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用了5萬不到的兵在牧野打敗了17萬人的商軍,然後即建立了周朝,開始分封皇親國戚和開國功臣。比如周武王他爸西伯侯號稱百子,這樣就要分封一百多個國家,還有像馳名古今幾千年的姜太公就分封齊國。還有當時勢力比較大的部落也需要分封,比如商國的後裔和子民,雖然被打敗了,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勢力,就分封在殷,順便在周圍分封了幾個國家來監控殷。想法雖好,只是沒想到這幾個人串聯起來,發起了一場叛變奪取政權。還好周公不弱,評定了這次的三監之亂,可能是感覺分封的還是太少了,每個小諸侯國的實力太強了,容易想多!所幸把周文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武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成王的兄弟和兒子、周公的兒子全部分封了。這樣一來,全是小諸侯國自治,勢力小但是可以相互牽制,同時又可以成為周朝政治中心的保護屏障。
按照這個分封制的出現邏輯,後面天子、諸侯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推行。周天子把王位傳給了嫡長子,其他的兒子就分封出去,給他們一塊土地去自治,這些小兒子就變成了諸侯國的國君。然後諸侯國的國君也把王位傳給嫡長子,其他的兒子也分封出去,也給一塊地自治,只不過不再是封地的王,而是以卿大夫的級別存在。依次類推,保持了整個金字塔模式的體系。
本來這個分封制度方式也挺好,從上到下,都是一家人,大家都以禮相待,維持了整個社會的體系。大家各自治理自己的領域,儼然各個都是自己領域的土皇帝,只要負責服從比自己級別高的命令、按規定交納供奉、按時做工作總結。
最開始大家的幸福感都差不多,責任和權力以及享受也能看得過去,只不過隨著社會發展,生產力提高,可供享受的奢侈品越來越多,可供分的土地越來越少了,有人覺得不開心了,想要釋放自己的能力,開始了兼併比自己更加弱小的諸侯國。這種方式無疑打破了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尊卑禮儀說話變成了以武力值說話,大吃小、強吞弱,慢慢的形成了明顯的諸侯霸主。而這個時候周天子也很無奈,畢竟自己拳頭不夠硬,又無力去改變傳承了幾百年的制度。
郡縣制不是突然腦瓜子靈感一閃而來,而且郡縣制是由郡和縣制度合二為一。縣制來自於楚國的楚武王,這位楚武王也不是一般人,楚國從他開始走向強盛,並且也是他在周天子的治理下第一個自立稱王的人、開啟了春秋時代。從他的諡號「武」來看就知道是一位鐵腕武力治國的君主,平生有過不少的滅國行動。有一次他就滅掉了權國,但是為了體現他的仁德,依然讓這個亡國群主治理這個領域,只是沒想到人家沒有不甘心地位下降,就發起了反叛,最後楚武王平定反叛後,就派遣一位臣子來治理這個領域,並且改該地名稱為權縣,主政官員為縣令。
至於郡制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晉惠公和秦國使者談論秦國有設置郡縣的事情,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小諸侯國被兼併,大諸侯國需要更多的人才來治理自己的封國領域,所以形成了郡縣制與分封制共存的局面。直到秦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了達到君主集權的目的,以及避免分封制帶來的分裂問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郡縣制最大的好處體現在郡最高的行政長官是郡守,郡的最高軍事長官是郡尉,同時還配置了一位負責監督工作的郡監,這三位領導相互制約,又同時屬於君主直接管制和任命,並且這些職位不能夠繼承,也解決了分封制的無地可封的局面。
說到分封制的無限分封模式,倒是聯繫到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削藩謀略—「推恩令」。當初項羽帶領起義隊伍,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的統一王朝給推翻了,自己做個盟主,把天下又重新分封給了六國時期的各國舊貴族和推翻秦王朝統治的功臣。但是沒過多久,項羽就又被劉邦給滅了,順勢建立了大漢王朝,建立之初也是對開國功臣和皇親貴族大肆分封。為什麼項羽能夠推翻秦王朝,雖然不能排除秦二世的暴政,但是也是分封制度起到了作用。為什麼劉邦能夠打贏項羽,有人說是劉邦的仁德,也有人說是劉邦會識人、用人,捨得豐厚的獎勵報酬。說白了還是分封制度的效果,只不過劉邦比項羽更加大氣,更加捨得,分配的更加均勻。
其實這個時候,郡縣制已經執行很多年了,統治者也更喜歡加強君主集權,也逐漸明白分封制的弊端和郡縣制的有利方面。直到出現了「七國之亂」,漢景帝下定決心處理漢高祖劉邦遺留下來的危險因素,終於在漢武帝頒布了「推恩令」後,徹底收回了諸侯國的政治權利,杜絕了來自諸侯國的威脅和危險。從這以後,雖然也有後世王朝實行了分封,但基本上名存實亡,沒有相應的軍事實力來支撐自己的「雄心壯志」。除了明朝朱元璋認為需要憑靠宗親分封力量,鞏固朱姓天下,得以傳承永恆,只不過這個想法瞬間就被自己的兒子朱棣打臉。
無論是分封制,還是郡縣制,都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時代的產物!至於周朝採用分封制存在800年,秦朝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分封制?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