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滅亡的王朝背後:因為這些戰略性錯誤,讓王朝成為歷史

2020-12-09 希望的燈不熄滅

相信許多朋友都聽說過這樣的想法,那就是,有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種想法可以被理解為,一個人即使再努力,但如果方向不對,那也沒有前途。

比方說上個世紀末,一個人選擇努力做一個優秀的車夫,儘管他再努力,在汽車普及的時代浪潮面前,這種努力其實一文不值,這也可以理解為戰略失誤,那麼歷史上有哪些王朝曾經犯過戰略失誤?

一、戰略錯誤分類

幾乎所有王朝的滅亡原因,都在於戰略失誤,而且,戰略失誤從根本上可分為兩類。

所謂原始謬誤,可以理解為這種謬誤是從王朝開國之初就有的政策。這種政策的制定,當然不是統治者的昏聵與糊塗,而是結合了朝代初期的實際情況。這些政策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逐漸成為王朝的統治危機。

以西漢初年的劉邦為例,他為了穩定天下局勢,把劉家子分封為諸侯王,結果在漢景帝時期,這些諸侯王都起來反抗,雖然漢景帝粉碎了諸侯王的反叛,但實際上這場勝利是帶有僥倖成分的。照片:西漢初年的劉邦劇照

2,後期謬誤

第二個謬誤,是王朝在出現嚴重的統治危機後,所推行的新政策所造成的統治危機,典型的例子仍然是漢朝,雖然這次是東漢。

漢朝後期,全國各地發生農民起義,東漢朝廷為了鎮壓農民起義,便授予地方權力,並允許地方實力派自行準備軍隊,軍隊鎮壓農民軍。

這種政策,直接導致了東漢末的大分裂,實際上,後來的三國,實際上是東漢末大分裂之後,各種勢力相互交火,新形成的勢力。圖:農民軍劇照

二、歷代王朝的戰略錯誤

中國歷代王朝,其實大部分都犯過戰略錯誤,這些戰略錯誤可以被劃分為時代局限型和無奈型。一、秦朝的崩潰

在當代,主流教科書都稱讚秦始皇英明神武,其主要原因在於,秦統一天下之後,並未實行分封制,實際上,這種觀念是按照現代人的觀念來推倒古代的,事實上,秦始皇的這一決定,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其中有一篇《史記》中記載,秦大臣建議秦始皇實行分封,理由很真實也很真實:齊地與燕地離秦很遠,秦的行政管理不一定能及時傳達到這些地區,一旦發生大的變化,朝廷的決策就會非常滯後,不如將宗室子弟封為諸侯王,以確保秦天下太平。圖:《史記》相關記載資料截圖

這一提議當然遭到了秦始皇的反對,但是,事後的歷史證明,大臣的提議是正確的,陳勝的農民起義在楚的故地秦始皇死後爆發了,農民起義席捲了整個大秦帝國。

西漢之所以局部地恢復分封,是因為劉邦吸取了秦的教訓,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漢若不實行分封,必將成為秦之第二。

然而,歷史卻是如此的惡性循環,前文說過劉邦推行分封制度,但結果卻是漢景帝時期,漢朝出現了大規模的戰亂。

實際上,從中國歷史上看,從明清時期開始,隨著統治技術的成熟,特別是在地方管理上的成熟,朝廷不再需要忌憚地方割據和地方動蕩問題。但秦始皇在沒有成熟手段管理地方的情況下,更早地廢除了分封制,改推郡縣制,直接造成了廢除分封制的禍根,最終導致秦政權在其滅亡後分崩離析。圖:資料截圖

2、資料截圖

2、兩漢的悲劇

對漢朝而言,最大的悲劇莫過於西漢和東漢,任何政權想要運轉,最終都需要一個行政班子,而對漢朝而言,如何甄別治國方面的人才,是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

前秦遵循世卿世祿的原則,即先祖為貴族,那麼代代為貴族,與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才幹並無直接關係。此套書可適用於西周以前,但東周以後,國與國之間戰爭頻繁,所以在人才的選擇上,需要有軍事功績或謀略較突出的人物擔任官職。

然而,西漢初年以後,天下大平,這也導致了軍功或謀略失去了市場,比如漢文帝曾經稱讚李廣,說他如果生在楚漢之爭的年代,一定能封侯,言外之意就是,像李廣這樣的人才,在漢文帝時期就失去了市場。照片:漢朝將領資料截圖

對於天下太平的年代,選才的首選是信任,而不是真正有才,因此,兩漢時期,天下高官幾乎都被外戚把持著。歸根結底,皇帝最信任的人,能夠進入皇帝的視線的,只有宗室子弟和外戚子弟這兩種。

復生,很容易導致家族子弟出來謀取朝廷的最高權力,而外戚畢竟是外人,也是可以復生的,但是,外戚一旦復生,往往也開始掌管朝政。就這樣,劉邦死後,西漢歷代帝王便開始與外戚進行鬥爭,最終,漢元帝時代的外戚王莽,成功地推翻了西漢。

漢朝時期,外戚專權的情況比西漢更為嚴重,甚至連東漢梁冀都曾毒害過漢帝,就這樣,漢帝與外戚的鬥爭也落下了帷幕。

外戚專權,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兩漢勢力,兩漢滅亡,都與外戚專權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圖:梁冀給皇帝送來的毒酒照片

3、明朝的悲劇

明朝的滅亡有許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明朝的藩王們正在吞噬明朝的財政,而朱元璋埋下了這一禍根,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幾乎沒有受過什么正規的教育,他極端自私的性格在歷代帝王中都是罕見的。

明萬曆年間,朱元璋開創了一項前無古人的藩王政策,即朱家子孫世代享用爵位,有爵位就意味著朝廷要養家餬口,讓明朝藩王隊伍不斷膨脹,最終導致明朝財政無力養家餬口。

最後,在藩國和朝廷的壓迫下,全國農民起義爆發了,明朝被農民起義的火焰吞噬了。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王朝有哪些戰略性的錯誤?
    微信公眾號:歷史研習社,作者:鬼子六有王朝就有興衰。
  •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是怎麼滅亡的?
    清朝是怎麼滅亡的? 文|明翊 中國歷史上,許多王朝覆滅,不是經歷了慘烈的大規模戰爭,便是經歷了狠辣的陰謀政變,然而不少人對於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覆滅,有些雲裡霧裡。
  • 我國歷史上的八個大一統王朝
    我國歷史上的八個大一統王朝: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始皇時期滅六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於公元前207年滅亡,歷時14年。2、漢朝(西漢、東漢):是繼秦朝後的又一大一統王朝。
  • 王朝滅亡前的10大徵兆
    不過可以看出雖然一時救了國家,可是王朝很難在振作起來。每個王朝後期也是思想發出光彩的時候,因為政府對思想的控制力下降了。明末清末思想界此處顯現十分明顯,一般王朝在此時都會有忠於這個王朝的文人擔當拯救責任,這些文人將會想盡一切辦法補救王朝的主題思想,或者創新加以延續。宋朝理學明朝心學就是其中的典範。但這是成功者,一旦補救失敗,這個國家就會進一步加快滅亡。
  • 歷史長廊中,唯一未曾出現昏君的王朝,卻為何只書寫三百年歷史?
    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之中,鬥轉星移之下,誕生了很多的王朝。然而在這王朝的更迭之中,有很多的亡國之君誕生,似乎每一個朝代都有明君,也有昏君。但是就有這樣一個朝代,雖然只書寫下了300多年的歷史,可未曾出現一個昏君,縱然如此,這個王朝還是比較短命。
  • 陸大鵬談翻譯:歷史上的「王朝」與「皇朝」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被多個蠻族王國佔據。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在10世紀統一為英格蘭王國。不列顛北部興起了蘇格蘭王國。法蘭西王國從加洛林帝國的死屍之上崛起。神聖羅馬帝國主要以德意志和義大利這兩個名義上的王國為核心。在伊比利亞半島,西哥特王國被穆斯林消滅之後,基督教勢力分分合合,最終成為阿拉貢、卡斯蒂利亞和葡萄牙這三個大王國。諾曼人在南歐建立了領土橫跨墨西拿海峽兩岸的西西里王國。
  • 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王朝,不是宋朝也不是清朝
    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王朝,不是宋朝也不是清朝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悠久,這一段歷史有輝煌如唐朝,也有衰敗如清朝。晉朝幾乎是一個不被正史承認的朝代,因為他從頭至尾就是一個恥辱的存在。晉朝的建立過程就被受詬病,它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通過陰謀詭計篡奪來的。司馬昭還曾經有過弒君的罪行,可以說是得國不正。晉朝維持全國統一的時間只有37年。論政治、軍事、經濟,它遠遠無法與漢、唐、明、清相比。即使與秦朝、隋朝這兩個短命王朝相比,它也遠遠不如。
  • 歷史上的金朝是「正統王朝」,還是「偽朝」?
    直至元朝末年,由脫脫拍板,最終確立了遼宋金「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的修史方案,遼宋金三國「各與正統」的地位這才在歷史中被最終確定。 自秦漢大一統王朝形成以後,正統問題便成為中國傳統政治學說中的一個重要話題。梁啓超在總結出歷代正統之辨的六項標準,提出「以中國種族為正。其餘為偽也」。
  • 王朝的一生——華夏第一朝:夏王朝的470年歷史
    之所以所夏朝是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建立的,是因為年代太過久遠,暫時沒有找到明確的時間記載。只知道大禹是在舜去世三年之後才建立了夏朝(大禹建夏,在此之前禹當了20年的部落聯盟首領)。
  • 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得國最正,享國最久的王朝
    其實西周開始時,周公他們搞的這套分封制以及配套的禮制是毫無問題的,畢竟分封的諸侯只有一個城邦,這些諸侯可耕種的土地可培養的軍隊,人數是有上限的。 周王室有瓦解之趨勢而無土崩之禍患,周王朝只是逐漸瓦解,但是它瓦解的過程不但沒有造成劇烈的社會動蕩和大批人口死亡,反而成了華夏文明擴張的過程,比後世王朝滅亡時造成的劇烈社會動蕩和大量人口死亡強得多了,可以說是功德無量。再者,西周滅亡後關中的地盤沒有了,但是還有洛邑啊,雖然實力嚴重受損但是還是王朝還是能夠繼續運行的,因為到處都是災備系統。
  • 歷史上周王朝滅亡後,周天子的後人去了哪裡,得到了怎樣的待遇?
    談秦說漢(287)歷史上周王朝滅亡後,周天子的後人去了哪裡,得到了怎樣的待遇?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姬延駕崩,東周王朝滅亡。到了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時,已經沒有周天子了。東周王朝的遺民之東周公與西周公成了秦朝的臣民,照樣交稅租、服徭役,其待遇與平民無異。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到洛邑開啟東周王朝,到公元前315年周赧王即位,其實東周王朝已經一天不如一天、名存實亡了。周赧王晚期,名義上他仍是天子,實際上人們已經稱呼他為周君了。天子為王,君為公爵,稱呼上已經降了一個級別。
  • 歷史少數民族所建立的王朝有多少?
    唐朝末年,沙陀族酋長李克用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封晉王,成為一方割據勢力。後來,其子李存勖繼承遺志,攻取河北,擊敗後梁,於923年稱帝,國號唐,有光復唐朝之意,史稱後唐。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認賊作父,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獲得契丹支持,稱帝建立後晉,之後一路高歌,攻破洛陽,後唐滅亡。
  • 【政經攻略】王朝滅亡前的10大徵兆
    不過可以看出雖然一時救了國家,可是王朝很難在振作起來。每個王朝後期也是思想發出光彩的時候,因為政府對思想的控制力下降了。明末清末思想界此處顯現十分明顯,一般王朝在此時都會有忠於這個王朝的文人擔當拯救責任,這些文人將會想盡一切辦法補救王朝的主題思想,或者創新加以延續。宋朝理學明朝心學就是其中的典範。但這是成功者,一旦補救失敗,這個國家就會進一步加快滅亡。
  • 細數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哪個朝代最有名?哪個朝代貢獻大?
    作者/樓下新垣在人們的印象中,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隨便提起一個朝代,它的統治時間都在幾百年,這是大家對中國古代王朝的普遍認識,其實這些歷史上存在百年或者幾百年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中是佔少數的,畢竟它們統治的時間比較久,所以發生的歷史事件也比較多,這樣一來大家對他們的了解自然就多了,於是這些統治時間比較久的朝代也就更有知名度了
  • 王朝覆滅的歷史宿命(上)
    「顛覆」在於對官僚集團書寫的歷史文獻真實性、客觀性的質疑,以及對傳統歷史分析視角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局限性的再認識,裡面的魏忠賢、袁崇煥、毛文龍和東林黨等等,與中學時歷史教科書上闡述的完全不同。「梳理」則是在顛覆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以作者強大的綜合分析問題與系統性思考能力,告訴我們歷史由誰書寫決定了誰會被美化,誰會被醜化。
  • 中國有個王朝,滅亡後,說:凡是跟皇帝一個姓氏的都給我殺了
    中國古代歷史上,先後誕生過數十個王朝。從夏商周開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王朝的改朝換代,每隔上百年就要上演一次,混的好的王朝,也許維持三五百年,混的不好的王朝,短短幾十年便滅亡了。每一次王朝的更迭,帶來的都是一場殘酷的血雨腥風。
  • 中國17個朝代,3600年歷史,卻為何每個王朝都不過300年
    我們中國自詡是文明古國,號稱上下五千年,有20個朝代,但是卻有一個魔咒從來沒有打破,那就是王朝不過300年的魔咒。很多人會反駁我說夏商周不都超過300年了麼?其實夏商周最多算是個部落聯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件事說明各路諸侯王掌握著大量的兵權,這樣一個政體,必然稱不上王朝。
  • 中國歷代王朝滅亡的真相竟是......總結得太牛了!
    ,為普及歷史知識而著《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並為之詳加注釋。夏王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 泰國,一個有歷史的國度——素可泰王朝
    2012年,一部由徐崢,黃渤,王寶強主演的電影《泰囧》讓本就是個旅遊勝地的泰國更加炙手可熱起來,幾乎成為了所有國民出國旅遊的首選。甚至有的人去泰國的次數比過節串門還頻繁。但是知之今天要說的是泰國不只有這些,泰國也曾是一個有著歷史厚度國家,也曾是一個東亞的文明中心。恰逢前不久泰國新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加冕,我們就來來聊一聊泰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有記載的王朝——素可泰王朝。說起素可泰王朝,知之知道它並不是因為看某本史書典籍,也從未到訪過泰國。
  • 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便走向滅亡?
    中國經歷了朝代更迭,國祚長久的王朝幾乎都是靠戎馬獲得江山的,可惜的是,他們並不能保障子孫後代的賢能與聰明,因而到後期,這個朝代必將走向衰落。然而為何清朝作為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12任皇帝都勵精圖治,為何還是讓這個王朝發出腐朽的氣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