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成功人士都有一種特定的心理特徵,而這種成功型心理特徵被作為比爾蓋茨和美國 NASA作為僱傭系統工程師的標準---《成長型思維》
這個感念由一丹獎得主史丹福大學的卡羅爾德偉克提出,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成長型思維,另一種則是固定型思維。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認為人的特質是天生的,後天無法改變;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所有的技能和智慧,無論在任何領域,都可以通過努力而得到。他們樂於接受挑戰,積極地去擴張自己的能力。
為什麼需要成長型思維,以及怎樣去發展它。
每個人都擁有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 在生活某些方面,我們會使用成長型思維去思考做事 另一方面會用固定型思維去思考做事。
它們就像兩頂不同的思維帽子,我們在不同的時候去選擇不同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
成長型帽子會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會讓你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行動起來,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具有彈性和恢復能力,不懼怕挑戰,堅信挑戰能夠幫助成長和學習,不懼怕失敗,失敗意味著我還有成長的空間。挑戰越大,發揮的潛能越大。
他們認為,沒有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努力,能力是不可能被測試的,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固定型帽子則相反,破罐子破摔,不願去改變,擔心害怕失敗,以及所產生的後果。只願意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壓制自己的成長空間,習慣性地迴避挑戰,不願去挑戰自己,遭遇到阻力時容易放棄,因為他們害怕失敗。
他們堅信能力是可以通過一塵測試來評定的,潛意識裡支持天賦決定論,雖然努力會得到成功,但也會掩蓋甚至輕視這種努力,因為害怕努力依然會失敗的結果。
由此可見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如何去改變擁有成長型思維?
第一,了解大腦的可塑性
我們的大腦和肌肉一樣,可塑造性非常強。大腦中神經元之間,很多負責傳遞信號的【突觸】 ,會根據環境刺激和學習經驗不斷改變。
學習新知識和迎接新的挑戰會產生新的【突觸】,大腦中的神經元就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連結。複習已有知識時【突觸】會更加鞏固,而灰質就是從新的【突觸】裡形成的,大腦的可塑性可以持續終身,我們的思維模式和才智,永遠可以通過訓練來鍛鍊和提高。
例如最近幾年很火的《最強大腦》,選手很多是通過後天的訓練練習而成,並非天賦異稟,刻意練習會改變你的大腦,簡單的事重複做就不簡單 。
第二,以過程為焦點
德偉克對別人的努力和過程進行稱讚而不是成果,因為最重要,最直接影響成才的因素是別人的評價性語言。當一個人的行動得到「你學到太快了,太聰明了」、「你是個天才」或者「你根本不是學數學的料」等以能力為焦點的評價後,他的後續行為往往呈現出固定思維的特徵。
因為這樣做,對方則會把自己的努力和成果進行掛鈎,一旦失敗將會陷入固定型思維的牢籠中,迴避挑戰,避免失敗。
但是評價性語言,轉化成過程為焦點的評價,讚賞別人在行動中的過程和選擇時,其後續行為則會傾向於成長型思維。就會把自己和選擇、努力掛鈎。而過程更是在我們控制範圍之內。
當其他人評價自己時,會更關注相關的過程,對良好的過程進行保留,對不好的過程進行修改。
比如當在稱讚別人你可能會說:你實在太聰明了,考慮100分。
而更恰當的說法是:你的學習方式非常有效率,你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考了100分。
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更關注他的學習方式,持續改良其中的過程,而不會掉入固定型思維的陷阱。
第三,嘗試有挑戰的事
為了更進一步強化成長型思維,跳出舒適區,迎接新的挑戰,就是從固定型思維走出來,轉化成成長型思維,改善自己的行為,把焦點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不斷學習前進,靠近自己的目標。
不願意跳出舒適區的人往往相信成功來自於天生的能力,而不是後天的努力,開發成長型思維並不容易,必須與自己的固有模式做鬥爭, 跳出舒適區,迎接新的挑戰,在過程中不斷改良完善自我, 注重過程,看輕結果。
總結,開發成長型思維並不容易,必須經常我們的固定型思維作鬥爭,其他人說三道四可能會讓你掉進固定型思維的陷阱,所以我們必須經常保持警惕,而不陷入困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