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家大族中,如果長子先去世,那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2020-12-20 騰訊網

「豪門子弟爭奪家產」的戲碼,相信各位讀者朋友都見過,為了奪得更多財產,鬧得沸沸揚揚,醜聞不斷,前段時間賭王何鴻燊一家,便給我們上演了最真實的一幕。畢竟現在已經不是「嫡長子繼承制」的年代了,誰有本事,誰就多拿錢,看上去似乎更公平,但這「公平」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波濤洶湧」。

那麼同樣的情況放在古代世家大族中,家產又該如何分配呢?若是遇到長子去世的情況,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呢?別急,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何為「嫡長子繼承制」。所謂「嫡長子繼承制」,其實是「宗法制度」裡最為基本的一項原則,簡單解釋,就是王位、財產都必須由嫡長子(正妻所生長子)繼承,嫡長子擁有最高繼承權。而其他諸子,只能獲得一小部分的財富,故而嫡長子在整個家族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可如此也產生了一個大問題,若是長子遇到某種意外而去世,又該由誰來繼承他的位置呢?是長孫,還是次子?

第一種情況,長子留下了長孫。如果長孫尚未成年,則需要跟著母親,為父親守孝三年,而這三年裡家族的權力,都交由次子,待到長孫守孝完畢,方可拿回權力;若是長孫已經成年,那麼家族的權力就統統交給他。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當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直接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其他兒子不能成為太子,待到朱元璋駕崩,朱允炆便直接登基為帝。

第二種情況,長子沒有留下長孫,這種情況,將遵守「立長不立幼」,也就是從其他兒子中,選出年齡最長的那一個繼承家產。

雖然這樣的制度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國家,穩定了各大家族,但問題也很快出現,那便是「立嫡不立賢」,換句話說,只要你是嫡長子,你再蠢再無能,只要活著,以後就是族長,甚至皇帝;反之,只要你不是嫡長子,再聰明再賢能,也沒資格繼承王位。如此下去,國家(家族)不就完蛋了?

對此,古人也有應對措施,以西周為例,在宗法制度裡,存在「大宗」和「小宗」,周王(嫡長子)是「天子」,意思是「天下的大宗」,其他的兒子只能當諸侯,也就是「小宗」,但在「小宗」管理的範圍裡,他又是更次一級人的「大宗」,以此類推。

正是因為有了這層關係,讓中國出現「家國同構」的局面,一家人誰也不能離開誰。而為了維持家族的興旺,所有人都要拼盡全力,即使「大宗」不夠賢能,其他人也會努力維護家族。

但這也只是暫時的,若是長時間都由無能「大宗」統治,家族走向沒落不過時間問題,這時候「小宗」們當然會不滿,這也是為什麼最後周朝走向了滅亡,嫡長子繼承制走向滅亡的原因。

參考資料: 《左傳》《禮記》

相關焦點

  • 在古代的大族人家裡,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古代實行長子繼承制,家庭的第一繼承人必須是長子繼承人,也就是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在古代少數民族家庭中,如果長子死了,長子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一、長子繼承制 在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制度中存在著長子繼承制。在古代家庭中,戶主可能有多個後代。普通男人也可能有三個妻子和四個妃子。
  • 古代貴族大家中,若是長子去世,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古代貴族大家中,若是長子去世,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進程中,通過相關遺留的史料,以及如今諸多歷史的影視劇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代還是一個男權社會為主,大戶人家三妻四妾的情況可謂是在常見不過的事情,妻妾眾多,也就衍生了眾多的子嗣後代,古人向來講究長幼有序,對於所謂的家族傳承更是以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為主。
  • 古代的大家族裡,如果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權力更大?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家族中的嫡長子在父親之前去世,這個家族的財產和位置將會由誰來繼承呢?不僅我們有這樣的疑問,其實古人也被這樣的問題困擾著。舉個例子來說,梁武帝活到80多歲,自己的長子在他之前死了,自己的長孫也已經成年,按理應該繼承給長孫,但是梁武帝沒有,而是將自己的位置傳給了次子。
  • 在古代的大族人家裡,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古代實行長子繼承制,家庭的第一繼承人必須是長子繼承人,也就是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在古代少數民族家庭中,如果長子死了,長子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在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制度中存在著長子繼承制。在古代家庭中,戶主可能有多個後代。普通男人也可能有三個妻子和四個妃子。長子的意思是,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妻子,那麼長子就是長子。
  • 古代家族當中,如果家主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在中國古代社會,採取的是宗法制度中存在著一種嫡長子繼承制。古代的大族人家,可能有多個後代。普通男人也可能有三妻四妾的情況。而嫡長子就是指家長若只有一名妻子,則最為年長的為嫡長子。我們要去判斷長孫和次子的權利誰更大,主要是看他的繼承的順位,以及是否能夠繼承家族的主要權利,當然也要分多種情況來進行比較:如果是嫡長子過世,作為家族血統傳承最正宗,也是最合乎禮制的繼承人,其子嗣如果也是嫡長子,也就是家族的嫡長孫,那權利自然相較於次子會更大一些。
  • 古代大族人家裡,如果長子去世,那長孫和次子哪個權力更大?
    這是古時候人們想要提高子嗣數量和質量,才誕生出來的一種時代產物。然而問題也會有,比如過妻子越多,自然子嗣數量也就會越多。可是在濃厚的宗主觀念之下,也衍生出來了很多家族制度,比如說嫡長子繼承制就是主要內容之一。那麼這時候難題就出現了,比如古代的大家族,長子要是已經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呢?
  • 在古代某個大族,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繼承權利更大
    我國古代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說正室所生的長子擁有優先的繼承權。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作為一個國家的禮法制度來實行的,很好的維護了當時的社會秩序,因為一個家族兒子太多了的話,如果互相競爭,導致禍起蕭牆,最後會給整個家族或社會都帶來不安定的因素。
  • 古代的大家族裡,如果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繼承家產?
    如果一個是嫡出,一個是庶出。那不用說,肯定是嫡出的獲得繼承權,庶出的沒有這種資格。如果都是嫡出,就比較麻煩了。歷史上在這個問題上,曾鬧出過兩次很大的亂子。比如「靖難之役」和「八王之亂」,就是在應該選擇長孫和次子上,因為大家的認識不一致,最後引發了戰爭。
  • 長子死後,身為「長孫」和「次子」誰能「抬得起頭」?
    長子死後,身為「長孫」和「次子」誰能「抬得起頭」?作為一個看過不少宮鬥劇和宮鬥小說的資深人物,奪權大戲自是看的不少。金錢和權力的誘惑一直以來都那麼強大,強大到讓人不顧親情血脈,不顧人倫情理,不顧活生生的人命。
  • 在古代長子死後,次子和長孫,誰更有權利繼承家業?
    依據古代的禮法制度,家產的第一繼承人是長子,但是計劃比不上變化,如果長子突然遭受意外逝世,那麼家業的繼承人應該是誰呢?對於長子死後,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大這一個問題,我們並不能片面的回答是誰,而是要依據具體情況來判定。其中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離世的是嫡長子還是庶出的長子。如果他並不是嫡長子,那麼他的死亡影響並不大,因為第一繼承人必須是正妻生下的孩子。
  • 古人沒了嫡長子,嫡長孫和嫡次子相比,誰的權力更大?
    古人沒了嫡長子,嫡長孫和嫡次子相比,誰的權力更大?古代人特別重視嫡庶,尤其是皇親貴族裡,嫡庶的差距特別大。
  • 古代繼承皇權時,倘若沒有嫡長子,嫡長孫和嫡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正妻指的是能夠在府中當家做我們的主母之人,正妻出身高貴,必須是男人明媒正娶,且家世清白經過三媒六聘迎娶回家的。掌管府中中饋。能夠宴請賓朋出席重要的場合。從某種程度上,正妻身份的尊貴也體現了男人的一種尊榮。而一夫多妻中的多妻實際上指的並不是正妻,而是指小妾。在中國古代小妾並不能稱得上是家中的主人,她可以被隨意的發賣,甚至是打死,難登大雅之堂。
  • 在古代大家族裡,假如長子去世,次子和長孫誰的地位更高?
    不論哪個朝代,權力和財產的承襲都是關乎大家族命運的頭等大事。繼承者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制定和確定的,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制。談及承繼,講究長幼有序,唐規定:「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
  • 唐玄宗是唐睿宗第三子,那唐睿宗的長子和次子是誰?
    相對於唐玄宗來說,唐睿宗的長子和次子則鮮有提及,甚至被遺忘,那唐睿宗的長子和次子是誰?唐睿宗的長子叫李成器,生母是史稱「肅明皇后」的劉氏,次子叫李成義,生母是普通宮女柳氏。可惜唐中宗是個軟弱皇帝,武則天被趕下臺,又來了唐中宗的妻子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朝政被這對母女把持,韋皇后還有做第二個武則天的想法。公元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毒死唐中宗,並打算立刻篡位稱帝。在形勢危急之下,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果斷髮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以及一幹韋氏黨羽。隨後,唐睿宗被兒子唐玄宗推上皇位,這是唐睿宗第二次在位。
  • 喪禮中會有摔盆的習俗,如果沒有兒子,誰來摔盆?這裡邊很有講究
    我們生活中那些婚喪嫁娶等等這些禮節,其實都是從古代五禮中演變而來的。尤其是我們身邊的喪葬禮儀,更是受到了我們所有人的重視。千百年以來,自上古時代傳承下來的喪葬禮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環節已經徹底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有些環節卻還一直被我們所繼承。這些傳統文化已經深深地根植在了我們的血液中。
  • 農村喪禮中,為啥長子一定要「摔盆」,這個「摔盆」有何講究?
    《孟子·滕文公上》中講述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他的親人去世了,他就背到山間溝壑準備就地扔掉,突然他看到有狐狸經過,擔心過世的親人被食之,出於良心的不安,就將親人簡單地埋葬了。可見最初的時候,人們並不會將死者安葬。後來由於古人迷信,以及生者為了凸顯自己的階級,於是就開始注意安葬死者遺體,喪葬文化就產生了。
  •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結局如何?
    長孫皇后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她13歲嫁給李世民,為李世民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在李世民繼位後,也在許多事情上對李世民規勸。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和長孫皇后的恭謙、明理不無關係。她和李世民的關心很好,兩人一共生下了三子四女。
  • 史上的鐵血太后,殺百官,逼長子讓位給次子,20年後又與長孫反目
    述律平與丈夫耶律阿保機生育有三個兒子,長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耶律阿保機在世的時候,常常在妻子述律平面前誇讚次子說:「次子德光必定可以振興我們大契丹國!」雖然述律平比較偏愛幼子耶律李胡,但是為了實現丈夫的宏願,她也很看好次子耶律德光。
  • 長子比較富裕,老人財產全給次子,債務卻讓長子歸還,合法嗎?
    根據我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也就是說如果繼承人繼承了遺產,那麼同時他也繼承了被繼承人的欠下的稅款以及債務,這部分是他的責任與義務,故而老人如果把全部財產都給予了次子,那麼債務就應該由次子繼承,與長子沒有任何關係,即使他遺囑上寫由長子負責歸還,長子也可以直接拒絕,訴諸法律。父債子償?古語有云:父債子償!
  • 次子通常比長子聰明?
    如果沒有次子……  雅各,是亞伯拉罕的孫子,以撒的第二個兒子。在《聖經》中,神親自為他改名為「以色列」,以色列整個民族都是從他而出。雅各最大的聰明首先是,作為次子,他用一碗紅豆湯換取了長子的名分。  有長子在前,次子總是可以「善加利用」  記得朋友因工作緣故,猶豫是否把孩子送全託幼兒園。另一位極獨立的女性便回問她:你現在記得小時候最好的時光是和父母一起度過的,還是和兄弟姐妹小朋友一起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