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件事貫穿了明朝三代帝王,朱允炆因此丟掉皇位。
這到底是一件什麼事情哪?可以影響明朝的三代帝王,明惠帝朱允炆都能因此丟掉皇位?其實這便是明朝「分封藩王」這一件事,這件事牽扯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還有明成祖朱棣,而封王,削藩這件事也是貫穿了明朝這三位帝王,而關於削藩問題比價激進的明惠帝朱允炆還因為「削藩」這件事丟掉了皇位,而關於「削藩」也是到朱棣這裡才算劃了一個句號。
最開始的時候便是朱元璋最開始實行「分封藩王」制度,而這一切的起因便是朱元璋生性多疑,不願相信手下的大臣,而只能相信自己的兒子們,所以朱元璋效仿南宋時期的制度,派自己的兒子鎮守邊關,有自己的軍隊,轄區裡的稅收可以歸於藩王,還可以互相守衛京城,同時,朱元璋給每個兒子下了一條命令,如果有臣子造反藩王可以直接帶兵圍剿,而朱棣便是鑽了這個空子,才得以造反成功的。
制度實行的初期效果十分明顯,而朱元璋也是可以安穩的睡覺,但是經過時間的發酵,分封藩王的壞處就體現出來了,也可以說是這些藩王都膨脹了,開始在自己的封地為非作歹,有自己的的兵,這些藩王便會有造反的野心,而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限於朱元璋自己的威懾力,這些藩王還會收斂,當朱元璋去世的時候,這些個藩王更加肆無忌憚了,而朱允炆,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深知這些藩王的厲害,開始採納謀士的意見,準備「削藩」,而最後不但沒有成功,更是丟掉了皇位。
便是因為朱允炆做法十分激進,朱允炆因此丟掉皇位,當時觸及了太多人的利益了,周王,齊王,代王等人被削去王號,有的被關押,而當朱允炆想要去觸碰勢力最大的一個藩王的時候吃癟了,這個便是「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自然看不慣自己這個侄子的做法,同時朱棣也是有自己的野心,當朱允炆計劃著如何削朱棣的時候,「燕王朱棣」也是計劃著如何起兵造反,在謀士的幫助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最終推翻了明惠帝朱允炆。
而當這件貫穿了明朝三代帝王的事情,到了朱棣這裡朱棣是如何解決的哪?要知道朱允炆因此都丟掉了皇位,其實燕王上位之後最注重的便是「削藩」了,畢竟他肯定不想明朝出來第二個朱棣,但是正是因為朱允炆激進的做法威脅到了其他藩王,才落得丟掉皇位的下場,朱棣自然不願再步其後塵,這個時候便體現出來朱棣的聰明之處了,朱棣採用了「溫水煮青蛙」的方法,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做法,才解決了這個困擾三代帝王的事情,讓我們看下朱棣是如何去做的。
當朱棣當上皇帝的時候,直接下令釋放朱允炆關押的藩王,更是下令恢復他們藩王的身份,然後又提升了經濟待遇,一方面是為了收攏民心,告訴百姓我朱棣是為了天下好,另一方面則是安撫自己的兄弟們,我不會去動你們,你們也不要造反,大家安安生生的,對大家都好,這時候便是體現出來朱棣比朱允炆的聰明之處了,朱棣不直接削藩,而是派人監視這些藩王,收集這些藩王的罪證,用大義方面壓倒這些藩王。
等到收集到各個藩王的罪證之後,便把這些藩王按罪論處,這裡又體現出來朱棣比朱允炆聰明的一點了,這些獲罪的藩王朱棣不去關押他們,不去處置他們,而是僅僅只削去兵權,封地,不會傷其性命,然後好吃好喝的伺候著,等於說只限制了這些人的自由,而不去傷害他們,這種做法讓那些藩王生不出來造反之心,久而久之,朱棣便解決了這個貫穿了明朝三代帝王的難題,這是朱允炆做不到的事情,更是因此丟掉了皇位。
其實朱棣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鑑的,暴力激進的做法永遠無法解決事情,只有大家都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談才能得到最後都滿意的結果,可見遇見事情先別衝動,心平氣和永遠比衝動激進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