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我的分封制不合理?九大塞王都姓朱,又只有兵權,不礙事

2020-12-16 見史簡談

序言:自洪武三年開始,截至洪武二十四年結束,明太祖朱元璋不顧官員阻撓,效仿西周分封制,先後三次分封了自己的25個子孫為藩王,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且不說西周分封製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軍閥割據的亂象,後世對分封制的應用也多以失敗而告終,難道這些弊端明太祖朱元璋都不知道嗎?事實上,朱元璋知道,但他還是推行了,因為朱元璋的分封制其實與前人的分封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為朱元璋鞏固「朱氏江山」這方面也確實是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的。

春秋五霸爭雄插畫

就像《明史·列傳第二十七》中所言,「其意蓋謂分封也。然是時諸王止建籓號,未曾裂土」,朱元璋的分封,只是給了諸王藩號,也就是一定的兵權,但是土地實則還是統一的,依舊還是大明的江山。

反觀西周、西漢、以及西晉時期,卻是連同土地一塊分封給各路諸侯,乾脆讓其自治去了,繼而也就導致「春秋五霸爭雄」、「戰國七雄爭霸」、「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等等諸侯爭奪領地的亂象發生。

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的分封,其實只是借用了西周「分封制」的名,其核心的本質其實還是朱元璋在為實現中央集權,鞏固「朱氏江山」而努力,這也是兩者本質上的區別,所以並不能混為一談。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好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擬封建諸王詔》中說一句話,「眾建藩輔,所以廣磐石之安」,這也就足以表明他分封藩王的目的也僅僅只是為了藉助藩王來保證明朝的江山安穩。——《明經世文編·卷四·王忠公文集》

畢竟在當時,明朝邊防時不時就會面臨著元朝殘餘勢力的侵襲和滋擾,偏偏這些元朝騎兵戰鬥力強悍不說,機動性也是十分強悍,神出鬼沒,讓明太祖十分頭疼,所以勢必就需要在邊防安置重兵把守。

但安置重兵就得需要人去管理吧,可是貿貿然讓其他武將去帶領重兵的話,朱元璋又擔心一些人心生二心,倚仗手中的兵權犯上作亂,對皇權構成威脅。

所以,既然邊防需要人來帶兵防衛,又不能放權於他人,何不如放權給自己人呢?最起碼自己心裡能安生一點。

明朝朝堂畫像插圖

朱元璋分封九大塞王

因此,也就有了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不顧官員反對,毅然「封皇子樉為秦王,晉王,棣燕王,橚吳王(周王),楨楚王,榑齊王,梓潭王,巳趙王,檀魯王」這一說,把自己的子孫先後冊封為王,並讓他們去駐守軍事要地。——《明史·太祖二》

如此一來,首先在統治層面上,朱元璋其實就已經達成了預防武將犯上作亂的目的,因為領兵的都是自己的兒子,兵權實際還是牢牢的把控在明朝的統治階層手裡。即便是朝廷內部出現動亂,藩王也可以借「清君側」之名來馳援朝廷。

靖難之役畫像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文帝時期爆發「靖難之役」之時,明成祖朱棣所打的旗號,便是「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之名,但這也是「朱元璋計劃失控」後的事情了,這點咱們後面再提。——《明史·成祖一》

再者,朱元璋在邊防設置重兵,也同時能夠取得「鎮固邊防」的效果,在元朝騎兵侵襲明朝邊境之時,不至於因馳援不及時而讓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

正如史書所說,「明初,分藩置戍,所以東臂遼東,西肘宣府,使藩垣鞏固,門庭無覬覦之隙也」,足以證明朱元璋的分封之法確實是行之有效的,也屬實有其所應用之背景及意義存在。——《讀史方輿·卷十八·北直九》

寧王朱權畫像

朱元璋預防藩王勢大的後手

相信很多人可能就會問了,就算這九大塞王只有兵權,而且也不能干預地方民生,但是兵權勢大後所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也是必然的,同樣會構成對皇權的威脅,這點難道朱元璋就不考慮嗎?

就好比寧王朱權,明太祖於洪武二十四年分封其為寧王,但「逾二年「僅僅兩年時間,就達到了「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且其「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的程度,其他勢大的藩王會少嗎?——《明史·諸王二》

誠然,朱元璋所分封的藩王,尤其是駐守北方邊境一帶的藩王,由於常年帶兵打仗的緣故,所以在其所屬部隊中往往有著很多的親信勢力。

但是這不代表朝廷自身的軍事實力就不強了。畢竟朱元璋本身分封塞王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鞏固邊防,所以可能導致的藩王勢大問題朱元璋自然不會不考慮。

也就是說,在預防藩王勢大這方面,朱元璋其實是留有後手的。

朱標畫像插圖

而這個後手,還要從太子「朱標」的身上開始說起,作為明太祖的嫡長子,朱標自出生之日起就受到了朱元璋的重視,一直都是被當做未來的國君在培養。

之後隨著洪武元年,明朝建立,朱標也同時被冊封為太子,緊接著更是於洪武十年開始,讓朱標「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顯然是把明朝的未來都放在了朱標的身上了。——《明史·列傳第三》

這種待遇,已經可以稱得上朱元璋還在世之時,就已經把皇位讓給了朱標。

與此同時,明朝的開國名將「常遇春」、以及「藍玉」等人,各個有勇有謀,且戰功赫赫,而且其中的「常遇春」還是朱標的嶽父,「藍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相當於是朱標的「舅父」,單是這份姻親關係就足以讓這兩人極為支持朱標了。

藍玉案漫畫插圖

並且,如果我們再從明洪武二十六年所爆發的「藍玉案」來看的話,此案牽連人數多達上萬人,其中更是不乏一些「功臣名將」、「公侯重臣「,諸如傅友德、馮勝、王弼等。

這也就意味著在太子朱標的身上,其實有著很強勢的「基本盤」,支持朱標者眾多,遠不是那些藩王所能比的了的。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敢推行分封制,冊封25位藩王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且,從朱標自身的為人處世風格來看,「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其仁慈天性然也」,其本人天性就是個仁慈之人,所以在「民心」上肯定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明史·列傳第三》

朱元璋劇照示意圖

換言之,如果不是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病逝,使得朱元璋的計劃大受打擊的話,在朱元璋看來,這藩王勢大根本就不是什麼大事,動搖不了朱標以後的統治者地位。

畢竟首先在民心上,朱標仁慈,也就意味著不會讓民心流失,這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明朝政權的一部分根基;其次在對皇權的威脅上,縱然各路藩王手握兵權,擁兵自重,但也就僅此也已。

因為朱標「基本盤」絲毫不落下風,且還十分強悍,另外對自己的兄弟藩王更是十分照顧,那麼勢必就相當於有很多藩王會在發生動亂之際支持朱標。

因此,如若個別藩王想要造反的話,大家說他們會成功嗎?自然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大家想啊,藩王勢力都擰不成一股繩,小範圍的動亂也很容易就會被朝中武將給鎮壓,又如何能造反成功呢?更別提百姓也不會支持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可不是說說而已。

西周分封制結構圖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要分封藩王,其本意屬實是為了鞏固明朝政權。而且此分封也非彼分封,並不像西周的分封制那樣讓各路諸侯還擁有封地自治的大權。

明朝分封的藩王並沒有土地,也不能管理民生事務。

換句話來講,明朝藩王只是披了一個分封制的名號罷了,這些藩王實則只能稱得上是個有著一定領兵權的將領。

一方面能鎮固邊防,減輕元朝殘餘勢力對明朝邊境的威脅;另外一方面也能護衛王權,預防朝中武將專權,減少威脅皇權事件發生的概率。

同時,皇太子朱標在這些兄弟藩王以及朝中的影響力也要遠大於這些藩王,所以朱元璋也絲毫不用擔心朱標稱帝後會出現藩王威脅皇權的事件發生。

也就足以證明朱元璋推行分封制,並非是完全沒有顧及分封制的弊端,而是在經歷了深思熟慮以後,覺得自己以及將來的朱標都能夠完全駕馭分封制,這才毅然決定要推行分封制,冊封了自己的子孫為藩王。

但不曾想,太子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的英年早逝,卻打破了朱元璋原本天衣無縫的計劃,而且受影響的還是最核心的那一點。

建文帝朱允炆畫像

無奈之下,朱元璋只能是臨時改變計劃,借「藍玉案」的契機在朝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工作,削除了大量的名臣武將,其實主要還是為了給自己的皇孫建文帝朱允炆鋪路。

畢竟「藍玉」等武將雖然支持朱標,但並不代表會支持建文帝朱允炆,而且極有可能會因為不服建文帝的統治而導致對尚且年幼且沒什麼親近勢力的朱允炆構成威脅。

隨後,朱元璋在臨終前,還曾在遺詔中宣稱,「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不讓諸王給他奔喪,顯然也是為了能給建文帝爭取更多的成長時間。——《明史·太祖三》

但殊不知此時藩王已然勢大,建文帝又沒有朱標那樣的「基本盤」,所以隨著朱元璋的駕崩,對藩王的最後一點震懾力也逐漸消失不見以後。「時諳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勢大的藩王也就此開始不安分。——《明史·成祖一》

再加上建文帝聽信齊泰、黃子澄二人的「強勢削藩」舉措,繼發配周王后又於建文元年四月接連削藩,使得「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短短一個月之內就強勢的削除了三個藩王,這才讓一眾藩王人人自危,感覺受到了威脅,最終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爆發。——《明史·恭閔帝》

但姑且不談別的,咱們單就鞏固「朱氏江山」這一點而言,朱元璋分封藩王屬實是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存在的,難道不是嗎?

【end】

相關焦點

  • 朱元璋分封九大塞王鎮守邊關,李自成部下打到蘭州,塞王卻逃跑了
    很多人都知道李自成東徵北京,李自成於1644年正月從西安出發,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就從西安打到了北京,並在兩天內攻破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離勝利只有一步之遙。肅王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楧的封號,是朱元璋分封的「九大塞王」之一,是明朝初年拱衛明朝北方邊境的重要力量,明成祖、燕王朱棣也是塞王之一。肅王朱楧起初被封為漢王,後改封肅王。
  • 大明王朝的九大塞王:誰都知道分封藩王會危及中央,老朱還去分封
    因此朱元璋特地設立塞王拱衛中央,防守邊塞,抵禦蒙古入侵。他們有著開疆拓土之責,據要塞而守進行屯田生產。而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有著軍事指揮權,王府護衛少的有3000人,多的達到20000人。但塞王共有九位,因有著防禦蒙古女真等侵擾的眾人,擁有著大量的軍隊,盤踞在北方。
  • 朱元璋置九大塞王,欲行尊王攘夷之事,卻不料死後不久江山就被奪
    這樣遊牧民族就無法擊破像秦、晉、趙、齊、燕這樣的前線尊王攘夷諸侯來實現對中原的徵服,嶺北行省的遊牧民族反而要時刻面對來自諸侯侵奪牧場領地的威脅。先後分封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王,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北的漠北邊防線上。因為他們擁有軍權,鎮守著邊塞,故稱之為塞王。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分封了24個諸侯王?明朝分封的初衷是為了什麼
    最近重新去看了一下明朝的歷史,對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朱元璋搞分封制,那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做法。畢竟老朱打天下不容易,他有26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是太子外,他想要讓其他25個兒子都稱王,在地方上做土皇帝。
  • 朱元璋為什麼要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
    明初,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雖然朱元璋通過《皇明祖訓》對諸王採取了諸多防範措施,諸王的惡劣行為令他失望,但對分封制度,他從未動搖。 朱元璋雖然大行分封,但對分封產生的尾大不掉,威肋、皇權的弊端並非全然無慮。因此,在分封諸子的同時,各種訓誡及防範措施也在同時進行。
  • 朱元璋為什麼要在北方邊關設置9個「塞王」?真是用心良苦啊!
    塞王指明朝在尊王攘夷思想下制定的鎮守邊塞擴土開疆的藩王,即從東到西是指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九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同時,還經常派遣宗王出邊巡狩。
  • 歷史觀|封建諸王,史上著名的三次分封設計(《蹤跡》面相篇3)
    但分封制的後果也是很明顯的,漢有「七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明有「靖難之役」。也就是說,封王一時失控,就會對皇權發起挑戰。有人說,分封制自誕生就有問題——這是錯誤的認識,任何制度的誕生都有其必要性的土壤。周王朝建立時,雖然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但是各個方國對周王朝愛聽不聽的,其實是各自為政的。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有效,就有必要做大封國,用封國來壓制方國。
  • 劉伯溫一句話,朱元璋義子當了雲南王,300多年後,成明朝救命符
    劉伯溫一句話,朱元璋義子當了雲南王,300多年後,成明朝救命符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雖然在歷史上,朱元璋毀譽參半,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此人相當會籠絡人心,在打天下的過程之中,率領了大批的開國朝臣,每一個都相當有能力,而劉伯溫,是其中最特殊的一個
  • 明朝「沐王府」根本不姓朱,憑什麼世襲坐鎮雲南,長達200多年?
    文化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毛毛哪封建王朝,總伴隨著一種分封制,皇帝將自己的兄弟功臣們分封為王侯,給他們土地,給他們權力,以此來展示自己對他們的看重與嘉獎。可是也有一種奇怪的現象,被分封鎮守四方的諸王與皇帝的關係總是從親密出發,卻多以鬥爭動亂結束。
  • 朱允炆詰問朱元璋,諸王造反怎麼辦?朱元璋為何默然良久
    而朱元璋卻對自己的封藩政策頗為得意,據史載:..太祖(朱元璋)語太孫(朱允炆)曰:' 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太孫曰:' 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不安分),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 汝意如何?'
  • 明朝五位藩王造反,只有一個成功,其中一個原因不容忽視
    歷代封建統治王朝中,有的王朝都出現藩王造反的現象,如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都是開國之初分封了宗室親王,之後宗室親王造了反。還有一個朝代在開國之初也分封自己宗室子弟到全國各地去。規定在邊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軍務,具有一定的兵權,但是軍隊數量是有規定的,朱元璋以為這樣就既可以讓自己子孫守護自己的江山,又能夠避免藩王兵力權力過大,進而造反,危及朝廷。可惜的是他死後沒多久,朱棣就造反了。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主題解讀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過程:建立、形成、演變、滅亡特點:各自的界定、彼此的區分影響:價值與評價、批判與智慧(1)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壞。
  • 分封制對周王室來說意味著什麼?因分封而強,因分封而亡
    周王東遷之後,還不得不分封了秦、虢等諸侯,對護王室東遷的晉、鄭、衛等諸侯進行了加封。因為在分封制的體制下,周王獎賞諸侯的方式最普遍方式的就是增加封邑。那麼,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呢?有的,比如冊封方伯,但這同樣會使之具有主持諸侯會盟的權力,稀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因此,對於周王室來說,這更加的不划算。
  • 西漢開國八王與明朝開國六王下場分別如何,不比不知道
    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身邊必定都有一幫得力的大將和出眾的謀士,一旦時局穩定必定要大肆封賞功臣,西漢時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明朝時朱元璋追封了六個異姓王,他們的下場到底如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人不記得,在建立漢帝國過程中,漢高祖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韓信、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梁王彭越、燕王盧綰。
  • 周用分封制存800年,秦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這麼弱?
    還有當時勢力比較大的部落也需要分封,比如商國的後裔和子民,雖然被打敗了,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勢力,就分封在殷,順便在周圍分封了幾個國家來監控殷。想法雖好,只是沒想到這幾個人串聯起來,發起了一場叛變奪取政權。還好周公不弱,評定了這次的三監之亂,可能是感覺分封的還是太少了,每個小諸侯國的實力太強了,容易想多!所幸把周文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武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成王的兄弟和兒子、周公的兒子全部分封了。
  • 同是分封,為何周朝存在近800年,後世王朝分封幾十年就亂?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很多人討論古代的分封制到底好不好,為什麼周朝分封讓周王朝存在了800年,但是後世王朝分封不到幾十年就發生叛亂。到底怎麼樣的分封才會避免叛亂的發生?周朝之後有分封的朝代都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儘量加以避免。
  • 周採用分封制存在八百年,秦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
    比如周武王他爸西伯侯號稱百子,這樣就要分封一百多個國家,還有像馳名古今幾千年的姜太公就分封齊國。還有當時勢力比較大的部落也需要分封,比如商國的後裔和子民,雖然被打敗了,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勢力,就分封在殷,順便在周圍分封了幾個國家來監控殷。想法雖好,只是沒想到這幾個人串聯起來,發起了一場叛變奪取政權。還好周公不弱,平定了這次的三監之亂,可能是感覺分封的還是太少了,每個小諸侯國的實力太強了,容易想多!
  • 周朝分封制八百年,能不能說明分封制強於郡縣制?
    天下雖然實行了分封,但天子還是有很大的掌控,依靠姬姓宗室、功臣對疆域內擁有較大的控制力。但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天子把權力分封出去,屬於分散的王朝。這種情況是真實實力的體現,當時在西部的周太子並不具備集權管理特別大的版圖,只有分封才能確保投入最小,回報最多。周王室依靠自身建立的規矩,對臣子進行控制。
  • 朱棣造反,那麼朱元璋的其他兒子,為什麼不維護朝廷的權威呢?
    要知道,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這個數字可不算少了。大明建立後,朱元璋採取了分封制,把兒子們分封到全國各地,讓他們在地方上稱王稱霸,做一個土皇帝。不然就不給他們軍權了,讓他們和大清那樣,做個逍遙自在的王爺不更好? 所以朱元璋對諸王爺是寄予厚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