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刑弼教:淺論朱元璋法治思想的發展及對明朝數百年的深遠影響

2020-12-11 騰訊網

布衣登頂鑾寶座,萬眾之上律重典,重八治國正綱紀,依法治國蔭後世!

布衣皇帝朱元璋重典治新國,構建了系統的法治體系,為明朝初期的穩固和後世的延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導。

有言「新國用輕典,刑亂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典 」。但朱元璋建國稱帝後,沒有按治理新興國家宜輕典之古訓,而適用「重典治新世」的法治理念。

其實這些,從他早在任「吳王」期間,就命李善長主持修律,建國後,又令劉惟謙等詳定了《大明律》就可以看出來,他內心渴望貫徹「刑用重典」的治國原則,希望以此來穩固江山,清理異己,福蔭後世。

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親自採編處以重刑的案例,主持彙編頒行的《明大誥》及續編《三編》等典型案件彙編,相當於現代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法制度和依據;更為嚴格的實行重刑主義,徹底將整個大明朝的重典法治推向了高潮。

在他做這一切的時候,都喊著一個叫「明刑弼教」的口號,「明刑弼教」說的是,要讓律法被萬民所明喻,讓大家都做到知法,然後畏法而變得守法,從而達到用禮學教化所不能取得的治理效果。

這種法治理念為明朝當世及後世治理明確了重刑主義的方向。是朱元璋法治思想的總統領,在此驅使下他形成了一系列法治理論和法治建設手段,並為後世子孫所傳承,對明朝的的封建集權制度和傳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01

朱元璋為什麼要選擇刑用重典的治國理念?

這與朱元璋幼年的生活經歷分不開,自幼溫飽難決,顛沛流離,見慣腐敗和欺壓的他,內心有著一個農民的樸素治理思想,認為「嚴刑重典」就可以保證吏治清明、民奉皇威,當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同時,朱元璋經歷無數戰爭,數次爭鬥,多次爭權,形成了猜忌多疑的個性,唯有信奉法治的力量能帶給自己安全感,而封建法治體系卻只是完整的體現他個人思想意志的結果。

而且,朱元璋有著強烈的權利和欲望,從一無所有到一國所有,測試和體現權力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嚴峻的刑法懲戒來予以實現。

而他的主觀上也想著,能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建立一個「流芳百代、萬世不易」王朝的想法,所以通過重典來穩固江山和高度集權,這一切都需要嚴厲的律法來實現;重刑還可以成為他掃清皇權障礙的利劍。

所以圍繞著這一切,朱元璋開始了系列法治建設,效果驚人,影響甚遠!

02

朱元璋治國理念之「法治安天下」,是他依法治國的中心思想

結束元亂之治後,面對建國初期的實際情況,新生王朝並沒有走的小心翼翼。朱元璋上來就採取容易得罪人的重典用刑,並堅持「建國之初,當先正綱紀」,親自著手糾正法度,這是他「法治安天下」落於實踐的需要。

他反覆的和諸臣強調「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就是要把法制當作朝廷用來治理國家的準則手段,而這一手段就是朱元璋「法治安天下」重法思想的體現,也是依法治國的中心思想。

其實,他一開始就在內心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方針,這對一個少貧未讀,社會成才的農民皇帝來說,是非常的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

為了推行自己依法治國的思想,朱元璋頒布命令,讓明朝的刑官公開講解律法,宣傳法治精神,並且規定每日不得少於20條的工作要求,取得了很好的宣傳和普法效果。

同時他自己也在日理萬機之中,還隨時抽空到皇宮西樓,召見諸位下臣,席坐論法,將自己的律法見解陳述,並與下屬討論,同時也聆聽群臣見解;這對一個開國皇帝來說,能不寵後宮而御西樓,實屬難得,足見其對法治之重視和執著。

隨著他「法治安天下」思想的成熟和體系化發展,便頌布了一系列律法,明朝在他依法治國引領的道路上闊步而行。

朱元璋畫像

03

朱元璋嚴修律例,健全法制,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朱元璋知道治理國家,光有法治的思想來指導是不夠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來作為具體的行事準則。這樣才可以充分發揮法律的「指引、評價、預測、強制、教育」作用,讓民眾知法而畏懼,犯法受強制處刑,才能取得法治的實踐效果。

所以,為了建立健全大明朝的法制體系,朱元璋早在建國前,就已經著手立法工作,積極組織人手對修訂的《大明律》等進行討論、評價,反覆修改,最終才頒布執行,《大明律》是當時和後世的一部集大成的律法,是明朝的主法典,也是「刑用重典」的完美詮釋,完成了許多朱元璋賦予它的使命。

隨著法律法規的健全完善,明朝的法治體系逐步完善起來,真正實現了有法可依。

同時,朱元璋自己步步把關,確保了立法工作充分實現他的法治思想,充分體現了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產物這一特性。值得一提的是,重刑主義在明朝運用到反貪汙腐敗上時,不僅對貪腐人員施以重刑,而且採用株連家族及親近人員的泛化手段,有力的打擊了貪腐行為,可以說明朝是中國古代反貪最嚴厲的朝代。

通過嚴厲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朱元璋不僅清除了朝廷異己,掃清了穩固障礙,還快速的加強了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為後來的逐步取消宰相制度,讓軍政大權均集中於中央奠定了基礎。

04

朱元璋執法嚴明,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朱元璋還在行軍打仗期間,就執法嚴明,令行必止,言出必行,很大程度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思想。

當時為了廣積糧,做好作戰準備,朱元璋明令禁酒,減少糧食的其他消耗。但是,驍勇善戰的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卻視而不見,知法犯法,公然與其他人私自釀酒,賣出賺錢。

朱元璋知道這件事後,便要下令斬殺胡三舍,有人便給他建議「胡大海正在攻打紹興的關鍵時刻,如果殺了胡三舍可能會引起謀反和消極作戰」,希望朱元璋看在大局上,赦免胡三舍死刑。但朱元璋聽後大發怒火,為了堅決嚴明軍紀和樹立威嚴,便自己親自動手殺死胡三舍。

建國初期,一些文武勳臣,居功自傲,無視法紀,直接危害了王朝的形象和威信。於是,在洪武六年的時候,便明文規定,凡公侯家人倚勢凌人,侵奪財物,田宅的人,一律處以死刑。

他唯一的女婿,安慶公主的丈夫,當時的駙馬都尉歐陽倫,就因安排家奴去販運私茶,還縱容農奴凌辱地方官員,案件發生後,朱元璋龍顏大怒,直接下令賜死了歐陽倫。

只要有犯法作案的情況,上至皇親,下至平民,他都一視同仁,真正做到平等適用法律,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有力的正統了綱紀,起到了嚴明法紀和模範適法的效果。

05

朱元璋注重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為依法治國積累普法基礎

從中國流傳下來的法學著作中,明朝系統和集大成的較多,除流傳至今的《大明律》《明大誥》等法律法規彙編外,當世的律學著作還有百部之多流傳至今,具有典型的傳統法制意義;足以說明明朝當時的法治建設成果,和法學研究之盛況。

這些都與朱元璋重視法學教育有關,他不僅在皇都設立了專門的法律學校,還要求地方的官辦學校,民間籌辦的私學書院設立法律課程,讓學生可以從小、從早學習國家的法律,熟知國家的律令,為依法治國積累普法基礎。

當時的法律主要是「律、例、大詰及令和會典」,要求學生在考試中以這些為內容考點,培育有學、會考、能用的法治人才。於是才有歷史上「天下講讀《大誥》(大誥就是將當時典型的刑事案件案例彙編,向全天下進行誥示,以起警醒作用),師生來朝者十九萬餘人」的法治盛況。這對當時只有2000萬人左右的國家是何等的宣傳力度和普法效果。

這一切都是朱元璋個人人治理念上升到國家法治層面的實踐效果。

結語

朱元璋通過系列法律手段和普法傳播,基本構建了當時完善的法治體系,這一切都是在「明刑弼教」掩護下進行的「刑用重典」。

而重刑主義法律在當時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治理作用;一定程度上清理了貪官和異己,也震懾了部分官員的貪腐行為。

公平和正義理念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和認可,明太祖也造就了一個秉公辦案的公正形象,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和好評!

但是,簡單的依靠嚴刑酷法來維持社會的公平和穩定,不足的是看似健全的法治,其實完全建立在他個人的治國思想下,造成了高度集權,讓明朝成為了封建專制的典型朝代。

當他逝去,其引以為傲的「重刑主義、株連主義」,更快的促進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儘管其子孫後代,也有幾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因實行的重刑主義根本未予以改變,中間短暫的輝煌並不能阻止整個帝國衰落的到來,正所謂「成也重刑,亡也重刑」。

本文參考資料:

[1]《明史-刑法志》

[2]《明史-紀事本末》

相關焦點

  • 歷史的啟示:明朝法治為何空前普及?
    而漢唐明清四個朝代,漢唐較遠,明清歷史過去不過一百年,而清王朝政制又延續明朝,所以考察明朝的法制與社會治理,對於觀察今天中國的社會改革,仍然有著十足的參考價值。古代中國吏治,卻以明朝最具特色,太祖朱元璋以刑戮與監察為手段,大量借鑑引用了唐代法律制度的內容,同時自身法律制度又被清代所繼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對封建法律制度承前啟後的作用。首先,朱元璋提出了「明刑弼教」和「重典治國」的立法思想。
  • 明代法律的立法思想:重典治國、法貴簡嚴、明刑弼教
    以朱元璋為首的明初統治集團大多出身於社會底層,曾切身感受到元末吏治腐敗,統治秩序混亂的狀況,他們在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在吸取元朝亡國的歷史教訓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封建社會後期時代特點的立法思想:重典治國、法貴簡嚴、明刑弼教。
  • 朱元璋建立明朝,國運僅有80年,此人用4字,使明朝續命2百年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剛開始只是一個乞丐,但是後來他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外加上一些人的幫助,終於打敗了元朝,讓中原兒女再一次成為了主人。明朝建立以後,不到上百年的時間。就出現了這樣的三件事情,差點讓朱家丟掉了江山。
  • 朱元璋刁難劉伯溫,明朝國運多少年,劉伯溫回答萬曆
    明朝的毀滅就是因為崇禎皇帝。比起歷史上的其他皇帝,崇禎皇帝的一生不算是個暴君,反而是因為他太軟弱了,加上時運不濟,這才造成了大明朝的氣數已盡。不過開國的時候,朱元璋可是認為自己的朝代千秋萬世,還特地找人去砍掉天底下所有龍脈杜絕了一切可能的因素。這個皇帝的一生中雖然評價並非完美,可是他卻是一個出色的祖宗,出色的父親和出色的祖父。
  • 從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說起,談談明朝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的優缺點
    很多人都說的建立王朝和出身,政治相關,有時間可以看看,明朝剛建立許多經濟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在中國曆朝歷代,朱元璋的政策可能有些死板,但生產生活恢復上,可能已經算是飛速了十五天內,朱元璋的爸爸媽媽大哥都相繼死了!家裡直接沒有了經濟來源,放在一般人直接嚇尿了,還是在亂世,各種饑荒,出去討飯都是靠本事,大家都沒米呢。
  • 「明刑弼教」在明代的表現
    此後,「明刑弼教」原則被明、清兩代君主沿用,成為指導法律發展和變革的基本原則。成化年間,刑部圍繞禁止京城內外奢侈風俗的話題,要求懲處從事販賣寶石的屠宗順等人,考察本案官員上疏及明憲宗(1464-1487年在位)的最後處理方案,可以洞見當時奉行的「明刑弼教」實為重刑主義的遮羞布。
  • 由「戶貼」到「黃冊」,淺談明朝的戶籍制度的發展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連年的戰亂導致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社會生產力嚴重不足。為了恢復農業生產、補充兵源,朱元璋先後推行「戶貼制度」和「黃冊制度」,建立了明朝獨特的戶籍制度,對明朝乃至以後,有重大而深遠的社會意義。本文從「戶貼」和「黃冊」談起,淺談明朝戶籍制度的發展。
  • 明朝朱家是數學世家?為何朱元璋和其先祖名字帶數字,答案太搞笑
    明朝朱家在歷史的長河中,可算是一個大家族,在明朝統治江山的幾百年中,一共出了16位皇帝,可以說很不簡單。那取得這個成績,一切還得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說起。談起明朝朱元璋,我們都知道這位打下大明江山的皇帝經歷是十分的坎坷,他沒有其他歷朝歷代的「官二代」一樣的出身,甚至談不上是普通人家,事實上,他的出身十分不好:貧農。那麼朱家是到他父親這一代就變為貧農了嗎?
  • 詩詞 |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百年(流芳百世)。(1)李杜:指李白和杜甫。(2)才人:有才情的人。(3)風騷:指《詩經》中的「國風」和屈原的《離騷》。後來把關於詩文寫作的事叫「風騷」。這裡指在文學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遠影響。清代由於大興文字獄,讀書人不敢褒貶時政,就大量研究起古文化來。
  • 明朝官員郭桓貪1200萬兩,等於一年稅收,朱元璋懲治方式太解恨
    第四個案件便是今天要講的「郭桓案」,此案被殺的官員更是達到數萬人,明朝六部侍郎全被斬殺,六部以下官員更是沒有倖免。可以說,此案發生後,所謂的朝廷六部「禮、吏、工、兵、戶、刑」全部成了光杆司令。從這可以看出,「郭桓案」算是洪武時期最嚴重的案件了。
  • 明朝一直被冷落的皇帝:智慧不差於朱元璋,功績不亞於朱棣!
    但是明朝有位皇帝一直被很多人忽視了,說起他的功績:真的是不亞於明成祖朱棣,幾次都挽救了國家;智慧不差於明太祖朱元璋,會用人、會權衡朝廷。在他統治年間,國家慢慢走向興盛,這位皇帝就是明憲宗朱見深。由於清朝人編史書,所以把朱見深這段歷史給抹掉了,我們來看看這位有著驚人能力的皇帝,有哪些值得稱頌的!
  • 明王朝世代永繼,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
    朱元璋就教訓說:「有刺的木杖你不取,我替你削掉棘刺怎麼樣?」太子十分聰明,明白朱元璋之意,但並不以為然,委婉地勸諫父皇朱元璋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言外,為君不能殘暴。朱元璋十分惱怒,隨手抄起一把椅子向太子砸去。這故事說明朱元璋坐上龍椅以後,把功臣視為棘刺。他深知,取天下要在馬背上,守天下要在馬下。狡兔死,走狗烹。天下一統,用不著武臣,朱元璋為了子孫的安全就要向他們開刀。
  • 劉伯溫一句話,朱元璋義子當了雲南王,300多年後,成明朝救命符
    劉伯溫一句話,朱元璋義子當了雲南王,300多年後,成明朝救命符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雖然在歷史上,朱元璋毀譽參半,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此人相當會籠絡人心,在打天下的過程之中,率領了大批的開國朝臣,每一個都相當有能力,而劉伯溫,是其中最特殊的一個
  • 一囚犯被朱元璋發配邊疆,200多年後,他的子孫殺進明朝金鑾殿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有感於元朝末年吏治廢弛,文恬武嬉,最終導致丟了江山,他當上皇帝後,奉行「治亂世用重典」的宗旨。朱元璋推行嚴刑峻法,無論是朝廷一品大員,還是地方小吏,少有逾矩違規之處,立即會遭到暴風驟雨般的打擊懲處。
  • 元朝滅亡後,明朝境內還有許多蒙古人,朱元璋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然而朱元璋雖然消滅了元朝的貴族和軍隊,但是當時在明朝的疆界範圍內,還存在著大量的蒙古人,這些人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東北,還有一些分散在全國各地,對於怎麼處理這些蒙古人,明朝內部展開了激烈地討論。蒙古人長期奴役漢人,漢人對他們充滿了仇恨。
  • 評論|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 開創法治河北建設新局面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精神,認真總結法治河北建設各項工作,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作出部署。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明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指導地位,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大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擺在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群眾面前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就是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義、明確工作要求,不折不扣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全面依法治省各方面和全過程。
  • 劉伯溫測算明朝國運,卻被朱元璋曲解,明朝滅亡後才知其中真相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古代,曾經非常的迷信著算命,甚至就連皇帝都不能夠避免,而且在古代也是有著非常出名的算命者,就像是在唐朝時期的袁天罡以及李淳風等等,不僅是唐朝時期的袁天罡,還有在明朝時期的劉伯溫也是非常出名的,但是他的出名與袁天罡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劉伯溫並不是一個單純算命的人,他還是明朝時期朱元璋的軍師
  • 朱元璋早跟日本斷絕了關係,為什麼日本人還來明朝朝貢?都是騙子
    可以說,明朝的老百姓聽到倭寇,就像聽到洪水猛獸一樣,噤若寒蟬。倭寇一度成為影響明朝發展的國際問題,自明朝建立國祚以來,日本強盜便不斷進犯沿海城市,且倭寇之患與明朝的存亡相伴始終,讓歷代明朝皇帝大為頭痛。當時的日本,正值「南北朝」時期,割據南方的親王對天朝上國有失敬意,屢次派兵滋擾沿海地區。朱元璋怒髮衝冠,曾一度打算發兵徵服日本。
  • 劉伯溫臨死前略施一計,朱元璋子孫百年無人解,最終被一農民識破
    明朝成立以後,劉伯溫將自己的軍事思想和排兵布陣總結寫成《百戰奇謀》的兵書。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18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 人民日報評論員: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全面回顧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體要求,用「十一個堅持」系統闡述了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和戰略部署,深入回答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