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大一輪複習講義】第5講 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進(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矛盾的發展演變)

2021-02-13 歷史試題研究史老師
第5講  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進(即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矛盾的發展演變) 

【課標要求】

1.2003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2.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通過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唐後期和五代十國的社會動蕩,理解北宋強化中央集權的舉措;通過元朝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①漢高祖實行郡國並行制,形成王國問題,給漢朝的統一和穩定埋下了隱患。②平定七國之亂:BC154年,漢景帝採納晁錯建議「削藩」,七國以「清君側」名義叛亂b.建立刺史制度(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d.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鎮壓豪強、遊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c.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並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d.抑制工商業者,頒布算緡、告緡令,向他們徵收財產稅。③思想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學校教育教授儒學,儒學上升到經學。②在地方設監察機構——道,後來將道轉變為行政機構。①實行節度使制度,節度使有招募軍隊、任免官吏和徵稅等大全,儼然地方割據勢力。②安史之亂(755-763)嚴重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權,唐朝由盛而衰。③安史之亂後形成藩鎮割據,嚴重影響了唐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在藩鎮割據的對峙中,唐朝延續了一百多年的統治;907年,唐亡於藩鎮)3.五代十國:藩鎮割據局面進一步發展,中央集權繼續遭到嚴重削弱。(2)措施(趙普建議宋太祖削弱藩鎮的權力: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a.杯酒釋兵權,解除統兵大將兵權使節度使成為虛職,改變了長槍大劍重武輕文局面。b.將禁軍劃歸互不統屬的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

a.解除武將的地方行政權,派遣文臣知州。

b.加強地方監察制度,設通判監督知州,各州公文須由知州與通判聯合署名方才有效。

c.設立地方最高監察機構——路,後發展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③財政上。地方財賦除留一小部分外,其餘大部分由轉運使均轉運京師等地。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也造成地方財政困難。 (3)特點: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強幹弱枝,守內虛外。①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面,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②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危機局面,埋下了極貧積弱的禍根。①大都及周圍的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書省直接管理。②大都以外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省長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設路、府、州、縣。行省區劃改變了過去山川形便方式,採取犬牙交錯方式,防止地方割據。③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節制。④在臺灣設澎湖巡檢司管轄,在中央設宣政院管轄西藏。③行省制度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標誌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成熟。①廢行省,設三司。(布政使司——掌民政、財政;按察使司——掌監察、刑名、訴訟;都指揮使司——掌軍政)②將地方行政區劃分為承宣布政使司(習慣稱行省)、府、縣三級。②在新疆平定準格爾部叛亂,設立伊犁將軍;在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度;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冊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設駐藏大臣;金瓶掣籤制度等)④雍正帝改土歸流(即把少數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為政府官員管理方式)。

※關於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兩對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4)兩大發展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5)兩大規律: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6)三大基礎:政治基礎——官僚政治;經濟基礎——小農經濟;思想基礎——法家思想。(7)三大制度:行政制度、選官制度、監察制度,行政制度是主體,選官制度和監察制度是配套制度。(8)四個發展階段:萌芽(戰國)確立(秦朝)完善(漢至元)強化(明清)。(1)設置地方監察機構。如刺史、通判、提刑按察使司。(3)實行思想上的高度集中統一。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5)變革地方行政機構。如將監察區變為行政區(漢代的州、唐朝的道、宋代的路)、將郡縣二級制變為州郡縣三級制。(6)剝離地方官員的軍權與行政權。如宋代文臣知州。

【真題演練】

1.(2016年全國Ⅲ·卷25)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其意在說明,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是因為漢初【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利用所學知識在新情境下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從題幹來看,西漢通過掌握秦的國家檔案文獻成功實現了對全國的統治,可見是對秦的統治方式有所繼承,從所學知識來看,西漢初年基本繼承了秦的制度,故B為正確選項。A項發生在漢武帝時期,故排除,C項與題意相反,排除,D項只表達出題幹的部分內容,故排除。 2.(2016年海南卷·5)西漢初年,劉邦封置諸侯王國,封子弟為王,功臣為侯,並規定「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這表明劉邦推行分封制意在【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閱讀材料,正確分析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西漢初年,基於秦「孤立」而亡的教訓,劉邦實行郡國並行制,一方面繼承了從秦朝開始實行的郡縣制,形成中央對大多數地區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對劉氏皇室起到鞏固作用,題幹中所言「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正是這一情況,所以正確答案為C。根據所學知識,西漢初年,實行郡國並行制,繼承的是秦的基本政治制度,故B項、D項排除。漢初的分封,目的不是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而與皇位傳承有密切關係,故排除A項。3.(2018年海南卷·2)《漢書》云:「漢家承秦之制,並立郡縣,主有專己之威,臣無百年之柄。」這表明在西漢【考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漢承秦制(郡縣制)【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主幹知識,要求考生聯繫所學知識作答, 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題幹中的話來自《漢書·續傳》,意為漢朝繼承的是秦朝的制度,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都是皇帝任命的流官,而不再實行貴族的「世官制」,這是有利於維護皇權的,所以準確答案是C。西漢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王國、侯國都是封國,分封制度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故A選項不對。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它與分封制是互為表裡的,隨著春秋戰國歷史的發展而逐漸瓦解了,故B選項也不對。D選項明顯錯誤,無需細說。4.(2018年全國Ⅰ卷·25)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後百餘年間的藩鎮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解析】本題提供了唐朝「安史之亂」後百餘年間的藩鎮基本情況表,要求考生準確獲取和深度理解表中所列出的各種信息,並進行有機的綜合與概括,從而得出正確答案。表中列有4種藩鎮類型,分別將各類型藩鎮的數量、官員任免(人事)、賦稅供納(財政)、兵額與功能(軍事)的基本情況,展現給考生。從中能夠發現,實際上唐朝後期大部分時間內,真正割據的只有河朔型藩鎮,在全國數十個藩鎮中,只佔很小的比例,因此,唐朝在「安史之亂」爆發後,還能延續160多年統治;且直到「黃巢起義」之前的百餘年間,維持了基本的政治穩定,所以正確答案是D。而A、B、C選項,都是從表格材料的某一欄提取的片面信息,且均不準確。從官員任免(人事)方面來說,除了河朔型藩鎮, 其他都是聽命於中央的,但這是客觀的情況,並不能得出藩鎮「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這樣的結論,而且將河朔型藩鎮排除在外,也是不全面的。從賦稅供納(財政)方面來說,唐後期許多藩鎮是不給中央上交兩稅收入的,「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自然無從談起。事實上,唐後期的中央財政收入,除了藩鎮上交的兩稅外,還有鹽、鐵等中央直接掌握的稅收。從兵額與功能(軍事)方面來說,河朔型藩鎮是割據自立的,而中原型藩鎮設置的主要目的就是防遏河朔型藩鎮,二者之間是一種制衡的關係,但要說「彼此之間攻伐不已」則過於誇大了,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並且邊疆型藩鎮主要是防禦外敵,而東南型藩鎮兵額較少,一般不參與藩鎮間的鬥爭。但B選項有一定的迷惑性,因為中學歷史材一般對藩鎮持負面評價,容易導致錯選。本題選項設置有幹擾性,層次感較強,需全面理解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合理的解讀,要求考生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5.(2018年天津卷·2)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准。這說明元朝【解析】題乾材料含著表示轉折意思的關聯詞「(雖然)……但」,說明題乾材料強調的重心應在轉折詞「但」之後,意思是雖然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是「地方官吏的選用、調動行省所屬軍隊」的權力還是掌握在中央手中,即行省的權力有限,反映的是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設計意圖——加強中央對行省的管轄,也就是說行省權力有限。四個選項中,與題幹意思最接近的選項就是A項,故A項為正確答案。B項,不符合題意,題乾材料說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故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有題乾材料中的「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准」可知,行省權力有限,並非「權力集中專斷」,故C項錯誤。D項,主體不一致,題乾材料講的是關於中央集權制度的事,與君主專制制度無關。故D項錯誤。6.(2018年浙江卷·5)元朝的大一統超邁前代,其疆域「北踰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為實施有效管理,在全國分設十個行省。行省的設立旨在【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遼闊,為實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設立旨在加強中央集權,而非調動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項錯誤。B項加強中央集權符合題意,故B項正確。行省制度不屬於監察制度,故C項錯誤。行省制度不屬於中央官制,與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無關,故D項錯誤。【考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西漢中央集權的加強。【解析】漢初的王國問題是主幹知識,本題通過表格,設置新的情境,考查考生閱讀分析表格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上表可知,漢景帝時,王國與郡一樣成為國家的直接轄區,發生這一變化是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為了削弱王國勢力,將王國變為朝廷直轄區,漢武帝時朝廷直轄郡國數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削弱王國實力,王國控制區域縮小,諸侯國與朝廷的矛盾逐漸緩和,故A、D項錯誤。中央直轄郡國是地方體制的調整,故B項錯誤。隨著內部分裂勢力的逐步解決,到漢武帝時可以全力以赴解決邊疆問題,故C項正確。8.(2016年全國Ⅰ卷·27)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一地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直屬六部。明中葉以後,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這一變化有助於【考點】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明清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有效解讀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該題以明代地方行政變革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明初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除行中書省,在地方分設都司、按司和布政使司,以達到相互制衡的目的。但這一制度存在著政出多門,效率低下的問題。明中後期,地方民變不斷,為了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明政府派遣巡撫總理一地的軍政、民政事務,隨著時間的流逝,巡撫最終在清代成為定製,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巡撫一職的設置並沒有擴大地方行政權力,故A項錯誤。巡撫的設置是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與中央官制無關,故C項錯誤。不符合常識,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不可能對立,因此,巡撫的設置也就不存在是否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關係,故D項錯誤。B項,符合史實,明政府設置巡撫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符合邏輯推理,過去的行政程序是,地方將要解決問題寫成奏章遞交六部內閣票擬皇帝批紅下六部再到地方,現在是巡撫代表皇帝,可直接處理地方相關事務,省去了許多中間環節,所以,巡撫的設置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故B項正確。9.(2015年全國Ⅱ卷·25)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後來的帝王反覆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了【考點】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西漢中央集權的加強。【解析】本題以《考試大綱》中的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為考點,設置了新情境,旨在考查考生獲取、解讀歷史信息以及正確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能力。考生首先應當理解漢宣帝稱與其「共治天下」的是優秀的地方長官,意在強調地方長官為政好壞,對於維持一方安寧,進而實現國家政治安寧的重要意義,並非皇帝與地方長官共享國家權力。後來統治者沿用這種說法,意義相同,並非是學習漢宣帝的治國辦法。就教材知識來說,漢代以後,中央集權加強,地方行政制度不斷變化,漢代制度並沒有被沿用,所有制度變化都是為中央集權服務,而非地方分權,所以答案是A。10.(2016年北京卷·13)中國古代某一時期,朝廷與地方矛盾尖銳。某節度使派人到中書省辦事,因其態度惡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東門被該節度使派人刺殺。此事發生在【考點】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唐朝後期中央集權的弱化。【解析】題乾材料反映了節度使的飛揚跋扈,結合所學可知,唐朝中期在地方設立節度使,節度使權力較大,後來發展為地方割據勢力,使唐中央集權遭到了嚴重削弱。題幹發生的事件與唐朝中後期的歷史環境相似,故B項正確。漢承秦制,當時中央沒有中書省,晉朝以後始設,故A項錯誤。宋朝立國之初,全面加強中央集權,尤其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之禍,剝奪將領兵權,強調文人治國,不可能出現材料中現象,故C項錯誤。元朝實行行省制,地方長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權力時受中央節制,同樣不可能出現材料所述現象,故D項錯誤。11.(2013年山東卷·11)自秦漢至宋元,中國政治制度變革的總體趨勢是【解析】結合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演變的兩條線索可知,其發展演變的趨勢為: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故符合題意就是A項。國家行政權力逐漸轉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廢除宰相之後,故B項錯誤。儘管相權不斷被削弱,但是宰相始終沒有退出國家權力中心,直至明初廢除丞相制度,故C項錯誤。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從秦朝就開始被打破了,故D項錯誤。12.(2015年山東卷·14)唐宋時期,地方官任職避親、避籍漸成定製。該制度旨在【考點】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唐宋時期中央集權的加強。【解析】根據我講的解答選擇題的最近原則之二可知,統治者採取某項政策,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鞏固統治,針對宰相或朝中官員加強皇權;針對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唐宋規定地方官員任職「避親」「避籍」,就是防止官員家族勢力的膨脹,進而造成地方割據,因此這就為了防止地方勢力膨脹,達到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的目的。故B項正確。其他三個選項無需解釋。13.(2014年四川卷·4)讀表1,據此不能得出的認識是

【解析】本題屬於否定式選擇題(亦稱逆向選擇題),這種選擇題的正確答案或符合題意的選項是錯誤的選項。從表中可知,歷代最低一級行政區劃均為縣,其他層級均有變動,而縣是最穩定的一級政區,即A項是正確選項,但不符合題意,故錯誤。據圖表可知州的行政區劃層級由一級到二級甚至降到三級,因此州的地位呈現出由高到低的演進趨勢,故B項敘述是正確,但不符合題意,錯誤。中國古代政府將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由州發展到路再演進為省,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即加強中央對地方管理,而不是促進地方的自主性,故C項敘述錯誤,符合題意,為本題正確選項。據材料可知秦漢以來各朝代,絕大多數實行二級或三級行政區劃,故D項敘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錯誤。14.(2014年山東卷·14)自秦漢至明清,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經歷了由郡縣兩級制到州郡縣三級制再到省道府縣四級制的演變,這體現了【解析】根據我講的解答選擇題的最近原則之二可知,統治者採取某項政策,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鞏固統治,針對宰相或朝中官員加強皇權;針對地方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者調整地方行政層級,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鞏固統治,針對地方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故符合題意就是B項。A項,主體不一致,中樞權力體系日趨完備屬於中央權力機構,與題幹地方制度演變無關,故A項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經濟聯繫日益密切」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故C項錯誤。D項,主體不一致,也不符合題意,「經濟發展區域化程度提高」屬於經濟信息與題乾沒有關係,故D項錯誤。2.(2012年新課標卷·29)梁啓超在論述中國古代專制政治發展時說:「專制權稍薄弱,則有分裂,有分裂則有力徵,有力徵則有兼併,兼併多一次,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從中國古代歷史整體來看,這一論述中可以確認的是【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正確解讀材料,宏觀把握中國政治制度演進進程的能力。題乾材料的意思是,專制皇權的削弱會導致國家分裂,之後通過戰爭實現國家統一,每統一一次專制制度就強化一次,中國的專制制度就是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中不斷被反覆強化的。即中國古代專制政治的發展趨勢是專製程度隨著歷史進程而不斷加強。故正確選項為C。至於君主專制的條件、分裂動蕩與專制權力的關係、武力奪取政權,雖是材料中論述主題所使用的證據,但並不是材料討論的主題,A、B、D三項在邏輯上、史實上均有不能被認定之處。15.(2013年天津·12)(18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劉邦接受了皇帝的稱號,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統仍是郡、縣、鄉、亭、裡。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軍事、監察之權。縣分大小,萬戶以上設縣令,萬戶以下設縣長。 (1)材料一反映了漢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淵源。(5分)【解析】依據材料一中「劉邦接受了皇帝的稱號,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統仍是郡、縣」這句話,可以得出漢初實行的制度分別是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淵源的作答,考生聯繫教材,不難發現這些制度都是秦朝遺留下的制度,說明了漢初的制度是繼承秦朝的。材料二  「漢高祖……矯秦縣之失策,封建王侯, 並跨州連邑,有逾古典。」這些受封的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兩大特權: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賦斂」。(2)依據材料二,說明漢初「矯秦縣之失策」的措施及具體內容,(4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措施導致的後果。(2分)【考點】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西漢中央集權的加強。【解析】「矯秦縣之失策」的意思是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材料認為秦朝滅亡在於實行郡縣制,故漢初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又恢復了分封制。內容和後果的回答,只要結合教材知識即可。內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員、收取賦稅。材料三  漢武帝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分別隸屬於漢郡。淮南王劉安謀反,「國除為九江郡」;衡山王劉賜謀反,「國除為郡」。又頒布律令,規定王國官員地位低於一般官員,限制人們與諸侯王交遊。從此,王國與漢郡無異。(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的措施,(5分)並分析其意義。(2分)【考點】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西漢中央集權的加強。【解析】依據材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為列侯這句話,可以得出推恩令的答案。「國除為郡」這句話可以得出剝奪封地、改郡縣的答案。「又頒布律令」這句話也可以得出答案。意義的回答可從削弱地方割據、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的角度來回答。【答案】措施:頒布推恩令分割王國封地;剝奪犯法諸侯王封地,改為郡縣;頒布律令加強對諸侯的防範。意義: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中央集權得到加強,鞏固了國家統一。16.(2012年大綱卷·3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廣州等地陸續發現了南越王墓等重要歷史遺蹟。這些發現對研究嶺南歷史有重要的價值。材料一  秦始皇兼併六國後,開鑿靈渠,攻打百越,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漢之際,中原戰亂,秦南海郡龍川縣令趙佗舉兵兼併三郡,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於通向內地的各關口屯兵,「絕道聚兵自守」。劉邦稱帝之後,民生凋敝,無力南徵,遂封趙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開通關市。南越國乘機發展,廣泛使用鐵器工具,海內外貿易也相當活躍。呂后執政,漢朝「禁南越國關市鐵器」,趙佗遂自稱南越武帝,舉兵北犯,戰爭持續了一年多。呂后去世後,雙方罷兵休戰。趙佗又以財物收買附屬於漢朝的閩越等部族,勢力所及,「東西萬餘裡」,「以兵威邊」。趙佗以皇帝自居,「與中國侔(對等)」。漢文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遣使對趙佗「自立為帝」的行為予以譴責。趙佗迫於壓力,表示「去帝制」,繼續「為藩臣,奉貢職」。但在內部,「竊如故號名」。漢武帝決心徹底解決南越國問題,要求南越王趙興入朝,「用漢法,比內諸侯」。南越國相呂嘉等殺漢朝使者及主張「內屬」的南越王、王太后,「發兵守要害處」。公元前111年,漢軍十萬分數路越嶺,平定南越並將其地分設為九郡,實行與內地統一的制度法令。(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漢朝對嶺南地區政策的變化及其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漢平定南越的歷史意義。(8分)【解析】第(1)問「劉邦稱帝之後,遂封趙佗為南越王」實際上承認了它的半獨立姿態,到呂后、漢文帝時期,雙方多次交戰,漢朝無力解決,再到漢武帝平定南越並將其地分設為九郡,實行與內地統一的制度法令,最終在制度上得到解決。第(2)問西漢平定南越在當時結束了南越分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設立郡縣加強了對當地的管理,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1)變化:從承認南越國半獨立狀態到制度統一,從盡力維持和平到無力解決。原因:漢朝社會經濟狀態從凋敝到繁榮;漢朝政治上從分封諸侯王到全面解決諸侯王問題,北方匈奴的威脅基本解決;南越國經濟發展,分立的趨勢明顯。(12分)(2)結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管理;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發展。(8分)17.2018年全國Ⅰ卷·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後,村民自治成為中國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約進行道德教化,並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聖諭」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約制度,設立鄉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康熙九年頒布了鄉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並說明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12分)【解析】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是中國悠久歷史的重要內容, 從中也可反映出中國人民探索維護社會秩序、加強社會治理、推進文化傳播的曲折前進的歷程。開始於 20世紀80年代的村民自治運動更是中國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具有深遠而廣泛的影響。目前,我國正處在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時刻,基於中國國情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極其重要,不僅對於維護社會秩序、提高社會文明水平和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社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因此,總結中國歷史上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演變以及經驗教訓實有必要。本題意在選取中國歷史上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三項重要制度(鄉約制度、城鎮鄉地方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 作為典型例證,部分地從縱向貫通中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演變,通過簡明扼要的材料激發考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考查考生對古代鄉約制度、近代城鎮鄉地方自治制度和現代村民自治制度的特點、意義的認識。本題考查的知識點主要涉及中國古代宋明理學、專制主義,近代的民族危機、西方思想傳播、清末新政和現代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等,都是高中歷史學科的必備主幹知識。考生作答本題,除了需要具備從材料獲取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等能力外,還需要應用到多項學科關鍵能力,如:客觀敘述歷史事實的能力,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說明歷史現象的能力,準確掌握歷史時序、將歷史事物置於特定歷史環境下進行分析的能力,運用歸納、概括比較等歷史學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正確解釋歷史事物、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等。  本題第(1)問有兩個問題,即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和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考生需要在全面獲取材料有效信息並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合理解讀的基礎上,準確理解鄉約制度的內容和特徵,客觀敘述和說明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並評價鄉約制度在歷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要求考生有較高的歸納、概括和比較能力。通過閱讀材料一,可知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從以道德教化為主到增加宣講「聖諭」的內容、從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兩個方面。對於第二個問題,考生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分別從維護社會秩序、發展生產、促進文化傳播等三個方面進行評價。【答案】(1)變化:宋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聖諭」的內容;(3分)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3分)作用: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2分)有利於發展生產;(2分)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2分)18.(2013年新課標卷Ⅰ·4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較圖9、圖10,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讀圖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兩副圖片反映了從東漢到唐開元年間地方行政區劃的變遷。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清具體的變遷是什麼,找準變化,然後再從政治、經濟等角度分析說明原因。必須是在解讀並比較材料基礎上得出的正確信息,並能予以說明,羅列無關史實無效。例如可以從漢代唐代地方區劃分布的區域分析變化,並結合經濟重心逐步南移這一史實予以說明變化的原因。還可從地方州名與道名角度分析變遷,並結合山川地理形勢說明變遷的原因。考生另有合理解讀,可酌情賦分,如:漢代交州與唐代嶺南道所轄變化不大,表明這一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又如:吐蕃、南詔、流求不見於漢代,表明從漢至唐邊疆民族地區有所發展,與中原聯繫加深,等等。信息:漢代的州集中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體平衡。

相關焦點

  • 【高考研究】第4講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
    陝西師大附中高考歷史複習策略:第一,我們只有一輪複習,沒有二輪三輪複習,我們稱之為大一輪複習;第二,我們在大一輪複習中間,穿插微型專題總結和名詞概念辨析
  • 【高考歷史大一輪複習講義】第1講 中國歷史發展的階段劃分
    【編者按】多年的高考研究,我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考歷史複習策略:第一,我們只有一輪複習,沒有二輪三輪複習,我們稱之為大一輪複習;第二,我們在大一輪複習中間
  • 對中國中央集權現實重要性的再認識
    中央集權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缺乏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在事關國家主權、發展道路等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受控於中央。《辭海》中是這樣解釋「中央集權」的:「『地方分權』的對稱。國家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該制度下,地方政府統一服從於中央政府,根據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辦事,受中央政府的領導和監督。」
  • 高考歷史一輪複習:考點二秦中央集權的形成
    (韓非子總結諸子百家學說,創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為秦始皇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理論基礎;主張法治)2、影響:A、積極影響(封建社會早期:秦—唐宋)①政治: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與發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國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管轄「西南夷」,納入版圖(立郡縣,中央管轄)影響: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王朝,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立國與治國(治國策略、建立統一與鞏固統一);分權與集權(矛盾的對立統一);統一國家的奠基與擴大;多民族國家的出現與認同
  • 備戰高考 | 熱詞解讀:地方行政(附考題例證)
    (二)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綜述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關係到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是中國古代史的重要知識點,也是近年來高考歷史經常考查的問題。張佐良在《近三十年來的古代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綜述》中只對近三十年來古代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研究狀況作了綜述。(1)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產生。
  • 高中歷史丨高考重要考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大全
    集中財權——在各路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集中司法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司法人員。通過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行政、財政和司法等大權,剷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特點:強幹弱枝;在中央分權的基礎上地方分權。
  •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高考重點筆記
    這是中國歷史上光輝燦爛的一個時代。宋朝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時期,經濟迅猛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反映在下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1)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 高三歷史教案:《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教學設計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 原創 | 從歷史到未來:中國為什麼必須堅持中央集權?
    按照這個模式發展,中華文明早晚與其他三大古文明一樣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秦始皇開創的這個中央集權模式將系統內耗降到最低,同時大大提高了文明向外擴張的動力。就這樣一個農業社會中央集權模式就徹底系統化了。你看看,中央集權制從一開始並就是歷史的選擇,是實驗了無數次地方自治都失敗後的必然選擇。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就成了中華文明最好的載體,國家越強大,文明越燦爛。中央集權國家不僅向外擴張的動力很強——看看中國的版圖,從黃河流域巴掌大的國家發展到東亞地區一個巨大的帝國,這得益於中央集權國家強大的力量輸出+文明的同化。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制度演進沒有「歷史的終結」
    另一方面,很多人把疫情擴散的根源指向中國的集權制度,認為地方政府早期的瞞報、抗疫不力和社會力量缺少有效參與是重要原因。這一爭論的焦點本質上是對集權和分權的討論。分權者的觀點是,如果中國的體制是分權的,是否可以避免新冠病毒的擴散?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中國的集權主要體現在組織、意識形態、軍隊和外交等方面,但在社會保障、醫療、公共衛生、教育、公共住房等社會服務的幾乎所有領域,都是分權的。
  • 紀錄片《中國》第四集《一統》播出,影響深遠的中央集權制度就此啟程
    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四集《一統》,即將於12月10日晚19:30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秦始皇帝」,中央集權兼併六國之後的嬴政,需要一個新的稱謂,由他而始,千秋萬代。
  • ...集《一統》播出,秦始皇統一中國,影響深遠的中央集權制度就此啟程
    天下初定,秦始皇下令將六國貴族和富豪盡數遷入都城鹹陽,在監控權貴們一舉一動的同時,繁榮鹹陽的經濟。他下令收繳天下兵器,熔化鑄造成矗立在鹹陽宮前的十二尊金色銅人,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天下昭示了不容爭辯的威權。軍事隱患被按下,一個新的國家制度成了當務之急。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議下,摒棄延續已久的分封制,建立了一種強化中央權力的全新體系——郡縣制。
  • 通史專題 | 2021屆高考歷史二輪複習知識深化——秦漢和魏晉南北朝【文字版】
    往期回顧:通史專題 | 2021屆高考歷史二輪複習知識深化
  • 2021年中考| 中考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專題》
    2、掌握重要的政治制度,以及秦朝、西漢、北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3、對比理解並記住歷代王朝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地方、思想方面的具體措施。漢武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上頒布了「推恩令」,解決了地方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西晉初年,晉武帝大封同姓諸王,晉惠帝時出現了「八王之亂」。西晉從此衰落。●明朝朱元璋先後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三)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過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集中體現。
  • [高考歷史知識點]古代選官制度和監察制度
    [高考歷史知識點]古代選官制度和監察制度 2011-11-29 15:10 來源:高考資源網 作者:
  • 高考歷史複習資料必備知識點
    高考歷史複習必備知識點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夏;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起源於夏朝:  2.原始社會後期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3.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周朝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 中央集權制下地方行政制度的歷史沿革
    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周禮·冢宰》 前面文章分析了中國傳統王朝下政府如何對地方民眾進行治理,要想了解「中央集權制」的實際運作,還需對不同層級政府之間的制度演變進行探討。儘管「中央與地方」制度安排要處理的內容,與「政府與民眾」間有非常大的不同,然而可以看到基本目標仍是一致的,即名義上代表所有人和所有地方利益的中央權威,如何儘可能地加強和穩固統治。
  • 我國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的演進特徵與發展趨勢
    隨著中央與地方在經濟和民生領域的交叉布局以及政府與市場力量的交互作用,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的因素更加複雜,實現區域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的難度更大。進入新時代,隨著經濟力量和制度活力日益成為高等教育空間布局演進的決定性力量,以及高等教育空間布局在價值、形態等層面發生的新變化,我們對區域高等教育協調發展需要有新認識、新思路和新舉措。
  • 第三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基於這種考慮,課文子目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考慮,緊密聯繫上一課學習要點的內容:「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承上啟下地設置了「中央集權的發展」「君主專制的演進」兩個子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