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門子弟爭奪家產」的戲碼,相信各位讀者朋友都見過,為了奪得更多財產,鬧得沸沸揚揚,醜聞不斷,前段時間賭王何鴻燊一家,便給我們上演了最真實的一幕。畢竟現在已經不是「嫡長子繼承制」的年代了,誰有本事,誰就多拿錢,看上去似乎更公平,但這「公平」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波濤洶湧」。
那麼同樣的情況放在古代世家大族中,家產又該如何分配呢?若是遇到長子去世的情況,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呢?別急,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何為「嫡長子繼承制」。所謂「嫡長子繼承制」,其實是「宗法制度」裡最為基本的一項原則,簡單解釋,就是王位、財產都必須由嫡長子(正妻所生長子)繼承,嫡長子擁有最高繼承權。而其他諸子,只能獲得一小部分的財富,故而嫡長子在整個家族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可如此也產生了一個大問題,若是長子遇到某種意外而去世,又該由誰來繼承他的位置呢?是長孫,還是次子?
第一種情況,長子留下了長孫。如果長孫尚未成年,則需要跟著母親,為父親守孝三年,而這三年裡家族的權力,都交由次子,待到長孫守孝完畢,方可拿回權力;若是長孫已經成年,那麼家族的權力就統統交給他。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當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直接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其他兒子不能成為太子,待到朱元璋駕崩,朱允炆便直接登基為帝。
第二種情況,長子沒有留下長孫,這種情況,將遵守「立長不立幼」,也就是從其他兒子中,選出年齡最長的那一個繼承家產。
雖然這樣的制度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國家,穩定了各大家族,但問題也很快出現,那便是「立嫡不立賢」,換句話說,只要你是嫡長子,你再蠢再無能,只要活著,以後就是族長,甚至皇帝;反之,只要你不是嫡長子,再聰明再賢能,也沒資格繼承王位。如此下去,國家(家族)不就完蛋了?
對此,古人也有應對措施,以西周為例,在宗法制度裡,存在「大宗」和「小宗」,周王(嫡長子)是「天子」,意思是「天下的大宗」,其他的兒子只能當諸侯,也就是「小宗」,但在「小宗」管理的範圍裡,他又是更次一級人的「大宗」,以此類推。
正是因為有了這層關係,讓中國出現「家國同構」的局面,一家人誰也不能離開誰。而為了維持家族的興旺,所有人都要拼盡全力,即使「大宗」不夠賢能,其他人也會努力維護家族。
但這也只是暫時的,若是長時間都由無能「大宗」統治,家族走向沒落不過時間問題,這時候「小宗」們當然會不滿,這也是為什麼最後周朝走向了滅亡,嫡長子繼承制走向滅亡的原因。
參考資料: 《左傳》《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