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國六王之一,朱元璋評價其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2020-12-12 明朝歷史迷

開國名將常遇春一生忠心耿耿,效命疆場,深受朱元璋器重

明朝開國六王之一常遇春生於公元1330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人。元朝末年跟隨朱元璋參加紅巾軍,自己請求被任命為前鋒,常常說自己能夠以一人之力抵擋十萬士兵,因此軍中常稱他為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被封為鄂國公。到了洪武二年,常遇春率兵北伐,在軍中突然因病逝世,年僅四十,朱元璋下令追封為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常遇春一生深受朱元璋器重,他的功勳被明太祖評價為「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常遇春出身於貧苦農民的家庭,少年時期的他不甘心就這樣在田間度過自己的一生,於是就跟隨別人練習武術。長大之後,常遇春的體貌變得龐大健壯,力量遠大於同齡人,精通武術的他擅長騎射和使用各種兵器。元末,社會的階級矛盾已經普遍激化,各處的起義軍和盜賊紛紛湧起。常遇春對於這樣的社會現狀很是不滿,饑寒交迫的他投奔了懷遠、定遠一帶的匪徒首領劉聚。劉聚看見他孔武有力,就將他視為自己的心腹。剛開始跟隨劉聚,他發現自己不僅可以吃喝不愁,而且還有銀子可以拿。久而久之,他認為此人並無大志打算離開匪窩另尋出路去。

至正十五年,常遇春在跟隨劉聚外出的時候正好遇上朱元璋攻打和州。常遇春早就聽說朱元璋為人豪爽,是個有雄心抱負的人。於是他一路跟隨朱元璋的行徑,親眼看到了朱元璋愛民如子,關心手下的部將,也看到了朱元璋治軍嚴明的作風,所經之處絕不騷擾百姓。他下定決心決定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見到常遇春來投奔自己的軍隊並不欣喜,而是問他來投奔自己的軍隊是不是為了解決溫飽,常遇春告訴他,自己願是盜賊劉聚的手下並不愁吃穿,只是認為劉聚此人只知盜竊並無大志,而自己早聽聞將軍禮賢下士才來投奔。朱元璋看見他魁梧高大,為人忠厚,就把他留了下來。

就這樣常遇春跟隨著朱元璋四處打仗。一次,常遇春率領軍隊進駐九華山的時候,正趕上乾旱無雨,士兵沒有水可飲用。於是他親自帶人在九華山下尋找水源,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到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飲水缺乏的難題。在後來著名的采石磯戰役當中,面對元朝水軍主帥的嚴密防守,常遇春獨自乘一小船在亂箭當中穿行,縱身跳到岸上,衝入敵軍中。朱元璋見狀立刻揮師登岸,擊潰元軍。朱元璋乘勝攻佔太平。次年又攻佔集慶,改名為應天府。這為江南地區未來的開拓和壯大奠定了基礎,常遇春在這一戰中立了大功,由此從前鋒被封為元帥。

至正二十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和徐達鎮守池州。陳友諒率軍前來攻打,徐達偵察到他的行動,讓常遇春率兵幾萬埋伏在六泉口。陳友諒到達後,徐達率兵開城門出擊,常遇春從後面突襲,大破陳友諒軍,陳友諒敗逃。到了五月,陳友諒率水軍直取應天與朱元璋展開大戰。朱元璋決定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設伏。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水軍遭遇伏擊,潰不成軍,陳友諒再次敗逃。龍灣一戰大捷,他被升為行省參知政事。公元1363年,陳友諒再次率軍與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在幾十天大戰中,一次朱元璋的座船擱淺,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率船隊圍攻。常遇春首當其衝,射傷張定邊,用自己的座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他又乘風縱火,使陳友諒兵將損失過半,緊接著又率兵追擊,陳友諒死。常遇春功勳卓著,被升為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徐達與常遇春率二十五萬大軍揮師北伐,很快就平定了山東。洪武元年,又在塔爾灣擊潰元軍,佔領了河南和潼關。很快元順帝就帶著太子和后妃逃往上都開平,常遇春、徐達一舉攻佔了元大都,改為北平府。修整之後就馬上又揮師西進,攻取山西。元順帝本想趁明軍主力離開北平,趁機反攻。常遇春和李文忠率騎兵回北平支援,元軍聞訊向北逃奔,常遇春率軍追千裡,大敗元軍。常遇春率軍攻取開平,元順帝逃往應昌府,常遇春全殲敵軍,成功奪取開平。洪武二年,常遇春率師南歸,途中忽發疾病去世,朱元璋聽聞後很是傷感,賜葬鐘山之下。

相關焦點

  • 明朝名將,位列明朝開國六公爵之五,同時又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他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不但是開國六王之一,同時位列明朝開國六公爵之一,也是少數沒有收到朱元璋清洗的明朝功臣之一,他就是明朝的衛國公-鄧俞。鄧俞,原名鄧友德。父親鄧順興,在當地非常有名望,在元朝末年,被推舉為團練,組建人馬,保衛村裡。鄧俞從小天生魁梧,聰明好學,在父親的培養下,鄧俞勇猛異常胸懷平定天下的志願。在對抗元朝的殘酷統治時,鄧順興不幸中箭身亡,鄧俞的哥哥鄧友隆接掌父親留下的兵權,但沒過多久,鄧友隆便病逝,16歲的鄧俞成為了義軍統領,領兵與元軍作戰,每次都身先士卒,勇猛異常,各地百姓紛紛來投。鄧俞很快發展壯大,迅速擴展到上萬人。
  • 他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朱元璋革命領路人,開國功臣少數善終之人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他是一位比較特殊的人物,是淮西二十四名將之一,是朱元璋的革命領路人,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雖然並沒有位列開國六公爵之一,只被封為中山侯,幾年之後升為信國公,卻最終得以善終,他就是明朝開國名將-湯和。
  • 朱元璋摯友,明朝開國六王之首,為何最後被毒死
    朱元璋見他們難成大事,帶著徐達等二十四將離開,這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淮西二十四將。離開郭子興部後,朱元璋帶領徐達等人攻下滁州,又攻打和州,徐達在這兩場戰爭中初露鋒芒,一代名將就此登上歷史舞臺。朱元璋攻取應天后,身處四面包圍之中,北有元軍,南有陳友定、方國珍,西遊陳友諒,東有張士誠『。
  • 西漢開國八王與明朝開國六王下場分別如何,不比不知道
    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身邊必定都有一幫得力的大將和出眾的謀士,一旦時局穩定必定要大肆封賞功臣,西漢時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明朝時朱元璋追封了六個異姓王,他們的下場到底如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韓國被滅後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後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後受封韓王。並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天下平定後,漢高祖劉邦認為韓信的封地都是戰略要地,便將其封地遷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區,遷移封地之後不久,韓國都城馬邑被匈奴包圍,因韓信屢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懷疑其有異心,韓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
  • 明朝六大名將,戚繼光僅列第四,第一威震華夏
    第一位:徐達字天德,明朝開國軍事統帥,開國功臣之首,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民族英雄。徐達一生經歷的十多場大戰、惡戰,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1367年,徐達奉朱元璋之命率領25萬人進行了北伐之戰,將曾經囂張一時的蒙古人趕出了漠北,堪稱南徵北伐最成功的例子。
  • 明朝開國六王,徐達、常遇春皆在列
    洪武十七年,徐達因病去世,死後被朱元璋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常遇春,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投靠朱元璋,在徵討四方割據勢力、滅亡元朝的諸多戰爭立下了不世奇功。洪武二年常遇春率軍自開平南歸至柳河川時突然暴卒,年僅四十歲,朱元璋大為震悼,賜葬鐘山之下,親為致祭,追贈其為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湯和,明朝開國名將,為人謹慎,沉穩多智,在隨朱元璋四方徵戰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明朝建立後封為中山侯,子孫世襲,洪武十一年晉封為信國公,參與商議軍國大事,洪武二十八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歲,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死後追封東甌王
  • 大明為什麼開國之初就能打敗蒙古鐵騎?原因令人深思
    而大明的軍隊,更是「遠邁漢唐」。明軍開國的起點是非常高的,甚至說對比之前其他歷代封建王朝,明軍在大明開國戰爭中所遭遇到的對手、是極其強大的。它所戰勝的,是在中世紀曾橫掃歐亞的世界最強騎兵——元朝蒙古騎兵。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將(下)
    現在我們延續上內容,繼續來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將,準備好了嗎?我開始咯!6、大明第一名將——徐達徐達,元末明初名將,明朝開國元勳,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又有勇有謀,戎馬一生,他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並打擊元朝的殘餘勢力,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開國第一功臣」。
  • 某網友心中的古代十大名將排名,我想說:為何有常遇春沒有徐達?
    後加入盜賊團夥,但終究覺得前途渺茫,於是乘著一次機會,就去朱元璋那裡自薦入伍,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 明朝開國六王,每一個都深受朱元璋信任,晚年得以善終
    朱元璋對有些大臣還是非常好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六王,他們是明朝的六大異姓王,每一個都深受朱元璋信任,晚年得以善終。我們看一下這六個人分別是誰。第一個是徐達,徐達由於戰功顯著,被譽為明朝第一功臣。明朝建立後,徐達繼續北伐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
  • 明朝開國六位公爵,最終只剩下湯和,陪著朱元璋從頭走到尾
    大明帝國內部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戰爭造成的破壞已經成為過去,經濟得到了恢復過枯葉漸漸的充裕起來,朱元璋通過自己的努力使這片收到張火吹殘的土地又恢復了生機。經歷了二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和血雨腥風,朱元璋解決了這些人這一切對於朱元璋來說都是非常完美的,有權有勢的人死了,能謀會算的也死了。但是和當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人,卻還沒有。所以他還需要跟這些人做個了斷。首先朱元璋殺掉了四十年前為他算命的那個人,也就是周德興。而後朱元璋又殺了傅友德,一代名將也就此隕落了,與他一同被殺的還有藍玉的副將。
  • 明朝記憶之——一王兩國公,徐達這一家子
    徐達,字天德,漢族,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民族英雄,濠州鍾離人。徐達農民出身,後來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死後大明帝國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
  • 朱元璋到底有多厲害?開局一隻碗,打下大明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真實版的歷史穿越網文主角,他不僅沒有帶金手指,穿越的起點還是最低的,只有手上的一隻碗。 在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開國帝王中,朱元璋也是起點下限最低,成就最高的開國帝王。 朱元璋稱帝後,更是不惜人力物力,搞了多次跨省千裡大移民,只為填補那些久經戰亂的荒蕪地域。
  • 明開平王、先祖常公遇春造像
    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和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 傳奇的功勳老臣宋濂的一生:刻薄寡恩的帝王之術
    位極人臣的一代學士,教授了十幾年太子的一代帝師,受萬人敬仰的一代儒學宗師,奠定開國文治基業的功勳老臣,就這樣落魄的帶著枷鎖,被一群兵丁押解去往茂州。或許是朱元璋的刻意交代,艱辛的一路,宋濂沒有受到絲毫的優待,長途跋涉的宋濂受盡了苦楚,而那厚重的枷鎖始終沒有被卸下來。
  • 朱元璋和朱棣這對皇室父子,誰在穩固大明江山方面更勝一籌
    隨後,統轄北平兵馬,與節制山西兵馬的晉王遙相呼應,成為了諸王之中最具實權的藩王,並在出徵漠北中嶄露頭角。03這二位在青年時期把時間基本都貢獻給了軍隊,朱元璋在和元朝作戰,同義軍作戰,朱棣同北元騎兵作戰,都為大明王朝的建立與穩定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 大明皇室輩分的二十字世系:強迫症晚期患者明太祖朱元璋的傑作
    朱死後,其子朱顒炔襲封伊王。當時有一位讀者在評論中質疑筆者,說朱元璋的孫子不是「高」字輩麼,怎麼變成「顒」字輩了呢?筆者為此特地解釋說朱顒炔是朱,而並非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本以為這樣解釋應該很清楚了,結果還是有人繼續質疑筆者是否理解原來的提問者是什麼意思。筆者想了很久,突然領悟到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每一個兒子,都有自己這一房子孫的字輩世系。
  • 大明開國第一武將,生前封侯,死後封王
    自秦末以來,中國歷史上就發動過許多較大的農民起義。而且數量不少,不下百起。有佼佼者帶領著他們發動起義。甚至有的佼佼者可以獨佔一方。但是大多數的獨佔一方都是短時間內或者是區域性的。想到這一個文化名人就會慢慢的浮現在我們的腦海當中,蜀國的開國皇帝劉備。雖然這些割據者都輝煌一時。
  • 朱允炆詰問朱元璋,諸王造反怎麼辦?朱元璋為何默然良久
    文|小河對岸朱元璋是歷代帝王之中能力最強的幾位皇帝之一,而朱允炆雖很仁弱也丟了江山,但其為人卻甚為聰慧。朱允炆在為皇太孫期間,就深深感受到諸藩王對自己的威脅。但是其封藩過重,尤其是鎮守邊塞的藩王,握有重兵,權力更大。比如寧王朱權,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而且這些塞王在戰時有節制諸將的權力,就連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等這些大將,出塞作戰時都受到藩王們的節制。
  • 大明最後一位皇帝是朱元璋,不是朱由檢,真的會亡國嗎?
    朱元璋是起點最低的開國皇帝,這一點無人能出其左右。那個時候不管什麼惡劣環境,他都能應對自如。如果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換成開國皇帝朱元璋,我認為完全不會亡國。我先從崇禎和朱元璋所面對的政治環境和各方面的軍閥實力做對比,孰優孰略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