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高的人,都擁有成長型思維

2020-12-20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作者:羽扇清風(富書籤約作者)

你怎麼思考一件事,決定你的人生軌跡。

01

前兩天,和一個做心理諮詢師的朋友聊到感情問題,她說:

「對兩性關係來說,最具毀滅性的想法之一就是:如果我們需要努力,這說明我們的關係裡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

「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尋找一個已經完美和成熟的人。當問題或衝突發生的時候,比較容易怪罪人或者跟配偶競爭。」

我深表認同,固定型思維,正在毀掉我們的幸福。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經常參加各種社交名流聚會,渴望找到一個金龜婿,緣定今生,深情款款。

這個人有經濟實力,內心足夠強大,並且設身處地地懂她、理解她,性情貼心,幫她解決所有煩心問題,結果註定是一次次失望。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愛情是天生的,兩個在一起肯定不存在任何問題。如果兩人之間存在問題,要麼對方的性格存在缺陷,要麼對方根本就不屬於你

他們期望找到和自己完全契合的伴侶,三觀完全相融、體貼善良,上進勤奮,聊什麼都能聊到一個頻道上。

可是,世上本身就沒有完美的人,哪有完美的關係呢?

02

現實情況中,沒有天生一對,只有不斷磨合、共同成長的伴侶。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容易收穫幸福的感情。

《少有人走的路》提到,真正意義的愛,既是愛自己,又是愛他人,同時也是幫助他人完善,這意味著超越自我界限。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深諳其中的道理,他們願意在關係的不同階段裡共同成長,承認彼此性格的局限,承認彼此關係中存在的問題,努力經營。

愛情和婚姻對他們來說,是兩個人共同創造的藝術品。這件藝術品創造的過程,都蘊含兩個人的努力、合作和創造。

我之前上心理課程時,認識一個朋友,她的老公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完美男人,開奔馳,做廣告公司,一有時間就往家裡跑,對應酬是能推則推,結婚20年從沒鬧過緋聞,對妻子關懷備至,小禮物不斷,夫妻的感情非常好。

大家都問這位朋友她如何遇上這樣的完美男人?

朋友還沒說話,這位完美男人先開腔了,他說我哪裡是什麼完美男人,我們20歲開始談戀愛,我每次看完電影都讓她自己回家從來不知道送送人家。

後來結婚以後,我開始打拼事業,家裡的一切都是她在操心,公司有時候發不出工資,她會把存款拿出來先墊著。

每天晚上不管我幾點回家,總有一盞燈在等著我,我開始心疼她,寵愛她,我覺得她作為一個女人,做到了她能做的一切,我開始用一個完美的男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一點一滴做到讓她滿意。

只有兩人願意共同為家庭付出心血,不斷成長,才能有個美滿的家。從這個角度說,擁有成長型思維,是婚戀成功的關鍵。

03

那麼,到底什麼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這兩個概念最早來源於斯坦福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著作《終身成長》,他認為成功最重要的是思維模式,你怎麼思考一件事,決定你的人生軌跡。

總的來說,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不可被改變的;與之相對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通過學習培養。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智力是固定不變的,產生一種傾向於讓自己表現得很聰明的欲望。

他們想要證明自己高人一等,特別注意外界的評價,得到壞的評價就會備受打擊,忽視有用的負面反饋信息。

遇到挑戰時就避免挑戰;遇到阻礙時會選擇自我保護或者輕易放棄;認為努力不會有結果或者有更壞的結果,因而拒絕努力;認為他人的成功威脅到自己,更願意看到他人的不足。

固定型思維的人永遠處在消極被動、固步自封的狀態,結果可想而知,他們就停滯不前,無法取得自己應有的成績。

網上看到一個新聞,人大畢業生成為貧困山區赤貧家庭6子之母。

原來,伍繼紅是人民大學檔案學院94級學生,畢業前通過北京市的公務員考試,但面試不過關,備受打擊,返回廣東,打工並嫁人,但遇人不淑,幾年即離婚。

兩度婚姻生養6個孩子,家庭陷入赤貧。

在我看來,伍繼紅能考上人民大學,通過北京市的公務員考試的筆試環節,那就證明她學習能力是挺強的。

可惜被僵化的思維限制,早早嫁人生子,而不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人生境遇每況愈下。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相反。他們認為智力是可以提高的,更重視自己的成長,產生學習的欲望,傾向於積極努力。

遇到挑戰和阻礙時,迎難而上,堅持不懈。

認為天道酬勤,熟能生巧,總是能夠準確評估自己的目標,然後儘自己最大努力做事,並且在批判中學習,在他人的成功經歷中尋求靈感。

朋友端銀是個94年的小夥子,2017年3月份,不顧家人反對孤身一人來到深圳打拼,拿月薪1千的工資,幹起了月入5萬的事情,從一無所知到獨立運作內容生產,文案、營銷、課程設計、售後服務全都是一人運行。

10月底,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在荔枝微課上開發了一門朋友圈營銷課程,竟然一下子成為了熱門,當日就賺到20萬,還受到多家營銷公司的合作邀請。

正是憑著積極上進、積極面對挑戰的態度,端銀實現階層躍遷。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能取得很高的成就。

04

當我第一次知道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概念時,渾身充滿幹勁。

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也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大腦和肌肉一樣,越使用越強壯;而且,任何事物都有可以學習的部分。

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而層次高的人會多些成長型思維,少些固定型思維。在他們的字典裡沒有宿命兩個字,取而代之的是愛拼才會贏。

書中提到了飛人喬丹的例子,曾經的喬丹因身高不達標而被趕出校隊,但是喬丹並不洩氣,堅持不懈地提升自我。

每天在晚上睡覺前,雙腿跳起抓住門框,讓身體放鬆,垂直懸空,雙腳離地,全身放鬆的懸掛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堅持了1年半,喬丹身高迅速由175cm長高到了192cm,並且把這股狠勁用到練習球技上,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

如果喬丹一開始就選擇認命,體壇就少了一個傳奇巨星。

我聯想到了演員張震,同樣憑著成長型思維譜寫傳奇人生。

第一次知道他,是在2015年春晚上,身著一襲長袍的他撫琴的動作帥瞎了我,風流倜儻、虎虎生風,我趕緊找他的電影看,發現他有個特點,演什麼像什麼,演什麼會什麼,每部電影對他來說就是一次蛻變。

拍《赤壁》為了演好孫權,他熟讀三國;拍《建黨偉業》他又把民國史熟記於心,這些只是小菜一碟。

接著,為了塑造《吳清源》中清瘦孤苦的圍棋大師,每天修身養性、看著天書一般的棋譜,零基礎的他竟然學會了圍棋;拍《深海尋人》,他考取了潛水執照。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始終保持著提升自己並堅持不懈的激情。

05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成長型思維都是從固定型思維轉變而來的,《終身成長》中明確了從固定型思維轉變到成長型思維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接受我們的固定型思維。

以我自己為例,之前始終認為,口才是天生的。後來坦然接受這種想法。

第二步,觀察、明確是什麼導致了固定型思維。

我聯想到了小時候同時學多種語言,挫敗感強烈的體驗,還有一次上臺演講結巴的不愉快經歷。

第三步,給自己的固定型思維取名字。

想想它是如何讓我們思考、感受和採取行動的?這會給身邊人帶來什麼影響?

我將其命名為逃避成長的藉口,固定地認為口才是天生的,放棄提升口頭表達能力的練習,很多年過後,依然沒有進步,給他人與自己都帶來了困擾。

第四步,教育我們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發揮社團的力量,攜手走向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旅程。特別地,學會與團隊成員真誠溝通,一起度過難關。

真正地開始改變,是我大四時和幾個小夥伴連續兩周練習面試。練習前,我面對問題茫然無解,練習後,遇到任何問題都能流暢地說三分鐘。多年的心結終於解開。

最後,我想以知乎大V「動機在杭州」的名言結尾,他對成長型思維的概括讓我深受啟發:

人格的核心,其實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凝縮了我們對整個人生的理解,成了我們獨特的人生線索。

當我們接受一個故事作為我們人生範本的時候,我們就接受其中的隱含假設。你隱含的信念,是成長式還是僵化式,決定了你的人生路徑。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羽扇清風,富書籤約作者,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90後文藝青年。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相關焦點

  • 那些有所成就的人,都擁有「成長型思維」,看看你擁有嗎?
    這本書裡將我多年的疑惑全都解開了,作者說人的思維有兩種,一種叫固定思維 ,另一種叫:成長型思維。 這兩種思維並不是單純的存在,非此即彼,而是每個人都同時具備這兩種思維,但在處理不同的事情時,不同的思維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這兩個種思維模式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 成長型思維:厲害的人都是成長型思維
    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可以籠統的分為兩種人,一種是學習者,一種是非學習者。這些年我感悟了一個做事的原則——帶著成長型思維去做事。這兩種人又分別對應了兩種思維: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這兩種思維決定了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做事的原則。我們現在的人都極力反對一個東西,叫做雞湯,因為看了那麼多雞湯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 讓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
    本講為大家介紹的成長型思維就跟如何表揚和鼓勵孩子有很深的淵源。成長型思維的提出者是卡羅爾·德威克教授,她把人的思維方式分成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後天是不能改變的,也不願意去改變;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也願意通過努力去改變。
  • 心力訓練:思維決定層次,層次越高的人,越擁有這四個思維習慣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王陽明曾講述,心外無物,我們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是由於我們所處的層次不同。站在十九樓看風景一定和站在一樓看風景是不一樣的,你所處的層次不一樣,你就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層次越高的人,看世界的眼光和處世習慣也全然不同,他們大都理性感性兼具,更擁有良好的思維習慣,這些思維習慣來自他們深刻懂得一個道理,心外無物,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來自我們內心的投射,我們想要擁有什麼,我們就要播種什麼。
  • 成長型思維:終身成長
    說起成長型思維,關心教育的人一定不陌生,這個理論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2006年提出,在其著作《思維模式:成功的新心理學》一書系統闡述。文章的標題是《一項全國性的實驗揭示了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旗幟鮮明地從科學實踐和實驗的立場,揭示成長型思維的實踐效果,表明成長型思維能夠有助於學生的學習進步和發展。
  • 思維決定你的層次,一個人層次越高,越擁有四個積極的思維方式
    站在十九樓看風景一定和站在一樓看風景是不一樣的,你所處的層次不一樣,你就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層次越高的人,看世界的眼光和處世習慣也全然不同,他們大都理性感性兼具,更擁有良好的思維習慣,這些思維習慣來自他們深刻懂得一個道理,心外無物,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來自我們內心的投射,我們想要擁有什麼,我們就要播種什麼。
  • 《都挺好》蘇明玉:擁有「成長型思維」,才能突破自我,逆流而上
    有人說,《都挺好》不太現實,因為蘇明玉的成功太過於簡單,可我覺得,她的成功並不是偶然,因為她擁有著一種很厲害的「成長型思維」,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在面對困難時就更容易突破自己,逆流而上。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 固定型思維的人和成長型思維的人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被決定了不會變化,而別人的評價就是給自己下結論。他們極度在意外界評價,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的樂趣,而是我要獲得正面評價。固定型思維的人不想暴露自己的不足。為了在短時間內看上去聰明,他們寧可拿自己的前程去冒險。
  •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孩子學習快人一步
    她認為人的思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另一種就是成長型思維。有一部分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他們積極應對困難,並表示他們喜歡挑戰。還有一部分孩子則擁有固定型思維,他們遇到難題以後失敗了,就覺得自己很笨,遇到這種難題很慘。 研究中監測了這群孩子面對困難時的腦部活動圖像。
  • 擁抱成長型思維:命由心造
    最終,擁有一顆非常強大、非常明白、非常清涼、非常自由的心。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發現:並不是那些智商越高的人越混得好。有些人資質平平,但是後來的成就早就超過了那些智商高的人。一個人的聰明也是不斷的在發生變化的,聰明與我們的心態密切相關。
  • 擁抱成長型思維:命由心造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調心的道具,順緣也罷,逆緣也罷,都不要緊。只要我們能自省,明白自己在做什麼,方向在哪裡,世界上的紛紛擾擾就不能擊敗我們,更不能摧毀我們,只能讓我們不斷成長。最終,擁有一顆非常強大、非常明白、非常清涼、非常自由的心。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發現:並不是那些智商越高的人越混得好。有些人資質平平,但是後來的成就早就超過了那些智商高的人。
  • 《傑克一定有辦法》: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34;的孩子以後更優秀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提出了人有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固定型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聰明和才智是天生的,後天無法改變;而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天賦只是起點,但人可以通過不斷努力練習,達成更高的目標。在繪本中的傑克顯然就是成長型思維的代表,他在面臨大車的嘲笑和冷言冷語時,並沒有就此垂頭喪氣,覺得自己能力不行,而是努力練習,等著證明自己的機會。
  • 你是僵固型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
    德韋克教授認為,誇獎「聰明」和誇獎「努力」激發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式:僵固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誇獎孩子「聰明」實際暗示的是: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解難題只是證明自己是否聰明的一種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這樣的觀點,他們會有一種防禦心態,努力維護自己聰明的形象,會避免讓自己出醜、冒可能犯錯的風險,會把注意力從接受挑戰,轉移到自我關註上來。這是典型的僵固型思維。
  • 成長型思維模式
    放鬆和娛樂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但是積極學習成長的工作生活心態,是需要一直保持的,不能鬆懈。如《終身成長》書中所講,要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即使前期我們能力有限,或者不具備條件,但是具有這種思維模式就能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最終取得成功。
  • 每一個人都需要成長型思維
    大千世界,各種各樣的人都有。而現如今人人都想成功走向人生巔峰,但是卻很少人可以達到那樣的高度,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其實我是不相信人之間是沒有差距的,從智力,體力,能力,情商,各個方面都可以體現出來,如果說人人都一樣那麼社會還怎麼分工呢?(個人觀點)成長型思維第一是抱負,因為它決定了他的潛力有多大,驅動我們去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表現出勇氣和我們的韌性,當我們養成習慣就慢慢水到渠成夢想成真。
  • 思維決定命運|為什麼我們需要成長型思維
    每個成功人士都有一種特定的心理特徵,而這種成功型心理特徵被作為比爾蓋茨和美國 NASA作為僱傭系統工程師的標準---《成長型思維》這個感念由一丹獎得主史丹福大學的卡羅爾德偉克提出,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成長型思維,另一種則是固定型思維。
  • 判斷成長型、固定型思維的唯一標準!成長型思維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關於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一生當中的關鍵詞就是證明,回想起來,電影中的反派他們無一不是想證明自己,證明給自己的父母看,證明給愛人和身邊的人看。固定型思維的人喜歡講究排場,因此才可以證明自己的地位。例如成長型思維身價百億的馬雲出行時,腳上踩的永遠都是布鞋,他的身邊永遠只有兩三個人,很少會看到馬雲出行成群結隊。
  • 讓成長型思維點亮你的企業文化 | 高瓴 Recommend
    德韋克發表了一系列論文,還出版了一本專著《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都涉及到了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在職場當中的影響。以下就是一部分內容概要。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相信每個人的智力或者才能是都是一成不變的。那些擁有更高才能的人註定會獲得更大成功。
  • 心理學教授: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更容易擁有開掛的人生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出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作者認為,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在面對失敗、挫折和挑戰的時候,會更積極努力地應對,不會滿足於既有的成果,會通過努力更好地達成自己的目標。兩個孩子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區別,就在於他們一個是固定型思維模式,一個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 成長型思維,是孩子的終生財富
    成長型思維,是孩子的終生財富原創作者|滴答朋友彎兒差點兒被自家兒子氣死了。她發來一連串的微信跟我吐槽:「我兒子居然問我為什麼要這麼關注成績,非要考第一名?」現在很多父母都像彎兒一樣盯著成績看,只要孩子成績能好,做什麼都願意。成績是家長的風向標;也是孩子的緊箍咒。可是父母向孩子灌輸事事都要看成績,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