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世代永繼,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

2020-12-18 百家號

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繼,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九年廢除行中書省,設置市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權;洪武十三年在中央取消中書宰相制度,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都察院監察百官,設錦衣衛等特務機構控制臣民。朱元璋還大興文字獄和製造大規模株連的冤案為子孫削棘。朱元璋認為太子柔弱,難以駕馭桀驁不馴的功臣,他要在死前為子孫剷除障礙。太子老師宋濂,早年追隨朱元璋襄贊軍事,立有大功,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

朱元璋藉故殺他,太子見老師問斬,流著眼淚替老師求情。朱元璋為了開導太子,就拿來一根滿是棘刺的木杖放在地上,命太子去拾取。太子面有難色。朱元璋就教訓說:「有刺的木杖你不取,我替你削掉棘刺怎麼樣?」太子十分聰明,明白朱元璋之意,但並不以為然,委婉地勸諫父皇朱元璋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言外,為君不能殘暴。朱元璋十分惱怒,隨手抄起一把椅子向太子砸去。這故事說明朱元璋坐上龍椅以後,把功臣視為棘刺。他深知,取天下要在馬背上,守天下要在馬下。狡兔死,走狗烹。天下一統,用不著武臣,朱元璋為了子孫的安全就要向他們開刀。用文臣治天下朱元璋仍不放心,所以從中央到地方大力加強皇權,把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成為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君主。朱元璋興大獄。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謀反」案,株連冤殺達3萬多人,洪武二十六年藍玉「謀反」案,株連近兩萬人。朱元璋一批又一批削棘,總計達六、七萬人朱元璋還讓特務機關錦衣衛公開活動,從幕後走向前臺。朱元璋在晚年還頒布《皇明祖訓》條例,要求子孫及臣工遵守「祖宗之法」,規定後代有改祖制者「殺無赦。朱元璋把閉關也列為「祖訓」,顯然這是消極守成的「祖訓」,給明王朝政治帶來深遠影響。如果朱明不為清朝所滅,按明朝堅守長城的閉關政策,中國能否保有現代疆域,卻是一個問號。

朱元璋為大明萬世江山苦心安排,為子孫削棘,頒示「祖訓」,但事與願違,朱元璋死後墳土未乾,叔侄爭權,他的「祖訓」就被第四子朱棣所破壞。朱棣就是明成祖,他搶了帝位,遷都北京。朱元璋誅殺功臣,以致內戰爆發,無人可使獨當一面,自己選定的繼承人長孫朱允炆死於兵火。他立鐵榜嚴禁宦官幹政,而明成祖擴大宦官為二十四衙門,宦官掌管特務機關,明朝成了宦官為禍最劇烈的朝代。朱元璋置重兵於遼東,囑子孫固守北疆,明王朝恰為關外少數民族所顛覆。歷史證明,一切雄主、暴君美夢都不會長久,因為雄主和暴君個人主觀欲望最強烈,距離客觀也就更遠。

中國落後於西方開始於明代。造成這種落後有多種原因,而其中墨朱元璋專制統治的成法,尤其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極權政治下的權力經濟,束縛經濟發展的關津制、海禁止、匠戶制、濫發通貨等等是主要原因。此外,明朝束縛人們思想的八股取士和文化專制主義,也是構成中國發展停滯落後的重要原因。朱元璋對歷史的功與過,都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相關焦點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韓、趙、魏、楚、燕、齊)北伐匈奴,收回河套(現屬內蒙古自治區)南徵百越,統一嶺南(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灕水即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管轄「西南夷」,納入版圖(立郡縣,中央管轄)影響: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王朝,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 歷史的啟示:明朝法治為何空前普及?
    這四個朝代是中央集權大一統,而又維持了至少近三百年歷史的朝代。在這樣一個長期穩定的朝代裡,必然存在著一個穩定的秩序,絕非一個東方專制主義所能概括。而漢唐明清四個朝代,漢唐較遠,明清歷史過去不過一百年,而清王朝政制又延續明朝,所以考察明朝的法制與社會治理,對於觀察今天中國的社會改革,仍然有著十足的參考價值。
  • 部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材「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啟發式教學
    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基礎所在,朱元璋強化皇權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明朝的統治;朱元璋改革科舉考試進一步促進了皇權的高度集中,從而鞏固了明朝的封建統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強化皇權、明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加強又為明朝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大環境。
  • 「王權」與「教權」的鬥爭,佩王朝統治時期王權如何加強王權?
    加佩作為法蘭西王國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卻沒能享受自己應有的權力,王權在地方大封建主和貴族以及法國教會的威脅下變得惴惴不安,為了緩解這一尷尬統治現象以及加強法蘭西王國的中央集權,加佩率先在下一任國王的加冕儀式上進行改革。
  •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開國之君大多強悍無比、氣場十足,很難被他人左右,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他白手起家,經歷千難萬險,開創了龐大的明帝國,並且得位最正,他驅逐了腐朽、汙濁、暴虐的元王朝,為萬民敬仰。
  • 明王朝文官體制的罅隙
    早在張居正對文官集團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前,明王朝就積弊已深。 這種弊病來自於與中央集權極度匹配的文官體制。 縱觀明代一朝,除去草創之初的洪武、永樂兩代,文官為王朝官場的主體已成為絕對趨勢。
  • 2021考研中國古代史專題總結:加強中央集權(上)
    在歷史學考研的複習當中,政治史是非常重要的考點,尤其是歷朝歷代關於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我們首先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中國就成為了統一的帝制中央集權國家,所以這次我們將古代史前期的加強中央集權的內容捋一遍,方便各位同學複習。
  • 大夏——被遺忘的王朝,但並不簡單
    大夏建國時,其國土面積比朱元璋的西吳還要大(朱元璋北伐成功前建立的國號是西吳,不是明),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大夏王朝才是元朝之後的一統王朝,而我們之所以認可明朝,是後來人眼光回顧歷史的結果。大夏王朝建立的歷史背景元朝末年混亂的局面,是滋生大夏國建立的沃土。元朝覆滅的根本原因,是宮廷內部不間斷的鬥爭導致的國力衰微。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都是朱元璋挖的坑 今天咱們先講的是永樂大帝的前半生,就是他為什麼選擇起兵造反?先說一個事實,那就是大家縱觀中國上千年的封建君主中央集權的統治時期,能夠以一個藩王身份起兵造反,對抗中央集權的政府,最終成功入繼大統成為皇帝,朱棣應該說是獨一份。為什麼是獨一份?
  • 高考歷史一輪複習:考點二秦中央集權的形成
    (韓非子總結諸子百家學說,創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為秦始皇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理論基礎;主張法治)2、影響:A、積極影響(封建社會早期:秦—唐宋)①政治: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與發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國
  • 明初朱元璋用一簡單戰術,就北伐滅元,打破南不勝北的怪圈
    歷朝北方政權或西北以黃土高原為根基的政權,為何容易奪取天下。秦王朝也是以陝甘為根基,從而奪得席捲天下。漢代,劉邦雖然是江蘇沛縣人,但後來的被封為漢王,根基在漢中,後奪得關中,而戰敗南方的項羽統一天下。晉統一天下,也是先滅魏國,後滅蜀國和吳國。隋唐兩朝,也是由北方而統一天下。五代十國時期,宋、元、清三朝,或北方政權佔據優勢,或北方的政權南下,統一天下。
  • 淺談大明王朝的奇葩皇帝們!
    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明史》評價明成祖為「遠邁漢唐」。第一任CEO朱元璋朱元璋 元末貧苦農民出生,小名朱重八,世代貧農,早年在皇覺寺為僧,後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反抗元朝,並顯示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 阿瑜陀耶王國建立不久,中國的明王朝也取代了元王朝的統治
    阿瑜陀耶王國建立不久,中國的明王朝也取代了元王朝的統治。明朝定鼎後的第三年即一三七年。便派出呂宗俊為首的使團訪何阿瑜陀耶。阿瑜陀耶王國立即派使攜帶六頭馴象隨呂宗俊回聘。此後,兩國使臣往來互訪絡繹不絕。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明代(一三六八六四四)的二百七十年中,阿瑜陀郡派遺使臣到中國訪問共有112次。平均兩年多一次。中國明王朝的使臣訪問阿瑜陀耶也有19次之多。其關係之密切,由此可見。
  • 明刑弼教:淺論朱元璋法治思想的發展及對明朝數百年的深遠影響
    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親自採編處以重刑的案例,主持彙編頒行的《明大誥》及續編《三編》等典型案件彙編,相當於現代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法制度和依據;更為嚴格的實行重刑主義,徹底將整個大明朝的重典法治推向了高潮。
  • 為什麼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朱棣被稱為「明成祖」呢?
    朱元璋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有開國之功,他自然要被授「太祖」廟號,這點沒什麼可說的,那麼,朱棣為什麼又被成為「成祖」呢?其實,朱棣最初的廟號並非「成祖」,而是「明太宗」,等到明朝嘉靖皇帝在位的時候,才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明成祖」,將他的地位提升到和朱元璋一樣的高度。
  •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共有26個兒子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而且,他的子嗣很旺,共有26個兒子,這些兒子後來又繁衍成百萬之多之多的明朝宗室子弟,而明朝的藩王之中最長壽的當屬代府襄垣王朱成鍨,活了整整92歲,他是代王朱桂的後代。
  • 完善機制,並加強中央集權
    從這裡看科舉制,要求還是非常嚴格的,當然了,滿足這些條件僅僅只是其一,自然還有秀才、明經、進士三個科目,通過了這些考試才能夠擔任官職。這麼一來,通過了雜文、文才等考試的人,不是精英中的精英,就是王者了。
  • 嚴明以馭吏 寬裕以待民—朱元璋的為政之道
    因災荒瘟疫,父母及長兄病死,陷入絕境的朱元璋只好入皇覺寺為僧,後流浪四方,靠乞討度日,不久便加入反元起義的行列。在推翻元朝的鬥爭中,朱元璋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元末群雄中脫穎而出,從郭子興部下的步卒直至稱帝,完成了從乞丐到皇帝的身份巨變。  在中國歷史上,王朝的更替並非新鮮事,但自恃軍事強大的元朝不足百年而亡,的確耐人尋味。
  • 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達100萬,為何被屠殺殆盡?
    這意味著當時在全國每5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朱元璋的後代子孫。這樣的畫面,想想實在倍感壯觀!甚至有人口史專家推算,再給朱明王朝500年,朱元璋的子孫會壓塌半個地球!那朱元璋子孫為什麼會繁衍得如此之快呢?這些後代下場到底如何?
  • 歷史上滅亡的王朝背後:因為這些戰略性錯誤,讓王朝成為歷史
    比方說上個世紀末,一個人選擇努力做一個優秀的車夫,儘管他再努力,在汽車普及的時代浪潮面前,這種努力其實一文不值,這也可以理解為戰略失誤,那麼歷史上有哪些王朝曾經犯過戰略失誤?一、戰略錯誤分類幾乎所有王朝的滅亡原因,都在於戰略失誤,而且,戰略失誤從根本上可分為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