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有一個兒子和女兒,兩個孩子只相差一歲,但是學習態度卻有非常大的不同。女兒的學習進度很快,而且非常願意做練習。一本練習題做完之後可以再找另一本複習,他願意不斷的挑戰自己的極限,什麼是難題做什麼。
但是兒子卻非常不一樣,他明明已經三年級了,這還沉迷著遊戲和電視。上一次數學成績很低,他不僅不緊張,而且連日常的作業也不肯做好。你遇到不會做的題就趴在桌子上不願動,遇到難題就直接跳過從不認真思考。
媽媽約談孩子,發現了他們的想法差異很大。女兒的求知慾很旺盛,她覺得挑戰更難的題讓他覺得自己變得更厲害,她很享受這一個過程。而且他做對題目後還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所以就更加願意去做。
相反,兒子卻認為沒有必要做難題,因為考試不會考難題,只要把簡單的題做對了就能考一個中上水平的分數。
這兩個孩子不僅追求不同,其背後的成長思維也是不一樣。女兒是典型的&34;擁有者,A而兒子則受到&34;的影響阻礙他進步。
家長千萬不要小看了孩子小時候的定勢思維,它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應該要教育孩子突破思維定勢,用成長型思維來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定勢思維。因為每個人的大腦裡都有一個機能部分叫做&34;,也被稱為&34;。
&34;指的是動物的本能,他們習慣性的以一種思維去面對生活,不會變通也不會改善。不過,這樣的本能可以幫助我們避開自然界的危險,保證自身的安全,倖存下來。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34;對孩子有非常大的影響。孩子害怕在眾人面前演講、我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區、拒絕嘗試新事物、不願意外出冒險等等都是有&34;影響。
有一則故事很好的描述了人的定勢思維:一個農夫找不定自己的斧頭,因此認定他被人偷走,經過觀察他認為斧頭是被鄰居的兒子偷走了。所以就每天觀察鄰居兒子的動作和神情,越看就越覺得鄰居兒子像誰,越來越深信自己的想法。但是,夫在不久後找到了自己斧頭,從此再觀察鄰居兒子時,就不覺得他像個賊了。
有時候,我們也會像故事中的農夫一樣,以自己的想法先入為主,因為思維定勢而陷入慣性思維中,使得自己的想法變得非常刻板和固執。
思維定勢對孩子主要有兩大影響:思維局限化和缺乏想像力。對家長來說,歷史思維也許能培養出一個非常懂事聽話的孩子,但這並不是教育的初衷。孩子一旦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無論他怎麼長大也依舊是什麼都不懂的幼稚兒童。或者孩子的思維在學校裡,被書本上的知識固化,受限於所學所說的內容中,能按照家長和老師的模板進行思考。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孩子脫離了書本之後,無法應對多樣化的考試題目。就是因為知識雖然提高了他的吸收效率,但是卻造成了思維局限化。
其次,定勢思維大大的傷害了孩子的想像力。想像力不僅是孩子快樂成長的重要基礎,更是成功和智慧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旦孩子失去了想像力,那麼他也失去了思考的欲望和能力。對未知的事情不會產生好奇,求知慾低,不願意再動腦思考。
1、思維定勢vs成長型思維
一本關於兒童成長心理的書籍《關於成功的心理學》專門研究兒童的發展心理,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教授認為:孩子和大人一樣,在成長的時候,擁有兩種心態——定式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比如孩子在面對數學問題,兩種思維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
成長型思維告訴孩子:
我的大腦善於學習
我可以通過學習完成這道數學問題
只要肯努力學習,大腦就會更加擅長處理工作
定式思維告訴孩子:
我肯定學不好數學
這道題太難了,我是不可能解出來的
學數學必須有天分而我沒有
從定勢思維的特點看,定勢思維者對挑戰努力能力都持一個消極的態度:只願意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傾向於習慣性的迴避挑戰,遇到困難時,常常很容易放棄。他們的潛意識裡支持&34;,把天賦放在比努力更高的位置,輕視努力害怕失敗的結果。
有些孩子篤信自己是&34;,怎麼學也學不會。然而有些孩子卻認為自己很聰明,所以他更敢於挑戰新事物,肯勤奮努力。定勢思維常常會把孩子框死在一定的思維中,孩子難以跳脫出一個固定的框架,這也是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之一。
無論是慢熱的孩子還是活潑的孩子,都不應該被一種思維定勢守所困擾。每個孩子都可以努力變成自己喜歡的模樣,不應該把他們分成&34;和&34;。
2、成長型思維讓孩子更出色
德維克的研究表明:還是思維模式的不同對他們的學術表現、學習投入程度和幸福感受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關係。
成長型思維是一種以智力可塑為核心理念的思維模式。簡而言之,成長型思維就是堅信自己的智力、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不斷提高。
成長性思維對孩子的影響不止學習成績,還在於情緒、態度、人際關係乃至健康。在成長型思維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會對學習生活更有熱情,家長也能更好的激勵他們獲得成功。成長型思維能讓孩子更加出色,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學術表現。
能夠獲得成就、不畏懼困難的人常常都有成長性思維,他們會告訴自己從錯誤中學習,把錯誤和失敗當成成功的奠基石。
三、積極定義努力,從嬰兒開始運用正確的稱讚技巧
智商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被發展的,後天的努力能夠刺激大腦,使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去挑戰一些有難度的新事物,在刺激孩子的大腦神經元發展屬性的連接,孩子也會越來越聰明。
很多孩子不願意挑戰難題、不願意努力是因為他害怕失敗的後果,而且不懂得努力的意義。就像是開頭故事裡的兒子一樣,他覺得高分和及格分數並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在他的認知你自己並不需要努力。家長要告訴孩子,努力和挑戰能讓他變聰明。而且努力不是為了獲得成績、金錢和讚賞,而是為以後的人生發展打基礎。積極地定義努力,讓孩子懂得努力真正的意義。
促使孩子前進少不了鼓勵和稱讚,家長常常是這樣稱讚孩子的:&34;&34;&34;。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但是不是最好的方法。
德維科教授研究表明:稱讚孩子的天賦與能力對孩子有害無益,並不利於孩子思維模式的健康成長。所以,家長在稱讚孩子時候重點放在努力,而不是天賦和聰明上。與其將孩子捧上天,不如通過稱讚讓孩子不斷的努力和改善自我。
我是小F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