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朱元璋教民榜文碑刻版
一、朱元璋將教化民眾放在第一位
刑亂國,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他為了整頓社會秩序,立綱陳紀,不惜使用嚴刑峻法。雖然明朝初年的社會秩序因此而迅速走上正軌,但他還是因此而受到批評,說他執法太嚴用刑過重等等。但是,朱元璋並非只依靠刑罰,相反,他特別重視教化,強調風俗道德的建設和社會風氣的整治。他說:「治道必先於教化,民俗之善惡,即教化之得失也。」如果不把教化這個根本抓住,致使「風凌俗替」,「民不知趨善,流俗為惡,國家於長治久安,不可得也。」如果百姓的風俗敗壞了,老百姓都不知道向善,社會流行著壞的風氣,國家想要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認為,愛養百姓,教化是第一位的。他在《御製大誥》中有這樣的表達:「君之養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興,無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父子不親,君臣不義,夫婦無別,長幼不序,朋友不信,強必凌弱,眾必暴寡,鰥寡孤獨、篤廢殘疾,何有之有焉。既不能有,其有命何存焉。凡有此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奸頑斂跡,鰥寡孤獨,篤廢殘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無有敢犯者,養民之道斯矣。」
教與刑並用,是為了養民而應盡的的責任,但必須先以五教安民,對於不循五教的,才施之以五刑。什麼是五教?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我們說的社會秩序、社會道德。如果五教得以推行,社會秩序就建立了,社會就安定了。反之,百姓不遵守五教,就會出現恃強凌弱,以眾欺寡的局面,鰥寡孤獨篤廢殘疾的人,就沒有人照管了。百姓沒有人照顧,得不到愛護,還能生活嗎?在出現這種情況,就要用五刑加以懲治。法律伸張了,那些奸惡頑劣之徒才會收斂,鰥寡孤獨篤廢殘疾的人才會得到照顧,這樣,不論是貧弱者還是富有者,都能夠各安其業,擁有他們該得到的,沒人再敢破壞秩序,侵犯他們的利益了,這就是愛護百姓的根本道理。
在五教中,孝是第一位的。儒家理念標榜天下一家,以親情維繫大家庭的秩序,孝悌就是綱。朱元璋曾說「老者民之父母,幼者民之子弟」。老人是大家的父母,幼童是大家的子弟,因此無論什麼人都要撫老恤幼。他說:「恤其老,則天下之為子弟者悅;恤其幼,則天下之為父母者悅。天下之老幼鹹悅矣。」意思是,愛恤老年人天下當子女的就會喜悅,愛恤幼童天下做父母的就會喜悅,這樣天下老幼都喜悅了。
朱元璋鼓勵敬老,曾經下詔,「行養老之政,凡耆民八十以上,鄉黨稱善,貧無產業者,月給米三鬥,肉五斤。九十以上,加帛一疋、綿一斤。若有產能自贍者,只給酒肉絮帛。」 「尚齒所以教敬,事長所以教順。」他想要建立一個長幼有序、尊老愛幼、親善和睦的社會。朱元璋的這些觀念,可以從儒家學說中找到根源。《禮記•禮運》就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其重要標誌就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然而,朱元璋提倡孝悌不僅出於理念,也是出於至情。這個被一些人視為「暴君」的人也時常有真情流露。
有一天,朱元璋在後苑,偶然見到巢鵲在哺育雛禽,不禁感嘆雌禽卵翼之勞,說道:「禽鳥劬勞若是,況人母子之恩乎?」他說,禽鳥為哺育幼鳥都這樣辛苦,何況人類母親對孩子的養育之恩呢?他作了一首《思親歌》表達他的感受:
園中高樹枝葉雲,上有慈烏乳雛勤。
雛翎少幹呼叫飛,騰翔啞啞朝與昏。
有時力及隨飛去,有時不及枝內存。
呼來呼去羽翎硬,萬裡長風兩翼振。
父母雙飛緊相隨,雛知反哺天性真。
噓唏!慈烏慟惻仁,人而不如鳥乎?
將何伸,將何伸!
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親。
有似不如鳥之至孝精,
唏噓,唏噓,夢寐心不泯。
這是一首供祭祀時歌唱的樂歌歌詞,描繪慈烏哺育雛鳥,教雛鳥學飛,藉以表達對父母的深情。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能夠推己及人,為百官提供行孝的條件,讓孝道風行天下。他下令,「群臣有親老者,可以棄官歸鄉奉親」。當時,有個叫陳興的人,在元朝時當過鎮撫,朱元璋想給他安排個官位。他聽到朱元璋關於還鄉奉親指示,就說家有老母在嵩州,年八十餘,請求歸養。朱元璋立即批准,並賜給他白金、衣帽,送其還鄉。陳興辭行時,朱元璋對侍臣說:「孝弟之性,天下皆同。陳興雖武夫,聞朕言即愴然思歸。朕始不知其有老母,若知之,肯令其遠違耶?人壽不過百歲,今其母年已八十餘,萬一不得相見,興有無窮之痛。興歸,母子相見,其樂宜何如?」將心比心,朱元璋的做法,是很能感化人的。自然,此舉得到了臣下的稱讚,說:「陛下以孝治天下,推測人情,無微不燭,惟一家之老者得所,天下之煢獨鰥寡,皆蒙其惠矣。」天下之大,所有的老人都要照顧好,不要放過一個,一家一家的老者都得到了妥善安置,社會風氣改變了,天下的孤寡老人都會得益。朱元璋又藉機又作了一番宣講,說:「人情莫不愛其親,必使之得盡其孝。一孝而眾人皆趨於孝,此風化之本也。」朱元璋要提倡孝道,鼓勵親情,改善世風,和睦天下。
還有一件事,太平府(今安徽當塗)有兩兄弟鬧糾紛,互相攻訐,到官府告狀。刑部尚書請求朱元璋將其治罪。但是,朱元璋並不是簡單地給以處罰就了事,而是細察下情,藉此弘揚教化。他說:「兄弟骨肉至親,豈有告訐之理?此一時愚昧,或因貨利,或私妻子,爭長竟短,怒氣相加,遂至此耳。然人心天理未嘗泯滅,姑系之獄,待其忿息,善心復萌,必將自悔。」兄弟之間因為一些小事發生糾紛,甚至情緒過激,是可能的,當冷靜下來,事情就可能得到解決。果然,第二天,刑部的官員來稟告說,這兩個兄弟哀求改過了。朱元璋說:「此彼之真情發現也。俱釋之。」朱元璋相信兄弟的真情,不用刑法去整治,而是用鼓勵的方法,待其善心復萌,令其自改。他認為這樣做,足以養成淳厚的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