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雨似
現實裡還是有很多普通人通過不斷努力實現逆風翻盤,大部分是因為他們都有著積極的成長型心智模式,這種心智模式不斷地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最終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在《了不起的我》這本書中,成長型心智模式是這樣的:通過改變我們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能夠容納變化,可以習得對世界更靈活的應對方式,發展新的能力,不斷形成變化的、向外擴展的正向循環。
還是拿孩子來說,孩子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也會不斷成長,慢慢能夠應付各種挑戰,充滿自信。就可以自己給自己安全感,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去探索世界,發展新能力。
發展成長型心智模式有以下3種方法。
01目標導向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的思維認為人生是一個主動創造的過程,不是單純解決問題的過程。
創造性思維把事情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有確切的東西想要實現,把理念變成現實的過程。例如我想要什麼。第二部分是我們會面臨殘酷的現實,現實只是創造的條件限制。
而解決問題的思維是以「問題」和「挫折」作為行動張力,鞭笞自己向前。當努力有了成效,焦慮就會緩解,張力就會消失,同時,行動也減少了,但問題又捲土重來,重新讓你變得焦慮,又開始重複上述過程。
簡單來說,這個惡性循環是這樣的:打滿雞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頹廢——焦慮——再打滿雞血。
比如說,有些人取得了外人看來挺成功的事業,但從內心裡,他們的目標是 「別那麼頹廢了」。他們依靠「頹廢」或「沮喪」才能往前走。
想打破這種僵局,創造性思維告訴你這樣做:先想我要的是什麼,然而現實又是什麼樣的,現有環境又能給我提供那些東西,可以拿這些去彌補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02控制的兩分法
你能控制的,能要求的,只有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規則生活的自己而已。
在前面介紹的防禦型心智模式中,僵固型思維更加專注於不能控制的聰明上,反而不是能控制的努力上。
應該思維想用腦中的規則去控制世界、自己或他人,控制不了就會陷入沮喪、焦慮或怨恨。
絕對化思維先用絕對化的要求把我們的控制範圍無限擴大,又讓我們因為受到挫折,放棄自己能夠控制的因素。
所以,要想走出防禦型心智模式的束縛,學會控制兩分法,儘自己所能,然後順其自然。
例如,你想要減肥,但究竟能不能減肥成功,你控制不了。但你可以控制今天少喝一杯奶茶、炸雞少吃一點,或者列一個跑步計劃。
認識到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很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能控制的事情上面。把這部分找出來,努力做好。
03直面現實需要近的思維,不是遠的思維
所謂近的思維就是真實的,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事情。而遠的思維則是想像中的,抽象的,與現實情境無關的。
簡單說,近的思維就是活在當下,活得具體。而遠的思維就類似空想,瞎想。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怎麼可能沒有焦慮。陳海賢老師給出的解決方法就是「近的思維」。只看眼前發生的,描述意義上存在的事情。不要想的太遠,想太多也沒有什麼用,越來越焦慮罷了。
前面我們提到的「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絕對化思維」,都是「遠」的思維方式。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做「滑坡理論」,跟遠的思維相似,就是當你預測每一件事,都以最壞的打算來看,一件又一件看下來,失敗本來是個小概率事件也變成必然事件了。
如果固守這些「遠的思維」方式,我們就不會看到正在發生的事情,新的東西就不會進來,我們的思維也不會有什麼變化。
怎麼來學習近的思維呢?有以下3點:
溝通時用描述性語言,不用評價性的語言;提問時問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抽象問題;關注現在能做的事情,而不是關注事情結果。
結語
有時候我們做事情會畏手畏腳,就是還沒開始做就想的太遠,假想的情況太多,而遲遲沒有行動。或者把困難想的太嚴重,目標太難完成,導致無法邁出第一步,這也是拖延症的原因所在。
擁有了成長型思維的你,就可以避免在事情上鑽牛角尖,而是找到問題的根本,並保有繼續成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