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朋友都聽說過這樣的想法,那就是,有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種想法可以被理解為,一個人即使再努力,但如果方向不對,那也沒有前途。
比方說上個世紀末,一個人選擇努力做一個優秀的車夫,儘管他再努力,在汽車普及的時代浪潮面前,這種努力其實一文不值,這也可以理解為戰略失誤,那麼歷史上有哪些王朝曾經犯過戰略失誤?
一、戰略錯誤分類
幾乎所有王朝的滅亡原因,都在於戰略失誤,而且,戰略失誤從根本上可分為兩類。
所謂原始謬誤,可以理解為這種謬誤是從王朝開國之初就有的政策。這種政策的制定,當然不是統治者的昏聵與糊塗,而是結合了朝代初期的實際情況。這些政策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逐漸成為王朝的統治危機。
以西漢初年的劉邦為例,他為了穩定天下局勢,把劉家子分封為諸侯王,結果在漢景帝時期,這些諸侯王都起來反抗,雖然漢景帝粉碎了諸侯王的反叛,但實際上這場勝利是帶有僥倖成分的。照片:西漢初年的劉邦劇照
2,後期謬誤
第二個謬誤,是王朝在出現嚴重的統治危機後,所推行的新政策所造成的統治危機,典型的例子仍然是漢朝,雖然這次是東漢。
漢朝後期,全國各地發生農民起義,東漢朝廷為了鎮壓農民起義,便授予地方權力,並允許地方實力派自行準備軍隊,軍隊鎮壓農民軍。
這種政策,直接導致了東漢末的大分裂,實際上,後來的三國,實際上是東漢末大分裂之後,各種勢力相互交火,新形成的勢力。圖:農民軍劇照
二、歷代王朝的戰略錯誤
中國歷代王朝,其實大部分都犯過戰略錯誤,這些戰略錯誤可以被劃分為時代局限型和無奈型。一、秦朝的崩潰
在當代,主流教科書都稱讚秦始皇英明神武,其主要原因在於,秦統一天下之後,並未實行分封制,實際上,這種觀念是按照現代人的觀念來推倒古代的,事實上,秦始皇的這一決定,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其中有一篇《史記》中記載,秦大臣建議秦始皇實行分封,理由很真實也很真實:齊地與燕地離秦很遠,秦的行政管理不一定能及時傳達到這些地區,一旦發生大的變化,朝廷的決策就會非常滯後,不如將宗室子弟封為諸侯王,以確保秦天下太平。圖:《史記》相關記載資料截圖
這一提議當然遭到了秦始皇的反對,但是,事後的歷史證明,大臣的提議是正確的,陳勝的農民起義在楚的故地秦始皇死後爆發了,農民起義席捲了整個大秦帝國。
西漢之所以局部地恢復分封,是因為劉邦吸取了秦的教訓,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漢若不實行分封,必將成為秦之第二。
然而,歷史卻是如此的惡性循環,前文說過劉邦推行分封制度,但結果卻是漢景帝時期,漢朝出現了大規模的戰亂。
實際上,從中國歷史上看,從明清時期開始,隨著統治技術的成熟,特別是在地方管理上的成熟,朝廷不再需要忌憚地方割據和地方動蕩問題。但秦始皇在沒有成熟手段管理地方的情況下,更早地廢除了分封制,改推郡縣制,直接造成了廢除分封制的禍根,最終導致秦政權在其滅亡後分崩離析。圖:資料截圖
2、資料截圖
2、兩漢的悲劇
對漢朝而言,最大的悲劇莫過於西漢和東漢,任何政權想要運轉,最終都需要一個行政班子,而對漢朝而言,如何甄別治國方面的人才,是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
前秦遵循世卿世祿的原則,即先祖為貴族,那麼代代為貴族,與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才幹並無直接關係。此套書可適用於西周以前,但東周以後,國與國之間戰爭頻繁,所以在人才的選擇上,需要有軍事功績或謀略較突出的人物擔任官職。
然而,西漢初年以後,天下大平,這也導致了軍功或謀略失去了市場,比如漢文帝曾經稱讚李廣,說他如果生在楚漢之爭的年代,一定能封侯,言外之意就是,像李廣這樣的人才,在漢文帝時期就失去了市場。照片:漢朝將領資料截圖
對於天下太平的年代,選才的首選是信任,而不是真正有才,因此,兩漢時期,天下高官幾乎都被外戚把持著。歸根結底,皇帝最信任的人,能夠進入皇帝的視線的,只有宗室子弟和外戚子弟這兩種。
復生,很容易導致家族子弟出來謀取朝廷的最高權力,而外戚畢竟是外人,也是可以復生的,但是,外戚一旦復生,往往也開始掌管朝政。就這樣,劉邦死後,西漢歷代帝王便開始與外戚進行鬥爭,最終,漢元帝時代的外戚王莽,成功地推翻了西漢。
漢朝時期,外戚專權的情況比西漢更為嚴重,甚至連東漢梁冀都曾毒害過漢帝,就這樣,漢帝與外戚的鬥爭也落下了帷幕。
外戚專權,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兩漢勢力,兩漢滅亡,都與外戚專權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圖:梁冀給皇帝送來的毒酒照片
3、明朝的悲劇
明朝的滅亡有許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明朝的藩王們正在吞噬明朝的財政,而朱元璋埋下了這一禍根,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幾乎沒有受過什么正規的教育,他極端自私的性格在歷代帝王中都是罕見的。
明萬曆年間,朱元璋開創了一項前無古人的藩王政策,即朱家子孫世代享用爵位,有爵位就意味著朝廷要養家餬口,讓明朝藩王隊伍不斷膨脹,最終導致明朝財政無力養家餬口。
最後,在藩國和朝廷的壓迫下,全國農民起義爆發了,明朝被農民起義的火焰吞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