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建議把粵港澳大...

2020-12-11 南方新聞網

鄭永年。資料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對全球造成深刻影響,外部環境的變化也給中國發展帶來挑戰。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知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他認為,疫情已經給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造成巨大衝擊,而二戰以來形成的「世界秩序」正在走向解體,全球化進程放緩。

「但危中確實有機!」鄭永年說,越是有「脫鉤」壓力,中國越要向世界開放;越是面臨「卡脖子」的問題,中國越要奮起直追發展大國重器;越是看到疫情對全球造成的衝擊,中國越要堅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加強社會建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對於廣東如何化危為機,他建議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地區嵌入型經濟平臺,吸引外國資本、技術、人才,並讓其永久嵌入當地發展。

疫情對全球政治的衝擊

二戰以來的「世界秩序」正在走向解體

南方日報: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帶來了哪些影響?

鄭永年:影響是全方面的。首先影響的是國家內部,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這特別體現在對美國、歐洲幾個老牌發達國家中。以美國為例,很多專家預測,這場疫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將超過1930年前後的「大蕭條」。目前,儘管美國經濟正在重啟,但失業率仍然很高。美國的航空業、旅遊業等,因為疫情受到很大打擊。歐洲多國境遇類似。

除了經濟方面,在社會治理方面,美國涉暴力執法致非裔男子死亡案引發的抗議活動,目前仍在發酵中。這一社會動蕩以種族抗爭、身份抗爭的形式出現,但本質上是階級問題、經濟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全球化浪潮,西方社會創造出了巨額的社會財富,但是大部分財富落到了極少數人的口袋裡。現在的美國中產階級佔人口比例已從二戰後高峰期的70%降至50%。各階層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中產階層日益縮水,勢必對社會造成不良後果。顯而易見的是,釀成治理危機。

但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由於中產階級嚴重縮水,美國政黨政治的共識被削弱,美國的政治生活陷入了空前的極化之中,表現為政黨的極化、國會的分化、公共政策的分歧,以及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觀的分裂。兩黨互相對峙、拆臺、扯皮,為了否決而否決,導致治理危機。

南方日報:疫情對國際關係、國際秩序造成了哪些影響?

鄭永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關係的衝擊,比「大蕭條」時期要更加嚴重。首先,範圍廣。「大蕭條」時期所謂的全球化,範圍比較小,主要是歐美國家。今天的全球化範圍很廣,涵蓋全球大多數國家。其次,缺乏共識。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後,帶領美國多次「退群」,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缺乏共識。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積極向世界提供公共物品,但卻遭到了個別西方國家的抹黑與阻攔,這也是世界缺乏共識的表現,影響了國家間合作。

國際組織層面,我認為二戰以來形成的「世界秩序」正在走向解體。二戰以後,國際社會建立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體系,還建立了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一批國際組織。現在因為美國的「退群」,這個制度基礎被動搖了。這些都是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的。

中美關係走向何方?

中美不會完全脫鉤,西方也不會放棄中國市場

南方日報:中美關係是影響國際格局的一個重要變量。疫情發生後,在您看來,中美關係將走向何方?

鄭永年:中國從來沒想惡化中美關係。反而是,多年來美國一直在意圖圍堵中國、遏制中國。美國總統川普上臺以後,美國保守主義強硬派得勢,意圖在多個領域挑起「新冷戰」。可以看到,美國對華政策確有某種程度的冷戰思維。

那麼,中美是否會走向全面對抗?這要看中國的應對之策。我認為,中國要吸取蘇聯的教訓,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封閉意味著落後,落後就要挨打」的觀念早已在中國深入人心。中國要與美國競爭開放度。即使美國想與中國進行冷戰,中國也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用更大力度的開放,打造更加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與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

中國要用好市場的力量。現在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產階層的規模上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美國,而且消費升級勢頭強勁,沒有哪個國家的企業可以放棄中國市場。退一步講,即使中美貿易依存度未來會有所降低,但也不會完全脫鉤。美國政府如果用特殊的手段迫使本國企業跟中國脫鉤的話,這個過程會很痛苦,也會很漫長。

而且,中國供應鏈、產業鏈已經是世界製造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與亞洲國家密不可分。中國要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互利合作,堅定地深化對外開放。

如何理解危機中育新機?

「卡脖子」卻倒逼中國發展大國重器

南方日報:您怎麼理解「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在您看來,什麼是新機與新局?

鄭永年:危機與新機相伴而生。很多事都是危中有機,要我們化危為機。比如,目前在製造業領域,美國可以排在第一梯隊,日本和歐盟排在第二梯隊,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排在第三梯隊。如果美國強行與中國「脫鉤」,會給中國企業帶來暫時性的困難,這是「危」。但這卻又會倒逼中國企業加大科技領域的投入,持續創新,不斷在技術上做突破,這又是「機」。美國向中國施壓,卡中國脖子,但是這又倒逼著中國加大對科研投入,加大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奮起直追,發展大國重器。

另外,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社會抗爭,對中國也有一種警示。為什麼美國社會越來越不穩定?因為各階層收入差距過大,社會不公平現象加劇。因此,中國既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蛋糕」做大,又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把「蛋糕」分好,加強社會建設,推進可持續發展。

此外,二戰之後形成的國際秩序正在解體,美國國際領導力衰退,國際格局正在經歷大變局。越是如此變局,中國越應該主動擔當大國使命,引領國際大變革、推動國際進步,這也是「機」。

對廣東化危為機的建議

讓外國資本、人才、技術嵌入本地

南方日報:落到廣東,您認為危和機是什麼?

鄭永年: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第一大省、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我認為,在中國所有省份中,廣東是受當前國際形勢影響最大的。無論是產業鏈的回流、調整,還是美國對中國採取的「科技戰」,作為製造業大省、強省的廣東都必然受到影響。

越是認識到危機之大、挑戰之大,廣東越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快發展,化危為機。廣州、深圳、佛山、東莞這些城市要加大開放的力度,加大產業升級的力度。特別是,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吸引全世界的資本、技術、人才進入,並且不想走,也走不掉。

南方日報: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您有何建議?

鄭永年:我一直在研究思考。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儘管危機不斷,但是核心技術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並沒有外流。比如美國矽谷,從創新思想的誕生到技術研發再到關鍵零部件的設計、生產,都是在美國矽谷完成的,我稱之為地域嵌入式經濟平臺。歐洲也是如此,很多企業以及科技研發,離不開那塊土地、那個平臺。它們已經完全嵌入這個地區的生產鏈,離開這裡無法運作。

吸引外國資本、技術、人才,並讓其不隨國際形勢變化而流動,關鍵也在於打造地域嵌入式經濟平臺。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具有很強的金融服務能力,珠三角擁有較完備的經濟體系、龐大的高技術勞動力,大灣區還有廣東及周邊省份的廣闊市場,應該說條件非常好。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共同市場,強化政策協調,要學習其他灣區的長處。

南方日報:您覺得讓外國資本、技術、人才留下來的關鍵是讓其在這一地區嵌入生產鏈嗎?

鄭永年:這是其中關鍵之一。除此之外,我們要建立吸引人才的區域環境。比如,提升教育水平,這涉及外來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問題,要為高端人才解決子女教育的後顧之憂。另外,還有社會保障、醫療、公共住房、基礎設施建設等。要圍繞吸引外國資本、技術、人才留下來,開展系統調研,做全面布局,做好各方面配套。

南方日報記者 趙楊 龔春輝

相關焦點

  • 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Zheng YongnianDirector, East Asian Institut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 ...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
    新華社新加坡7月13日電 專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利於促進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  新華社記者夏立新  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穩步推進,發展前景引發世界關注。
  • ...促進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
    新華社新加坡7月13日電專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利於促進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新華社記者夏立新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穩步推進,發展前景引發世界關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的一個接口,大灣區建設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鄭永年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只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項目,長遠看它關係到中國未來的發展。把大灣區建設好,不僅可以帶動中國南方地區發展,還可以與中國經濟的外循環系統形成良性互動。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做客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
    央廣網深圳4月18日消息(記者於揚)4月17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就「中國改革的現狀與未來」這一主題發表演講,在談到雄安新區未來的房地產政策時他說:「我希望雄安新區比新加坡做得更好。」
  • 國際知名學者鄭永年已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
    國際知名學者鄭永年已加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官方微信公眾號8月26日消息稱,鄭永年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組建人文社科學院「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並任首任院長。
  • ...案裁決無助於南海問題的解決——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新華社新加坡7月18日電 專訪: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裁決無助於南海問題的解決——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新華社記者馬玉潔 包雪琳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18日舉行的「南海問題與區域合作發展高端智庫學術研討會」上表示,南海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裁決無助於南海問題的解決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制度演進沒有「歷史的終結」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專家委員會主任鄭永年,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從當下的疫情出發,詳談他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思考。鄭永年:未來十年將是一個民粹主義高漲的時代,也是一個大動蕩的時代,以往國際關係的基石正在慢慢消解。資本可以在全球流動,知識可以在全球流動,但老百姓不能自由流動,貧困無法流動,政治權力更無法流動,所以各國主權勢必日益強化,民粹主義會日益高漲。這不僅是對西方的挑戰,也是對中國的挑戰。該如何解決?現在整個世界都還沒有方案。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既要「新基建」也要「軟基建」
    全國兩會期間,廣州日報記者連線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鄭永年認為,全國兩會體現出對民生的重視,而「留得青山,贏得未來」,是在不確定的世界經濟形勢下提出的更為科學的目標。談及廣州,鄭永年認為,隨著從「項目經濟」走進「城市經濟」時代,廣州要考量城市經濟的整體發展,努力補短板,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 ...和世界的新未來——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
    在十九大開幕的第二天即10月19日,本刊記者專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   鄭永年:按我自己的理解,不僅僅是十九大報告,就是十八大以來所發生的變化,很多人都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多年前我就感到中國已經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什麼這麼說呢?
  • 摒棄偏見增進全球抗疫合作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正檢驗著各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在深刻影響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本報就此專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是中國疫情防控實現逆轉的關鍵問:經過艱苦努力,當前中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中國應接過全球自由貿易大旗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如何通過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在保持經濟穩中求進的同時,如何推動兼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經濟全球化,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期待。《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 學者鄭永年:我仍是中國國籍,想以後寫一寫我的護照的故事
    高淵:在哈佛大學待了多長時間?鄭永年:從1995年到1997年,差不多兩年。第一年主要在改寫「中央與地方關係」那篇博士論文,以及寫「中國民族主義」這本書。第二年,我是新加坡和美國兩邊跑,因為哈佛一位教授建議我研究一下「亞洲四小龍」。高淵:因為常去新加坡,後來就決定加入東亞研究所?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藍平兒教授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藍平兒(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人民網博鰲10月29日電(記者 燕帥 趙光霞 宋心蕊)今天上午,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第九屆10+3媒體合作研討會在海南博鰲舉辦。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藍平兒再研討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 鄭永年擔任院長,港中大(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揭牌
    9月23日,由國際知名學者鄭永年擔任院長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今年8月24日,鄭永年參加了在中南海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等9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 鄭永年教授任首...
    ,並聯合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協同應對發展中的新情況、新挑戰,合力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教育和人才高地,為區域發展乃至國家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  高研院擁有具有國際學術背景的傑出教授、學者和研究人員。高研院的首任院長由鄭永年教授擔任。  鄭永年教授簡介  鄭永年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組建人文社科學院 "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並任首任院長。
  • 新加坡國立大學鄭永年:要警惕「政治激進化」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是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對廣東的改革開放非常關注。近年來,他多次到廣東的順德、珠海、惠州等地實地調研、作報告,還擔任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昨日下午,這位儒雅敏銳的學者欣然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越洋電話專訪。
  • 新加坡國立大學專家:借鑑「新加坡+臺灣」經驗加快海南國際化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建議:  借鑑「新加坡+臺灣」經驗加快海南國際化  -海南日報記者羅霞 彭青林 見習記者丁平  「海南發展一定要有參照物、有目標,要參照『新加坡+臺灣』建設國際旅遊島。」
  •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舉行線上...
    2020年8月6日,由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與中國南海研究院支持舉辦的「海南-新加坡線上專家研討會」在海口召開。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郝福滿,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院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分别致開幕辭。
  • 「中國最大的風險是不改革」 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2014年6月16日,北京嘉裡中心,鄭永年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以前的改革一直通過分權進行,現在改革的第一個條件就是集權。2014年6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中國出版了一本新書——《不確定的未來》,收錄了他近年來發表的一系列觀察和思考中國改革的文章。
  • 走近中南海的鄭永年:放棄中國國籍是比較難的決定,關鍵是說真話
    近期,在中南海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等9位專家代表先後就中國「十四五」規劃編制等提出意見和建議。作為在中國頗有知名度和爭議性的學者,鄭永年近年來活躍於公共思想領域,和許多學者一樣,致力於推動中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和知識生產體系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