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制度演進沒有「歷史的終結」

2020-12-08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王雯雯】「我們帶著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進入2020年。」去年底,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新年賀詞中這樣說。但他不會想到,本世紀第三個十年的開端會突發一場全球「大流行病」。不分貧富,無論大小,各國的治理能力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它讓很多人聯想到制度之爭。通過這場考試,我們能學到什麼?除了疫情,正如古特雷斯所說,世界本就充滿不確定性,這個世界的演變有哪些趨勢?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專家委員會主任鄭永年,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從當下的疫情出發,詳談他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思考。

疫情挑戰——各國政體國情不同,但面臨五大共同問題

環球時報: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愈演愈烈,您認為這場疫情將給各個國家和全球的治理帶來哪些教訓與挑戰?是否會對一些國家今後的發展路徑產生重大影響?

鄭永年:疫情對各個國家的治理結構都構成嚴峻挑戰,不管是怎樣的政治制度。但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抄」另外一個國家的「作業」。照抄照搬並不可行,每一個國家都要根據自己的國情找到最有效的治理模式。

從各國情況來看,儘管國情不同,但又表現出很多普遍性的問題。任何國家都需要面臨這些共同的問題,其中主要包括五大方面:一是政府應對是否及時、能力是否足夠;二是中央和地方關係;三是專業機構的權威與政治的衝突;四是媒體的權力;五是社會力量。

疫情引發的對中國治理體制的討論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人們對中國舉國體制的有效性感到驚訝,認為很少有國家能夠像中國那樣以如此大規模的舉國動員來應付大規模的疫情。另一方面,很多人把疫情擴散的根源指向中國的集權制度,認為地方政府早期的瞞報、抗疫不力和社會力量缺少有效參與是重要原因。

這一爭論的焦點本質上是對集權和分權的討論。分權者的觀點是,如果中國的體制是分權的,是否可以避免新冠病毒的擴散?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中國的集權主要體現在組織、意識形態、軍隊和外交等方面,但在社會保障、醫療、公共衛生、教育、公共住房等社會服務的幾乎所有領域,都是分權的。

此外,在疫情發展過程中,信息公開與否與集權沒有矛盾,分權不見得有利於信息的公開。在中國的體制環境中,分權意味著信息的地方化。信息的公開實際上和集權是成正比的,或者說,中央集權有利於信息向全國公開;如果信息沒有公開,是體制其他方面的原因,和中央集權沒有關係。

不過,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在向社會分權方面扮演一個重要角色,那就是通過向社會分權,培養具有責任感的公民。如果不能通過向社會分權來培養具有責任感的公民,政府就必須承擔本來應當可以讓社會來承擔的責任,造成政府負擔過重的現象。

總的來說,各國都必須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最有效的抗疫模式和治理模式。就制度建設而言,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的,任何制度都要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調整和改革自己。制度的演進,永遠不會有「歷史終結」的一天。

西方政體——一大問題是難以產生一個有效的政府,「一人一票」就好像計劃經濟

環球時報:您認為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將會是怎樣一個時代?世界面臨哪些重要的變化?

鄭永年:未來十年將是一個民粹主義高漲的時代,也是一個大動蕩的時代,以往國際關係的基石正在慢慢消解。資本可以在全球流動,知識可以在全球流動,但老百姓不能自由流動,貧困無法流動,政治權力更無法流動,所以各國主權勢必日益強化,民粹主義會日益高漲。這不僅是對西方的挑戰,也是對中國的挑戰。該如何解決?現在整個世界都還沒有方案。

西方的政治形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西方現在的政治制度是18世紀誕生的,但今天全球社會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我概括出「ABCD」四樣東西,它們會對西方政治生態產生很大影響:A是人工智慧(AI),B是區塊鏈(Block Chain),C是雲計算(Cloud Computing),D是大數據(Data)。很多年前我就說過,網際網路可能將取代西方類型政黨,政黨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平臺,基於手機的移動網際網路也是,現在已有越來越多遠離政治圈、靠手機和社交媒體而非傳統政黨實現崛起的政治領導人,或者「局外人」。

西方「一人一票」的民主制也面臨很大挑戰。現在西方國家的一大問題是難以產生一個有效的政府:以前他們是精英民主,現在是大眾民主,這其實是最保守的民主,誰都可以說話,誰都可以抗議,誰都可以做什麼,但誰也都沒法真正幹成什麼事情,這幾乎是整個西方的現狀。「一人一票」就好像計劃經濟,初心是好的,想要實現經濟和政治權利上的人人平等,但這裡有一個假設,即每個人的教育水平和分析能力是一樣的,每個人的貢獻是一樣的,每個人在做選擇時都會理性地同時照顧到個人和公眾利益。但這些在現實中都是做不到的。西方的政治變化將可能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但這些問題現在還沒有進入到主流的研究圈中。

環球時報:那您認為未來西方的政治制度到底會向哪個方向演變?現在中美的博弈有制度之爭的意味嗎?

鄭永年:我覺得中美之爭的背後就是制度之爭,但這沒什麼可怕的。中國很多人幻想,中國的制度有一天會變成美國的制度,這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美國或西方的制度在西方以外的任何地方都沒有真正成功,在中東沒有,在拉美沒有,在非洲更沒有,儘管紙面上,這些國家好像有多黨制、憲政、一人一票式的民主等。

日本的發展挺成功,但自民黨長期執政,很多美國人不認為日本是西方式民主。像臺灣這樣真的想走西方式民主的,卻實際上走不遠:上世紀90年代初,臺灣和新加坡的人均GDP差不多,但現在臺灣連新加坡的一半都不到,新加坡顯然不是西方式的民主。中國現在找到了自己的模式,我們可以學美國,但我們永遠不會把自己變成美國那樣的制度,美國也一樣。

我一直在思考,未來到底什麼樣的一種政體才是一個好政體?我們已經看到,我們稱之為專制的那些政體紛紛被推翻,但大眾民主現在看來解決不了問題。我想未來一種混合的政體可能才是最好的:該集權的地方就要集權,因為隨著各種要素的流動,國家主權和對社會安全的保障越來越重要;該分權的地方要分權,由於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發展,老百姓勢必要參與更多公共事務。這就如同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在經濟上也都是混合體一樣,法國和北歐國家的國有部門比例都很大,未來的政治形態或許也會越來越與這一經濟形態吻合。

中國發展——國家大了後,無論做什麼,都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外在影響

環球時報:儘管貿易戰暫時熄火,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卻越來越明顯。中美關係是否註定會有更多波折?

鄭永年:對中美關係不能那麼樂觀,中國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合作,一條腿是鬥爭,後者不可避免。很多人認為中美「新冷戰」已經開始,我想的確有很多方面呈現這樣的趨勢,比如中美現在在科學技術上的人員交流幾乎處於停頓狀態,還有兩國意識形態的對立等,這些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一直是很情緒化的。當美國感覺中國和它「相向而行」時,它就非常開心,同情中國,也願意幫助中國,但當它感覺中國跟美國不是「相向而行」,甚至是「逆向而行」的話,它會特彆氣憤。很多年前,我在波士頓請教過(美國政治學家、著名漢學家)白魯恂教授:「美國為什麼對中國這麼情緒化?」他說美國就是一個「使命型」的國家,總想要改變其他國家,尤其當美國認識到中國是個世俗國家,就更加覺得要改變中國。但問題是它改變不了中國。

對於中國,有一種論調是,我們是不是太高調了,是否放棄了韜光養晦。我認為不是這樣。我1981年上北大的時候中國人均GDP還不到300美元,也就是說在鄧小平時代,韜光養晦是很容易的,但現在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很多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你想藏都藏不住。我之前去澳大利亞訪問,他們說中國人吃不吃龍蝦會影響到他們國家的龍蝦價格,一周吃得多價格就上去,一周不吃價格就下來。所以,國家大了以後,無論做什麼,都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外在影響。

「脫鉤」爭論——只要美國仍然是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繼續保持開放,就不會完全脫鉤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中美「脫鉤」或「半脫鉤」的說法?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可能無法避免,您怎麼看?

鄭永年:以前老有人說,中美是「夫妻」,不會「分家」。這沒有經驗根據。現實中有些大城市的離婚率都快到40%了,說明夫妻也是有可能要分家的。事實上,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美的互相依賴程度迅速上升,已經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其實這不是常態,如果參照美日和美歐之前的情況,接下來中美之間的貿易依存度必然會有所降低。

不過,中美之間的貿易依存度減少一點或者「部分脫鉤」未必一定是壞事情。兩個這麼大的經濟體相互依存得太緊密,任何一邊動一下都可能會讓對方感覺很「疼」。

從另一方面說,只要滿足兩個條件,中美就不會完全脫鉤:第一,美國仍然是資本主義國家;第二,中國繼續保持開放。中國沒有封閉起來的理由,閉關鎖國的路線已沒有可能性。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總結的經驗教訓是封閉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挨打,這幾代中國領導人從來沒有忘記這個。

美國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現在來看,這一點改變的可能性極小。而資本一定是朝著能賺錢的地方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讓華爾街放棄如此誘人的市場是不可能的。從美國歷史上看,一般是白宮聽華爾街的,而不是華爾街聽白宮的。

環球時報:高科技領域的「脫鉤」也未必一定是壞事嗎?

鄭永年:在高科技領域,首先,技術的傳播和在各國間流動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現在討論的實際上是一個技術先進程度的問題。比如西方的某種技術從A升級到B了,那A就不再那麼被需要,接下來A肯定會被傳播出去;從B升級到C了,B也會被傳播出去。這個過程不會終止。但是,各國都不想把最好的技術給別人,從以前到今天一直是這樣,美國從來沒有把最好的技術給過中國,同時中國也不是沒有原創性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覺得中美在高科技領域本來就一直是脫鉤的,從來沒有真正掛鈎過。這個大背景不會產生很大變化。

相關焦點

  • 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Zheng YongnianDirector, East Asian Institut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做客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
    央廣網深圳4月18日消息(記者於揚)4月17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就「中國改革的現狀與未來」這一主題發表演講,在談到雄安新區未來的房地產政策時他說:「我希望雄安新區比新加坡做得更好。」
  • ...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
    新華社新加坡7月13日電 專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利於促進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  新華社記者夏立新  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穩步推進,發展前景引發世界關注。
  • 知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建議把粵港澳大...
    鄭永年。資料圖片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對全球造成深刻影響,外部環境的變化也給中國發展帶來挑戰。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知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他認為,疫情已經給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造成巨大衝擊,而二戰以來形成的「世界秩序」正在走向解體,全球化進程放緩。
  • ...和世界的新未來——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先進性和領導力,在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中清晰地呈現,接下來中國要走的路,亦一一被照亮。   在十九大開幕的第二天即10月19日,本刊記者專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
  • ...案裁決無助於南海問題的解決——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新華社新加坡7月18日電 專訪: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裁決無助於南海問題的解決——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新華社記者馬玉潔 包雪琳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18日舉行的「南海問題與區域合作發展高端智庫學術研討會」上表示,南海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裁決無助於南海問題的解決
  • ...促進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
    新華社新加坡7月13日電專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利於促進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新華社記者夏立新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穩步推進,發展前景引發世界關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的一個接口,大灣區建設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鄭永年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只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項目,長遠看它關係到中國未來的發展。把大灣區建設好,不僅可以帶動中國南方地區發展,還可以與中國經濟的外循環系統形成良性互動。
  • 摒棄偏見增進全球抗疫合作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
    本報就此專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是中國疫情防控實現逆轉的關鍵問:經過艱苦努力,當前中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世衛組織評價,中國疫情局勢實現逆轉。您覺得中國實現逆轉的主要原因在哪裡?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既要「新基建」也要「軟基建」
    全國兩會期間,廣州日報記者連線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鄭永年認為,全國兩會體現出對民生的重視,而「留得青山,贏得未來」,是在不確定的世界經濟形勢下提出的更為科學的目標。談及廣州,鄭永年認為,隨著從「項目經濟」走進「城市經濟」時代,廣州要考量城市經濟的整體發展,努力補短板,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中國應接過全球自由貿易大旗
    《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記者: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在過去一年裡繼續保持穩中求進的態勢,從「降速」階段逐步過渡到「提質」階段,請問您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鄭永年:我對中國經濟是比較看好的。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再過渡到發達經濟體的低速增長,這是符合規律的自然下行。
  • 「中國最大的風險是不改革」 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2014年6月16日,北京嘉裡中心,鄭永年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以前的改革一直通過分權進行,現在改革的第一個條件就是集權。中國該市場化的地方,國有企業沒有市場化,因為既得利益抵制了;不該市場化的,因為社會力量很小,它就市場化了。2014年6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中國出版了一本新書——《不確定的未來》,收錄了他近年來發表的一系列觀察和思考中國改革的文章。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藍平兒教授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藍平兒(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人民網博鰲10月29日電(記者 燕帥 趙光霞 宋心蕊)今天上午,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第九屆10+3媒體合作研討會在海南博鰲舉辦。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藍平兒再研討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 新加坡國立大學專家:借鑑「新加坡+臺灣」經驗加快海南國際化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建議:  借鑑「新加坡+臺灣」經驗加快海南國際化  -海南日報記者羅霞 彭青林 見習記者丁平  「海南發展一定要有參照物、有目標,要參照『新加坡+臺灣』建設國際旅遊島。」
  •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舉行線上...
    2020年8月6日,由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與中國南海研究院支持舉辦的「海南-新加坡線上專家研討會」在海口召開。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郝福滿,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院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分别致開幕辭。
  • 新加坡國立大學鄭永年:要警惕「政治激進化」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是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對廣東的改革開放非常關注。近年來,他多次到廣東的順德、珠海、惠州等地實地調研、作報告,還擔任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昨日下午,這位儒雅敏銳的學者欣然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越洋電話專訪。
  • 斷水就可終結香港亂局?某湃新聞被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打臉
    最近,微信公眾號「俠客島」跟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有一番關於香港問題的對話。對話的內容很不錯,可是,這對話竟然被某湃新聞給標題黨成《鄭永年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斷水就可終結香港亂局》。標題上時常有之,只要不過分,一般當事人不會站出來說啥,可是這件事太離譜了,鄭教授忍不先去了,果斷給指出來了,真是實力打臉呀!以下是報導部分截圖:在問到您如何判斷這場運動的收尾的時候,鄭永年說:從整體來說,香港這些人成不了氣候。我一個朋友是新加坡前高官,他就說,你只需要威脅斷水就好了。因為新加坡人很敏感,馬來西亞不給喝水就麻煩。
  • 學者鄭永年:我仍是中國國籍,想以後寫一寫我的護照的故事
    鄭永年檔案1962年生,浙江省餘姚人,中國問題專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英文《國際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羅特裡奇出版社「中國政策叢書」主編,世界科技書局「當代中國研究叢書」共同主編。
  • 國際知名學者鄭永年已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
    國際知名學者鄭永年已加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官方微信公眾號8月26日消息稱,鄭永年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組建人文社科學院「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並任首任院長。
  • 鄭永年:中國要構建理性民族主義
    本期作者: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自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以來,可以說,民族主義是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力量。不存在一個不變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是在演進過程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歷史從來就不會有終結點。學習他國的最優實踐,同時避免他國的沉痛教訓,這是進步的動力,也是塑造一個更好的制度的前提。這裡的結論就是,人們可以批評他國,但不可拒絕學習他國,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無論是世界歷史還是中國本身的歷史經驗,都證明盲目的民族主義會走向封閉,封閉會走向落後,走向衰落。
  • 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探討網際網路、國家和社會關係的突破之作《技術...
    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關於網際網路、國家和社會三者關係的突破之作!國家與社會之間在網際網路公共領域的互動,並非全然是一種零和博弈,在雙方的互動中,有時候是國家勝出,有時候是社會勝出,而還有一些時候,是雙方得到了雙贏的結局,這時候,作者所稱之為二者「相互改造」的結局就出現了,國家得以藉助網絡推動型社會運動來推動政治變革,改變現存的不合理制度和政策,改善自己的公眾形象,提升執政能力和水平;而社會群體也從這種變化中受益,得到了發展與進步的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