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有其立嫡立長的想法,不過最主要還是其個人喜惡。
很多人覺得朱元璋立朱允炆是為了「父死子繼,立嫡立長,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則,所以選了朱允炆為皇太孫,不選朱棣這個四子來當儲君,不過朱元璋選朱允炆來當儲君,按立嫡立長來說,有點勉強,也可以說是不合禮法。
朱允炆是皇太子朱標的次子,要說嫡長子,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是最純正的,是常氏所生,不過很可惜,朱雄英早夭,朱允炆就成了朱標的長子,朱允炆是呂氏所生,呂氏在常氏亡故後才扶正,這樣朱允炆也算是嫡長子的身份了,然而朱允炆生於1377年,而常氏死於1378年,就是說朱允炆出生的時候,他的生母呂氏還只是妾室的身份,這時候生的兒子只能算是庶子,也就是說朱允炆是庶子的身份。
而朱允炆三個弟弟則都是嫡子身份,三弟朱允熥是常氏所生,四弟朱允熞和五弟都是呂氏所生,四弟生於1385年,也就是呂氏被扶正之後生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就具有嫡子的身份,從這裡來看,朱允炆以嫡長子的身份成為皇太孫有點勉強,如果按宗法制度來說,商朝的微子啟和紂王這兩人跟朱允炆和朱允熞的身份相似,微子啟是長兄,不過他的母親生他的時候還是妾的身份,生紂王的時候則是正妻身份,因此紂王才能成為商王的繼承人,而以嫡子來算,比朱允炆小一歲的朱允熥正宗多了,如果真以立嫡來說,朱允熥應該是排第一位。
不過朱標死後為什麼不選朱允熥,而是選擇朱允炆,按史書記載就是朱允炆自幼熟讀儒家經書,其性情與其父朱標同樣溫文爾雅,以寬仁著稱,朱元璋對於朱標的感情極深,歷史上皇太子位子坐得穩的應該沒什麼人能跟朱標相比了,朱元璋對朱標的感情,應該來說跟馬皇后有很大關係,朱元璋與馬皇后是共患難過來的,在朱元璋被郭子興猜忌關黑屋時,馬大腳怕丈夫餓肚子,偷偷烙了幾個燒餅給朱元璋送去,怕冷了不好吃,將剛弄好的燒餅藏在懷裡,胸口肉都被燙傷了,朱元璋看見後心疼的不得了。
朱元璋創業時很艱難,馬大腳跟在朱元璋身邊沒有一句怨言,還親手為將士們縫衣做鞋,讓將士們心懷感激,更加努力為朱元璋打江山,朱元璋登上帝位後,馬皇后依然保持簡樸作風,成為後宮典範,其為人寬容仁厚,多次勸導朱元璋不要濫殺,而且她極懂得勸導方法,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尊敬,在馬皇后過世後,傷心的朱元璋從此不再立皇后,朱元璋和馬皇后以及朱標之間的感情,更象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農家親情,是最濃鬱的親情,沒有帝王家那種你防著我我防著你的血腥味。
可以說朱元璋因為對朱標的喜愛,在朱標死後立誰為繼承人這件事上,是偏向朱標後人的,為什麼不立朱允熥為繼承人,跟藍玉這個外戚有關係,如果立朱允熥為繼承人,到時候常、藍兩家強大的外戚必然會幹政,主少國疑這種事朱元璋是不可能忍的,所以朱元璋視朱允炆為嫡長孫,將他立為皇太孫,有其個人喜惡的原因,也有政治因素,而且朱允炆算嫡長孫雖然勉強,卻也能說的過去。
至於說朱元璋為什麼不立朱棣為皇儲,也要從兩個方面來說,其一是朱標死的時候,二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晉王朱棡還活著,如果想立朱棣就要從立賢來說事,立賢這種事很容易引起混亂,因為賢是沒有標準的,以後如果有心懷不軌的人說哪個皇室中的人是賢能,隨便推出來爭,那必然會引起內亂,自然不利於大明江山永固,其二是朱棣就藩外地多年,讓一個藩王入繼大統,也會開一個壞頭,極易造成天下動蕩,對於朱元璋來講,並不想後世出現亂局,讓朱明皇室出現你爭我奪的局面。
所以朱元璋還弄了個《皇明祖訓》,告誡後世子孫要遵守規章制度,其中寫到:「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