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就是不斷教化與吸收的過程

2020-12-23 非正常的教授

問題

蔡博

沒有什麼比開心更重要,因此輕易不動怒。即使別人蠢,別人煩我,我也不動心。沒有什麼比我更加重要,因此我之外的外人,讓我開心的,好生對待,讓我不開心的在心中去掉。

01 做過銷售,理解人間不易

我總說,人生處處是銷售,比如講課,演講我吸引了一堆崇拜者。我也說,只有做過銷售,方知幾斤幾兩,朋友的關係幾斤幾兩,知心的朋友幾斤幾兩,信任程度幾斤幾兩,你的魅力幾斤幾兩。於是乎,不服輸的人們不斷開拓前行,有智慧的人不斷提升自我,最終用結果說話。

做過銷售,生意,才明白,活命是不容易的。你再牛,有的時候,也得低下頭,有的時候,也得受別人拒絕,打擊。你也才會修煉一種很棒的性格和對待每一個人發自內向地尊重。

生活中,看到那些一點點小事就發脾氣的人,因為爭強好勝,為了面子而讓自己不開心的人,說實話,他們是傻瓜。

02 真心教化,得到愛

有人說,真可愛的你,聚會裡,他們說幽默風趣。我從來沒有想到,我在四十歲的年齡裡,我在聚會的時候會有如此的開懷大笑。原來我會笑,原來沐浴在愛與尊重裡面的人們是如此地幸福,是如此地開懷。即使那天不怎麼開心,即使那天發燒,只要我上舞臺,我就無比的有狀態。

也許是我愛他們吧,也許是他們回報我於愛,理解,尊重。

繼續寫,這麼積極熱愛生活的小夥子,上天總是厚待他。

喜歡那種沐浴的感覺,水不大,噴灑,久了,讓人身心浸潤的感覺。就像在霧天漫步,就像淡淡的愛,不急於一時,而是長遠時。

交朋友,也喜歡那種淡淡的。很多說夠義氣,說自己多熱心的人,生活中是如何幫助別人,沒準他只是為了讓你相信。然後找個機會要你幫忙,面對他這麼好的人,你還不好意思催他。

我從來沒有想,我會教社會上的人,因為一直和我打交道的都是本科,研究生,博士。當我天天接觸高學歷的時候,偶然接觸那些沒有文化的人,我竟然發現一種新的喜悅。可以暢所欲言,可以五顏六色,可以隨心所欲,簡直是忘卻人間煩擾。

我應該感謝自己,歷來就喜歡好為人師,我應該感謝王陽明,他的教化之心,讓我思維觀念上了一個層次。

03 行走的愛

我把健康管理師比喻為行走的醫生,他們傳遞愛,專業知識以及認知。付出也是收穫,收穫需要不斷付出。

當然愛是需要能力的,也需要智慧。

一生不易,我希望自己可以過好,可以過得開心,幸福。

相關焦點

  • 人一生的成長,其實就是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
    只不過在她看來,除了教學、成績、學習方法、知識點的吸收等常見的問題之外,學生們的內心同樣重要,但卻很少有人關注。她希望不管是老師、家長,在未來都可以更多的考察學生們的內心世界,因為這不僅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成績,更關乎他們的人生。
  •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還債的過程
    實際上,看花之所以會這樣說,當然是有道理的,我們從出現在這個世界開始,就是一個不斷欠債,不斷還債的過程。世界是公平的,我們可以從它這裡索取到很多東西,但這些東西並不是無償供給的,當我們得到一些東西的時候,就必須付出一些東西。這便是我們生命中的欠債與還債。
  • "受了教育而沒有教化":"教化"是"教育"的靈魂?
    那就是對無&34;之現代教育的不相信。康有為是明確意識到了&34;與&34;之別。透過情緒性表達,康有為提出的問題,其實並沒有被予以重視。章太炎對現代大學亦表現出特別的疏離之感。歸根到底,潘光旦之所以提&34;,就在於他看到了&34;或現代教育的一個大缺失,那就是只有如同大工業式批量生產的&34;,而同時把生命依皈與文化依皈的&34; 丟棄了。那麼,什麼是&34;呢?
  • 人的一生是不斷修煉自我的過程
    人的一生是不斷修煉自我的過程。剛來到南岸,一個全新、陌生的環境,他們有不安、有緊張,也有來到新環境的興奮!一切都很陌生,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他們會擔心與人的交流、擔心融入不了大家、也擔心跟不上大家的學習節奏,但這不是什麼問題。
  •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通過不斷地學習來突破自身和增長自身的知識積累,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這樣你才能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有效學習與無效學習每個人每天都要學習不同的知識,無論是重複的還是新增的,重複並不代表著無用,能在重複中總結出經驗也是一種學習方式,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知識充斥著我們的大腦,將這些知識吸收轉化成自己的儲備才是最有效的學習,很多人曾經也都踩過坑大多數時間都是無效學習,最終都是浪費時間和消耗腦力而最終沒有任何收穫
  • 【星雲大師對你說】行善與教化
    我會毫不遲疑回答他:「行善與教化。」的確,回想起來,「行善」,是我這一生努力的目標,「教化」,是我們出家人對社會應有的責任。「行善與教化」可以說就是我一生努力的目標。仔細回憶起來,影響我「行善」性格最多的人,是我的外婆──劉王氏老太太;培養我「教化」責任感最大的,是我剃度的恩師──志開上人。
  • 唐代司法機構的教化職能是什麼樣的,在當時有什麼影響和作用?
    對廣大民眾實施教化是唐代統治者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唐代地方司法機構作為國家力量的代表統治一方,為了維護地區的穩定和繁榮,不僅要使政令暢通,依法處理各種訴訟糾紛,同時,教化地方百姓也是其重要職能之一。唐代,地方官的教化職能進一步規範化。在地方官教化職能在立法得以規範的同時,地方官「宣風導俗」的教化職能也開始在皇帝的救詔令中被不斷強調。
  • 《小王子》: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馴化別人或被別人馴化的過程
    你看看小王子,他自己生活在一個只有一所房子那麼大的星球上,沒有人說話,唯一的消遣就是搬著凳子看日出。他旅行經過的幾個星球,都是只有一個人,他們要麼自欺欺人活著,要麼沉浸在數字和書本,或者不停歇地勞作中。茫茫宇宙,只有我和我的星球。還有比這種更孤獨的嗎?地球人很多,但也難逃孤獨。
  • 寇北辰:教育的本質就是人格教化
    從目前教育存在的問題來看,最大缺失在於人格教化!教育,即教書育人,必須要讓受教育者明白,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實現怎樣的人生價值?這是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作為教育者必須回答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清楚,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
  • 荀子論教化:有效但難立竿見影
    荀子的教化思想,從具體論述來分析,顯示出鮮明的特點,最突出的是內容的雙重性、過程的漸進性、展開的系統性。李承貴表示,荀子的教化思想,自然也存在需要改進的方面,如今研究荀子的教化思想,如何吸收其中的積極內容,做到「善教」,需要在三個方面著眼,「一是從一元到多元,處理好教化內容的豐富;二是從精英到平民,教化主體要擴充;三是從崇信到理性,充分認識到教化功能的限制。」
  • 深思 飯桌上的教化,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在飯桌上對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式,能夠看出不同文化的差異,讓我們先來感受一下中國、韓國、美國孩子在飯桌上的差異,你會發現日常行為教化的重要性。中國的父母在飯桌上的表現如同服務員,如果家中有老人,那麼老人更像是「海底撈火鍋店」的服務員。
  • 學習就是不斷積累的過程
    我們怎麼去認識學習,我的答案是學習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就像雨滴一樣,雨滴之所以能穿透石頭,不是因為它下落的速度快,也不是它有多硬,而是掉落在石頭上的數量多。學習是對大腦不斷開發的過程。你要給大腦不斷地施加壓力,大腦才能得到鍛鍊。因為一道難題,你百思不得其解,你思考的過程就是對大腦施加壓力的過程,不斷地給大腦壓力,大腦就會不斷地成長。一個人最大的才能就是他對目標不斷地追求。也許你開始的時候希望渺茫,但是通過你不懈的追求,朝著正確的方向堅持下去,不斷地積累,會有相當大的概率去實現你的目標。
  •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人的一生,人們會遇見很多問題。
  • 【大覺快訊】星雲大師:往事百語行善與教化
    ,假如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出家?」我會回答:「為了圓滿人生,做個好人。」他若繼續問我:「如何圓滿人生,做好人呢?」我會毫不遲疑回答他:「行善與教化。」的確,回想起來,「行善」,是我這一生努力的目標,「教化」,是我們出家人對社會應有的責任。「行善與教化」可以說就是我一生努力的目標。仔細回憶起來,影響我「行善」性格最多的人,是我的外婆──劉王氏老太太;培養我「教化」責任感最大的,是我剃度的恩師──志開上人。
  • 禮數教化通達教養
    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講,家庭教育的成敗往往決定著孩子一生的成敗!所謂禮數,就是禮貌、禮節。母愛母教文化中對孩子注重禮數教育引導,是孩子走向社會化的重要入門課題。禮數看起來只是禮貌、禮節,但其中含有深厚的文化、道德底蘊,其實就是教養的外化。換言之,一個人的禮數水準,由內而外地直接反映其教養程度。有句老話說「有娘養、沒娘教」,正說明了一個人沒有教養與母親管教缺失的關係。
  • 王維: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
    王維,就是這個被頻頻「眷顧」的人,上天先是在他的一隻手中放了一顆糖,然後又往他的另一隻手中塞了一把荊棘。不過,上天還是保留了一似憐憫,給王維留下了她的母親。王維不知道,正是這一個字,概括了他的一生,也影響了他的一生。枯燥無聊的倉庫保管員做了一段時間之後,上天就解放了王維:唐玄宗對泰山進行封禪,大赦天下。作為貶官,王維終於有了辭職的資格,他立刻請辭,回家和妻子團聚。王維一直覺得妻子是上天給他額外的恩賜。她不僅聰慧溫柔、善解人意。
  • 趙淇,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復盤不斷升級的過程——魅力人物誌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復盤不斷升級的過程。——趙淇曾經,第一位獲得飛行優異十字勳章的女飛行員阿梅莉亞·埃爾哈特獨自飛越大西洋,並留下激勵同時代女性的一段話:「無論何時,女人都應該為自己而去做男人們已經做過的事,有時也要嘗試男人們還沒有做過的。
  • 我們一生都在不斷遇見,不斷告別
    在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每一個人的出現,都會讓你懂得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每一次遇見,都是一份緣,每一次擦肩,都是命中注定,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遇見,不斷告別的過程,沒有人會一直陪伴你走到最後,所以,要珍惜每一次相遇,珍惜每一個給你生命中帶來溫暖的人。
  • 散文摘抄,一生就是慢慢變孤單的過程
    下面進入今天的正題,今天的句子選自兩本散文集,一是龍應臺先生的《目送》二是木心先生的《即興判斷》首先是《目送》,我能明白,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一生的過程便是慢慢老去,慢慢習慣孤獨。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人的一生,就是一種經歷與過程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一生中總有數不盡的遺憾,吃不完的後悔藥。一個沒有責任心的男人或女人,他(她)們的身上是沒有壓力的,天天只顧及自己個人的喜好,不懂得為這個家庭著想,後悔對每個人而言是逃脫不掉的現實,一句話。一件事。一份緣。一段情都會釀成冤與恨,悔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