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讓孩子們嘗試解決一個對於他們而言稍微偏難得的問題,一些孩子積極應對的方式令人震驚。他們興奮地說:我喜歡挑戰。或是:我希望能有所收穫。
但另一些孩子的想法則截然相反。他們認為面對難題是不幸,宛如面對一場災難,面對難題,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無法應對,從而早早給自己下了失敗的判定。
為什麼孩子們的想法分歧如此之大?是智力的因素嗎?不是。是思維模式的不同。
那些積極面對困難的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另一部分消極面對的,則是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專注過程,而非結果。
他們堅信困難是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則不懂得享受學習的過程,只是盯著眼前的成敗。這些孩子以後的成長如何?
後續的研究表明,他們會逃避困難。
如果孩子們考不及格,他們會在下次測試中作弊;掛掉了一門課後,他們會找那些考得還不如自己高的孩子對比,以此尋求心理安慰;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和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大腦活躍度也是天壤之別。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在面對困難時,大腦幾乎不怎麼活躍,他們選擇了逃避,沒有積極投入;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則堅信能力可以通過鍛鍊得以提升,他們積極面對困難,大腦在高速運轉,剖析錯誤,從中學習,改正。
孩子的思維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教育和培養的。當他們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學習新知識,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更強的連接。他們會逐漸變得越來越聰明。
研究表明,沒有接受成長思維模式訓練的孩子,在困難的過渡階段,成績持續下滑;但那些受過該訓練的孩子,成績則強勢反彈,卓有起色。
成千上萬個孩子的成長研究表明,成長型思維將打破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局面,帶動教育資源匱乏地區迎頭趕上。
一些區域的孩子,在學業上長期處在中下遊,很多人認為已無可救藥。但當教育家將孩子們的思維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後,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
紐約哈萊姆區一所幼兒園的孩子,在一年的時間內,水平測試成績飛躍到百分之五。這些孩子中的大多數在入學時甚至還不會握筆。
一年之內,遠遠落後的南布朗克斯區的四年級孩子,其標準數學測試成績攀升至紐約州所有四年級孩子的前幾。
在一年至一年半內,某印第安人居留地的一所學校的孩子,成績從全區墊底到名列前茅。甚至超越了教育資源豐富的「微軟」孩子。
以前,努力和困難讓這些孩子感覺自己很笨,甚至產生想放棄的念頭。但思維改變後,努力和困難讓他們大腦中的神經元得以形成新的連接,更強的連接,正是這個過程,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
我們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在表揚孩子的時候,注意不要去表揚他的天賦和才智,而是對孩子積極投入的過程進行表揚。表揚他們的努力和策略、專注、堅持和進步。
對過程的表揚,會塑造孩子面對挫折的韌性。
在學習中,不因孩子做出正確答案而給予獎勵,而是獎勵過程。這一方法將激勵孩子想出更多的策略,身心更投入,當遇到有一定困難度的問題時,他們會展現更為恆久的韌勁。
注重過程的思維模式,會賦予孩子更多的自信,指引他們不斷向前,更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