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朱元璋用一簡單戰術,就北伐滅元,打破南不勝北的怪圈

2021-01-13 網易

2017-08-09 17:28:04 來源: 菜根漫譚

舉報

  歷史有一個悖論。南方政權,往往很難戰勝北方政權,統一天下。也就是說,歷來南方政權發動的北伐大多以失敗告終。南方政權,北伐成功,統一天下的政權,只有明初朱元璋籌劃的北伐。那麼,朱元璋究竟是如何擺脫,南方北伐失敗,這個歷史的怪圈呢?

  

  歷朝北方政權或西北以黃土高原為根基的政權,為何容易奪取天下。夏朝,大禹出自西羌,在黃河流域治水,後來他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周朝,周文王興起於西北甘肅陝西一帶,然後周武王東徵商紂王,取得天下。秦王朝也是以陝甘為根基,從而奪得席捲天下。漢代,劉邦雖然是江蘇沛縣人,但後來的被封為漢王,根基在漢中,後奪得關中,而戰敗南方的項羽統一天下。晉統一天下,也是先滅魏國,後滅蜀國和吳國。隋唐兩朝,也是由北方而統一天下。五代十國時期,宋、元、清三朝,或北方政權佔據優勢,或北方的政權南下,統一天下。

  

  按理說,一個政權,只要管理的好,有完善的體制,有進取心,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能統一天下。可事實並非如此。這就是歷史悖論。南方政權大多只能偏安,而無法統一全國。

  有人分析,北方政權能攻滅南方政權,統一天下。有這麼幾個理由:

  其一,北方或西北方,高寒地區,人身體普遍強壯。冷兵器時代,自然是體質壯則佔優勢。

  其二,北方、西北方苦寒,居民吃苦耐勞,韌性比南方強。

  其三,西、北方往往是邊境地區,軍民長期徵戰,軍事戰鬥素質要遠遠高於南方居民,且擁有騎兵部隊。

  

  其四,西、北方的黃河流域,為華夏文明早期發源地,王朝的都城多在北方,如鹹陽、西安、洛陽、開封、北京等。這就決定,北方開發的比較早,經濟、文化、人口上佔據優勢,有更多的人才可用。

  其五,西、北方,海拔高,往南,則有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的地理優勢。

  其六,從北往南,南方經濟狀況越來越好,軍隊補給相對容易。以南伐北,越往北,則軍隊的後勤補給壓力越大。

  可是,歷史也有例外,明初朱元璋的派遣徐達率軍北伐,就取得了成功。朱元璋是如何打破這一歷史的悖論呢?原來朱元璋採取一個簡單戰術策略,就破解了以南伐北的歷史悖論。

  

  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登基,年號洪武。隨即,朱元璋派遣,徐達帥25萬大軍北伐。在1367年十月,就為北伐舉行過籌劃。常遇春謂:「南方已定,兵力有餘,直搗元都,都城既克,餘皆建瓴而下。」常遇春的想法是:直搗幽燕之地,擒賊擒王。

  不過,朱元璋則另有謀劃。太祖曰:「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懸師深入,頓于堅城之下,饋餉不繼,援兵四集,非我利也。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兩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

  

  朱元璋的北伐戰略,避開以南伐北的弱點,逐步緊逼,剪除羽翼。「先取山東,撤彼屏蔽」;第二「旋師河南,斷其羽翼」。這樣對元大都形成了三面包圍,圍攻大都,元軍無軍來援,輕鬆攻佔大都,滅亡元朝。最後,明軍於1368年八月攻入大都,元順帝攜太子北逃上都,元朝滅亡,其殘部被稱為北元。

  以南伐北多以失敗告終的歷史悖論,就被朱元璋的一番謀劃,輕鬆打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是滅了元朝,但他消滅的漢人要遠遠多於蒙古人!
    與很多人的認知相反的是,元末的農民戰爭並不是一場真正意義的「驅除韃虜,恢復中原」的漢人對蒙古人的民族解放戰爭,明元之爭也不是元末農民戰爭的主線。實際上,元末絕大多數時間裡,元末農民戰爭都是軍閥混戰——不只是漢人軍閥,蒙古人軍閥也一樣。
  • 歷史上最成功的北伐,竟是一場月餅起義……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的北伐戰爭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上出現了不止一次兩次,但最成功的當屬明太祖的北伐。元末,明太祖統一南方,朱元璋在幹掉了私鹽販子張士誠之後,任命徐達、常遇春統帥二十萬大軍誓師北伐,大獲得成功。
  • 大明為什麼開國之初就能打敗蒙古鐵騎?原因令人深思
    第二,它完成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件空前的壯舉,第一次以由南向北的形式北伐成功,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大業。這兩件事,更是絕對的高難度動作。劉伯溫那一年,也是劉伯溫第一次受朱元璋邀請,到朱元璋麾下效力,在談話中,朱元璋面對這位早已聲名在外的浙東大儒,提出了一個困惑自己已久的問題:為什麼天下義軍這麼多,卻屢起屢滅,始終難以成事?
  • 北伐!明軍為何可以一舉攻破大元帝國經營了百餘年的大都?
    十月份,朱元璋和手下的軍事將領徐達常遇春等人制定了作戰計劃,朱元璋否定了常遇春直搗元都的冒險計劃,先取山東,河南剪除元大都的羽翼,最後一戰可定!於是朱元璋封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領二十五萬明朝大軍北伐,同時另派軍向福建和廣西發動進攻。
  • 明初的一次大規模普法宣傳:明《大誥》的前前後後
    在中國法制史上,像明《大誥》這種全國性的普法宣傳可謂是不多見。朱元璋作為明《大誥》的編寫者,為了能讓自己的主張達到人盡皆知、人人遵守的目的,採用了各種手段強制推行,例如將該書列為科舉考試的內容、開展全民性的講讀活動、規定家家戶戶必須要有一本,「一切官民諸色人等,戶戶有此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減一等;無者每加一等。」這麼一本在朱元璋看來如此重要的書,為何今天卻鮮為人知?
  • 朱元璋到底有多厲害?開局一隻碗,打下大明王朝
    1370年:應昌、興州之戰,明軍大勝,俘虜北元太子、后妃、宮女、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將宋、元兩朝的玉璽金寶盡數收取,前後俘虜北元軍五萬三千人。 1381年:平定雲南之戰,明軍大破北元軍十餘萬人,俘虜二萬人,北元梁王自殺。
  • 乞丐皇帝朱元璋,打破了無良教育機構的起跑線邏輯
    一切的一切,有如鄰家客廳發生的尋常事,仿佛朱元璋就來到你的背後大喊:「遇到朕還不跪下,拖下去!斬!」,讓你有身歷其境的歷史現場感。卷一「朱元璋」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童年開始講起,到起義抗元、與陳友諒等其他軍閥的逐鹿中原,到一統天下後「鳥盡弓藏」地為了子孫而誅殺開國功臣,一直講到朱元璋死後,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從侄子朱允炆手中搶了皇位。
  • 此人是朱元璋手下悍將,被賜予皇帝才能穿的五爪金龍袍,明朝276年只...
    而關於用龍的圖案也是有講究的,例如皇帝穿的是五爪金龍袍,其餘的皇族王爺也是可以穿龍袍,只不過其中就有很大的講究,例如顏色不能夠是明黃、金黃,再有就是龍的爪子不能像皇帝穿的那般是五爪,故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按理說除了皇族,即使是戰功卓著的開國功臣都很難有此殊榮,可明朝開國之際偏偏就有這麼一個人享受到了這般待遇,此人便是太子朱標的老丈人,開平王常遇春。
  • 鮮為人知的明中都,竟是一座「爛尾」的皇城
    朱元璋在老家建皇城正如一座城的興起讓人驚豔,一座城的荒廢讓人感慨,朱元璋定都南京,而其兒子朱棣把都城遷到北京,一南一北,兩座城都留下了宏偉的古建築。不少人以為明朝只有南京和北京兩個國都,實際上明朝還有一個陪都,那就是位於安徽鳳陽的中都。只不過時移事易,中都逐漸沒落,並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 朱元璋當皇帝多虧這兩人,一個消滅了元朝半壁江山,一個幸虧死了
    說起朱元璋滅掉元朝建立宋朝,其實並不完全都是朱元璋的功勞,朱元璋北伐如此順利,其實是依靠了一位叫做劉福通的將軍,說起來,他應該是朱元璋最該感謝的人。劉福通不僅出身富貴人家,還非常具有作戰天賦,當時他兵分四路舉兵朝元都城進攻,分別攻下了河南、陝西、山東、陝西,一時間,他的隊伍差點徹底推翻元朝,結果這個戰略出現了一些問題,那就是兵分四路的結果會在成自己力量的分散,讓元朝士兵鑽了空子,並且元朝還有一個軍事天分極高的奇人察罕帖木爾。
  • 朱元璋說: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後來,他率軍平定中原,贏得了元朝內部的黨爭,這甚至阻礙了明軍北伐的步伐,成為元軍被驅逐出中原後復興的希望。明朝開國將軍和民族英雄徐達被稱為戰神,元朝末期,他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當朱元璋還是郭子興的下屬時,他總是跟朱元璋在一起。後來,朱元璋的權力越來越大,逐漸成為一個霸主,徐達在1363年幫助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次年,朱元璋封他為左相國。1367年,軍隊摧毀了張士誠的地方分裂勢力。
  • 從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說起,談談明朝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的優缺點
    論真實戰績,朱棣五徵漠北的總戰績都不如朱元璋時期一次以謀略降服納哈出二十萬精銳。更不要去比捕魚兒海和收復燕雲十六州了。朱棣的軍事戰略眼光也就他老子朱元璋的十分之一的水平。好的政策總是會到幾百年以後走樣變形的!朱元璋的好多好政策都被改了,本來是鼓勵窮人家孩子讀書上進,興文教事業。
  • 朱元璋不如李世民,是因為朱元璋作為皇帝,在政治架構上缺乏遠見
    如果類比朱元璋的話,就是和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圍住陳友諒幾個月都沒打下來,而這時張士誠親自率主力打了過來,當然歷史沒有這樣的情況,不能說朱元璋一定不能取得和李世民這樣的勝利,只是李世民做了個滿分而已。但是我看低朱元璋的真正原因,還是朱元璋作為皇帝在政治架構上昏招頻頻,嚴重缺乏遠見。
  • 明王朝世代永繼,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
    朱元璋還大興文字獄和製造大規模株連的冤案為子孫削棘。朱元璋認為太子柔弱,難以駕馭桀驁不馴的功臣,他要在死前為子孫剷除障礙。太子老師宋濂,早年追隨朱元璋襄贊軍事,立有大功,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朱元璋藉故殺他,太子見老師問斬,流著眼淚替老師求情。朱元璋為了開導太子,就拿來一根滿是棘刺的木杖放在地上,命太子去拾取。太子面有難色。
  • 朱棣北伐所謂的「五出漠北,三犁虜庭」,其實就是塊遮羞布
    明朝立國初年,蒙古人雖然被朱元璋趕回大漠,但實力未損,北元殘餘勢力依然強大。為了徹底解除北方邊患,朱元璋在十餘年裡陸續發動八次大規模北伐,北元行政根基被動搖。七月,朱棣結束了為期五個月、用兵五十萬的第一次北伐,班師回京。永樂十二年,朱棣再次發動北伐,目標是日漸強大的瓦剌與兀良哈。與第一次相比,此次北伐戰果巨大,在烏蘭巴託附近擊潰了據險而守的瓦剌軍,斃敵數百人,但並未追擊。此戰結束後,朱棣班師回京。
  •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割據於重慶的「大夏國」是何時被滅的?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正式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實際上,朱元璋此時並沒有統一天下,他佔領的地盤也僅限於江淮一帶,北面的元朝還佔據著元大都(今北京市)等京津冀地區,山西、陝西、甘肅等河西走廊還在元朝的統治下,東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或是元朝的地方割據軍閥佔領著,或是其他農民起義軍佔領著。
  • 非物質文化|戲曲、小說,明初為何對文化創意強加限制?
    在講明初之前,我們先要講一講元末。元末對於社會的管制實際上是相當鬆弛的,也正是因為社會管制鬆弛,加之元末的商品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使得元末的社會呈現出一種追求奢靡的氣氛。這種奢靡一方面體現為在物質上追求享受,另一方面則體現為在精神上追求娛樂,而這種精神上對於娛樂的追求也就造就了小說和戲曲的發展與興盛。
  • 朱元璋謀就帝業:一秣馬厲兵,養精蓄銳緩稱王
    朱元璋謀就帝業:一秣馬厲兵,養精蓄銳緩稱王,朱元璋據有應天后,他的疆域以應天為中心,西起滁州,劃一直線到蕪湖,東起句容到溧陽。地方小目標小便於修養,不易招致打擊;強敵環伺,然而他們各自為戰,號令不一,利益無共,元軍與紅軍、紅軍與紅軍、元軍與元軍彼此之間矛盾重重。只要小心行動、謹慎決策、巧為周旋,充分利用他們相互之間的矛盾,遠交近伐,使其互相牽制,不愁不為我用。只要爭取到幾年的和平環境,休生養息,一侍時機成熟,即可四面出擊一舉掃滅群雄,定鼎天下,霸業可成矣!老天爺又一次關照朱元璋。
  • 朱元璋為什麼要在北方邊關設置9個「塞王」?真是用心良苦啊!
    在開平衛(上都城)周邊地帶圍獵,時間大約在當年的三月至八月,名為圍獵,主要為了圍剿殘元軍隊繼承元朝嶺北行省,這是朱元璋宗王出鎮制度的一個具體表現。既「我若徵你,不胡亂去,一程程築起城子來,慢慢的做」的打法,洪武三十年夏四月,朱元璋敕諭晉王「備邊十事」,包括檢閱開平地區的駐軍情況,設置斥侯,開展屯田生產等邊務,並交由晉王等全權負責。
  • 大明開國六王之一,朱元璋評價其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元朝末年跟隨朱元璋參加紅巾軍,自己請求被任命為前鋒,常常說自己能夠以一人之力抵擋十萬士兵,因此軍中常稱他為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被封為鄂國公。到了洪武二年,常遇春率兵北伐,在軍中突然因病逝世,年僅四十,朱元璋下令追封為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常遇春一生深受朱元璋器重,他的功勳被明太祖評價為「雖古名將,未有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