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背景:
a、經濟:自然經濟的分散性。(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
b、政治:宗法分封制瓦解;秦完成統一及鞏固統治的需要
c、思想: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韓非子總結諸子百家學說,創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為秦始皇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理論基礎;主張法治)
2、影響:
A、積極影響(封建社會早期:秦—唐宋)
①政治: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與發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國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對後世政權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②經濟文化:有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③民族關係:有利於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B、消極影響(封建社會後期:明清)
①經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政治:封建專制空前強化極易出現失誤、暴政和腐敗
③文化:文化專制阻礙科學發展和思想進步
3、分封制與郡縣制

【合作探究】
探究點1 秦朝的皇帝制度
材料 「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
思考 材料體現了皇帝制度怎樣的特徵?試說明其本質。
答案: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
本質:君主專制,即皇帝是封建國家的主宰和權力中心。
探究點2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
材料

思考 材料體現了中央官制的什麼特點?
答案: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
探究點3 秦朝郡縣制的推行
材料一 「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材料二 知封建之弊變而為郡縣,則知郡縣之弊而將復變。然則將復變而為封建乎?曰不能。有聖人起,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思考 材料一表明地方行政制度出現怎樣的變化?有何積極意義?閱讀材料二,概括顧炎武對兩種政治制度的評價,試比較兩種制度的相同點。
答案:變化: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積極意義: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於國家統一。
評價:顧炎武認為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分封制容易導致地方權力的過大和國家分裂;肯定了郡縣制代替分封制的歷史進步性,同時也指出郡縣制的弊端在於中央權力過大,容易導致君主獨裁,應在郡縣制中加入地方分權的因素。
相同:性質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