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自洪武三年開始,截至洪武二十四年結束,明太祖朱元璋不顧官員阻撓,效仿西周分封制,先後三次分封了自己的25個子孫為藩王,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且不說西周分封製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軍閥割據的亂象,後世對分封制的應用也多以失敗而告終,難道這些弊端明太祖朱元璋都不知道嗎?事實上,朱元璋知道,但他還是推行了,因為朱元璋的分封制其實與前人的分封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為朱元璋鞏固「朱氏江山」這方面也確實是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的。
春秋五霸爭雄插畫
就像《明史·列傳第二十七》中所言,「其意蓋謂分封也。然是時諸王止建籓號,未曾裂土」,朱元璋的分封,只是給了諸王藩號,也就是一定的兵權,但是土地實則還是統一的,依舊還是大明的江山。
反觀西周、西漢、以及西晉時期,卻是連同土地一塊分封給各路諸侯,乾脆讓其自治去了,繼而也就導致「春秋五霸爭雄」、「戰國七雄爭霸」、「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等等諸侯爭奪領地的亂象發生。
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的分封,其實只是借用了西周「分封制」的名,其核心的本質其實還是朱元璋在為實現中央集權,鞏固「朱氏江山」而努力,這也是兩者本質上的區別,所以並不能混為一談。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好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擬封建諸王詔》中說一句話,「眾建藩輔,所以廣磐石之安」,這也就足以表明他分封藩王的目的也僅僅只是為了藉助藩王來保證明朝的江山安穩。——《明經世文編·卷四·王忠公文集》
畢竟在當時,明朝邊防時不時就會面臨著元朝殘餘勢力的侵襲和滋擾,偏偏這些元朝騎兵戰鬥力強悍不說,機動性也是十分強悍,神出鬼沒,讓明太祖十分頭疼,所以勢必就需要在邊防安置重兵把守。
但安置重兵就得需要人去管理吧,可是貿貿然讓其他武將去帶領重兵的話,朱元璋又擔心一些人心生二心,倚仗手中的兵權犯上作亂,對皇權構成威脅。
所以,既然邊防需要人來帶兵防衛,又不能放權於他人,何不如放權給自己人呢?最起碼自己心裡能安生一點。
明朝朝堂畫像插圖
朱元璋分封九大塞王
因此,也就有了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不顧官員反對,毅然「封皇子樉為秦王,晉王,棣燕王,橚吳王(周王),楨楚王,榑齊王,梓潭王,巳趙王,檀魯王」這一說,把自己的子孫先後冊封為王,並讓他們去駐守軍事要地。——《明史·太祖二》
如此一來,首先在統治層面上,朱元璋其實就已經達成了預防武將犯上作亂的目的,因為領兵的都是自己的兒子,兵權實際還是牢牢的把控在明朝的統治階層手裡。即便是朝廷內部出現動亂,藩王也可以借「清君側」之名來馳援朝廷。
靖難之役畫像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文帝時期爆發「靖難之役」之時,明成祖朱棣所打的旗號,便是「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之名,但這也是「朱元璋計劃失控」後的事情了,這點咱們後面再提。——《明史·成祖一》
再者,朱元璋在邊防設置重兵,也同時能夠取得「鎮固邊防」的效果,在元朝騎兵侵襲明朝邊境之時,不至於因馳援不及時而讓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
正如史書所說,「明初,分藩置戍,所以東臂遼東,西肘宣府,使藩垣鞏固,門庭無覬覦之隙也」,足以證明朱元璋的分封之法確實是行之有效的,也屬實有其所應用之背景及意義存在。——《讀史方輿·卷十八·北直九》
寧王朱權畫像
朱元璋預防藩王勢大的後手
相信很多人可能就會問了,就算這九大塞王只有兵權,而且也不能干預地方民生,但是兵權勢大後所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也是必然的,同樣會構成對皇權的威脅,這點難道朱元璋就不考慮嗎?
就好比寧王朱權,明太祖於洪武二十四年分封其為寧王,但「逾二年「僅僅兩年時間,就達到了「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且其「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的程度,其他勢大的藩王會少嗎?——《明史·諸王二》
誠然,朱元璋所分封的藩王,尤其是駐守北方邊境一帶的藩王,由於常年帶兵打仗的緣故,所以在其所屬部隊中往往有著很多的親信勢力。
但是這不代表朝廷自身的軍事實力就不強了。畢竟朱元璋本身分封塞王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鞏固邊防,所以可能導致的藩王勢大問題朱元璋自然不會不考慮。
也就是說,在預防藩王勢大這方面,朱元璋其實是留有後手的。
朱標畫像插圖
而這個後手,還要從太子「朱標」的身上開始說起,作為明太祖的嫡長子,朱標自出生之日起就受到了朱元璋的重視,一直都是被當做未來的國君在培養。
之後隨著洪武元年,明朝建立,朱標也同時被冊封為太子,緊接著更是於洪武十年開始,讓朱標「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顯然是把明朝的未來都放在了朱標的身上了。——《明史·列傳第三》
這種待遇,已經可以稱得上朱元璋還在世之時,就已經把皇位讓給了朱標。
與此同時,明朝的開國名將「常遇春」、以及「藍玉」等人,各個有勇有謀,且戰功赫赫,而且其中的「常遇春」還是朱標的嶽父,「藍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相當於是朱標的「舅父」,單是這份姻親關係就足以讓這兩人極為支持朱標了。
藍玉案漫畫插圖
並且,如果我們再從明洪武二十六年所爆發的「藍玉案」來看的話,此案牽連人數多達上萬人,其中更是不乏一些「功臣名將」、「公侯重臣「,諸如傅友德、馮勝、王弼等。
這也就意味著在太子朱標的身上,其實有著很強勢的「基本盤」,支持朱標者眾多,遠不是那些藩王所能比的了的。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敢推行分封制,冊封25位藩王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且,從朱標自身的為人處世風格來看,「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其仁慈天性然也」,其本人天性就是個仁慈之人,所以在「民心」上肯定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明史·列傳第三》
朱元璋劇照示意圖
換言之,如果不是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病逝,使得朱元璋的計劃大受打擊的話,在朱元璋看來,這藩王勢大根本就不是什麼大事,動搖不了朱標以後的統治者地位。
畢竟首先在民心上,朱標仁慈,也就意味著不會讓民心流失,這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明朝政權的一部分根基;其次在對皇權的威脅上,縱然各路藩王手握兵權,擁兵自重,但也就僅此也已。
因為朱標「基本盤」絲毫不落下風,且還十分強悍,另外對自己的兄弟藩王更是十分照顧,那麼勢必就相當於有很多藩王會在發生動亂之際支持朱標。
因此,如若個別藩王想要造反的話,大家說他們會成功嗎?自然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大家想啊,藩王勢力都擰不成一股繩,小範圍的動亂也很容易就會被朝中武將給鎮壓,又如何能造反成功呢?更別提百姓也不會支持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可不是說說而已。
西周分封制結構圖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要分封藩王,其本意屬實是為了鞏固明朝政權。而且此分封也非彼分封,並不像西周的分封制那樣讓各路諸侯還擁有封地自治的大權。
明朝分封的藩王並沒有土地,也不能管理民生事務。
換句話來講,明朝藩王只是披了一個分封制的名號罷了,這些藩王實則只能稱得上是個有著一定領兵權的將領。
一方面能鎮固邊防,減輕元朝殘餘勢力對明朝邊境的威脅;另外一方面也能護衛王權,預防朝中武將專權,減少威脅皇權事件發生的概率。
同時,皇太子朱標在這些兄弟藩王以及朝中的影響力也要遠大於這些藩王,所以朱元璋也絲毫不用擔心朱標稱帝後會出現藩王威脅皇權的事件發生。
也就足以證明朱元璋推行分封制,並非是完全沒有顧及分封制的弊端,而是在經歷了深思熟慮以後,覺得自己以及將來的朱標都能夠完全駕馭分封制,這才毅然決定要推行分封制,冊封了自己的子孫為藩王。
但不曾想,太子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的英年早逝,卻打破了朱元璋原本天衣無縫的計劃,而且受影響的還是最核心的那一點。
建文帝朱允炆畫像
無奈之下,朱元璋只能是臨時改變計劃,借「藍玉案」的契機在朝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工作,削除了大量的名臣武將,其實主要還是為了給自己的皇孫建文帝朱允炆鋪路。
畢竟「藍玉」等武將雖然支持朱標,但並不代表會支持建文帝朱允炆,而且極有可能會因為不服建文帝的統治而導致對尚且年幼且沒什麼親近勢力的朱允炆構成威脅。
隨後,朱元璋在臨終前,還曾在遺詔中宣稱,「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不讓諸王給他奔喪,顯然也是為了能給建文帝爭取更多的成長時間。——《明史·太祖三》
但殊不知此時藩王已然勢大,建文帝又沒有朱標那樣的「基本盤」,所以隨著朱元璋的駕崩,對藩王的最後一點震懾力也逐漸消失不見以後。「時諳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勢大的藩王也就此開始不安分。——《明史·成祖一》
再加上建文帝聽信齊泰、黃子澄二人的「強勢削藩」舉措,繼發配周王后又於建文元年四月接連削藩,使得「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短短一個月之內就強勢的削除了三個藩王,這才讓一眾藩王人人自危,感覺受到了威脅,最終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爆發。——《明史·恭閔帝》
但姑且不談別的,咱們單就鞏固「朱氏江山」這一點而言,朱元璋分封藩王屬實是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存在的,難道不是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