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用分封制存800年,秦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這麼弱?

2020-12-17 億羊影視

周武王用了5萬不到的兵在牧野打敗了17萬人的商軍,然後即建立了周朝,開始分封皇親國戚和開國功臣。比如周武王他爸西伯侯號稱百子,這樣就要分封一百多個國家,還有像馳名古今幾千年的姜太公就分封齊國。還有當時勢力比較大的部落也需要分封,比如商國的後裔和子民,雖然被打敗了,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勢力,就分封在殷,順便在周圍分封了幾個國家來監控殷。想法雖好,只是沒想到這幾個人串聯起來,發起了一場叛變奪取政權。還好周公不弱,評定了這次的三監之亂,可能是感覺分封的還是太少了,每個小諸侯國的實力太強了,容易想多!所幸把周文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武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成王的兄弟和兒子、周公的兒子全部分封了。這樣一來,全是小諸侯國自治,勢力小但是可以相互牽制,同時又可以成為周朝政治中心的保護屏障。

按照這個分封制的出現邏輯,後面天子、諸侯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推行。周天子把王位傳給了嫡長子,其他的兒子就分封出去,給他們一塊土地去自治,這些小兒子就變成了諸侯國的國君。然後諸侯國的國君也把王位傳給嫡長子,其他的兒子也分封出去,也給一塊地自治,只不過不再是封地的王,而是以卿大夫的級別存在。依次類推,保持了整個金字塔模式的體系。

本來這個分封制度方式也挺好,從上到下,都是一家人,大家都以禮相待,維持了整個社會的體系。大家各自治理自己的領域,儼然各個都是自己領域的土皇帝,只要負責服從比自己級別高的命令、按規定交納供奉、按時做工作總結。

最開始大家的幸福感都差不多,責任和權力以及享受也能看得過去,只不過隨著社會發展,生產力提高,可供享受的奢侈品越來越多,可供分的土地越來越少了,有人覺得不開心了,想要釋放自己的能力,開始了兼併比自己更加弱小的諸侯國。這種方式無疑打破了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尊卑禮儀說話變成了以武力值說話,大吃小、強吞弱,慢慢的形成了明顯的諸侯霸主。而這個時候周天子也很無奈,畢竟自己拳頭不夠硬,又無力去改變傳承了幾百年的制度。

郡縣制不是突然腦瓜子靈感一閃而來,而且郡縣制是由郡和縣制度合二為一。縣制來自於楚國的楚武王,這位楚武王也不是一般人,楚國從他開始走向強盛,並且也是他在周天子的治理下第一個自立稱王的人、開啟了春秋時代。從他的諡號「武」來看就知道是一位鐵腕武力治國的君主,平生有過不少的滅國行動。有一次他就滅掉了權國,但是為了體現他的仁德,依然讓這個亡國群主治理這個領域,只是沒想到人家沒有不甘心地位下降,就發起了反叛,最後楚武王平定反叛後,就派遣一位臣子來治理這個領域,並且改該地名稱為權縣,主政官員為縣令。

至於郡制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晉惠公和秦國使者談論秦國有設置郡縣的事情,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小諸侯國被兼併,大諸侯國需要更多的人才來治理自己的封國領域,所以形成了郡縣制與分封制共存的局面。直到秦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了達到君主集權的目的,以及避免分封制帶來的分裂問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郡縣制最大的好處體現在郡最高的行政長官是郡守,郡的最高軍事長官是郡尉,同時還配置了一位負責監督工作的郡監,這三位領導相互制約,又同時屬於君主直接管制和任命,並且這些職位不能夠繼承,也解決了分封制的無地可封的局面。

說到分封制的無限分封模式,倒是聯繫到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削藩謀略—「推恩令」。當初項羽帶領起義隊伍,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的統一王朝給推翻了,自己做個盟主,把天下又重新分封給了六國時期的各國舊貴族和推翻秦王朝統治的功臣。但是沒過多久,項羽就又被劉邦給滅了,順勢建立了大漢王朝,建立之初也是對開國功臣和皇親貴族大肆分封。為什麼項羽能夠推翻秦王朝,雖然不能排除秦二世的暴政,但是也是分封制度起到了作用。為什麼劉邦能夠打贏項羽,有人說是劉邦的仁德,也有人說是劉邦會識人、用人,捨得豐厚的獎勵報酬。說白了還是分封制度的效果,只不過劉邦比項羽更加大氣,更加捨得,分配的更加均勻。

其實這個時候,郡縣制已經執行很多年了,統治者也更喜歡加強君主集權,也逐漸明白分封制的弊端和郡縣制的有利方面。直到出現了「七國之亂」,漢景帝下定決心處理漢高祖劉邦遺留下來的危險因素,終於在漢武帝頒布了「推恩令」後,徹底收回了諸侯國的政治權利,杜絕了來自諸侯國的威脅和危險。從這以後,雖然也有後世王朝實行了分封,但基本上名存實亡,沒有相應的軍事實力來支撐自己的「雄心壯志」。除了明朝朱元璋認為需要憑靠宗親分封力量,鞏固朱姓天下,得以傳承永恆,只不過這個想法瞬間就被自己的兒子朱棣打臉。

無論是分封制,還是郡縣制,都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時代的產物!至於周朝採用分封制存在800年,秦朝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分封制?你們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周採用分封制存在八百年,秦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
    比如周武王他爸西伯侯號稱百子,這樣就要分封一百多個國家,還有像馳名古今幾千年的姜太公就分封齊國。還有當時勢力比較大的部落也需要分封,比如商國的後裔和子民,雖然被打敗了,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勢力,就分封在殷,順便在周圍分封了幾個國家來監控殷。想法雖好,只是沒想到這幾個人串聯起來,發起了一場叛變奪取政權。還好周公不弱,平定了這次的三監之亂,可能是感覺分封的還是太少了,每個小諸侯國的實力太強了,容易想多!
  • 周朝分封制八百年,能不能說明分封制強於郡縣制?
    周朝存在八百年(因周朝建立時沒有確切紀年,只能估計周朝存在八百年),有人說得益於周朝的分封制。後世的大一統王朝從來沒有超過三百年,有人說是因為郡縣制削弱了皇權(王權),那麼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 中考歷史——郡縣制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為州,州縣製取代了郡縣制。       郡縣制是指對中國古代實行的中央集權體制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類似於行政區劃)的總稱。當時不少大臣,特別是李斯的上司王綰,認為原楚國、燕國、齊國等地的領土都遠離秦國,主張實行分封,授各地貴族予世襲的諸侯名份,惟身為廷尉的李斯認為分封制是周朝諸侯混戰的根源,他大膽地反駁道,周制訂的這個政策已經證明是一個政治災難。周王室的親戚一旦取得了他們的土地,立刻互相疏遠和進行戰爭,而天子則無力阻止他們,所以結論是"置諸侯不便"。他力排眾議建議實行郡縣制,並得到秦始皇的採納。
  • 每日一解:郡縣制
    【題目】歷史上人們對於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優劣看法不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別子(嫡長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後也。宗其繼別子者,百世不遷者也。
  • 郡縣制與行省制的區別和優劣
    隋:州、縣(二級)恢復秦朝二級行政單位 唐:道、州、府、縣(四級),都護府、都督府(邊境軍事特別機構) 宋:路、府(州)、縣(三級) 自秦至宋,統屬郡縣制,各朝各有不同建制。 郡縣制的好處在於,結束裂土分封,各自稱王的局面。
  • 為何嬴政採用先進的郡縣制卻亡了國?明白這一點,才懂權力的遊戲
    可見,當時主張郡縣制的李斯等人,未必就是正確的;而主張分封制的王綰和淳于越等人,也未必就頑固不化,未必就對帝國不忠。他們要麼選擇了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內地採用郡縣制,而偏遠地區分封,比如西漢劉邦、西晉司馬炎和明朝朱元璋;要麼選擇了名義上以郡縣制為主,但實際上諸子仍舊封王,遙領或虛領偏遠地方,比如隋朝楊堅、唐朝李世民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分封了24個諸侯王?明朝分封的初衷是為了什麼
    這麼來看,朱元璋對後事的安排,還算比較妥當。他不放心其他人鎮守邊疆,因為歷史上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漢高帝劉邦過去就把韓王信分封在北方,結果人家投降匈奴了,還帶著匈奴人來打自己。後來他把那麼好的好兄弟盧綰分封到了北方,結果好兄弟也叛變了。
  • 分封制:王朝的雙刃劍,讓周王室強盛,也讓周王室衰敗
    分封制在我國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制度,起源時間已經難以考證。學者們的主要觀點有兩種,一是萌芽於原始社會,一是起源於虞夏時期。但不管怎麼說,根據可考的資料看來,早在商朝時代就已經有分封制了。分封制真正被廣泛應用的是在周朝。周朝享國七百九十年,是奴隸社會中最後一個集權國家。
  • 雲會議|長周期政治論壇:郡縣制與封建制的歷史糾纏及啟示
    直至近代產生了「三千年之未有的大變局」,包括現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些都可以用長周期概念來概括。「百代」、「三千年」、「百年」均屬於長周期的時間規定。在這一時間段內,有著其它時間段所不具有的基本要素。如「皆行秦政制」,因此「百代」可視為一個長周期。由於有了大變局,所以「三千年」和「百年」可視為一個長周期。
  • 分封制對周王室來說意味著什麼?因分封而強,因分封而亡
    夏和商只是作為名義上的諸侯共主,而周的諸侯大多數卻是由歷代周天子分封的,因此周天子對其具有相當的約束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分封制在西周時是先進的制度,諸侯們是周天子權威、周王朝強大的有力保證。所以整個西周,不會有人說廢黜分封制,反而會更加的貫徹分封制度。
  • 大秦賦留給我們的深思,氣吞山河的秦帝國為何二世而亡?
    可以說,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制王朝,秦朝最大的貢獻也許就是奠定了古代的中國版圖,從此開啟了長達2000年的封建王朝,郡縣制更是影響了後代多個王朝,然而秦朝留給我們的疑雲同樣不少。為何說是秦昭襄王,奠定了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壞。目的:通過封邦建國,以藩屏周,維護周王室的統治對象: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貴族(分別依據血緣、功績與宗法傳統)概況:周武王、周公兩次分封、授土授民、主要諸侯國 (宋、魯、齊等)、層層分封權利: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血緣繼承)的統治權
  • 周朝分封享國八百年,而郡縣王朝超不過三百年,分封比郡縣好嗎?
    清代崔述的《考古續說》認為,在公元前367年,即周顯王二年,東周已經亡了。所以,《左傳》才有「卜世三十,卜年七百」之說。比公元前256年差不多早了一百年。但是,爭執八百年和七百年已經沒啥意義了。因為周朝的實際生命早就結束了,只是一直維持著名義生命。從這些數據來看,分封制並不比郡縣制更有生命力。
  • 歷史觀|封建諸王,史上著名的三次分封設計(《蹤跡》面相篇3)
    但分封制的後果也是很明顯的,漢有「七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明有「靖難之役」。也就是說,封王一時失控,就會對皇權發起挑戰。有人說,分封制自誕生就有問題——這是錯誤的認識,任何制度的誕生都有其必要性的土壤。周王朝建立時,雖然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但是各個方國對周王朝愛聽不聽的,其實是各自為政的。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有效,就有必要做大封國,用封國來壓制方國。
  • 楚漢爭霸,不僅是秦滅六國的重演,還是郡縣制與分封制度的比拼
    在這場戰爭中,劉邦就是統一天下的秦國代表,而項羽就是代表著分封的六國,這是兩種不同的國家制度的比拼,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立場,最終劉邦取得了勝利,也宣告著郡縣制對於分封制度的勝利。有這種言論,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大家翻看地圖就可以看出。那個時候劉邦佔領的地區大多數是秦國嬴政時期的故秦之地。而項羽佔領的就像之前東方六國所佔領的六國領土。
  • 百代猶行秦法政——談談始皇帝之前的「郡縣制」
    比如,提起「秦始皇」,第一印象是什麼,統一六國,統一度量文字,還是郡縣制等。當然,這樣寫,狹義上沒什麼問題,但要細究下去,就有很大問題。 再比如秦王一統六國,這個秦王是誰?幾乎所有人會回答秦始皇,可真正正確答案是從秦孝公開始一直到嬴政等歷代秦王。
  • 同是分封,為何周朝存在近800年,後世王朝分封幾十年就亂?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很多人討論古代的分封制到底好不好,為什麼周朝分封讓周王朝存在了800年,但是後世王朝分封不到幾十年就發生叛亂。到底怎麼樣的分封才會避免叛亂的發生?周朝之後有分封的朝代都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儘量加以避免。
  • 同樣是開國之初分封,周、漢、晉三朝,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分封制和郡縣制是古代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兩種行政管理制度,其中的分封制是早期統治階層比較喜歡用的方式,歷史比較典型的是周、西漢和西晉,後來的明朝雖然也形成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