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件事貫穿了明朝三代帝王,朱允炆因此丟掉皇位

2020-12-16 小沐歷史

這一件事貫穿了明朝三代帝王,朱允炆因此丟掉皇位。

這到底是一件什麼事情哪?可以影響明朝的三代帝王,明惠帝朱允炆都能因此丟掉皇位?其實這便是明朝「分封藩王」這一件事,這件事牽扯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還有明成祖朱棣,而封王,削藩這件事也是貫穿了明朝這三位帝王,而關於削藩問題比價激進的明惠帝朱允炆還因為「削藩」這件事丟掉了皇位,而關於「削藩」也是到朱棣這裡才算劃了一個句號。

最開始的時候便是朱元璋最開始實行「分封藩王」制度,而這一切的起因便是朱元璋生性多疑,不願相信手下的大臣,而只能相信自己的兒子們,所以朱元璋效仿南宋時期的制度,派自己的兒子鎮守邊關,有自己的軍隊,轄區裡的稅收可以歸於藩王,還可以互相守衛京城,同時,朱元璋給每個兒子下了一條命令,如果有臣子造反藩王可以直接帶兵圍剿,而朱棣便是鑽了這個空子,才得以造反成功的。

制度實行的初期效果十分明顯,而朱元璋也是可以安穩的睡覺,但是經過時間的發酵,分封藩王的壞處就體現出來了,也可以說是這些藩王都膨脹了,開始在自己的封地為非作歹,有自己的的兵,這些藩王便會有造反的野心,而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限於朱元璋自己的威懾力,這些藩王還會收斂,當朱元璋去世的時候,這些個藩王更加肆無忌憚了,而朱允炆,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深知這些藩王的厲害,開始採納謀士的意見,準備「削藩」,而最後不但沒有成功,更是丟掉了皇位。

便是因為朱允炆做法十分激進,朱允炆因此丟掉皇位,當時觸及了太多人的利益了,周王,齊王,代王等人被削去王號,有的被關押,而當朱允炆想要去觸碰勢力最大的一個藩王的時候吃癟了,這個便是「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自然看不慣自己這個侄子的做法,同時朱棣也是有自己的野心,當朱允炆計劃著如何削朱棣的時候,「燕王朱棣」也是計劃著如何起兵造反,在謀士的幫助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最終推翻了明惠帝朱允炆。

而當這件貫穿了明朝三代帝王的事情,到了朱棣這裡朱棣是如何解決的哪?要知道朱允炆因此都丟掉了皇位,其實燕王上位之後最注重的便是「削藩」了,畢竟他肯定不想明朝出來第二個朱棣,但是正是因為朱允炆激進的做法威脅到了其他藩王,才落得丟掉皇位的下場,朱棣自然不願再步其後塵,這個時候便體現出來朱棣的聰明之處了,朱棣採用了「溫水煮青蛙」的方法,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做法,才解決了這個困擾三代帝王的事情,讓我們看下朱棣是如何去做的。

當朱棣當上皇帝的時候,直接下令釋放朱允炆關押的藩王,更是下令恢復他們藩王的身份,然後又提升了經濟待遇,一方面是為了收攏民心,告訴百姓我朱棣是為了天下好,另一方面則是安撫自己的兄弟們,我不會去動你們,你們也不要造反,大家安安生生的,對大家都好,這時候便是體現出來朱棣比朱允炆的聰明之處了,朱棣不直接削藩,而是派人監視這些藩王,收集這些藩王的罪證,用大義方面壓倒這些藩王。

等到收集到各個藩王的罪證之後,便把這些藩王按罪論處,這裡又體現出來朱棣比朱允炆聰明的一點了,這些獲罪的藩王朱棣不去關押他們,不去處置他們,而是僅僅只削去兵權,封地,不會傷其性命,然後好吃好喝的伺候著,等於說只限制了這些人的自由,而不去傷害他們,這種做法讓那些藩王生不出來造反之心,久而久之,朱棣便解決了這個貫穿了明朝三代帝王的難題,這是朱允炆做不到的事情,更是因此丟掉了皇位。

其實朱棣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鑑的,暴力激進的做法永遠無法解決事情,只有大家都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談才能得到最後都滿意的結果,可見遇見事情先別衝動,心平氣和永遠比衝動激進更有用。

相關焦點

  • 朱棣篡了朱允炆皇位,為何其他幾十個藩王不反對,對皇位沒興趣?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在皇位的繼承人上一直糾結不斷,他不知道該傳給孫子朱允炆還是四子朱棣。但如果傳給朱棣,他害怕二子、三子會出來爭奪皇位,最終還是傳給了朱允炆。他們對皇位沒興趣嗎?一、馬皇后生了幾個兒子,朱棣就是四子,而長子英年早逝,二子、三子因數次犯錯受到了責罰,且他們在靖難之役前就離世了。如此來看,朱棣是嫡系,還是眾多藩王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因此大家都擁護他。
  • 可憐生在帝王家!滿身書生氣的建文帝朱允炆,終不敵鐵血皇叔
    可憐生在帝王家!滿身書生氣的建文帝朱允炆,終不敵鐵血皇叔明朝的第一個皇帝朱元璋,他以前是一個小和尚,本應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過著貧窮的日子。當了皇帝以後,為了不讓這一個弱點成為治國理政的短板,他也曾努力學習過,奈何終究天分尚淺,文化素養還是略低。自己不行,當然要將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朱元璋十分注重皇子皇孫們的文化學習,在爭奪天下之際,由於處境困難,只能讓子孫們跟隨著身邊的謀士學習一些基礎的東西,而當登上皇位,執掌天下之後,生活不再艱苦。他便為皇子皇孫們請來了那些聞名天下的大學士,進行系統的文化教育。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座陵墓?還有三位葬在何處?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宣告著大明朝正式建立。到公元1644年,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去世宣告結束。在這期間,大明朝一共經歷了十六代皇帝,享國276年。
  • 朱允炆到底有多弱智?優柔寡斷,送免死金牌,難怪被朱棣奪了皇位
    當然上期咱們講了在明朝建立初期,這是有他現實考量的,是沒問題的。但是這樣的分封藩王你注意了,一定要有一個能夠鎮得住他們的皇帝,朱元璋自己當然沒問題了——他是開國皇帝,而且這些藩王是他的兒子甚至孫子,你們還能造老朱的反嗎?但是這事換成別的皇帝就不一定了,更別說換成主少國疑、年輕的朱允紋。
  •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怎麼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今天我們說一下大明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也真的是一個奇葩,自從秦始皇一統中國以來,地方造中央的反就從來沒有成功的,漢代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還有唐朝的安史之亂,雖然聲勢浩大但最後都以慘敗收場。唯獨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是唯一次地方造反成功的案例。
  • 福建有座上金貝古墓,據說埋葬的是建文帝朱允炆,是真是假?
    兄終弟及的方式風險很高,接替皇位的弟弟為了能將皇位順利傳給自己的兒子,往往會對哥哥那一族人進行血腥屠殺,正因為如此,所以古代的皇帝們大多數都會採取相對安全的父死子繼的方式。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朱元璋偏偏就在長子朱標去世後,把皇位隔輩傳給了孫子朱允炆,這個決定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滿,最終間接導致了靖難之役。
  • 「阿族說帝王」是戰爭達人也是寵妻狂魔,哪個才是真實的明成祖?
    同朱允炆相比,朱棣就是戰爭達人,手段狠辣,能力出眾,尤其是軍事指揮能力,在明朝帝王中位列前茅;同時也好大喜功,組織下西洋、遷都北京、編纂《永樂大典》等,都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政績;朱棣執政二十餘年,南徵北戰,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 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跟朱棣的血統有關係嗎?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個文治武功齊全的皇帝,在功績上也確實輝煌,但是打仗出身的他,身上的戾氣太重了,因此難免讓大臣們都有些驚懼。但是,朱允炆不同,他出身是明朝已經相當的穩定了,因此他過的日子安逸太多,並且他又好舞文弄字,因此在氣質上也跟文臣們比較相近,也很適合已經穩固了統治的明朝,當時的大臣們認為,有了朱允炆的懷柔政策,那麼一定能讓明朝穩步前進。
  • 歷史上的今天——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惠帝朱允炆出生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個兒子,但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故,朱標原配常氏死了以後,朱允炆的母親呂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視朱允炆嫡長孫。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十四歲時,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
  • 三分鐘帶你盤點明朝十六位奇葩皇帝(上)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朝代共歷經16位皇帝,國祚276年,可相比其他的朝代的帝王,明朝的皇帝卻個個都是怪咖。今天讓我帶你們看看明朝的16位皇帝 ,都有怎樣的奇葩故事?1、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他與其他開國帝王不同,他當過和尚,要過飯,後來參加農民起義,開掛成為了帝王,當了帝王后害怕之前與他打天下的兄弟奪了他的位置,便將功臣殺的一乾二淨。
  • 朱允炆去哪裡了,朱棣其實心知肚明,可朱棣為何還要四處尋找
    從這些史料可以看出,當時明朝官方是認可朱允炆是「自焚而死」這一說法的。也就是說,朱棣對外宣稱的,就是朱允炆自焚而死。但是,後世有很多民間記載,說朱棣實際上並不知道朱允炆究竟到哪裡去了,他甚至也在到處尋找。
  • 名不副實的廟號,這才是明朝第一昏君
    畫像中的朱祁鎮和影視中的朱祁鎮之所以有人說朱祁鎮是個好人,是因為他廢除了一項對後世帝王影響很大的制度,嬪妃殉葬,另一件事,英宗復位後釋放了被稱作「建庶人」的建文帝朱允炆的幼子,也許是對他被關押那麼多年,與自己的經歷如出一轍,心生憐憫,卻贏得百官和百姓的稱讚。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建文帝朱允炆因為性格仁厚,加上深受儒家教育的薰陶,使得建文帝朱允炆一心想要實施心目中所嚮往的仁政,因此在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之初,就對之前爺爺明太祖朱元璋所實行的政策,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建文帝朱允炆也因為大肆的改革政策,給自己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 這三大原因,註定了朱棣本事再大也沒用
    對於帝王家庭來言,歷來都是老爸把皇位傳給兒子,或是在兄弟之間傳承。若朱棣沒本事,啥也別說了,可偏偏朱棣還文韜武略樣樣皆能!原來皇位是哥哥朱標的,他沒啥想法,過得還很滋潤,一口氣生了9個子女。可哥哥朱標一去世,老爸朱元璋卻瞅都不瞅他一眼,就把皇位指定了侄子朱允炆。那麼為何朱元璋捨棄文武全才的朱棣,非選定孫子朱允炆呢?
  • 朱棣奪取侄子皇位只用了4年,建文帝為什麼不堪一擊,差在哪?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用了「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很快就從一方藩王,成為了明朝的統治者,為了繼位的合法性,還把自己的生母改為馬皇后(朱元璋老婆),為了堵住悠悠之口,他朱棣更是把侄子朱允炆的後宮佳麗幾乎屠戮殆盡。那為什麼作為皇帝的朱允炆,會輸得這麼慘?
  • 都說朱允炆心軟,那麼為什麼他對待代王等五王,卻如此心狠呢?
    等到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了,也就是建文帝。不過建文帝的屁股還沒有坐熱,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自己侄子的皇位。說起朱允炆為什麼會輸,很多人認為是因為他心太軟,不忍對自己的叔叔朱棣下狠手。甚至在戰爭中爆出:「勿讓朕擔負殺叔之名。」這樣的話語,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
  • 朱棣發現眼前的高僧就是朱允炆,但是卻因為一句話,朱棣手下留情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而且在自己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勤於政務,為明朝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卻因為沒有考慮好皇位繼承的問題,導致自己駕崩之後,自己的兒子和孫子為了皇位爭的你死我活。所以這也算是他人生上的一個汙點吧。
  • 明朝藩王為何熱衷守靈,甚至恨不得在陵區住下?專家:這樣更快活
    古人認為在人去世後的三天內,靈魂會回家探望,因此家中老人去世後,子女要守在逝者的靈床、靈柩或靈位旁,因而叫做「守靈」,也稱「守夜」。普通人家尚且如此,講究以孝治國的皇家對於守靈一事,自然就看得更為重要了。
  • 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有什麼寓意,其中哪些與別人重複
    只不過這個年號只用了四年,皇位就被燕王朱棣奪走了,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後,將建文年號廢除,不肯承認侄兒的帝位。這個年號只有朱允炆用過。3、朱棣奪走侄兒的皇位後,改年號為「永樂」,意思是希望國家永遠太平、百姓永享安樂。這個年號曾被兩個人用過,一個是前梁桓王張重華,一個是五代南漢時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張遇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