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的鐵血太后,殺百官,逼長子讓位給次子,20年後又與長孫反目

2020-12-20 戰史天下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足智多謀,雄圖偉略,徵戰一生,統一了契丹各部,並使契丹從一個落後的部落聯盟變為一個強大的契丹王國,最終建立大遼國,可謂功過千秋。

都說強大男人的背後,後面肯定有一個實力派女人,耶律阿保機死後,他的遺孀述律平就是一位鐵血皇后,主張用暴力,用鐵和血解決一切問題。

述律平與丈夫耶律阿保機生育有三個兒子,長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耶律阿保機在世的時候,常常在妻子述律平面前誇讚次子說:「次子德光必定可以振興我們大契丹國!」

雖然述律平比較偏愛幼子耶律李胡,但是為了實現丈夫的宏願,她也很看好次子耶律德光。於是在丈夫死後,述律平就處心積慮地要扶持耶律德光登上大位。

耶律阿保機駕崩後,理當由長子耶律倍繼位,但是述律平卻自己臨朝聽政,總攝軍國大事,並大肆屠殺一些不聽命於自己的文武百官。

如果哪位大臣不聽話,就直接當面說:「你替我傳話於先帝!」,說完直接將不聽話的大臣拖到先祖耶律阿保機的陵墓前斬殺,前前後後加起來有百餘位大臣死在她的屠刀之下,史書記載述律平殺大將百餘人。

述律平執掌朝政一年多後,見群臣沒有再敢忤逆自己的意志了,就有立帝的想法,就命長子耶律倍和次子耶律德光各自騎馬比賽,然後對大臣們說:「你們如果想讓誰當皇帝,就去給他牽馬!」

大臣們早就知道太后述律平的如意算盤,不敢得罪,於是都選擇給皇次子耶律德光牽馬。

皇長子知道母親偏愛二弟,眼下大臣又都不敢違抗母后的意志,只好主動提出退出競選帝位。

就這樣耶律德光順利了當上了皇帝,史稱「遼太宗」,還給大哥耶律倍封了個大號「讓國皇帝」,這可把耶律倍氣個半死。

耶律倍一氣之下,就率領百餘名隨從投靠了後唐,卻受到了唐明宗的熱烈歡迎,唐明宗以天子的禮節來接待他,還給耶律倍賜名為「李慕華」。

後來,後唐發生內亂,李從珂殺死了唐閔帝,自立為皇帝,耶律倍因反對李從珂而被處死。遼太宗聽說大哥在後唐被害,發大軍平了後唐內亂,並嚴懲兇手。

為了表示對大哥的歉意,耶律德光封大哥耶律倍的大兒子耶律阮為永康王,並視如己出。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病死,皇太后述律平就想把幼子耶律李胡立為皇帝,有良心的文臣武將們都站出來反對,並且發動兵變,共同扶持耶律阮為皇帝,史稱「遼世宗」。

述律平對長孫即位,大為震怒,發大軍徵討,但是耶律李胡最後吃了敗仗,丟盔棄甲。述律平本想繼續重整軍隊,再次討伐長孫耶律阮,但是在三世老臣耶律屋質的極力勸諫下,方才同意罷兵,化幹戈為玉帛。

述律平見大勢已去,便對幼子耶律李胡說:「我不是不想立你,是你自己不爭氣,扶不上牆啊!」

史書對遼國太后述律平的記載,大多殘暴不仁,但是她能在緊要關頭,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使契丹民族和大遼國度過一場劫難,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了。

相關焦點

  • 長子死後,身為「長孫」和「次子」誰能「抬得起頭」?
    長子死後,身為「長孫」和「次子」誰能「抬得起頭」?作為一個看過不少宮鬥劇和宮鬥小說的資深人物,奪權大戲自是看的不少。金錢和權力的誘惑一直以來都那麼強大,強大到讓人不顧親情血脈,不顧人倫情理,不顧活生生的人命。
  • 呂雉、晉惠後、文明太后、長孫皇后,誰是最稱職的皇后?
    晉惠帝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傻子皇帝,「何不食肉糜」就出自他口,晉惠後賈南風更是歷史上鮮有的長的醜還心狠手辣的皇后,八王之亂和她也脫不了干係。其他三個都比較稱職,都是歷史上少有的有治國輔君之才的皇后,若一定要分個高下的話,我覺得北魏文明太后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更大一些。先說一下呂后和長孫皇后。
  • 古代的大家族裡,如果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權力更大?
    有了這一制度後,宗室其他孩子就比較畏懼嫡長子了,嫡長子在家中有權威性。有了這一制度之後,家族內鬥的可能性就基本不會出現了。正妻的孩子叫嫡子,小妾的孩子叫庶子,嫡子身份比較高貴,庶子身份比較卑微。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家族中的嫡長子在父親之前去世,這個家族的財產和位置將會由誰來繼承呢?
  • 古代貴族大家中,若是長子去世,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古代貴族大家中,若是長子去世,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那麼如此就有了一個問題,如果是長子因故逝世,那麼作為家族的長孫和次子,兩人之間誰的權利更大一些呢?都知道古代是以嫡長子繼承制為主,家族中正妻生的第一個孩子為嫡長子,是古代思想和法統上最為合理的接班人,之後所有妻室生的孩子只能算是庶出,這些次子的身份,與嫡長子的身份相差可是天壤之別。
  • 古代的大家族裡,如果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繼承家產?
    比如「靖難之役」和「八王之亂」,就是在應該選擇長孫和次子上,因為大家的認識不一致,最後引發了戰爭。 如果他的孩子也是長子,也就是家裡的長孫,那麼權利自然會比第二個兒子大。無論是繼承財產,還是祭祀祠堂,維護家族禮儀,長孫都更有優勢。當然,還要看長孫是不是成年人。如果他是未成年人,可能會有一個更賢惠的次子來繼承家族企業。
  • 在古代的大族人家裡,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在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制度中存在著長子繼承制。 我們要判斷長子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主要是看他的繼承順序,以及他是否能繼承家庭的主要權利。
  • 在古代的大族人家裡,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在古代少數民族家庭中,如果長子死了,長子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我們要判斷長子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主要是看他的繼承順序,以及他是否能繼承家庭的主要權利。
  • 在古代某個大族,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繼承權利更大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由於醫療條件不如現代社會,所以經常會出現一些意外因素,有的時候長子在還沒有繼承家業錢就有可能因為意外死去了,那麼他留下來的兒子,也就是長孫和他的弟弟,也就是父親的次子之間相比,誰會有更優先的繼承權呢?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困擾人的因素,因為從立法上來講,並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嫡長孫和嫡次子似乎都有繼承的權利。
  • 長孫皇后:一個連武則天都羨慕的女人
    有以惡名留存於世者,如妺喜、妲己和褒姒;有以強勢留存於世者,如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女強人呂后、武則天和慈禧太后;也有以美名留存於世者,如李世民的媳婦長孫皇后、朱元璋的媳婦馬皇后和清朝的孝莊太后。本文就跟大家一起聊聊李世民的媳婦長孫皇后,一個連武則天都羨慕的女人。
  • 古代世家大族中,如果長子先去世,那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若是遇到長子去世的情況,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呢?別急,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何為「嫡長子繼承制」。所謂「嫡長子繼承制」,其實是「宗法制度」裡最為基本的一項原則,簡單解釋,就是王位、財產都必須由嫡長子(正妻所生長子)繼承,嫡長子擁有最高繼承權。而其他諸子,只能獲得一小部分的財富,故而嫡長子在整個家族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 在古代長子死後,次子和長孫,誰更有權利繼承家業?
    對於長子死後,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大這一個問題,我們並不能片面的回答是誰,而是要依據具體情況來判定。其中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離世的是嫡長子還是庶出的長子。如果他並不是嫡長子,那麼他的死亡影響並不大,因為第一繼承人必須是正妻生下的孩子。
  • 長孫皇后:千古第一賢后的美譽從何而來?
    而提及女性的德、賢二字,歷史上這樣的一個人應有一席之地,那就是有才德更有賢名的長孫皇后。長孫皇后是何許人也?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名字史上並無記載,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母親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身份尊貴,稱其為古代名媛一點也不為過。
  • 古代家族當中,如果家主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我們要去判斷長孫和次子的權利誰更大,主要是看他的繼承的順位,以及是否能夠繼承家族的主要權利,當然也要分多種情況來進行比較:如果是嫡長子過世,作為家族血統傳承最正宗,也是最合乎禮制的繼承人,其子嗣如果也是嫡長子,也就是家族的嫡長孫,那權利自然相較於次子會更大一些。
  • 古代大族人家裡,如果長子去世,那長孫和次子哪個權力更大?
    那麼這時候難題就出現了,比如古代的大家族,長子要是已經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呢?其實這個問題只要涉及到嫡長子繼承制度的話,那麼一般都很好回答。不論是長子還是次子,哪怕是最小的兒子,只要是妻子所生的孩子,都可以稱為是嫡子。
  • 締造後族一生橫行的述律太后,為何面對長孫甘心認輸放棄反抗?
    在《燕雲臺》中,蕭家三姐妹,尤其是蕭燕燕,一直都以述律太后為榜樣,期待可以像她一樣實現理想抱負,而不是拘泥於後宅廚灶之中。述律太后一生強勢彪悍。不過人到了晚年,心境和想法都會發生變化。述律太后晚年面對長孫違背她的意願,強行奪位稱帝,述律太后心不甘情不願地選擇退讓。
  •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結局如何?
    長孫皇后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她13歲嫁給李世民,為李世民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在李世民繼位後,也在許多事情上對李世民規勸。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和長孫皇后的恭謙、明理不無關係。她和李世民的關心很好,兩人一共生下了三子四女。
  • 中國古代十大賢后
    竇太后是中華帝國最後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她謀傳膠東略承沛公,芳流觀津名留漢青,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偉業,下啟漢武帝雄風。竇太后死於西曆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時年約七十一歲,史稱竇太后。
  • 長孫家族簡介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鬱律有兩個兒子:長子拓跋·沙莫雄為南部大人,號拓跋氏;次子拓跋·什翼健就是後來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創建北魏王朝並稱帝後,因拓跋·沙莫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認他的兒子拓跋·嵩家為拓拔氏家族的長孫。拓跋·嵩後來官至太尉,晉封為北平王。由於拓跋·嵩驍勇善戰,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有大功於北魏王朝,因此其後代世襲為北魏王朝的王族大人。
  • 「長孫」這個姓是咋來的?
    長孫晟人們想起「長孫」這個姓氏,肯定要提到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的首位,他是長孫晟的兒子,李世民媳婦長孫皇后的父親。長孫無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撫養成人,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後又結為姻親。唐高祖起兵後,無忌前往投奔,並隨太宗徵戰,成為其心腹謀臣,後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貞觀年間,長孫無忌歷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封趙國公。不過,長孫無忌下場很悽涼,後來被誣陷要造反,被貶到貴州。途中,長孫無忌自縊身亡。
  • 長孫皇后:史上最完美皇后,千古第一賢后,李世民賢內助
    高士廉是長孫皇后的舅舅,受到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玄武門之變前夕,高士廉、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密謀,高士廉率獄卒釋放囚犯,發放盔甲兵器,到芳林門助戰,玄武門之變後,秦王當上皇太子,高士廉當上太子右庶子,進封侍中,封義興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