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有一些人把這些所謂的問題看作是成長的機會,看作是一種磨鍊,是一種自我突破的機會,是遇見更好的自己的幸福。
其實這兩者的本質是,一個人思維方式和看待問題的方式的區別,也正是《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一書中寫到的」解決問題不僅是一種技巧,同時也是思考事物的方法。「
《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一書在邏輯思考的基礎之上,建構出一套體系,從理論和實務兩方面來說明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在背後支撐它的分析技術。該書舉例範圍廣泛,從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到企業策略都包含在內,閱讀本書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本質,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白天時覺得肚子餓,為了解決空腹這個現狀,希望讓肚子恢復適度的飽足感。在這種情況下,「適度飽足狀態」的期待與「空腹狀態」的現狀之間出現落差。「恢復原狀型」是指恢復成原本的狀態,遇到這種類型的問題時,要將原本的狀況視為期待的狀況。不良狀態已經暴露出來。解決方法為恢復原狀。例子來說,手錶沒電了,就去鐘錶行換電池。想修好自行車的破胎,只要去自行車行拜託老闆修理即可。以車子輪胎的胎紋磨損為例,雖然目前輪胎沒有發生任何問題,但如果擱置不管,不只輪胎容易爆胎,還容易打滑,釀成重大事故。因此,「輪胎胎紋磨損」的問題便是防範潛在型問題。現狀並無大礙,但希望追求理想。解決方法為達成理想。「我希望能擠進大學生最想進入的世界500強企業工作。」如果我們鎖定的問題很多,該從哪一個問題開始著手呢?一般而言,在分辨事情的優先級時,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從「緊急性」和「重要性」這兩個標準下手。從結論來說,就是優先處理高重要性且高緊急性的問題。相反地,影響小且不緊急的問題可以最後處理。不過,在有待解決的問題當中,要是有能輕易解決的問題,最好儘快處理。舉例來說,做菜時,假如鍋中的油突然起火,我們會立刻將火撲滅,因為若擱置不管,就會釀成火災。解決恢復原狀型問題時,基本課題是「分析原因」,也就是分析為何現狀與原狀會產生落差。找出真正的原因之後,在恢復原狀的同時,還要為維持原狀採取適合的解決策略,也就是應對策略。根據問題的不同,應對策略又細分為緊急處理、根本解決、防止復發等課題領域。What:什麼產生不良狀態?什麼樣的不良狀態?這可用於發現問題。Where:發生不良狀態的地點在何處?發生的對象在何處?這適用於確定不良狀態。Which:發生在哪個對象?這適用於面對數個性質相同的對象時,限定其中一個對象。When:何時發生不良狀態?這是以時間序列來掌握狀況,有助於分析原因。How:在什麼樣的狀況下發生?有時候這就是直接原因。How much:損害的程度是什麼?損失多少金額?將發生問題的對象與其他沒發生問題的對象,做一番比較,並找出彼此之間的差異。舉例來說,在許多個相同的裝置當中,有的發生故障,有的順利運轉,比較兩者就可以找出其中的差異。>只看表面,不分析根本,變成對問題表現進行處理,便治標不治本。解決防範潛在型問題有兩種途徑,分別是:
1/ 由下而上法
由下而上法從個別的狀況和現象,思考可能發生的不良狀態。運用由下而上法,首先是藉由分析現狀,從目前能觀察到的一些特定的狀況或現象開始著手。
由下而上法的四個步驟是:
工作用計算機的硬碟裡儲存了大量的重要數據」的狀況。在這個步驟中,最重要的是區分可控制誘因與不可控制誘因。由上而下法先假設最後會發生某種不良狀態,再思考可能引發這個狀態的個別誘因。這個手法,首先是從假設不希望發生的結果,也就是以最終的不良狀態開始著手,再查明誘因。追求理想型最重要的課題是定位理想,詳細包括:選定理想、資產盤點、行動計劃①設定實現理想的期限
25歲之前取得MBA,30歲要買一棟房子。
②列出實現理想的必要條件
要擁有一棟房子,必要條件是必須先準備頭期款,當然還需要準備其他的經費或是貸款。
如果想要取得MBA學位,那麼必須先籌措學費。
③學習實現理想必備的技術或知識
④制定實現理想的實施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