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優秀的人,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就是這種思維模式

2020-12-12 和雨似

文/和雨似

現實裡還是有很多普通人通過不斷努力實現逆風翻盤,大部分是因為他們都有著積極的成長型心智模式,這種心智模式不斷地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最終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在《了不起的我》這本書中,成長型心智模式是這樣的:通過改變我們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能夠容納變化,可以習得對世界更靈活的應對方式,發展新的能力,不斷形成變化的、向外擴展的正向循環。

還是拿孩子來說,孩子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也會不斷成長,慢慢能夠應付各種挑戰,充滿自信。就可以自己給自己安全感,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去探索世界,發展新能力。

發展成長型心智模式有以下3種方法。

01目標導向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的思維認為人生是一個主動創造的過程,不是單純解決問題的過程。

創造性思維把事情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有確切的東西想要實現,把理念變成現實的過程。例如我想要什麼。第二部分是我們會面臨殘酷的現實,現實只是創造的條件限制。

而解決問題的思維是以「問題」和「挫折」作為行動張力,鞭笞自己向前。當努力有了成效,焦慮就會緩解,張力就會消失,同時,行動也減少了,但問題又捲土重來,重新讓你變得焦慮,又開始重複上述過程。

簡單來說,這個惡性循環是這樣的:打滿雞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頹廢——焦慮——再打滿雞血。

比如說,有些人取得了外人看來挺成功的事業,但從內心裡,他們的目標是 「別那麼頹廢了」。他們依靠「頹廢」或「沮喪」才能往前走。

想打破這種僵局,創造性思維告訴你這樣做:先想我要的是什麼,然而現實又是什麼樣的,現有環境又能給我提供那些東西,可以拿這些去彌補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02控制的兩分法

你能控制的,能要求的,只有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規則生活的自己而已。

在前面介紹的防禦型心智模式中,僵固型思維更加專注於不能控制的聰明上,反而不是能控制的努力上。

應該思維想用腦中的規則去控制世界、自己或他人,控制不了就會陷入沮喪、焦慮或怨恨。

絕對化思維先用絕對化的要求把我們的控制範圍無限擴大,又讓我們因為受到挫折,放棄自己能夠控制的因素。

所以,要想走出防禦型心智模式的束縛,學會控制兩分法,儘自己所能,然後順其自然。

例如,你想要減肥,但究竟能不能減肥成功,你控制不了。但你可以控制今天少喝一杯奶茶、炸雞少吃一點,或者列一個跑步計劃。

認識到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很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能控制的事情上面。把這部分找出來,努力做好。

03直面現實需要近的思維,不是遠的思維

所謂近的思維就是真實的,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事情。而遠的思維則是想像中的,抽象的,與現實情境無關的。

簡單說,近的思維就是活在當下,活得具體。而遠的思維就類似空想,瞎想。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怎麼可能沒有焦慮。陳海賢老師給出的解決方法就是「近的思維」。只看眼前發生的,描述意義上存在的事情。不要想的太遠,想太多也沒有什麼用,越來越焦慮罷了。

前面我們提到的「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絕對化思維」,都是「遠」的思維方式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做「滑坡理論」,跟遠的思維相似,就是當你預測每一件事,都以最壞的打算來看,一件又一件看下來,失敗本來是個小概率事件也變成必然事件了。

如果固守這些「遠的思維」方式,我們就不會看到正在發生的事情,新的東西就不會進來,我們的思維也不會有什麼變化。

怎麼來學習近的思維呢?有以下3點:

溝通時用描述性語言,不用評價性的語言;提問時問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抽象問題;關注現在能做的事情,而不是關注事情結果。

結語

有時候我們做事情會畏手畏腳,就是還沒開始做就想的太遠,假想的情況太多,而遲遲沒有行動。或者把困難想的太嚴重,目標太難完成,導致無法邁出第一步,這也是拖延症的原因所在。

擁有了成長型思維的你,就可以避免在事情上鑽牛角尖,而是找到問題的根本,並保有繼續成長的動力。

相關焦點

  • 《終身成長》:一個優秀的家長,是會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的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生活中,我們越來越重視對於孩子思維方式的培養,並希望由此能對於他們的人生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譬如說,《終身成長》裡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為我們開闢了一個新的視角,來重新定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每一個人都需要成長型思維
    大千世界,各種各樣的人都有。而現如今人人都想成功走向人生巔峰,但是卻很少人可以達到那樣的高度,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個人觀點)成長型思維第一是抱負,因為它決定了他的潛力有多大,驅動我們去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表現出勇氣和我們的韌性,當我們養成習慣就慢慢水到渠成夢想成真。第二是勇於行動,任何人都可以是理論家,但是往往成功的人是實幹家。說再多是沒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成長型思維模式
    放鬆和娛樂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但是積極學習成長的工作生活心態,是需要一直保持的,不能鬆懈。如《終身成長》書中所講,要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即使前期我們能力有限,或者不具備條件,但是具有這種思維模式就能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最終取得成功。
  • 成長型思維:教師專業成長重要的思維模式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是什麼?如何建立起成長型思維模式?一、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概念(一)固定型思維模式所謂固定型思維模式,就是認為個人的能力和智力是一成不變的,成功只是少數人的事情,成功更多地依賴於機遇和個人先天條件,挑戰困難招致失敗是令人難堪的事情。
  • 被這種兩種思維模式影響的人,會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成功依偎著拓展自己的能力範疇,意味著變得越來越聰明,挑戰越大,成長空間就越大。其實那些優秀的人,他們都具備成長型思維,是成長型思維一輩子的踐行者。他們是不懼任何困難的,面對困難,他們會把其踩碎,並墊在自己的腳下,成為自身成功的階石。這本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就是,任何能力都是可以通過後天改變的,都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的,並不是固定的。
  • 《終身成長》:學會成長型思維模式,破除阻礙人生成長的迷障
    她說的思維模式是相對相反的兩種: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思維往往導致一些頭腦聰明的人不能行動,最終碌碌無為。而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
  • 《終身成長》:比基因更重要的遺傳,是家庭思維模式
    這背後反映的就是父母的固定型思維。說到固定型思維,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這是《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提到最重要的概念。"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夠確保自己的成功。他們認為聰明的人應該永遠是成功的。"與之相對的是則成長型思維。擁有這類思維模式的人,在面對挑戰的時候會越挫越勇,他們不會把最終的結果當成唯一,而是享受過程的快樂。
  • 《終身成長》:成長型思維模式,助你走上成功之路
    2017年9月,作者卡羅爾·德韋克以對「成長型思維」的突破性研究,榮獲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一丹獎」。《終身成長》這是一本探討如何去獲得成功的書,指出思維模式在人的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想要獲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擁有成才型思維模式。通過《終身成長》這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兩種思維模式,並通過改變自己身上的固定思維模式讓自己更快更好地成長。
  • 成長思維模式讓哪吒魂魄未散!
    新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輕鬆超過30億,這部動畫片為什麼能火,除了體現了新時代特色,迎合了觀眾的口味之外,其中「懷舊情感引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像我這樣的大叔能熬夜去看這部動畫片,就說明了這一點。這部影片還隱藏了一個很大的成功秘密:它一改固定思維模式的慣例,從頭到位充滿成長思維模式的智慧,讓這部動畫變成了一部優秀的兒童教育片,這無疑是中國教育片的重大進步。
  •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模式——讓心力憔悴的中年老母親輕鬆上岸
    答案是:正確的思維模式! 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才能、資質、性格都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的,重視學習和成長的過程,而不單純關注結果。所以不要輕易的給自己和他人貼上&34;之類的標籤。 而作為父母來說,如何來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顯的尤為重要,特別是在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誤解、問題和解決辦法是值得大家去探討和研究的
  • 十分鐘讀完《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三)
    如果父母真想送給孩子一份禮物,最好的就是教會他們熱愛挑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享受努力的過程,不斷學習。傳遞注重過程和成長的信息。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誇獎孩子們以成長為目標的努力過程——誇獎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學習、堅持不懈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達到的成就。
  • 《終身成長》: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培養TA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一個人在成長的路上能走多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他的思維模式決定的。在書裡作者把人大致分成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這讓他們時刻想證明自己,去和別人做比較,去刷存在感。他們存在最大的目的就是活給別人看。
  • 《終身成長》:你和天才之間只差一種思維模式
    ——改變人生的秘訣 這種思維模式認為,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 同樣在學習中,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教師和家長更注重過程和成長的信息,在孩子取得成績時,誇獎的是他們的努力和好的方法。 老師們會給孩子創造自信的學習氛圍,也就是「我會來教你」,而不是「讓我來評判你」。
  • 《終身成長》:三個步驟打造成長型思維模式,普通人也可以成功
    相信自己沒有用,無能,給自己下了一個定義「失敗者」。這就是《終身成長》這本書裡所說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第一 固定型思維模式失敗後,會貼標籤,放棄努力,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總結分析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繼續努力第二 固定型思維模式以結果作為衡量自己的唯一標準,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看中過程和自己的成長第三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把成功歸功於天賦才華
  • 《終身成長》:比說教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做成長型思維模式父母
    孩子從父母對他的回應中讀到的信息是:成績好意味著我很聰明,成績差意味著我很笨,覺得父母是在評價和抱怨自己,而我的個人能力時時刻刻都在被人衡量。在父母的這種固定思維模式下長大的孩子,會特別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尤其會執著於展現自己的智力和天賦。
  • 《終身成長》:比說教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做成長型思維模式父母
    孩子從父母對他的回應中讀到的信息是:成績好意味著我很聰明,成績差意味著我很笨,覺得父母是在評價和抱怨自己,而我的個人能力時時刻刻都在被人衡量。在父母的這種固定思維模式下長大的孩子,會特別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尤其會執著於展現自己的智力和天賦。有一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在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會害怕面對挑戰、害怕失敗,失敗意味著自己很笨、會被嘲笑。
  • 《終身成長》-人生不設限,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孩子成才的關鍵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卻認為,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源、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但每個人還是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的經歷,來改變和成長。當失敗來臨時,他們將會迅速從中吸取教訓,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投入到下一輪的工作中去。在他們的信念中,刻意訓練後,人類真正的潛能是無法預估的。
  • 中科院心理學家:如何訓練孩子具備「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每個孩子在成長道路上都會遇到困難、挫折、失敗,他們是選擇逃避放棄還是迎難而上?面對困境時如何把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增強孩子的內動力,鍛鍊他們的堅毅力,是每個家長和教育者需要修煉的課題。很多家長都在糾結孩子的學習成績,為了孩子能上資源更優質的學校費盡周章。
  • 思維決定命運|為什麼我們需要成長型思維
    每個成功人士都有一種特定的心理特徵,而這種成功型心理特徵被作為比爾蓋茨和美國 NASA作為僱傭系統工程師的標準---《成長型思維》這個感念由一丹獎得主史丹福大學的卡羅爾德偉克提出,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成長型思維,另一種則是固定型思維。
  • 《終身成長》—優秀和平庸的本質差別就這兩種思維模式
    而在六年級的競賽中,因為做了大量的準備,尤其是老師也付出了很多努力,當時的心裡會有一種深深的壓力感,如果考不好,老師會很失望,甚至內心裡會覺得對不起老師。在這種狀態下,不僅不能全身心投入於考試之中,而且在平時的學習中,也會因為有些題目不懂或者比較難而影響了情緒,太在意結果了,而忽略了好好享受過程中的收穫。尤其太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