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惠帝朱允炆出生

2021-02-23 歷史聊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個兒子,但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故,朱標原配常氏死了以後,朱允炆的母親呂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視朱允炆嫡長孫。

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十四歲時,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樣持續了兩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朱允炆由於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父同樣溫文爾雅,即長皆與寬大著稱。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1368年2月,朱元璋開始為王朝定下傳統,即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太子,因為朱標是他的長子。朱元璋的目標是為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朱標在許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親:他性情溫和而有教養,但不很勇武。明太祖雖然對他的第四子朱棣的軍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標看作最恰當的繼任人選。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標在他的盛年37歲時(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諡號懿文太子。按照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子嫡長孫,但是朱標大兒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長子次孫朱允炆表現的十分孝順而很是喜歡,後來立其為太孫。

朱元璋死前密命駙馬梅殷(寧國公主之夫)輔佐新君,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駕崩幾天後,朱允炆於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他確定下一年為建文元年,並尊封他的母親二皇妃呂氏(1402年死)為皇太后。關於朱允炆的個性和他在位時的國內發展情況現已無可信材料,因為朱允炆時期的檔案文獻和起居注全遭毀滅,而私家記述又概遭禁止。

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嚮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論和行事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師傅引為心腹,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幾位老者對朱允炆關於君之為君的概念起了強有力的作用。黃子澄(1402年死)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學者,他在1385年舉進士第一名。他在明太祖時代擔任過很多官職,現在被朱允炆任命為翰林學士,並參與國家政事。齊泰(1402年死)也是1385年的進士,是一位對經書學有大成的學者,特別精於禮和兵法。他在洪武帝彌留之際受顧命,以護衛皇太孫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為兵部尚書,參與國政。方孝孺(1357—1404年)早在四十來歲的初年就已經是聲名卓著的學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聞名,未中過舉,在他很晚的歲月才開始進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後被召為翰林侍講。

這三位儒家學者以各種不同方式影響皇帝。黃子澄和齊泰變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齊治平理論教育他。他們負責研究一些新政策並付諸實施,目的在改組帝國的行政和加強皇帝的權威。方孝孺是《周禮》,一部關於烏託邦式政府的經典著作——專家,他發覺他所見到的是個人專制統治的缺點,因此他建議皇帝應該根據古代經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來實行仁政。所有這三個人都勇敢、正直和滿懷著理想。但是,他們都是書呆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師抗命,下諭將士,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血腥的、持續三年的軍事對峙。在叛亂開始的時期,燕王尚不佔兵力上的優勢。他的軍隊只有十萬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沒有能夠控制任何其他領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於燕王軍隊的常備軍,擁有全國的經濟,並且已經廢除了幾個藩國。但燕王的領導能力、高素質的軍隊卻非朱允炆可比。隨著戰爭時間的延長,朝廷指揮不當、兵力孱弱、內部鬆懈的缺點嚴重影響了戰局。直至節節敗退,許多將領投降了燕王。

建文朝廷曾從朝鮮輸入許多戰馬,想以此增強它的戰鬥力,因為朝鮮國王李芳遠公開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是這些辦法未能影響一敗塗地的戰爭結局。

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遂破。燕兵進京,在燕王軍隊抵達後的一場混戰中,南京城內的皇宮大院起了火。當火勢撲滅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據太監說它們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朱棣登位後,將忠於建文的諸臣剝皮的剝皮,下油鍋的下油鍋,把他們的女眷罰到教坊司當官妓,實行殘酷的「轉營」,有被摧殘至死的,朱棣就下聖諭將屍體餵狗吃了。

但朱允炆的下落終成為一件懸案。誰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燒死了;後來對他的帝業抱同情心的歷史學家們都說他喬裝成和尚逃離南京。當時官方的記載當然只能說皇帝及其長子已死於難中;否則,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朱允炆最後的真正命運仍然是一個謎。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明朝皇帝列表年號
    明朝皇帝列表(含畫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
  • 三分鐘帶你盤點明朝十六位奇葩皇帝(上)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朝代共歷經16位皇帝,國祚276年,可相比其他的朝代的帝王,明朝的皇帝卻個個都是怪咖。今天讓我帶你們看看明朝的16位皇帝 ,都有怎樣的奇葩故事?1、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他與其他開國帝王不同,他當過和尚,要過飯,後來參加農民起義,開掛成為了帝王,當了帝王后害怕之前與他打天下的兄弟奪了他的位置,便將功臣殺的一乾二淨。
  • 明朝三個地位非常尷尬的皇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朝代,在明朝276年歷史當中,出現了很多奇聞異事,其中就有三個地位非常特殊的皇帝。第一個是明惠帝朱允炆由於明惠帝的江山被叔叔朱棣奪了去,朱棣的子孫們不願意承認這位皇帝,所以朱允炆的4年建文年號也被有意識地遮掩了,朱棣甚至直接沿用了朱元璋的洪武年號,稱洪武三十二~洪武三十五年。
  • 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命」的三位皇帝,最後一個僅在位29天
    眾所周知,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最擅長出「奇葩皇帝」且「人均壽命最短」的王朝,從建國到覆滅一共傳位16帝,歷經276年,平均算下來大約每17年就得更換一位新皇帝。據說,造成明朝皇帝壽命都不長的原因是朱元璋家族患有遺傳病,但據最新的資料解密說是因為宮牆上有大量的硃砂,而硃砂中含有一種重金屬,那就是汞,人只要長期生活和工作在汞嚴重超標的屋子內就很容易造成汞中毒,所以現在很多專家學者都普遍認為,汞中毒是造成明朝皇帝壽命短暫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除了壽命短,明朝很多皇帝的在位時間也可以用「短命」來形容,今天,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在明朝歷史上三位最「短命」的皇帝。
  • 這一件事貫穿了明朝三代帝王,朱允炆因此丟掉皇位
    這一件事貫穿了明朝三代帝王,朱允炆因此丟掉皇位。這到底是一件什麼事情哪?可以影響明朝的三代帝王,明惠帝朱允炆都能因此丟掉皇位?其實這便是明朝「分封藩王」這一件事,這件事牽扯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還有明成祖朱棣,而封王,削藩這件事也是貫穿了明朝這三位帝王,而關於削藩問題比價激進的明惠帝朱允炆還因為「削藩」這件事丟掉了皇位,而關於「削藩」也是到朱棣這裡才算劃了一個句號。
  •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怎麼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歷史原因撲朔迷離,忠奸善惡,是非難辨。今天我們說一下大明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也真的是一個奇葩,自從秦始皇一統中國以來,地方造中央的反就從來沒有成功的,漢代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還有唐朝的安史之亂,雖然聲勢浩大但最後都以慘敗收場。唯獨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是唯一次地方造反成功的案例。
  • 別找了,你要的明朝16位皇帝都在這裡,直接收藏吧!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畫像。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為低微的開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由南向北統一全中國的開國皇帝。 第二帝: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
  • 《明朝那些事兒》之朱棣:「永樂永樂,永不快樂的永樂大帝」
    被朱棣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一代功臣就此隕落。朱棣做了皇帝,老百姓快不快樂我們不知道。但是朱棣肯定也不開心,之前朱允炆在位的時候,實行了削藩的政策。等到朱棣登位,一樣把這個削藩的政策繼續實行下去,手足之情在皇權面前算什麼呢?
  • 歷史上誰的父親和兒子都是皇帝,而本人卻不是皇帝?
    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母親為孝慈高皇后馬秀英。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被朱元璋立為太子。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話,朱標將成為明朝第二位皇帝。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因風寒病逝。在太子朱標病逝後,朱元璋並沒有立其他兒子為太子,而是選擇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也即建文帝。
  • 明朝皇帝誰比較正常?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常常被拿來和清朝對比,尤其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風靡一時,引領了「明朝熱」。我們發現,明朝歷代帝王,每位都個性鮮明,與眾不同,甚至稱得上「奇葩」一、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年號:洪武,1368年-1398年在位。布衣天子、和尚皇帝,開國之君,享年70歲,在位30年,也是明朝壽命最長的皇帝。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座陵墓?還有三位葬在何處?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宣告著大明朝正式建立。到公元1644年,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去世宣告結束。在這期間,大明朝一共經歷了十六代皇帝,享國276年。
  • 中國歷史上突然消失的4人,至今下落成謎,他們到底去哪了?
    其實這樣的道理在歷史事件當中也廣泛存在。比如說我國歷史上,有神秘消失的4位名人。直到現在,歷史學家們也沒有辦法從任何文獻古蹟當中找到這4位名人的下落。第1位名人就是西施。西施在我國的影響力比較大,是我國四大美女之一,同時也被譽為四大美女之首。可見其美貌與才華已經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認同。而關於西施的最終結局,有不同的說法。
  • 明朝王爺當皇帝的4位仁兄,第一個最霸氣,第二個好皇帝卻最悲催
    明朝有這麼四位仁兄,是以王爺身份當上皇帝,然而由於他們性格不同、處境不同,也有很大差異,今天我們按照歷史的先後順序說一說這4位走王爺路線的皇帝。 第一位最霸氣,這位仁兄知名度很高,即便是我不說是誰,大家也能猜到,那就是明成祖朱棣。為何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能夠稱"明成祖"?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皇帝去世以後,都要安葬在各自的陵墓之中,陵墓的規格和隨葬品,也是極盡的奢華,不過也有作為皇帝,沒有被安葬在應有的皇帝陵墓中,在明朝就有這樣的現象,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為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
  • 明朝十六位皇帝,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分別活了多大?
    明朝一共統治了二百七十六年,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明朝最後一個崇禎皇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在這十六位皇帝中,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呢?分別活了多大歲數?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排名第一位的就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 《大明風華》裡,為何兩個皇帝都稱朱允炆是建文?這真的合規嗎
    朱允炆作為明朝的第二個皇帝,他在位期間比較短,是由朱元璋親自任命的繼承人,作為一個皇太孫,他的性格和朱元璋的差別太大,比較優柔寡斷,沒有皇帝的威嚴,是一個典型的文人形象。在討伐朱棣時,他竟然下令別傷害他叔叔,這個政令多次讓朱棣逃走,而他的百萬大軍也為此失敗。
  • 盤點明朝16帝的歷史冷知識
    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國祚276年,歷經16個皇帝。有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親的美稱。然而,明朝皇帝都是比較有個性,也是非常奇特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明朝16個皇帝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冷知識。在講明朝16個皇帝之前,首先講一下明朝的皇帝和親王的一些有趣的冷知識。
  • 明惠帝胸無大志性格軟弱,對朱棣心慈手軟最終敗下陣來
    明惠帝朱允炆登上皇帝寶座,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從公元1398年6月開始,惠帝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先後剝奪了周、湘、齊、代、岷5個藩王的實權,將其廢為庶人當削藩輪到燕王朱棣的頭上時,一場大規模的皇室內部頭便開始了。明太祖生前雖然把杖上的棘刺都去掉了,可他萬萬不會想到,自己剛剛去世,就禍起蕭牆,兒子和孫子動起了刀槍。雖然惠帝軟弱胸無大志,但是上位者都有個共通的特點就是維持自己的高位,這是本能反應。
  • 【今日歷史】9月4日大事記,今天發生了什麼?
    【今日歷史】9月4日大事記,今天發生了什麼?歷史長河浩浩湯湯,每年的同一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大事小事,小事咱們暫且不提,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9月4日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吧!這些大事是你必須要知道的哦!
  • 11月12日,歷史上的今天:民族英雄戚繼光出生
    戚繼光生1528年11月12日,也就是歷史上的今天。他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發明了多種武器裝備,提高了那個時代的士兵裝備,能夠在戰場上發揮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