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通過努力取得進步的時候,為了保護孩子的內生動力,不能給孩子太多外在的獎勵,那該怎麼樣表揚和鼓勵孩子呢?
本講為大家介紹的成長型思維就跟如何表揚和鼓勵孩子有很深的淵源。成長型思維的提出者是卡羅爾·德威克教授,她把人的思維方式分成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後天是不能改變的,也不願意去改變;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也願意通過努力去改變。
在卡羅爾·德威克的研究中,她發現人們在表揚孩子的時候,一種家長習慣於表揚孩子聰明,這樣的話,孩子容易認為自己就是天生的聰明,他為了維護自己的聰明形象,反而只找特別容易的事情做,來表現自己的聰明,或者只找特別難的事情做,反正大家都做不到,他做不出來也是正常的,總之都是在逃避有挑戰的事情。但我們知道,發展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過「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讓孩子「跳一跳摘桃子」才能有效促進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在接受挑戰的過程中,發展出自己原來還不具備的能力。
而另外一種家長呢,就特別會運用成長型思維的方式表揚孩子。這樣的家長會表揚孩子是通過努力獲得的成果,而不是靠聰明。這裡有一個媽媽的小案例,大家可以聽一下:
有個幼兒園的小女孩兒,老師給家長的評語裡面說:她的識字量已經可以在班裡面當小老師了,可以幫助老師給其他小朋友講書上的故事了。
媽媽問她:為什麼你的識字量這麼大?
小女孩說:因為我聰明啊!
媽媽告訴她:聰明只是一個很小的原因,因為你會思考;遇到不懂的漢字,你不會輕易的放棄,你會思考它應該怎麼讀。比如,你剛剛看到的「填」(填寫的填)字,你不認識「填」字,你說讀「真」,可是你又覺得不對,又試了幾個讀法,最終找到了正確的讀音;是你不放棄思考,所以你才慢慢地通過努力,學會了更多的新東西。
這位媽媽就是在鼓勵孩子的努力,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通過努力是可以克服困難的,自己的努力可以提升自己能力,並不只是靠聰明才獲得成功。
成長型思維的另外一個淵源就是積極心理學關于堅毅(Grit)的研究,Grit的英文原意是「堅硬的沙粒」,曾經是一部電影的名字《The true grit》(中文譯名:大地驚雷),講的是一個小女孩經歷千難萬險為父親報仇的故事,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者安吉拉·達克沃斯(中文名:杜李惠安)受到電影的啟發,就把她的研究命名為Grit。她研究了美國西點軍校的學生,發現有20%的學生在第一學期會退學,那剩下的80%的學生和退學的20%到底有什麼不同,達克沃斯的研究發現他們最大的差異就是堅毅的品質,退學的20%的學生缺乏堅毅的品質。她還研究了參加全美拼字大賽的選手,類似於我們的漢字聽寫大會,達克沃斯發展那些堅持下來走到最後的選手,能夠在枯燥無味的生僻字拼寫中努力探索的人,都具有非常堅毅的品質。
所以,安吉拉·達克沃斯提出來,堅毅是比情商和智商更重要的品質,更能預測一個人能不能最終成功。但是,面對如此重要的品質,到底該如何培養?她說她也不知道(I don’t know)!當時我看了她在TED論壇上的演講(網上可以找到),我也感到很驚訝!不過安吉拉·達克沃斯提到一個方法,如何培養堅毅的品質,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成長型思維!
在成長型思維的指導下,才能讓孩子遇到困難不退縮,不迴避挑戰,才能有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動力。而不只是為了維護自己聰明的表面現象,再美麗的泡沫還是有破裂的時候,最終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