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覺快訊】星雲大師:往事百語行善與教化

2021-02-19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Temple

【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今年一九九九年,我已經度過一個甲子的出家生活,假如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出家?」我會回答:「為了圓滿人生,做個好人。」他若繼續問我:「如何圓滿人生,做好人呢?」我會毫不遲疑回答他:「行善與教化。」的確,回想起來,「行善」,是我這一生努力的目標,「教化」,是我們出家人對社會應有的責任。「行善與教化」可以說就是我一生努力的目標。

仔細回憶起來,影響我「行善」性格最多的人,是我的外婆──劉王氏老太太;培養我「教化」責任感最大的,是我剃度的恩師──志開上人。雖然我生長在農村的家庭,但我從小就有慈悲的性格,見到一個窮苦的人,我會心生憐愍,恨不得將自己所有的東西掏出來給他;即使聽到山上一個老公公可憐的故事,我也當真地想盡辦法去救濟故事裡面的主人翁;對於小動物,如小貓、小狗、小鳥、小雞等等,我更是愛護有加,甚至經常為了牠們的飲食,自己都忘記了吃飯,家人中只有外婆讚美我,說我有慈悲心。及至今日,我雖做不到捨身救世的言行,但對一些小事小善,我確實喜歡周濟疾苦,予人方便,想來與外婆的鼓勵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一生誓願 實踐行善教化

出家以後,師父志開上人要求我勤於讀書、寫作,培養聰明智慧,並且告誡我立志將來要講經說法。記得有一回夜行,我打著燈籠為師父照路,師父指著微弱的燈光,說道:「我不希望你用燈光來為我照路,只希望你將來能用佛光照亮世人。」後來我在焦山念佛學院,他在棲霞山,一聽說我寫了文章在報紙上發表,馬上就叫人坐火車到鎮江購買這份報紙;他一知道我在那個場合參加學生講演比賽得了獎狀,也寫信叫我將講稿寄給他看。有感於師父對於我的愛護與期望,當我在臺灣把《釋迦牟尼佛傳》完成之後,雖然海峽兩岸交通斷絕,但我馬上寄了第一本給他老人家評閱。後來聽說師父被列為批鬥的黑名單,不知與我寄書是否有關係;但他收到以後,仍設法將他的歡喜與欣慰寫在香菸的錫箔紙上,託人帶來給我。我接到他的音訊,真是感激涕零。此後,我對於外婆鼓勵我的慈悲及師父鼓勵我的教化度眾,更堅定誓願一生奉行到老死為止。為了實踐「行善」與「教化」,我總是努力告訴自己要勤行效法諸佛菩薩「福慧雙修」與「悲智雙運」的精神,因為行善要有福德慈悲,教化要有般若智慧,才能廣度眾生。


所以,數十年人生一路走來,有人主張放生,我就舉辦放生法會,但是我覺得在放生之後,更要緊的是「放人」。多少人在水深火熱中,等待著我們援助;多少人在饑寒交迫下,等待我們救護;多少單親家庭需要春風吹拂;多少孤獨老人等待暖流到來;多少四肢不全的傷殘人士,需要陽光;多少家遭急難的不幸者,盼望援手。所以我對放生行善的觀點,總覺得「行善」也是「教化」人間。

隨類應化 關照不同層次

有人說為人看病很重要,我也成立診所醫院,為窮苦的人免費診療,但我覺得佛教的使命,治心比治身更重要,所以我設立雲水醫院,不但送醫療到偏遠地區,而且派有善說佛法的法師隨隊出診,隨機、隨緣為病患解答生活疑難,做心理上的輔導及開示。因為我覺得,心病好了,會增進身體的健康。


圖說:大師於臺南福國寺,設立慈航幼兒園。 圖佛光山寺提供

有人說養老育幼很重要,我也辦養老院、孤兒院、託兒所、幼兒園,但是我覺得並不單養老育幼重要,生、老、病、死都是人生重大的問題,所以我開創佛光山的時候,決定要將人一生所有生、老、病、死的問題都能用佛法解決,讓佛光山的內容,可以成為「人一生的慧命之家」,甚至我鼓勵大家應當今世往生佛光淨土,不必等到來生。


說到「教化」,有人說興學、出書很重要,我不但興建佛教學院,培養弘法人才;興建普通小學、中學、大學,培養社會人才;辦理佛教雜誌,弘揚佛陀的真理;開設佛教出版機構,宣揚佛陀的法音;我更覺得應該進一步效法佛陀的觀機逗教、應病與藥及觀音的普門示現、隨類應化的精神,關照到所有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眾生。因此,對於喜歡念佛的信徒,我為他們組織念佛會;對於喜歡參禪打坐的信徒,我為他們設立禪堂,開辦禪坐班;對於想要學習各種技藝的信徒,我為他們開設佛教插花、素食烹飪、書法抄經等班級,讓他們在學習的同時,也領略到佛法的奧妙;對於前來拜佛,而不知如何安頓兒女的信徒,我舉辦兒童班、安親班,讓他們無後顧之憂;甚至看到有些信徒前來道場,既不是來拜佛,也不是來求法,而是心中有苦悶,想要找人訴說,我就設立客堂、談話室、心理諮商,讓他們前來傾吐心事,並為他們解決煩惱;看到有些信徒只是來寺院喝茶參訪的,我就設立滴水坊,並且安排知客帶領他們參觀;看到有些信徒只是想來品嘗素齋的,我就設立會館餐廳,招待可口的素菜……,甚至我標舉「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作為佛光人的工作信條,無非都是基於效法諸佛菩薩「行善」的慈悲,行「教化」的方便。

不舍善事 不舍一個眾生

對於徒眾,我也是量才為用:長於慈悲心的,我都鼓勵他們從事慈善事業;長於口才的,我就鼓勵他們從事各種教學;長於行政的,我就安排他們到各教會去服務。就這樣,各方的救災救難、養老育幼、急難濟助、家庭輔導、殘障關懷、社會教化、監獄弘法、學院教書以及各種慈善、教育、文化、福利事業興辦起來。我們積極從事的原因,為的就是要讓世間「行善」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對於一些思考文才的青年學子,他們的思想靈活,智慧見解過人,我就鼓勵他們著書立說,弘化十方,以實踐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我抱持著「不舍一件善事,不舍一個眾生」的理念去做事,常常最初得不到共鳴,但最後總能讓大家明白我的苦心沒有白費。佛光山剛開山的時候,經常有人將路邊撿到的小孩送來山上,因為他們的到來,必須要到戶政機關設立戶口,但因沒有人敢收養,我就叫他們登記在我的名下,跟著我俗家的姓,全都姓「李」。現在他們都成家立業,不但沒有增加我的負擔,而且生活幸福美滿,令人欣慰。高雄縣政府設立約可以容納兩百個老人的崧鶴公寓,要交由我認養照顧,許多人都和我說:「這可是一項很大的負擔啊!」數年後一次供僧法會中,忽然看到許多七、八十歲的阿公、阿婆們也走到臺上表演唱歌、舞蹈,一副豁達開朗的樣子,經司儀介紹,才知道原來都是老人公寓的居民,讓大家看了都覺得感動不已。


圖說:佛光山與高雄縣政府合辦之老人公寓(崧鶴樓),歡度十周年紀念,大師為老人祝福。2005.7.3 圖佛光山寺提供

隨心隨力 行善快樂之本

與「教化」比較起來,「行善」實在是很容易的事情。我在佛光山建寺安僧、弘法度眾、辦學校、辦雜誌、發展文化教育,都是捉襟見肘,「日日難過,日日過」,但是辦慈善事業卻可以讓我在緊急迫切的時候,得到及時多方的資助,例如,有一次佛光山支不出工程款,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得和「宜蘭仁愛之家」借了五十萬元,後來負責人一再向佛光山提醒,那種逼債火急的樣子,雖然讓人生氣,卻也感到我平日「行善」助人,能在緊要的關頭得到慈善事業資助,心中還是十分安慰。


記得多年前,朝山會館的服務小姐向我抱怨,許多信徒在朝山會館吃完了飯,卻將油香錢拿到育幼院去捐獻,我安慰他們:「『行善與教化』都是度眾的法門,不要因為捐獻的去向而妄分彼此。」雖說如此,但是從這一件小小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社會上一般人對於慈善事業的偏好。究其原因,不外是因為人人都能布施「行善」,人人也都能接受布施「行善」;但不是人人都能從事「教化」,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教化」。

儘管有人行善後悔,慨嘆「善門難開,善事難做」,其實「行善」只要隨心隨力,不望報答,實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例如,當大家看到生物學家將老虎、獅子養大之後,放回山林,那種歡喜踴躍的樣子,不正說明了「行善乃快樂之本」。

勤行教化 助眾生得解脫

不久前,聖地牙哥動物園花了數百萬美金,將威鯨送回冰島的家鄉,引起了世人一致的喝採,成為大家茶餘飯後談論「行善」的花絮。我也常常將被風吹落地面的小鳥拾起來撫養,將找不到媽媽的小松鼠撿回去保育,為牠們取名為「滿天」、「滿地」,雖然牠們長大之後,我都放回自然,任其遨遊,但是多少年來,心中的祝福歡喜仍然不減。「教化」就困難多了,不但要觀察眾生的性格,耐煩地應機施教,而且往往好不容易度化了一個人來學佛,但就因為一件事情不能順應他的心意,而前功盡棄。姑且不論吾等凡夫福薄慧淺,即如大聖佛陀度眾何止千萬,但對於城東老母,雖然想盡辦法,種種教化,還是無法接引她得度。對於提婆達多,雖然佛陀也是諄諄教誨,循循善誘,也無法抑制他累劫以來貪婪私心的習氣,只有忍見他墮入地獄受苦受難。


圖說:大師與大慈育幼院院童。2005.8.25 圖佛光山寺提供

雖說「教化」如此困難,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大德們仍不減悲心,孜孜矻矻,行化各地,弘法度眾,這是因為唯有「教化」,才能從根本上濟助眾生度過苦海,到達解脫的彼岸。

佛世時,善德居士在家中設立大施會,供養各類宗教的出家人及一切貧窮、孤獨、下賤乞討的人,以為功德巍巍,但維摩詰尊者卻說:「真正的大施會,應該以法施為重,為什麼你卻只設立財施之會呢?」

印度闍婆國高僧求那跋摩尊者被迎請入京時,宋文帝親自拜見,並且向他請法,問道:「朕想要持齋戒殺,但是朕日理萬機,實在難以兩全啊!請示大師,我該如何是好呢?」求那跋摩尊者回答:「帝王與凡夫的修持本來就因地位不同而有分別。君王擁有天下四海,地位超過世人之上,只要您一句好話、一項德政就能使文武百官、庶民百姓普受利益。這就是真正有意義的齋戒『行善』。」

行善要緊 教化契合佛心


可見「行善」固然要緊,「教化」更能契合佛心。像我每年在各地救濟窮苦,但許多人拿了賑濟品之後,不但沒有謝意,而且丟下一句:「下一次東西要再多一點啊!」那種貪求無厭的樣子,真是令人慨然!

我也盡力養老撫孤,但一些人在舒適的生活起居中,仍經常爭吵不斷,那種瞋心熾盛的樣子,委實讓人嘆息。無怪乎西哲有云:「給他一張桌子,不如給他一塊木板,教他如何做成器具。」所以,一九八八年,我舉辦「送愛心到泰北」活動,借著運送物資之便,發起「以設立工廠來代替救濟」,承蒙泰北第三軍軍長的女兒李健圓小姐深表贊同,多次為此到臺灣來募款,我也鼓勵信徒給予支持贊助,可惜力量渺小如我們,仍如杯水車薪,無法解決問題。我也曾經多次到蘭嶼、綠島、小琉球等地舉行冬令救濟,事後看到當地同胞心靈上的空虛仍然無法解決,令我體會到古人所言「救急不救窮」,誠乃經驗之談,想起「慈濟功德會」在世界各處濟貧救苦,功德無量,應該也深有同感,希望各界繼續給予鼓勵支持。

記得有一次信徒座談會上,陳秋琴師姐舉手發問:「『行善』與『教化』孰輕孰重?」慈容法師答道:「『行善』就好像孩子哭鬧不乖的時候,父母塞給他一顆糖吃,使能暫時止啼;『教化』則好比父母花時間耐心教導孩子做人處事的道理,讓他了解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陳師姐很有慧根,一聽就了解到「行善」與「教化」的分別,從此多少年來,與夫婿劉招明居士兩人出錢出力,護法衛僧,不遺餘力。


圖說:加拿大多倫多佛光山舉辦「毓麟祈福典禮」,有218位零歲至十二歲的孩童在佛前皈依三寶。「毓麟祈福」象徵著信仰的傳承,讓下一代的孩子,在有佛法、有信仰的環境中成長。2013.5.12 圖佛光山寺提供

教化人心 寺院如同學校

也有人問我:「從事救濟事業和建築寺院孰輕孰重?」我覺得不必互相比較,因為眾生各有所需,吃飯配菜固然可以當飽,喝牛奶吃麵包同樣也能充飢。我一生在五大洲建立一百多個道場,我覺得都不是居家,而是教化人心的學校,一個灰心失意的人進寺院拜了佛之後,往往能夠鼓舞精神;一個事業受挫的人聽到法師的一句開示,或許可以重建幸福人生。所以我常說:「寺院像加油站,能為人加油;寺院像發電廠,能為人充電;寺院像百貨店,能讓各人選取所需的佛法;寺院像醫療所,能診治心病;寺院像慧命家,能長養心靈所需的養份。」寺院對於一個人如此重要,難道不是在「行善」嗎?因此「行善」也好,「教化」也好,在我看來都是同等的重要。

然而,世間就是因為有很多分別,才會產生許多糾紛,如果能將「行善」與「教化」看成人之雙臂,鳥之兩翼,「行善」與「教化」不都是一樣的嗎?像我在荷蘭建寺的因緣,是因為當地一個即將臨終的老婆婆和兒子說:「如果沒有出家人為我往生助念,死了我也不甘心。」後來她的兒子找到羅老居士念經,羅老居士又找到佛光山,千裡迢迢請我去建寺安僧;澳洲許景河的女兒發生不幸的意外,中天寺法師給予種種支持,讓他感覺到佛寺道場對於當地家庭、居民的重要性,此後學佛更加虔誠;還有許多旅行的人到紐西蘭有了一些意外,常常得到佛光協會幹部們的各種協助,因而激發他們要在各地建寺;旅美企業家陳正男夫婦也是有感於我為他的父親往生前往誦經祝福,後來不但資助佛光山各地道場及佛光大學圖書館的興建,而且對佛教的文教事業熱心捐輸。佛光山許多道場及事業的興建就這樣先從「行善」開始,能進一步達到「教化」的功用。

願眾離苦 提倡三好運動

有鑑於「行善」的重要,我在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下設有「慈善委員會」、「急難救助委員會」,後來,中華佛光總會裡面也成立「慈善委員會」、「急難救助委員會」。有人問我:「為什麼設立那麼多種慈善的單位?」我告訴他:「『行善』還怕多嗎?」最近巴布紐幾內亞因海嘯而造成災難,佛光會用直升機載救濟物品前往賑災,中南美洲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等國的風災,佛光會也幾次用貨櫃運送糧食前往濟苦。《華嚴經》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這一點點的善心美意,能讓他們沾上一點法緣,能讓他們生起追求真理之心,從此尋得人生的方向。更祈願這一點點的財施回向給十方一切眾生,讓大家能夠究竟離苦,共成佛道,則於願足矣!


圖說:佛光山萬壽園設有安寧病房,為臨終者提供安寧療護。 圖佛光山寺提供

總之,「行善」是「教化」之初階,「教化」是「行善」之究竟。今天我們的社會所普遍缺乏的,既不是豐盛的物質,也不是繁華的街市,而是「行善與教化」的心意及行動,所以目前我在各地提倡「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如果大家能從彼此的關懷做到彼此的勸勉,從物質的共享做到思想的交流,從慈善的廣被做到文教的發展,從環境的美化做到心靈的淨化,相信我們的社會必定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的國家必定會更加富強康樂。

(本文作於一九九九年七月)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對你說】行善與教化
    我會毫不遲疑回答他:「行善與教化。」的確,回想起來,「行善」,是我這一生努力的目標,「教化」,是我們出家人對社會應有的責任。「行善與教化」可以說就是我一生努力的目標。仔細回憶起來,影響我「行善」性格最多的人,是我的外婆──劉王氏老太太;培養我「教化」責任感最大的,是我剃度的恩師──志開上人。
  • 【大覺快訊】星雲大師:往事百語被領導學
    所以,當目睹大家熱衷於做領導人時,我不禁在此大聲疾呼:做一個成功的「被領導者」才是一門最重要的學問。我從小出家時,就一直希望能有一位領導者能讓我追隨效法,當時太虛大師有感於中國佛教積弊甚深,所以極力推動教制、教理、教產改革,他的悲心願力、他的深厚學養、他的熱忱為教、他的勇於承擔……,在在都成為許多青年僧伽心目中最景仰的對象,雖然我只有親聆教誨一、二次,但心常嚮往之,甚至經常想到:如果有一天能為他效命,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 【大覺快訊】星雲大師:往事百語不能不信因果
  • 星雲大師生平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 往事百語|永不退票(下)
  • 【佛光快訊】星雲大師:既是好苗子 必定開花結果
    【人間社記者 李生鳳 大樹報導】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主辦、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協辦的首屆好苗子計劃的學子,從開學至今2個月,努力吸取養分,逐漸成長。10月18日好苗子回山座談會,星雲大師向在場好苗子及家長近80人分享教育歷程,以及舉辦好苗子計劃的初衷。
  • 星雲大師:人間星雲 臺灣奇蹟
    星雲人間星雲臺灣奇蹟向沒有佛教背景的大陸讀者介紹星雲大師的志業、行誼與功德,頗不容易。其福利項目洋洋灑灑,舉凡醫療服務、養老育幼、輔導教化、社會關懷、臨終安慰等,大小項目十餘個。比如監獄布教,佛光山常年對高雄監獄等十多家監獄和看守所施行教化宣慰,受益人犯計27000多名。可以說人的生老病死,從呱呱墜地到辭世往生,只要有需求,都在佛光山協助照顧之列。他是傳媒事業家。
  • 星雲大師:一個人沒誠信就沒價值 必定會失敗
    在今天下午舉行的「誠信的力量」博鰲專場對話中,臺灣高僧、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總會長星雲大師,在和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對話時,深入淺出地向數百聽眾闡述什麼是誠信、如何講誠信。  人沒有誠信就沒有價值  星雲大師以人的手腳打比方,他說:「一個人的手腳病了,會影響到自身的健康;可如果誠信病了,就會影響社會健康。」
  • 《往事百語》|心甘情願(下)
  • 佛光山50歲生日禮讚 星雲大師獲屏東大學名譽博士
    星雲大師開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古源光校長與星雲大師開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當天舉行的「國立屏東大學名譽博士教育學位頒授星雲大師典禮」,正好作為佛光山50歲生日、大師90大壽的最佳獻禮。 古源光表示,欣逢佛光山開山50周年,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給大師是非常有意義的事。50年前,大師在高雄大樹開創佛光山,從荒蕪到殿宇輝煌;幸運的他在開山5年後,以高中生身分來參觀人間佛教殿堂。
  •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星雲大師講述的報恩小故事,值得分享
    星雲大師現身說法,向世人分享了自己所經歷的3個報恩小故事,值得一讀。  第一個小故事,是星雲大師報答別人40年前的恩情的。  40年前,王如璋女士主動幫助星雲大師,為他挨家挨戶推銷不下1000份《人生雜誌》及《玉琳國師》。當年佛教處境艱難,還不發達,此舉十分難得。
  • 星雲大師親傳法 佛光道場大覺寺
    典籍不枯澀,經書不深奧,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就在於能夠把複雜義理明白化,讓人人都樂於接受、方便接受。——純道題記了解更多臺灣佛教情況,請免費訂閱微信《禪藝會》後輸入「15M」查詢。在佛教禪宗門派中,又稱此為嗣法,由上師將「佛祖源流」和「衣缽(袈裟和乞食器皿)」傳遞給接法人,作為選擇和確認住持寺院法席繼承人資格的憑證。
  • 星雲法師簡介
    星雲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星雲法師,俗名李國深,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十二歲於宜興大覺寺禮志開上人出家。 在出家一甲子以上的歲月裡,陸續於世界各地創建二百餘所道場,如西來、南天、南華等寺,分別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並創辦二十三所美術館、二十六所圖書館、四所出版社、十二所書局、五十餘所中華學校、十六所佛教叢林學院,暨智光商工、普門高中、均頭中小學等。此外,先後在美國洛杉磯、臺灣、澳洲創辦西來、佛光、南華及南天等四所大學。
  • 星雲大師:家中懸掛一「吉祥」,福樂安康增好運,很多人已經安排
    名滿世界的禪宗高僧星雲大師曾經說過:「人總希望日子過得吉祥平安,所以就借用很多事物、語言,包括動物、數字等,來美化世間。就拿數字來說,過去的人喜歡用「三」,表示「三陽開泰」,「五」代表「五福臨門」等,但時代變遷,現代人喜歡「六」,有「六六大順」之說,「八」則代表發財、發達,但實際上想要人生吉祥,關鍵在自己。」
  • 星雲大師「一筆字」西安開展 大多是四字法語
    20日上午,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2013大陸巡迴展來到西安,展出星雲大師的墨寶、印鑑、書籍等物品共113件。  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1927年出生於江蘇省江都縣。大師出家70餘載以來,一直秉承「人間佛教」的理念,致力於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陸續於世界範圍內創建兩百餘所寺院、16所佛教學院,全球信眾達數百萬之眾。
  • 人的福報是有定數的,聽聽星雲大師、南懷瑾教你如何守住福報
    在佛家看來,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一個人平日裡若能行善積德,樂於助人,那麼其福報的彰顯就會越大。但是每個人的好運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就好比一個人如果生平黴運不斷,厄難當頭,那就說明他的福氣正在被消耗,倘若福盡之時,勢必就會苦難先行。
  • 星雲大師:我就是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和見證人
    20多年前,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和畫家李自健在美國洛杉磯的這番對話,促成了以「殺·生·佛」為主題的驚世巨幅歷史油畫《南京大屠殺》的誕生,從此開始了它在全世界六大洲30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展出的旅程。 而李自健印象最深的是星雲大師看到畫作那一刻。
  • 星雲大師20句經典名言,句句讓你茅塞頓開!
    星雲大師(釋星雲1927-),俗名李國深,農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蘇江都,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國際著名佛學大師,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1. 大悲心。是利益一切眾生之心,自利利他。
  • 【星雲大師動態】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成立公益獎助文教活動
    現場貴賓雲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顧問陳雲林、文化部副部長丁偉、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江蘇省副省長許津榮、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等500位嘉賓參與盛會。圖說: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成立典禮。人間社記者周雲攝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表示,星雲大師不僅創立了佛光山,還創立了佛光會,對於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恢弘氣魄,積極投身社會事業,弘法利生,開創星雲模式人間佛教。今天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的掛牌,正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在祖國大陸在佛光祖庭的集中體現。
  • 星雲大師智慧:家裡擺掛一「吉祥」,大吉大利,如意安康
    名滿華夏的星雲大師就對「吉祥」這兩個字十分喜愛,他身為佛門高僧,一生致力於將智慧灑滿人間,自然希望世人都能夠吉祥如意。他說過:「人總希望日子過得吉祥平安,所以就借用很多事物、語言,包括動物、數字等,來美化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