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古代的禮法制度,家產的第一繼承人是長子,但是計劃比不上變化,如果長子突然遭受意外逝世,那麼家業的繼承人應該是誰呢?從秦朝開始,王位的繼承人都是嫡長子,但是從秦始皇這裡就出現了意外,他的位置並沒有傳給自己的大公子扶蘇,而是給了小兒子胡亥,這不僅是因為偏愛,還有趙高從中作梗的緣故。不過從他之後的各個朝代都在沿用他的制度,不僅僅是皇室,就算的普通的百姓也會用到,那麼家大業大的人更是如此。
對於長子死後,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大這一個問題,我們並不能片面的回答是誰,而是要依據具體情況來判定。其中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離世的是嫡長子還是庶出的長子。如果他並不是嫡長子,那麼他的死亡影響並不大,因為第一繼承人必須是正妻生下的孩子。如果他是嫡長子的話,那麼他離世之後,繼承人的第一個人選是他的兒子,看看他的第一個孩子是不是正妻生下的嫡子,如果是的話,那麼他就是繼承人的不二人選了。
朱元璋就曾經經歷過喪子,而且還是嫡長子,自此整個皇室的人都陷入到了惶恐當中,因為江山的繼承人未定,每一個人都對它虎視眈眈的。但是情形對於其他人來說是不利的,因為嫡長子雖然意外的去世了,可是他還有兒子,這個兒子還是嫡長子。朱元璋的次子是最悲催的皇子,本以為自己的大哥死了,位置就應該落到自己的頭上,自己有機會當皇上了,沒想到最後被自己的侄子給截了胡。梁朝有一位皇帝有過同樣的經歷,當時的昭明太子去世,留下來一個混亂的局面。昭明太子的孩子只有一個,而且還不是正妻所生的,那麼他的孩子是沒有資格參與皇位的競爭的。
從這一些案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在繼承制度方面,倘若嫡長子去世,那麼嫡長孫的權利要比次子大,如果沒有長孫並不是嫡出的,那麼權力大的就是次子了。這是對於皇室人來說的規定,是受到了禮教與輿論的約束的,可是對於民間的大家庭則不然。在民間並不會有很多的禮法約束,在繼承家業的時候要考慮的情況也很多,如果繼承人是合乎繼承但是沒有能力也是不可取的。反之,如果繼承人的能力很強,即便他的出身不合乎繼承規定,也是能夠被大家接受的。
正是因為繼承家產的時候要考慮的不僅有繼承制度,還有實際情況這些多重因素,所以傳位的時候總是風波不斷,畢竟在利益面前,每一個人都是利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