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教育而沒有教化":"教化"是"教育"的靈魂?

2020-09-03 尼山啟明

周作人在一九二六年所寫的《新名詞》一文指出, &34;。

因一個雜誌所選用一個不倫不類英文名而起,事情不大,但讓周作人大發感慨,甚至對於在中學教育中取消英文亦&34;。

周作人還提到了一個有&34;沒&34;的困境。


這其實是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中國所遇到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為什麼說有&34;沒&34;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呢?

這是因為不解決&34;問題的&34;,就不是真正的&34;。因為再多的考題也不如&34;,它最能驗證&34;的成色。

與&34;相較,康有為曾在文章中表達過對&34;的懷念,儘管康有為對八股試士是深惡痛絕的。

康有為說:&34;。這段話對&34;有著非同尋常的揄揚,評說&34;是&34;,其貶損不免過了。


康有為在這裡表達了對於現代學校西式教育的深深憂慮。那就是對無&34;之現代教育的不相信。康有為是明確意識到了&34;與&34;之別

透過情緒性表達,康有為提出的問題,其實並沒有被予以重視。

章太炎對現代大學亦表現出特別的疏離之感。太炎的擔心正如康聖人,現代學校可以有&34;,但已遠離甚至是告別了&34;。

梁啓超在&34;之後,之所以提出&34;說,亦是考慮到了&34;的層面。

就以中國最為傳統的私塾教育來說吧。

私塾最大的功效,是&34;,而不是&34;。

而學歷則往往是&34;的成果。比如你高中畢業了,完全可以過河拆橋般忘記高中所學的東西,萬千理由就一條,因為不需要了。

也就是說,&34;得來的東西可以忘掉;但&34;得來的,很難忘掉,因為&34;會融入生命的,被20世紀拋棄的私塾與書院的大意義就在這裡。

抗戰前夕,潘光旦寫有一篇文章,《近代教育對不起青年與國家》(另一標題:《國難與教育的懺悔》),這在當時應該是很另類的一篇文章。


潘光旦在此文中大力提倡&34;。

那麼,什麼是&34;呢?

在潘光旦看來,&34;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理智方面的&34;;其二則為情志的或意志方面的內容,這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在平時&34;;一個是處危難&34;,&34;。這後一方面的內容又尤其重要。

總而言之,&34;。

從潘光旦的這些主張不難看出,這是對梁任公&34;與梅光迪&34;諸說法的繼承與發揚。

歸根到底,潘光旦之所以提&34;,就在於他看到了&34;或現代教育的一個大缺失,那就是只有如同大工業式批量生產的&34;,而同時把生命依皈與文化依皈的&34; 丟棄了。

那麼,什麼是&34;呢?

《周易》說&34;,實即是興禮樂以化成天下;&34;,這大概是&34;的古老含義了。

《禮記 學記》上說,&34;這其實說的是所達成&34;之途徑了。


唐代呂溫《人文化成論》說&34;,&34;。學習之人並非學到知識性的東西就萬事大吉了,還要禮義廉恥方面的修養,是為&34;。

儒家視野中有一個&34;概念。儒家所說的&34;, 不是自然意義而是文化意義的,只有經過充分&34;,方為&34;。

儒家其所謂&34;的標準不低。

《論語 憲問》:&39;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為成人矣&39;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34;成人&34;君子&34;君子&34;成人&34;教化&34;教化&34;菜色&34;芻豢之色&34;今被夫子之教寖深,又賴二三子切瑳而進之,內明於去就之義,出見羽蓋龍旗,旃裘相隨,視之如壇土矣,是以有芻豢之色&34;教化&34;道生於一&34;教化&34;道生於二&34;充分世界化&34;全盤西化&34;教育&34;教化&34;教化&34;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34;一生為故國招魂&34;教化&34;教化&34;認祖歸宗&34;仁遠乎哉,吾欲仁,斯仁至也&34;向雷鋒同志學習&34;教化&34;溫情與敬意&34;教育&34;教化&34;教化&34;心&34;心&34;教化&34;教育"的靈魂,應該不為過吧?

相關焦點

  • 寇北辰:教育的本質就是人格教化
    從目前教育存在的問題來看,最大缺失在於人格教化!教育,即教書育人,必須要讓受教育者明白,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實現怎樣的人生價值?這是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作為教育者必須回答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清楚,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
  • 王榆芳《魏晉儒家教化研究》出版
    王榆芳《魏晉儒家教化研究 》出版堂內小編 中古史研究 1月22日出 版 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飯桌上的「教化」,你做到了麼?
    家庭教育應當重在「教化」,而不是口頭教育。許多中國家庭教育的失敗不在於家長不會「說」,而是家長不懂得如何「教化」。  吃飯等生活行為是家庭教育最經常、有效的教化,然而,許多中國家庭在這些方面是缺位的。
  • 好父母都懂:積極境教=環境教化+集體感化+反覆強化+儀式文化
    環境塑造人的靈魂,環境化育人的心靈。「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環境教育的生動詮釋。境教就是環境教育,用環境教育人。通俗的說,積極境教就是用良好的環境給人積極的教育。專業的表達則是,以積極的環境來淨化人、教化人、感化人,它是「積極環境淨化、積極情境教化、積極心境感化」緊密融合的全新教育形式。
  • 「東食西宿」解讀人性,呼喚良知,闡釋教化(負薪漫談)
    沒有良知,就會失真,失去理性。失去了「真」,也怎麼解讀「真善美」?所以,我們呼喚「良知」,良知是一個社會的靈魂,社會教化的支柱。良知最大的敵人是謊言與利益,只有拋開利益與立場,我們才能擁有良知,道法自然。要自由必須自律,要公平必須公正,要享受必須貢獻,要平等必須有能力,要尊重必須自重……沒有傲慢與偏見,排除高尚與卑鄙,拒絕仇視與吹噓,這便是良知。
  • 荀子論教化:有效但難立竿見影
    李承貴表示,荀子的教化思想,自然也存在需要改進的方面,如今研究荀子的教化思想,如何吸收其中的積極內容,做到「善教」,需要在三個方面著眼,「一是從一元到多元,處理好教化內容的豐富;二是從精英到平民,教化主體要擴充;三是從崇信到理性,充分認識到教化功能的限制。」
  • 【星雲大師對你說】行善與教化
    就這樣,各方的救災救難、養老育幼、急難濟助、家庭輔導、殘障關懷、社會教化、監獄弘法、學院教書以及各種慈善、教育、文化、福利事業興辦起來。我們積極從事的原因,為的就是要讓世間「行善」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對於一些思考文才的青年學子,他們的思想靈活,智慧見解過人,我就鼓勵他們著書立說,弘化十方,以實踐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 簡單生硬地把教化內容編入音樂中,使音樂枯燥乏味,音樂的教化功能...
    音樂領域秩序非常混亂,主要表現有四點:一是音樂的教化功能喪失,走向純娛樂化。最初,周公制禮作樂,看重的是音樂的教化功能。國家下大力氣推動和扶持音樂的發展,將音樂的發展與道德教化聯繫在一起,與國家法律的實施相同步。音樂是道德教化與法律實施的助手,音樂的教化功能是它的主要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音樂的教化功能逐步喪失,娛樂功能逐步凸顯。
  • 教化失信家長是學校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在質疑信息真假的同時,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反對,認為孩子教育問題不應和父母失信掛鈎,更有網友評論稱「這屬於連坐,對學生來說太不公平」。但也有網友認為,學校此舉「沒毛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會失信行為。因此,家長失信孩子被限制讀貴族學校,針對的不是孩子,而是失信的家長;也並非剝奪了孩子的受教育權,而限制的是家長的教育「高消費」。學校這麼做傳達的不僅是一種價值導向,「我們希望家長帶頭講誠信,讓孩子從小在一個講誠信的氛圍中長大。」更是學校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是一種教化責任。
  • 禮數教化通達教養
    作者:孫魁編者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講,家庭教育的成敗往往決定著孩子一生的成敗!母愛母教文化中對孩子注重禮數教育引導,是孩子走向社會化的重要入門課題。禮數看起來只是禮貌、禮節,但其中含有深厚的文化、道德底蘊,其實就是教養的外化。換言之,一個人的禮數水準,由內而外地直接反映其教養程度。有句老話說「有娘養、沒娘教」,正說明了一個人沒有教養與母親管教缺失的關係。母親如能把禮數教化做到位,將對孩子良好教養形成,即道德品質和文化素質的修養產生無比影響、無形作用和無窮力量。
  • 深思 飯桌上的教化,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在飯桌上對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式,能夠看出不同文化的差異,讓我們先來感受一下中國、韓國、美國孩子在飯桌上的差異,你會發現日常行為教化的重要性。中國的父母在飯桌上的表現如同服務員,如果家中有老人,那麼老人更像是「海底撈火鍋店」的服務員。
  • 唐代司法機構的教化職能是什麼樣的,在當時有什麼影響和作用?
    對廣大民眾實施教化是唐代統治者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唐代地方司法機構作為國家力量的代表統治一方,為了維護地區的穩定和繁榮,不僅要使政令暢通,依法處理各種訴訟糾紛,同時,教化地方百姓也是其重要職能之一。唐代,地方官的教化職能進一步規範化。在地方官教化職能在立法得以規範的同時,地方官「宣風導俗」的教化職能也開始在皇帝的救詔令中被不斷強調。
  • 「無聲餐廳」是勝過千言萬語的文明教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所學校力推「無聲餐廳」,倡導文明進餐,恰恰是對學校育人教育和家庭教育跑偏的一種糾正,也是對學校如何開展素質教育的一種有益探索。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在品格教育和學生自我管理的雙輪驅動下,「無聲餐廳」不僅值得嘗試,更值得推而廣之,因為其本身就是一個文明的示範,對家長、對社會也是一種文明教化。
  • 【大覺快訊】星雲大師:往事百語行善與教化
    不舍善事 不舍一個眾生對於徒眾,我也是量才為用:長於慈悲心的,我都鼓勵他們從事慈善事業;長於口才的,我就鼓勵他們從事各種教學;長於行政的,我就安排他們到各教會去服務。就這樣,各方的救災救難、養老育幼、急難濟助、家庭輔導、殘障關懷、社會教化、監獄弘法、學院教書以及各種慈善、教育、文化、福利事業興辦起來。
  • 善事父母,教化子女,謂之孝
    解釋「孝」就是善事父母,教化子女。具體內容有:1.惜身。就是要珍惜自己的身體肌理而不至於毀傷,因為這是父母給的生命形式。父母讓你來到世上,付出了巨大的生理代價,要對此珍惜。就是教育子女,使之成為有用之才,以能傳承祖業,源遠流長。若一心追求個人名利,忽視對子女的教育,雖然自己在事業上做出成績,有所成就,獲得榮譽,揚名後世,但子女沒有好成績好出息,怎能讓父母欣慰心安,沒有成就沒有出彩,何來父母自豪心怡。孝是教化之始,「子不孝,父之過」,子孫不孝,自己的父母就會憂心家業的繼承和發展。
  • 儒家學者秋風獻興教化五策:恢復祠堂祖廟,鼓勵本土宗教
    至於更化之大端,在重歸中國治道,興起教化。近日各地兩會正在、或即將召開,筆者提出興教化之策五條,供立法者、決策者參酌。第一,更化學校教育,學校全面承擔傳承中國文化、養成士君子、化成風俗之責任。「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 中國道德教化史視野下的《了凡四訓》及其現代意義
    它本來是袁黃為子孫所著的一部家訓,但問世之後,這本書作為勸善書在社會上廣為流布,擔負起民間道德教化的功能,對普通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實踐產生了深刻影響。從中國道德教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了凡四訓》出現並在民間教化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並非偶然,其中所體現的教化觀念及其歷史作用,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傳統道德教化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並對今天的道德建設有著積極的借鑑意義。
  • 贛州四中教師才俊馮瑱:善施教化樹典範 學海無涯苦鑽研
    馮瑱,女,化學教育碩士,中學化學一級教師,贛州市第七批中小學骨幹教師。從教十六載,一直擔任化學教學工作,愛崗敬業,認真踏實,有多輪初高中化學循環教學經歷。  她曾撰寫多篇論文獲得省、市一等獎,2008年參加贛州市教學技能比賽獲二等獎。
  • 社交與教化:上海市民與戲劇文化
    「新舞臺」:從社交到教化  戲劇改良運動推展了上海戲劇文化空間的功能轉型,下面以新式劇場和戲劇報刊二例簡要介紹。  上海新式劇場出現之前,戲劇的觀演空間主要是茶園。茶園由戲園更名而來,其飲茶看戲的觀演模式沿襲了中國「宴樂觀劇」的傳統習俗。茶園內設有專門的三面觀敞口式戲臺,雖與觀眾區相隔離,但觀演空間並沒有明晰的邊界。
  • 一生就是不斷教化與吸收的過程
    問題蔡博沒有什麼比開心更重要,因此輕易不動怒。即使別人蠢,別人煩我,我也不動心。沒有什麼比我更加重要,因此我之外的外人,讓我開心的,好生對待,讓我不開心的在心中去掉。你再牛,有的時候,也得低下頭,有的時候,也得受別人拒絕,打擊。你也才會修煉一種很棒的性格和對待每一個人發自內向地尊重。生活中,看到那些一點點小事就發脾氣的人,因為爭強好勝,為了面子而讓自己不開心的人,說實話,他們是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