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詰問朱元璋,諸王造反怎麼辦?朱元璋為何默然良久

2020-12-17 有知社

文|小河對岸

朱元璋是歷代帝王之中能力最強的幾位皇帝之一,而朱允炆雖很仁弱也丟了江山,但其為人卻甚為聰慧。朱允炆在為皇太孫期間,就深深感受到諸藩王對自己的威脅。而朱元璋卻對自己的封藩政策頗為得意,據史載:..太祖(朱元璋)語太孫(朱允炆)曰:' 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太孫曰:' 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不安分),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 汝意如何?' 太孫曰:' 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無以易此矣'。

朱元璋與朱允炆劇照

朱元璋分封諸王,其初衷是加強邊防、拱衛朝廷。但是其封藩過重,尤其是鎮守邊塞的藩王,握有重兵,權力更大。比如寧王朱權,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而且這些塞王在戰時有節制諸將的權力,就連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等這些大將,出塞作戰時都受到藩王們的節制。

朱棣劇照

朱元璋在世時,這些藩王可以起到鞏固邊防可令邊塵不動的作用而一旦朱元璋去世之後,這些藩王圖謀不軌,將會成為朝廷最大的威脅。從朱允炆詰問朱元璋,諸王不靖,孰御之?而朱元璋默然良久,並反問朱允炆,汝意如何?來看,顯然朱元璋並沒有妥善處理藩王們造反的良策。而朱允炆應答朱元璋的「以德懷之,以禮制之,....又其甚則舉兵伐之」的策略,顯然也絕非良策。面對至上皇權的誘惑,「德」與「禮」的束縛就如同蛛網般纖細無力,朱允炆自己都不會信,轉過身就與黃子澄等人商議削藩的策略。

朱允炆劇照

朱允炆之所以如此詰問與應答,不過是想提醒一下朱元璋,您的那些兒子們已經威脅到您孫子將來皇位穩固了,您也該處理一下了。但經過朱允炆的試探,朱允炆已然明白朱元璋是不會對封藩政策進行調整與改變了,故而,才說了一些寬慰其心的話。

那麼,以朱元璋的英明神武,不會不明白封藩過重對朝廷的危害,卻為何始終不對封藩政策進行調整呢?其實,在朱元璋封藩之初,就有一些有識之臣指出封藩的弊端。洪武九年,葉伯巨便上書道:...今裂土分封,使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郭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

朱元璋劇照

而朱元璋看完奏表,大怒曰:「小子間吾骨肉,速逮來,吾手射之!朱元璋對言「封藩」之害,是諱莫如深的。但是,朱元璋肯定不會不明白封藩太重之害。

其實,這是由朱元璋的性格決定的。朱元璋乃雄猜之主,其屠殺功臣在歷史上是登峰造極的。雖然朱元璋「火燒功臣樓」的故事是民間虛構的,但也很合朱元璋那種毒辣的性格。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藍玉案」將大明建朝的功臣宿將剷除殆盡,有些善於保身而抓不到把柄的,朱元璋到後來也乾脆直接賜死(馮勝、傅友德等等)。

佛友德畫像

朱元璋對手下的將領們從未深信過,在將領出徵期間,軍官的家屬要全部留在京師。且其早期起兵期間,收養了大量的義子,史載有二三十人,朱元璋的義子們,通常以朱文正的字輩取名,而其侄子(朱文正)與外甥(李文忠)也都是朱元璋的義子,除此之外,比較著名的有朱文剛、朱文遜、朱(何)文輝、朱文英(即沐英)等。朱元璋收養大量的義子,便是以親情為紐帶加以籠絡。一則,作為將帥之儲備,另一則,將來可作為監軍,監視諸將的行為。

李文忠畫像

而到後來,朱元璋自己生了許多皇子,讓皇子們習兵事,參與軍務,並有節制諸將的權力。也就不太需要那麼多的義子了,才讓他們紛紛復了本姓。朱元璋在晚年,雖已明白封藩太重對朝廷的危害,但始終沒有做出調整,就是出於此種心理。朱元璋最相信骨肉親情,而對封藩政策作出調整,則意味著要把藩王們的部分權力又轉交給異姓大臣,這與朱元璋的一生的信仰背道而馳。

朱元璋起兵

朱允炆詰問: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默然良久,或許是在想,孫子的江山被自己兒子們奪了去,尚可接受。但若為了孫子的江山穩固,而對封藩政策調整,以致朱家江山被異姓人奪了去,那斷然不能。

參考史籍:《明史竊》、《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相關焦點

  •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那麼多兒子,都在幹嘛?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那麼多兒子,都在幹嘛?說出來,朱元璋估計要氣死,本想著自己選擇的皇位繼承人,那些藩王應該遵循祖訓前來勤王的,誰成想一個個的都作壁上觀,好不容易有兩個想要勤王的藩王,還是各懷鬼胎。
  • 朱棣為何能輕鬆解決朱允炆,除了個人實力外,是否和朱元璋有關係
    導語:朱棣為何能輕鬆解決朱允炆,除了個人實力外,是否和朱元璋也有關係,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同時他的實力也是幾大藩王之中最強大的,所以說能夠輕鬆解決朱允炆也的確是一個比較正常的事情,但是還有人覺得更大的原因是因為朱元璋。估計大家看到這裡就會有疑問了吧,那時候朱元璋都已經去世了,怎麼會和他有關係呢?那就還得從之前的故事說起了。
  • 朱元璋為什麼傳位給孫子,不給兒子,他早就想到會叛亂了
    當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1398年去世之後,第二位登上明朝皇帝寶座的是年僅21歲的建文帝朱允炆。然而奇怪的是,這位年輕的皇帝卻不是朱元璋的兒子,而是朱元璋的孫子。但是朱允炆卻生在洪武十年,這時候天下已經是朱家天下了,他完全是一個皇親貴胄,他沒有這些經驗,他比朱標更加仁柔,沒有生活的磨礪。有一次朱元璋命兒孫們做對子,門前有儀仗,儀仗裡有馬匹,朱元璋給出一個上句讓大家對,上句說: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馬上對出來:雨打羊毛一片氈。風對雨,吹對打,馬尾對羊毛,非常工整。但是,軟弱無力。
  • 朱允炆是皇太子朱標的次子,為什麼朱元璋還要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元璋為什麼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有其立嫡立長的想法,不過最主要還是其個人喜惡。很多人覺得朱元璋立朱允炆是為了「父死子繼,立嫡立長,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則,所以選了朱允炆為皇太孫,不選朱棣這個四子來當儲君,不過朱元璋選朱允炆來當儲君,按立嫡立長來說,有點勉強,也可以說是不合禮法。
  • 朱棣造反,那麼朱元璋的其他兒子,為什麼不維護朝廷的權威呢?
    朱元璋死後,孫子朱允炆繼位了,也就是建文帝。不過建文帝屁股還沒有坐熱,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 最終,經過幾年的戰爭,朱棣最終贏了,取代了朱允炆,做了大明的皇帝。
  • 朱元璋:我的分封制不合理?九大塞王都姓朱,又只有兵權,不礙事
    然是時諸王止建籓號,未曾裂土」,朱元璋的分封,只是給了諸王藩號,也就是一定的兵權,但是土地實則還是統一的,依舊還是大明的江山。反觀西周、西漢、以及西晉時期,卻是連同土地一塊分封給各路諸侯,乾脆讓其自治去了,繼而也就導致「春秋五霸爭雄」、「戰國七雄爭霸」、「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等等諸侯爭奪領地的亂象發生。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朱棣畫像02 為何造反能成功?首先說主角朱棣,他自己當然是很優秀的有主角光環的一個人了,但是更重要的你要造反成功,你的前提條件是手裡得有兵。槍桿子裡出政權,沒有兵你拿什麼造反呢?朱棣手裡的兵哪來的?說到底就是朱元璋給他的,為什麼他會有軍權?因為他是明朝的藩王。
  • 都是手持重兵,為何李世民敢反李淵,朱棣卻不敢反朱元璋?
    一方面,朱元璋身為我國古代最勵志的皇帝,從乞丐到帝王的進階歷程,這就不是李淵這個富家公子哥可以比的,手段心機堪稱古代帝王之最。另一方面,大唐的半壁江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而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朱棣還在媽媽的懷裡喝奶呢。此消彼長,這就註定李世民敢造李淵的反,而朱棣卻不敢造朱元璋的反。表面看上去這是沒有錯,但是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朱棣為何要在朱元璋死後造反?
  • 鐵血帝皇朱元璋,為給皇家掃除障礙,殺人無數,最後為何不殺朱棣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攻破了大明帝國的首都應天,在這場叔侄大戰中,朱棣成功地從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權。最終伴隨著朱允炆在大火中的失蹤,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成功地登上了皇位。燕王朱棣當皇帝時,距離朱元璋去世才4年,可見一切其實是朱棣早已準備好的。
  • 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跟朱棣的血統有關係嗎?
    朱元璋的稱帝、為帝之路,可謂是非常成功的,曾落魄到做乞丐的他,最後卻成為了一位文治武功的優秀皇帝,多年來,他的所做出的功績依舊被世人所稱讚,但是,在他臨終前的一個做法,卻讓世人感到不解: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跟朱棣的血統有關係嗎?
  • 朱元璋為何不讓朱棣繼承帝位?朱元璋:給誰都可以,唯獨不能給他
    朱棣便是這樣一個人,自從太子朱標去世後,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便熊熊燃起了,但是1392年,這簇火被一盆水澆滅了,朱元璋竟然不像其他皇帝那樣,從自己的兒子中選太子,而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要說朱標被選為太子,朱棣雖然不甘心,但也不會有太多意見,畢竟兄長是嫡長子,且威望極高,多數大臣願意支持他。
  • 朱元璋26子,為何沒人敢和朱標爭太子位?朱棣:我都得忍著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選擇「接班人」時就很「痛快」,剛稱帝時就立朱標為太子,沒有絲毫猶豫,其他皇子也心服口服,不敢露出絲毫爭奪之意,權力的傳承竟然一派祥和之意,沒有任何波瀾,要知道朱元璋足足生下26位皇子,這其中雄才大略者不在少數,比如後來成為「永樂大帝」的朱棣。那麼這麼多皇子為何就沒人敢與朱標爭太子之位呢?
  • 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朱棣的真相
    他是個偏腦袋,朱元璋給他起了個「半邊月」的綽號。朱允炆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在知識分子中間長大,知識淵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軟,臉不厚,心不黑。  但朱標還是不幸早逝。對於勤懇的老皇帝來說,這是極為罕見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喪子之痛——接班人沒有了,整個帝國的命運怎麼辦?那麼多大將手握重兵,怎麼節制?這件事折磨著老皇帝,居然28天沒有上朝。
  • 朱元璋為何沒有傳位給兒子朱棣,而立朱標的兒子為太子的真實原因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在元末期間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打下了大明江山,建立了明朝朱氏政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朱元璋是一個媲美秦始皇、漢武帝的千古一帝。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因為本來如果朱標能繼承皇位,朱允炆也是太子,只不過因為父親早逝,朱允炆直接當上了皇帝而已。
  • 劉邦和朱元璋為什麼都不能和手下兄弟共富貴?
    劉邦雖然不太信任異姓王,但是他並不相信英布會謀反,他把叛逃過去的那人關了起來,派人暗中調查英布是否謀反。這一下問題就出來了,英布早已是驚弓之鳥,又發現劉邦在調查他,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就起兵造反了,最終戰敗被殺。
  • 這一件事貫穿了明朝三代帝王,朱允炆因此丟掉皇位
    其實這便是明朝「分封藩王」這一件事,這件事牽扯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還有明成祖朱棣,而封王,削藩這件事也是貫穿了明朝這三位帝王,而關於削藩問題比價激進的明惠帝朱允炆還因為「削藩」這件事丟掉了皇位,而關於「削藩」也是到朱棣這裡才算劃了一個句號。
  • 朱元璋置九大塞王,欲行尊王攘夷之事,卻不料死後不久江山就被奪
    奈何朱標早死啊,否則朱元璋也不會為了長皇孫朱允炆順利登基,而殺死那麼多開國功臣了。朱元璋次子叫朱樉,後來被封為秦王,就藩西安,並成為為宗人令。1391年,因其在藩國多過失,被召還京師,後經皇太子朱標解勸,次年放還藩封。1395年,朱樉受父命率平羌將軍寧正等人徵洮州,獲勝,受賞賜甚多。同年三月朱樉病死。
  • 乞丐皇帝朱元璋,打破了無良教育機構的起跑線邏輯
    卷一「朱元璋」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童年開始講起,到起義抗元、與陳友諒等其他軍閥的逐鹿中原,到一統天下後「鳥盡弓藏」地為了子孫而誅殺開國功臣,一直講到朱元璋死後,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從侄子朱允炆手中搶了皇位。朱元璋在元末的起義浪潮中,聲勢是相對小的,起步更是比別人晚,不過,歷史一再地證明搶頭香的行為往往是失敗的。
  • 朱元璋為何不選朱棣做儲君,3個原因,註定朱棣本事再大也不能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他和馬皇后所生的嫡子就要5個,所以朱元璋有很多的繼承人,即使嫡長子朱標去世,朱元璋還有4個嫡子可選,尤其是嫡子中有文韜武略、戰功赫赫燕王朱棣。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棣,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而要選擇孫子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