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在一九二六年所寫的《新名詞》一文指出, &34;。
因一個雜誌所選用一個不倫不類英文名而起,事情不大,但讓周作人大發感慨,甚至對於在中學教育中取消英文亦&34;。
周作人還提到了一個有&34;沒&34;的困境。
這其實是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中國所遇到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為什麼說有&34;沒&34;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呢?
這是因為不解決&34;問題的&34;,就不是真正的&34;。因為再多的考題也不如&34;,它最能驗證&34;的成色。
與&34;相較,康有為曾在文章中表達過對&34;的懷念,儘管康有為對八股試士是深惡痛絕的。
康有為說:&34;。這段話對&34;有著非同尋常的揄揚,評說&34;是&34;,其貶損不免過了。
康有為在這裡表達了對於現代學校西式教育的深深憂慮。那就是對無&34;之現代教育的不相信。康有為是明確意識到了&34;與&34;之別。
透過情緒性表達,康有為提出的問題,其實並沒有被予以重視。
章太炎對現代大學亦表現出特別的疏離之感。太炎的擔心正如康聖人,現代學校可以有&34;,但已遠離甚至是告別了&34;。
梁啓超在&34;之後,之所以提出&34;說,亦是考慮到了&34;的層面。
就以中國最為傳統的私塾教育來說吧。
私塾最大的功效,是&34;,而不是&34;。
而學歷則往往是&34;的成果。比如你高中畢業了,完全可以過河拆橋般忘記高中所學的東西,萬千理由就一條,因為不需要了。
也就是說,&34;得來的東西可以忘掉;但&34;得來的,很難忘掉,因為&34;會融入生命的,被20世紀拋棄的私塾與書院的大意義就在這裡。
抗戰前夕,潘光旦寫有一篇文章,《近代教育對不起青年與國家》(另一標題:《國難與教育的懺悔》),這在當時應該是很另類的一篇文章。
潘光旦在此文中大力提倡&34;。
那麼,什麼是&34;呢?
在潘光旦看來,&34;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理智方面的&34;;其二則為情志的或意志方面的內容,這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在平時&34;;一個是處危難&34;,&34;。這後一方面的內容又尤其重要。
總而言之,&34;。
從潘光旦的這些主張不難看出,這是對梁任公&34;與梅光迪&34;諸說法的繼承與發揚。
歸根到底,潘光旦之所以提&34;,就在於他看到了&34;或現代教育的一個大缺失,那就是只有如同大工業式批量生產的&34;,而同時把生命依皈與文化依皈的&34; 丟棄了。
那麼,什麼是&34;呢?
《周易》說&34;,實即是興禮樂以化成天下;&34;,這大概是&34;的古老含義了。
《禮記 學記》上說,&34;這其實說的是所達成&34;之途徑了。
唐代呂溫《人文化成論》說&34;,&34;。學習之人並非學到知識性的東西就萬事大吉了,還要禮義廉恥方面的修養,是為&34;。
儒家視野中有一個&34;概念。儒家所說的&34;, 不是自然意義而是文化意義的,只有經過充分&34;,方為&34;。
儒家其所謂&34;的標準不低。
《論語 憲問》:&39;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為成人矣&39;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34;成人&34;君子&34;君子&34;成人&34;教化&34;教化&34;菜色&34;芻豢之色&34;今被夫子之教寖深,又賴二三子切瑳而進之,內明於去就之義,出見羽蓋龍旗,旃裘相隨,視之如壇土矣,是以有芻豢之色&34;教化&34;道生於一&34;教化&34;道生於二&34;充分世界化&34;全盤西化&34;教育&34;教化&34;教化&34;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34;一生為故國招魂&34;教化&34;教化&34;認祖歸宗&34;仁遠乎哉,吾欲仁,斯仁至也&34;向雷鋒同志學習&34;教化&34;溫情與敬意&34;教育&34;教化&34;教化&34;心&34;心&34;教化&34;教育"的靈魂,應該不為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