這就是「仁」的含義。所以這個「仁」就是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能夠這樣去對待他人,把他人和我視為一體的,沒有了我和他人的區別,這才是真正的「為仁」,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儒家稱為「聖賢人』。

「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悌,不孝悌,由於甘心為禽獸」。孝悌是教育的根本,人跟禽獸之所以不同,就是人要接受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墮落得和禽獸沒有區別了。 所以《孟子》上說,「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能夠行孝悌,那麼人跟禽獸就沒有兩樣了。「若不肯做衣冠禽獸,必孝悌以為人』,如果不想做禽獸,那就要學習做人,而學做人就要從孝悌開始學起。

下面說「為仁」,即仁義禮智自皆具足,故孝悌是仁義禮智之本。」仁義禮智,是什麼呢?就是人道,做不到仁義禮智,做人的資格就沒有了。儒家把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也就是說人把五常大道都不講了,如果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結果就會出現五倫關係的紊亂,社會上的各種道德敗壞的現象就出現了。

「蓋孝悌,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孝悌」是人自性本有的性德,也稱為良知良能,王陽明講的「致良知」就是這個意思。「良知」,用俗話來說就是良心。比如人做了壞事,做了惡事,會感到良心不安,受到良心的譴責,說明這個人還有救,如果這個人做了惡事,做了壞事,心安理得,沒有覺得良心不安,那麼這個人就叫麻木不仁,就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

「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人有良知、人有仁心,才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論性則仁為孝悌之本,論修則孝悌為仁之本。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這個是從性修兩個方面來講。從性德上來說,論性則仁為孝悌之本,仁愛之心是萬事萬物的本源,它在和父母兄弟的關係上表現為孝和悌,對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上就表現為仁和忠,對朋友的關係上就表現為信,對夫婦的關係上就表現為夫義和婦德。所以從性上來說,仁是孝悌之本;而從修德上來說,「論修則孝悌為仁之本」。要培養一個人的仁愛之心,必須從培養人的孝悌之心開始。孝悌之心才是仁愛之心的原點。

「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我們想要真正實現社會和諧,人心安定,一定要提倡孝道,提倡仁義禮智信。從哪裡做起呢?不要要求別人,要從我們自己做起。

很多人說,別人都是什麼什麼樣的,別人不講信用,別人又不講仁愛,我這樣做是不是吃虧呢?別人不講信用,別人貪得無厭,那是別人甘心墮落,我們如果向他們學習,我們也就隨之墮落,所以他們是他們,我們要學做人。做到了仁義禮智信,做人才合格,才有資格。所以說我們要問一問自己,想不想有好的結果?我們將來到哪裡?我們如果想自己有好的結果,那就要從自己修起,別人做不做與我們自己無關,而且我們自己身體力行了,也得到了好的結果,才會讓別人對仁義禮智信生起信心。人家一看,你做仁義禮智信的事,生活得很好,事事順利,身心安寧,「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那自己何不這樣去做呢?這就是給社會大眾做一個榜樣。

「然則興孝悌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悖。』不孝不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亂所由生也;孝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

怎樣才能興起孝悌之道呢?就是在位的領導者能夠力行孝悌之道,進而弘揚孝悌之道,社會才能興起和諧之風。孝悌之人居於領導的位置,這個天下的大治才會有希望。

----------------------正體--------------------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在《四書蕅益解論語點睛補注》上也有一段註解,我們把這一段註解也學一學:他說「為仁,正是為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悌」。「為仁」的「為」,是動詞,求的意思。「君子求仁,君子行仁」,而學仁、求仁也都是要學做人。所以「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也就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就不能稱之為人。

「仁」在《說文解字》上解釋為「從人從二」,是會意字,「言己與人相親愛也」,這就是「仁」的含義。所以這個「仁」就是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能夠這樣去對待他人,把他人和我視為一體的,沒有了我和他人的區別,這才是真正的「為仁」,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儒家稱為「聖賢人』。

「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悌,不孝悌,由於甘心為禽獸」。孝悌是教育的根本,人跟禽獸之所以不同,就是人要接受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墮落得和禽獸沒有區別了。 所以《孟子》上說,「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能夠行孝悌,那麼人跟禽獸就沒有兩樣了。「若不肯做衣冠禽獸,必孝悌以為人』,如果不想做禽獸,那就要學習做人,而學做人就要從孝悌開始學起。

下麵說「為仁」,即仁義禮智自皆具足,故孝悌是仁義禮智之本。」仁義禮智,是什麼呢?就是人道,做不到仁義禮智,做人的資格就沒有了。儒家把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也就是說人把五常大道都不講了,如果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結果就會出現五倫關係的紊亂,社會上的各種道德敗壞的現象就出現了。

「蓋孝悌,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孝悌」是人自性本有的性德,也稱為良知良能,王陽明講的「致良知」就是這個意思。「良知」,用俗話來說就是良心。比如人做了壞事,做了惡事,會感到良心不安,受到良心的譴責,說明這個人還有救,如果這個人做了惡事,做了壞事,心安理得,沒有覺得良心不安,那麼這個人就叫麻木不仁,就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

「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人有良知、人有仁心,才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論性則仁為孝悌之本,論修則孝悌為仁之本。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這個是從性修兩個方面來講。從性德上來說,論性則仁為孝悌之本,仁愛之心是萬事萬物的本源,它在和父母兄弟的關係上表現為孝和悌,對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上就表現為仁和忠,對朋友的關係上就表現為信,對夫婦的關係上就表現為夫義和婦德。所以從性上來說,仁是孝悌之本;而從修德上來說,「論修則孝悌為仁之本」。要培養一個人的仁愛之心,必須從培養人的孝悌之心開始。孝悌之心才是仁愛之心的原點。

「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我們想要真正實現社會和諧,人心安定,一定要提倡孝道,提倡仁義禮智信。從哪裡做起呢?不要要求別人,要從我們自己做起。

很多人說,別人都是什麼什麼樣的,別人不講信用,別人又不講仁愛,我這樣做是不是吃虧呢?別人不講信用,別人貪得無厭,那是別人甘心墮落,我們如果向他們學習,我們也就隨之墮落,所以他們是他們,我們要學做人。做到了仁義禮智信,做人才合格,才有資格。所以說我們要問一問自己,想不想有好的結果?我們將來到哪裡?我們如果想自己有好的結果,那就要從自己修起,別人做不做與我們自己無關,而且我們自己身體力行了,也得到了好的結果,才會讓別人對仁義禮智信生起信心。人家一看,你做仁義禮智信的事,生活得很好,事事順利,身心安寧,「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那自己何不這樣去做呢?這就是給社會大眾做一個榜樣。

「然則興孝悌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悖。』不孝不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亂所由生也;孝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

怎樣才能興起孝悌之道呢?就是在位的領導者能夠力行孝悌之道,進而弘揚孝悌之道,社會才能興起和諧之風。孝悌之人居於領導的位置,這個天下的大治才會有希望。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智慧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

相關焦點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世稱「八德」,古人視其為「修身之要」和「教化之道」,以之涵養良知良能。
  • 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人倫底蘊:孝悌為仁之本
    這一觀點,道出了孝悌在中國古文化和政治教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精神價值。孝和悌,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實是一以貫之的思想體系,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道德哲理。《孝經》一書的出現,就是深刻而全面闡釋這一道德內核的思想經典著作。孝悌為仁之本的主張,來自《論語·學而》。
  • 佛教 孝悌之道是為人的根本,非止儒家,佛門亦重孝道!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孔子有個學生叫有若。但能被稱為「有子」說明他在孔夫子的學生裡,學習成績是非常好的!因為「子」是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有德行,有智慧,甚至有謀略的人的尊稱。
  • 朱元璋:養民,首先在於教化
    上圖為朱元璋教民榜文碑刻版一、朱元璋將教化民眾放在第一位刑亂國,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但是,朱元璋並非只依靠刑罰,相反,他特別重視教化,強調風俗道德的建設和社會風氣的整治。他說:「治道必先於教化,民俗之善惡,即教化之得失也。」如果不把教化這個根本抓住,致使「風凌俗替」,「民不知趨善,流俗為惡,國家於長治久安,不可得也。」如果百姓的風俗敗壞了,老百姓都不知道向善,社會流行著壞的風氣,國家想要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朱元璋認為,愛養百姓,教化是第一位的。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其中,孝悌居於重要位置,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君子致力於根本的東西,這些東西確立後道就產生了,而孝悌正是人的根本。這句話把孝心和君子以及仁德聯繫在一起。告訴我們君子致力於根本的東西,這些根本的東西是什麼呢?當然就是孝心,因為孝悌才是人的根本。「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是從其他方面告訴我們孝順的人是不會做出出格的事也不會叛逆上級和造反的。
  • 儒家學者秋風獻興教化五策:恢復祠堂祖廟,鼓勵本土宗教
    中國傳統的複合的教化體系無古代一神教之偏執,無現代世俗主義之放縱,洵為治理之中道也。惜乎此一教化體系,於二十世紀崩壞,尤以今日為甚。其結果,或者教化淪喪,大多數民眾缺乏必要的教化,一路下行;或者有極端傾向之神教趁虛興起,信眾有極端心態。由此,社會雖富而人心不安,國家雖強而秩序不良,如董仲舒所謂「如朽木糞牆矣,雖欲善治之,亡可柰何。
  • 諸滿:千年孝悌裡真卿祖居地
    村北牌樓面西而立,上書三個大字:孝悌裡。昔日的孝悌裡,歷經千年演變,如今已成為六個自然村聚集起的諸滿村。村中雖無一家顏姓,但說起村子中心地帶的顏魯公舊宅遺址,村裡老人紛紛湊來介紹:"這裡是義倉,老顏家的糧倉,是賑濟窮人的地方。"  雖然今天的諸滿人沒有得到"老顏家"接濟,但他們的祖先卻可能依靠義倉得活。"
  • 我們既要講仁義道德,又要賺錢!
    1、用盡心思賺錢,也要不斷的講仁義道德,不可偏廢。我並非唯利是圖的,非也,我們傳播的是儒家思想,陳昌文方法而已,不是唯利是圖。——陳昌文2、我們既要講仁義道德,又要賺錢。這是合二為一的。我們不做壞事,我們的每句話,都是偉光正的。按照這個模式去搞。
  • 「東食西宿」解讀人性,呼喚良知,闡釋教化(負薪漫談)
    有人會說我不學無術,胡說八道,吹噓道德的衛道士,舊丈化遺毒的腐朽份子,並言之鑿鑿,社會的安寧取決於法治的力量,仁義道德一無是處。那麼我想問一下高明人士,你是否承認道德與法律之間有一段灰色空間,非黑非白,既不道德又未觸及法律的底線,即所謂缺德,法律約束不了,道德譴責不止,怎麼辦?
  • 簡單生硬地把教化內容編入音樂中,使音樂枯燥乏味,音樂的教化功能...
    音樂領域秩序非常混亂,主要表現有四點:一是音樂的教化功能喪失,走向純娛樂化。最初,周公制禮作樂,看重的是音樂的教化功能。國家下大力氣推動和扶持音樂的發展,將音樂的發展與道德教化聯繫在一起,與國家法律的實施相同步。音樂是道德教化與法律實施的助手,音樂的教化功能是它的主要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音樂的教化功能逐步喪失,娛樂功能逐步凸顯。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 孝悌美德故事——《泰伯讓國》
    讀者朋友下午好,現代社會背信棄義、爭名奪利、不懂孝悌、利慾薰心的人,甚至為了錢財與父母,兄弟姐妹鬧的失去親情,讓父母所寒心的人比比皆是啊,這些都是深為古人所不齒的!今天靈昧就給大家分享一個,關於孝悌的美德故事,也請大家多多轉發此文,讓更多的朋友,能了解知道,我們古聖先賢的美德並學習到!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泰伯讓國》源於殷朝末年的時候,有個名叫姬泰伯的,他是一個孝順父母又友愛兄弟的人,是周朝太王的第一個兒子,第二個弟弟叫仲雍,他第三個弟弟,名字叫季歷,後來生了個兒子,取名叫姬昌,就是後來我們眾所周知,封神榜裡的周文王。
  • 寇北辰:教育的本質就是人格教化
    從目前教育存在的問題來看,最大缺失在於人格教化!教育,即教書育人,必須要讓受教育者明白,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實現怎樣的人生價值?這是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作為教育者必須回答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清楚,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
  • 孝悌仁義 愛之義理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此則論語可以看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以前我對孝的理解就是滿足父母的需求,而在《論語》中,孔子對於孝做出了更明確以及更深入的解釋。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受了教育而沒有教化":"教化"是"教育"的靈魂?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34;成人&34;君子&34;君子&34;成人&34;教化&34;教化&34;菜色&34;芻豢之色&34;今被夫子之教寖深,又賴二三子切瑳而進之,內明於去就之義,出見羽蓋龍旗,旃裘相隨,視之如壇土矣,是以有芻豢之色&34;教化&34;道生於一&34;教化&34;道生於二&34;充分世界化&34;全盤西化&34;教育&34;教化&34;教化&34;
  • 王陽明:最著名先祖的孝悌故事
    王覽與其兄長王祥的孝悌友愛故事傳承千年,其兄弟更是西晉王朝「王馬共天下」的王家的第一代。孝悌王覽王覽,字玄通,王祥的同父異母弟弟,其母親就是朱氏。年幼之際雖然母親朱氏對哥哥王祥百般刁難,污衊構陷,但王覽極力維護保護著哥哥,多次救哥哥與危難,是兄弟孝悌的最佳代表。王覽五六歲時,每次見到母親無情地毒打可憐的哥哥,就會趴在哥哥身上,阻止母親繼續施暴。
  • 曾子: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
    在曾廟的門樓牌坊上,懸掛著這樣一副楹聯「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這副楹聯,突出強調了曾子崇尚的忠信、修身齊家、孝悌等思想,是曾氏家風的集中體現,受這一家風的薰陶,曾氏子弟多崇尚自省修身,多秉承孝悌之道,在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書寫了精彩篇章。
  • 論語正本清源 學而 02章 孝悌與仁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有子談孝悌。要明白兩個前提。孝是對父母長輩之愛,悌是對兄弟姐妹之愛。這兩種愛基本把家庭的全部成員都包括之。所以,孝悌著意於愛。這是其一。其二,有子之所以首先言孝悌,是因為符合儒家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邏輯推進。修身就是立己之道。立己之後則由己推人,立己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