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養民,首先在於教化

2020-12-24 人民論壇網

上圖為朱元璋教民榜文碑刻版


一、朱元璋將教化民眾放在第一位

刑亂國,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他為了整頓社會秩序,立綱陳紀,不惜使用嚴刑峻法。雖然明朝初年的社會秩序因此而迅速走上正軌,但他還是因此而受到批評,說他執法太嚴用刑過重等等。但是,朱元璋並非只依靠刑罰,相反,他特別重視教化,強調風俗道德的建設和社會風氣的整治。他說:「治道必先於教化,民俗之善惡,即教化之得失也。」如果不把教化這個根本抓住,致使「風凌俗替」,「民不知趨善,流俗為惡,國家於長治久安,不可得也。」如果百姓的風俗敗壞了,老百姓都不知道向善,社會流行著壞的風氣,國家想要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認為,愛養百姓,教化是第一位的。他在《御製大誥》中有這樣的表達:「君之養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興,無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父子不親,君臣不義,夫婦無別,長幼不序,朋友不信,強必凌弱,眾必暴寡,鰥寡孤獨、篤廢殘疾,何有之有焉。既不能有,其有命何存焉。凡有此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奸頑斂跡,鰥寡孤獨,篤廢殘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無有敢犯者,養民之道斯矣。」

教與刑並用,是為了養民而應盡的的責任,但必須先以五教安民,對於不循五教的,才施之以五刑。什麼是五教?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我們說的社會秩序、社會道德。如果五教得以推行,社會秩序就建立了,社會就安定了。反之,百姓不遵守五教,就會出現恃強凌弱,以眾欺寡的局面,鰥寡孤獨篤廢殘疾的人,就沒有人照管了。百姓沒有人照顧,得不到愛護,還能生活嗎?在出現這種情況,就要用五刑加以懲治。法律伸張了,那些奸惡頑劣之徒才會收斂,鰥寡孤獨篤廢殘疾的人才會得到照顧,這樣,不論是貧弱者還是富有者,都能夠各安其業,擁有他們該得到的,沒人再敢破壞秩序,侵犯他們的利益了,這就是愛護百姓的根本道理。

在五教中,孝是第一位的。儒家理念標榜天下一家,以親情維繫大家庭的秩序,孝悌就是綱。朱元璋曾說「老者民之父母,幼者民之子弟」。老人是大家的父母,幼童是大家的子弟,因此無論什麼人都要撫老恤幼。他說:「恤其老,則天下之為子弟者悅;恤其幼,則天下之為父母者悅。天下之老幼鹹悅矣。」意思是,愛恤老年人天下當子女的就會喜悅,愛恤幼童天下做父母的就會喜悅,這樣天下老幼都喜悅了。

朱元璋鼓勵敬老,曾經下詔,「行養老之政,凡耆民八十以上,鄉黨稱善,貧無產業者,月給米三鬥,肉五斤。九十以上,加帛一疋、綿一斤。若有產能自贍者,只給酒肉絮帛。」 「尚齒所以教敬,事長所以教順。」他想要建立一個長幼有序、尊老愛幼、親善和睦的社會。朱元璋的這些觀念,可以從儒家學說中找到根源。《禮記•禮運》就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其重要標誌就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然而,朱元璋提倡孝悌不僅出於理念,也是出於至情。這個被一些人視為「暴君」的人也時常有真情流露。

有一天,朱元璋在後苑,偶然見到巢鵲在哺育雛禽,不禁感嘆雌禽卵翼之勞,說道:「禽鳥劬勞若是,況人母子之恩乎?」他說,禽鳥為哺育幼鳥都這樣辛苦,何況人類母親對孩子的養育之恩呢?他作了一首《思親歌》表達他的感受:

園中高樹枝葉雲,上有慈烏乳雛勤。

雛翎少幹呼叫飛,騰翔啞啞朝與昏。

有時力及隨飛去,有時不及枝內存。

呼來呼去羽翎硬,萬裡長風兩翼振。

父母雙飛緊相隨,雛知反哺天性真。

噓唏!慈烏慟惻仁,人而不如鳥乎?

將何伸,將何伸!

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親。

有似不如鳥之至孝精,

唏噓,唏噓,夢寐心不泯。

這是一首供祭祀時歌唱的樂歌歌詞,描繪慈烏哺育雛鳥,教雛鳥學飛,藉以表達對父母的深情。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能夠推己及人,為百官提供行孝的條件,讓孝道風行天下。他下令,「群臣有親老者,可以棄官歸鄉奉親」。當時,有個叫陳興的人,在元朝時當過鎮撫,朱元璋想給他安排個官位。他聽到朱元璋關於還鄉奉親指示,就說家有老母在嵩州,年八十餘,請求歸養。朱元璋立即批准,並賜給他白金、衣帽,送其還鄉。陳興辭行時,朱元璋對侍臣說:「孝弟之性,天下皆同。陳興雖武夫,聞朕言即愴然思歸。朕始不知其有老母,若知之,肯令其遠違耶?人壽不過百歲,今其母年已八十餘,萬一不得相見,興有無窮之痛。興歸,母子相見,其樂宜何如?」將心比心,朱元璋的做法,是很能感化人的。自然,此舉得到了臣下的稱讚,說:「陛下以孝治天下,推測人情,無微不燭,惟一家之老者得所,天下之煢獨鰥寡,皆蒙其惠矣。」天下之大,所有的老人都要照顧好,不要放過一個,一家一家的老者都得到了妥善安置,社會風氣改變了,天下的孤寡老人都會得益。朱元璋又藉機又作了一番宣講,說:「人情莫不愛其親,必使之得盡其孝。一孝而眾人皆趨於孝,此風化之本也。」朱元璋要提倡孝道,鼓勵親情,改善世風,和睦天下。

還有一件事,太平府(今安徽當塗)有兩兄弟鬧糾紛,互相攻訐,到官府告狀。刑部尚書請求朱元璋將其治罪。但是,朱元璋並不是簡單地給以處罰就了事,而是細察下情,藉此弘揚教化。他說:「兄弟骨肉至親,豈有告訐之理?此一時愚昧,或因貨利,或私妻子,爭長竟短,怒氣相加,遂至此耳。然人心天理未嘗泯滅,姑系之獄,待其忿息,善心復萌,必將自悔。」兄弟之間因為一些小事發生糾紛,甚至情緒過激,是可能的,當冷靜下來,事情就可能得到解決。果然,第二天,刑部的官員來稟告說,這兩個兄弟哀求改過了。朱元璋說:「此彼之真情發現也。俱釋之。」朱元璋相信兄弟的真情,不用刑法去整治,而是用鼓勵的方法,待其善心復萌,令其自改。他認為這樣做,足以養成淳厚的民風。

相關焦點

  • 嚴明以馭吏 寬裕以待民—朱元璋的為政之道
    在這樣的背景下,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目標就是要救民於水火。考察元亡明興的歷史嬗變,特別是認識朱元璋的人生軌跡,這是一個基本支點。  近一個世紀以來,朱元璋因時事的需要被人們任意褒貶,或痛恨其「特務統治」,或謳歌其反元義舉,或痛斥其稱帝後對農民階級的背叛,或指責其強化君主專制的暴行。
  • 從四民分業重審孟子教育思想
    士的職能在於輔佐君主治理天下,以自身德行引領天下風氣;農的職能在於耕種土地,為國家提供稅收,以供給百官俸祿、國家城郭宮室建設和宗廟祭祀禮儀的費用;工的職能在於為社會提供各種器皿用具;商的職能在於促進物品交換,提高社會效率。
  • 宣講聖諭 明清時深入鄉村的教化活動
    雍正帝頒發的《聖諭廣訓》。  首先是「鎮場子」,讓全場安靜下來:「聖德洋洋,嘉言孔彰。立行宣講,清靜四方。善者報福,惡者降殃。大眾肅靜,諸生虔誠。恭逢盛世,歲樂昇平。宣講聖諭,救正人心。行者止步,言者息聲。講生進位,面而虛空。」  這幾句話包含的內容比較豐富。  先是感恩皇帝的聖德,要大力彰顯聖諭,男女老幼都要知道。
  • 孟子論「養民」
    孟子論「養民」 2019年09月17日 08: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兵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荀子論教化:有效但難立竿見影
    李承貴表示,荀子的教化思想,自然也存在需要改進的方面,如今研究荀子的教化思想,如何吸收其中的積極內容,做到「善教」,需要在三個方面著眼,「一是從一元到多元,處理好教化內容的豐富;二是從精英到平民,教化主體要擴充;三是從崇信到理性,充分認識到教化功能的限制。」
  • 尊老敬老的朱元璋說照辦
    朱元璋說何為老人《明史.食貨志》中記載了何為老年人、何為成年人:「民始生,籍其名日不成丁,年十六日成丁,成丁而役,六十而免」,也就是16歲乃成年人,可以娶妻生子,可以服兵役、繳賦稅行雜役。然而,政府開始開始對老人進行照顧則需要八十歲以上。
  • 中國道德教化史視野下的《了凡四訓》及其現代意義
    它本來是袁黃為子孫所著的一部家訓,但問世之後,這本書作為勸善書在社會上廣為流布,擔負起民間道德教化的功能,對普通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實踐產生了深刻影響。從中國道德教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了凡四訓》出現並在民間教化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並非偶然,其中所體現的教化觀念及其歷史作用,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傳統道德教化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並對今天的道德建設有著積極的借鑑意義。
  • 盛世的標準之一就是「老有所養」,朱元璋就把這一點做得很好
    所謂「色養」,通俗地說,就是養育父母的時候要和藹可親,不要讓老人不高興。因此,無論是普通的家庭,還是官宦人家,唐代的老人,除了在物質上老有所養,還能笑著養老。到了唐朝,如果媳婦不能「色養」公婆,那丈夫就該休妻了。全世界都認為朱元璋是一個嚴厲的皇帝。然而,他的嚴厲只針對那些奸臣和貪贓枉法的官員。朱元璋在百姓面前是當之無愧的明君。
  • 朱元璋的反腐,聊聊《大誥》之一
    但另一方面,朱元璋又有強烈的民本思想。因為出身寒微,自小目睹貪官汙吏對百姓毫無憫惜,敲骨吸髓,造成民不聊生,轉死溝壑。朱元璋一家八口餓死了四口,固然有天災的因素,人禍也難辭其咎。因而,朱元璋對官僚的心態複雜。一方面,為了維系統治,不得不依賴官僚系統。另一方面,他從心底裡對官僚系統不信任、厭惡。
  • "受了教育而沒有教化":"教化"是"教育"的靈魂?
    歸根到底,潘光旦之所以提&34;,就在於他看到了&34;或現代教育的一個大缺失,那就是只有如同大工業式批量生產的&34;,而同時把生命依皈與文化依皈的&34; 丟棄了。那麼,什麼是&34;呢?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34;成人&34;君子&34;君子&34;成人&34;教化&34;教化&34;菜色&34;芻豢之色&34;今被夫子之教寖深,又賴二三子切瑳而進之,內明於去就之義,出見羽蓋龍旗,旃裘相隨,視之如壇土矣,是以有芻豢之色&34;教化&34;道生於一&34;教化&34;道生於二&34;充分世界化&34;全盤西化&34;教育&34;教化&34;教化&34;
  • 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孟子之民本思想
    民貴君輕的邏輯前提在於孟子朦朧認識到了國家的起源,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而公共事務涉及的都是民眾的切身利益,怎麼能不以民為本呢?在「言必稱堯舜」過程中,孟子認為,君王是那些為廣大民眾而生活和勞作的人,也就是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在孟子的想像中,堯所處時代的公共事務,既包括對自然災害的處置,又包括對民眾的教育教化。
  • 朱元璋為什麼要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
    朱元璋分封目的是藩屏帝室,國柞永久,因此他對分封諸王有自己一套政治規劃:首先,出於防禦舊元的考慮,蒙古未肅清,一直對明朝存在著威肋;第二,出於轉移軍事權力的現實需要,將功臣宿將手中的軍權轉移到自己兒子手中
  • 孟子如何得罪了朱元璋,被取消「飯票」?大臣們為何不惜以命抗爭
    朱元璋顯然學問不深,以偏概全,光看到孟子思想裡對統治者的約束,沒看清其本質。二、皇權獨裁思想,與民本思想的衝突開國皇帝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獨裁者,朱元璋也是如此。前面我們講過,孟子的「民本」其實是假民本,即便如此,他的主張還是突破了大獨裁者的思維邊界。朱元璋和儒家學者不同,他自幼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這個人群,是思想被禁錮最深的一個群體,對皇權充滿天生的敬畏。所以,朱元璋當了皇帝,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就是「至尊寶」。
  • 重民本 民本思想光耀古今
    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源遠流長的民本思想。民本與民主是相通的。作為中國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民本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發光。民本思想 源遠流長民本,就是以民為本。據古文《尚書》記載,夏啟之後,太康即位。太康無視祖訓,驕奢淫逸,終至失國。
  • 「名人百科」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實錄》))2.食惟民之天,民乃邦之本。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明太祖集》)3.賢才,國之寶也。(《明太祖集》)詠菊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1353年,朱元璋任命虹縣(今安徽泗縣)人胡大海為前鋒,一舉攻克了和州。消息傳來,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
  • 朱元璋的皇后馬氏,為什麼能一直受到朱元璋的寵愛?
    對朱元璋來說,馬皇后就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因此,馬皇后可以在朱元璋的宮殿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皇宮裡有許多美女,也沒有人能動搖她的地位。年輕時,朱元璋也很窮。為了生活,他四處遊歷,甚至乞討食物,成為一名僧侶。
  • 明王朝世代永繼,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
    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繼,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九年廢除行中書省,設置市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權;洪武十三年在中央取消中書宰相制度,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都察院監察百官,設錦衣衛等特務機構控制臣民
  • 朱元璋決定拿下蘇州,徹底消滅張士誠!天下必歸於一天命所在!
    徐達首先通過擒獲的城外援軍將領莫天祐派往城中聯絡的楊茂,得知了城內張士誠與城外莫天祐的虛實,從而定下了圍攻的計劃。徐達首先進攻婁門,張士誠迎戰,結果以徐達手下將領茅成陣亡,西吳軍攻勢受挫結束。 十二月十二日,朱元璋罷浙東行省,於杭州開設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李文忠任行省平章政事,並恢了複本姓李,紹興路同時改為紹興府,諸全州改為諸暨縣。
  • 明刑弼教:淺論朱元璋法治思想的發展及對明朝數百年的深遠影響
    布衣皇帝朱元璋重典治新國,構建了系統的法治體系,為明朝初期的穩固和後世的延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導。 有言「新國用輕典,刑亂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典 」。但朱元璋建國稱帝後,沒有按治理新興國家宜輕典之古訓,而適用「重典治新世」的法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