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名將常遇春一生忠心耿耿,效命疆場,深受朱元璋器重
明朝開國六王之一常遇春生於公元1330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人。元朝末年跟隨朱元璋參加紅巾軍,自己請求被任命為前鋒,常常說自己能夠以一人之力抵擋十萬士兵,因此軍中常稱他為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被封為鄂國公。到了洪武二年,常遇春率兵北伐,在軍中突然因病逝世,年僅四十,朱元璋下令追封為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常遇春一生深受朱元璋器重,他的功勳被明太祖評價為「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常遇春出身於貧苦農民的家庭,少年時期的他不甘心就這樣在田間度過自己的一生,於是就跟隨別人練習武術。長大之後,常遇春的體貌變得龐大健壯,力量遠大於同齡人,精通武術的他擅長騎射和使用各種兵器。元末,社會的階級矛盾已經普遍激化,各處的起義軍和盜賊紛紛湧起。常遇春對於這樣的社會現狀很是不滿,饑寒交迫的他投奔了懷遠、定遠一帶的匪徒首領劉聚。劉聚看見他孔武有力,就將他視為自己的心腹。剛開始跟隨劉聚,他發現自己不僅可以吃喝不愁,而且還有銀子可以拿。久而久之,他認為此人並無大志打算離開匪窩另尋出路去。
至正十五年,常遇春在跟隨劉聚外出的時候正好遇上朱元璋攻打和州。常遇春早就聽說朱元璋為人豪爽,是個有雄心抱負的人。於是他一路跟隨朱元璋的行徑,親眼看到了朱元璋愛民如子,關心手下的部將,也看到了朱元璋治軍嚴明的作風,所經之處絕不騷擾百姓。他下定決心決定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見到常遇春來投奔自己的軍隊並不欣喜,而是問他來投奔自己的軍隊是不是為了解決溫飽,常遇春告訴他,自己願是盜賊劉聚的手下並不愁吃穿,只是認為劉聚此人只知盜竊並無大志,而自己早聽聞將軍禮賢下士才來投奔。朱元璋看見他魁梧高大,為人忠厚,就把他留了下來。
就這樣常遇春跟隨著朱元璋四處打仗。一次,常遇春率領軍隊進駐九華山的時候,正趕上乾旱無雨,士兵沒有水可飲用。於是他親自帶人在九華山下尋找水源,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到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飲水缺乏的難題。在後來著名的采石磯戰役當中,面對元朝水軍主帥的嚴密防守,常遇春獨自乘一小船在亂箭當中穿行,縱身跳到岸上,衝入敵軍中。朱元璋見狀立刻揮師登岸,擊潰元軍。朱元璋乘勝攻佔太平。次年又攻佔集慶,改名為應天府。這為江南地區未來的開拓和壯大奠定了基礎,常遇春在這一戰中立了大功,由此從前鋒被封為元帥。
至正二十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和徐達鎮守池州。陳友諒率軍前來攻打,徐達偵察到他的行動,讓常遇春率兵幾萬埋伏在六泉口。陳友諒到達後,徐達率兵開城門出擊,常遇春從後面突襲,大破陳友諒軍,陳友諒敗逃。到了五月,陳友諒率水軍直取應天與朱元璋展開大戰。朱元璋決定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設伏。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水軍遭遇伏擊,潰不成軍,陳友諒再次敗逃。龍灣一戰大捷,他被升為行省參知政事。公元1363年,陳友諒再次率軍與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在幾十天大戰中,一次朱元璋的座船擱淺,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率船隊圍攻。常遇春首當其衝,射傷張定邊,用自己的座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他又乘風縱火,使陳友諒兵將損失過半,緊接著又率兵追擊,陳友諒死。常遇春功勳卓著,被升為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徐達與常遇春率二十五萬大軍揮師北伐,很快就平定了山東。洪武元年,又在塔爾灣擊潰元軍,佔領了河南和潼關。很快元順帝就帶著太子和后妃逃往上都開平,常遇春、徐達一舉攻佔了元大都,改為北平府。修整之後就馬上又揮師西進,攻取山西。元順帝本想趁明軍主力離開北平,趁機反攻。常遇春和李文忠率騎兵回北平支援,元軍聞訊向北逃奔,常遇春率軍追千裡,大敗元軍。常遇春率軍攻取開平,元順帝逃往應昌府,常遇春全殲敵軍,成功奪取開平。洪武二年,常遇春率師南歸,途中忽發疾病去世,朱元璋聽聞後很是傷感,賜葬鐘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