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決定孩子未來,突破思維定勢,成長型思維能讓孩子走得更遠

2020-08-26 小F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有一個兒子和女兒,兩個孩子只相差一歲,但是學習態度卻有非常大的不同。女兒的學習進度很快,而且非常願意做練習。一本練習題做完之後可以再找另一本複習,他願意不斷的挑戰自己的極限,什麼是難題做什麼。

但是兒子卻非常不一樣,他明明已經三年級了,這還沉迷著遊戲和電視。上一次數學成績很低,他不僅不緊張,而且連日常的作業也不肯做好。你遇到不會做的題就趴在桌子上不願動,遇到難題就直接跳過從不認真思考。

媽媽約談孩子,發現了他們的想法差異很大。女兒的求知慾很旺盛,她覺得挑戰更難的題讓他覺得自己變得更厲害,她很享受這一個過程。而且他做對題目後還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所以就更加願意去做。

相反,兒子卻認為沒有必要做難題,因為考試不會考難題,只要把簡單的題做對了就能考一個中上水平的分數。

這兩個孩子不僅追求不同,其背後的成長思維也是不一樣。女兒是典型的&34;擁有者,A而兒子則受到&34;的影響阻礙他進步。

家長千萬不要小看了孩子小時候的定勢思維,它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應該要教育孩子突破思維定勢,用成長型思維來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一、定勢思維從何而來?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定勢思維。因為每個人的大腦裡都有一個機能部分叫做&34;,也被稱為&34;。

&34;指的是動物的本能,他們習慣性的以一種思維去面對生活,不會變通也不會改善。不過,這樣的本能可以幫助我們避開自然界的危險,保證自身的安全,倖存下來。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34;對孩子有非常大的影響。孩子害怕在眾人面前演講、我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區、拒絕嘗試新事物、不願意外出冒險等等都是有&34;影響。

有一則故事很好的描述了人的定勢思維:一個農夫找不定自己的斧頭,因此認定他被人偷走,經過觀察他認為斧頭是被鄰居的兒子偷走了。所以就每天觀察鄰居兒子的動作和神情,越看就越覺得鄰居兒子像誰,越來越深信自己的想法。但是,夫在不久後找到了自己斧頭,從此再觀察鄰居兒子時,就不覺得他像個賊了。

有時候,我們也會像故事中的農夫一樣,以自己的想法先入為主,因為思維定勢而陷入慣性思維中,使得自己的想法變得非常刻板和固執。

思維定勢對孩子主要有兩大影響:思維局限化和缺乏想像力。對家長來說,歷史思維也許能培養出一個非常懂事聽話的孩子,但這並不是教育的初衷。孩子一旦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無論他怎麼長大也依舊是什麼都不懂的幼稚兒童。或者孩子的思維在學校裡,被書本上的知識固化,受限於所學所說的內容中,能按照家長和老師的模板進行思考。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孩子脫離了書本之後,無法應對多樣化的考試題目。就是因為知識雖然提高了他的吸收效率,但是卻造成了思維局限化。

其次,定勢思維大大的傷害了孩子的想像力。想像力不僅是孩子快樂成長的重要基礎,更是成功和智慧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旦孩子失去了想像力,那麼他也失去了思考的欲望和能力。對未知的事情不會產生好奇,求知慾低,不願意再動腦思考。

二、 突破思維定勢,成長型思維幫助孩子走得更遠

1、思維定勢vs成長型思維

一本關於兒童成長心理的書籍《關於成功的心理學》專門研究兒童的發展心理,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教授認為:孩子和大人一樣,在成長的時候,擁有兩種心態——定式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比如孩子在面對數學問題,兩種思維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

成長型思維告訴孩子:

我的大腦善於學習

我可以通過學習完成這道數學問題

只要肯努力學習,大腦就會更加擅長處理工作

定式思維告訴孩子:

我肯定學不好數學

這道題太難了,我是不可能解出來的

學數學必須有天分而我沒有

從定勢思維的特點看,定勢思維者對挑戰努力能力都持一個消極的態度:只願意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傾向於習慣性的迴避挑戰,遇到困難時,常常很容易放棄。他們的潛意識裡支持&34;,把天賦放在比努力更高的位置,輕視努力害怕失敗的結果。

有些孩子篤信自己是&34;,怎麼學也學不會。然而有些孩子卻認為自己很聰明,所以他更敢於挑戰新事物,肯勤奮努力。定勢思維常常會把孩子框死在一定的思維中,孩子難以跳脫出一個固定的框架,這也是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之一。

無論是慢熱的孩子還是活潑的孩子,都不應該被一種思維定勢守所困擾。每個孩子都可以努力變成自己喜歡的模樣,不應該把他們分成&34;和&34;。

2、成長型思維讓孩子更出色

德維克的研究表明:還是思維模式的不同對他們的學術表現、學習投入程度和幸福感受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關係。

成長型思維是一種以智力可塑為核心理念的思維模式。簡而言之,成長型思維就是堅信自己的智力、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不斷提高。

成長性思維對孩子的影響不止學習成績,還在於情緒、態度、人際關係乃至健康。在成長型思維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會對學習生活更有熱情,家長也能更好的激勵他們獲得成功。成長型思維能讓孩子更加出色,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學術表現。

能夠獲得成就、不畏懼困難的人常常都有成長性思維,他們會告訴自己從錯誤中學習,把錯誤和失敗當成成功的奠基石。

三、積極定義努力,從嬰兒開始運用正確的稱讚技巧

智商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被發展的,後天的努力能夠刺激大腦,使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去挑戰一些有難度的新事物,在刺激孩子的大腦神經元發展屬性的連接,孩子也會越來越聰明。

很多孩子不願意挑戰難題、不願意努力是因為他害怕失敗的後果,而且不懂得努力的意義。就像是開頭故事裡的兒子一樣,他覺得高分和及格分數並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在他的認知你自己並不需要努力。家長要告訴孩子,努力和挑戰能讓他變聰明。而且努力不是為了獲得成績、金錢和讚賞,而是為以後的人生發展打基礎。積極地定義努力,讓孩子懂得努力真正的意義。

促使孩子前進少不了鼓勵和稱讚,家長常常是這樣稱讚孩子的:&34;&34;&34;。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但是不是最好的方法。

德維科教授研究表明:稱讚孩子的天賦與能力對孩子有害無益,並不利於孩子思維模式的健康成長。所以,家長在稱讚孩子時候重點放在努力,而不是天賦和聰明上。與其將孩子捧上天,不如通過稱讚讓孩子不斷的努力和改善自我。

我是小F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心態決定命運:國外學校都在培養的「成長型思維」,得讓孩子掌握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與其他思維有什麼區別?俗話說,"心態決定命運"。面對同一個困難,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思維,而不同的思維決定不同的心態,所採取的行動截然不同,從而導致不一樣的結果。這個觀點涵蓋了一個風靡全球的教育理念:成長型思維。
  • 思維決定命運:培養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實現從平凡到優秀的蛻變
    二、 「成長型思維」對孩子的重要性1、 所有的美德背後,都是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終身都在不斷嘗試、不斷成長,他們不怕犯錯,因為他們把錯誤當成是一個學習的機會,能從中吸取教訓,避免以後犯同樣的錯誤。
  • 成長型思維:厲害的人都是成長型思維
    這些年我感悟了一個做事的原則——帶著成長型思維去做事。悟得這兩個思維模型,來自於一本書,叫《終身成長》,但是我沒有把它所有的東西提取出來,因為它講得太雜了。而是提取了其中的精華,然後結合我自己這些年所看到的和感悟到的,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 比勤奮更能決定孩子一生的,是成長型思維
    一、什麼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科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讓孩子們嘗試解決一個對於他們而言稍微偏難得的問題,一些孩子積極應對的方式令人震驚。他們興奮地說:我喜歡挑戰。或是:我希望能有所收穫。但另一些孩子的想法則截然相反。
  • 孩子總是躲在安全區?學會「指數型思維」,才能實現裂變式成長
    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如果家長們不拘泥於讓孩子在安全區中按部就班的成長,而是希望培養出卓越非凡的孩子,讓他們取得不凡的成就,就需要讓孩子突破傳統的桎梏,從傳統的線性思維轉變為"指數型思維",這是取得成功的基石。什麼是"指數型思維"?
  • 家長具備了「成長型思維」,才能引導出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
    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體現了人們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心態。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傾向於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對自己的能力發出更高級別的挑戰,或許他們會挑戰失敗,但是他們不會氣餒,他們認為失敗可以暴露他們的不足,總結經驗教訓,繼續發起衝鋒,直到勝利。從上述分析來看,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具有成長思維模式的人。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呢?
  • 打破學習的壁壘——思維定勢,手腦訓練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
    孩子們的學習就是這樣,付出很大的努力,成績卻沒有提升,是因為孩子們的學習模式已經形成固定形式,而打破這種模式卻需要創新思維。如何才能形成創新思維打破這種固定的思維循環路線呢?這裡有兩種方案:一、遇到好老師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遇到一位好老師,一名好教師可以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很多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如果能遇到一位好老師,都會鳳凰涅槃、一飛沖天,這樣的例子不是一個兩個。但很多家長只是注意到了好老師的光環效應,只是看到了孩子們轉變的結果,卻沒有關注好老師轉變孩子的過程。
  • 《終身成長》-人生不設限,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孩子成才的關鍵
    德韋克說,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運動員、CEO、科學家或任何人,都熱愛著自己的事業。他們知道,聰明並不是當下的完美,而是與長時間的學習有關。他們堅信:未來的自己將比現在的自己更優秀。想讓潛能開花綻放,是需要奮鬥一段時間的。 不難看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始終相信:努力是通往成功的關鍵。對他們而言,努力提升,學習新知識才是第一要務。
  • 讓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
    當孩子通過努力取得進步的時候,為了保護孩子的內生動力,不能給孩子太多外在的獎勵,那該怎麼樣表揚和鼓勵孩子呢? 本講為大家介紹的成長型思維就跟如何表揚和鼓勵孩子有很深的淵源。成長型思維的提出者是卡羅爾·德威克教授,她把人的思維方式分成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後天是不能改變的,也不願意去改變;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也願意通過努力去改變。
  • 未來,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不是財富,而是成長型思維
    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也是現在企業裡最受歡迎的人。成長型思維能給人努力堅持的信念德韋克教授,她做過一個實驗,給三組學生做一項拼圖測驗,而後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告訴這三組學生。教授對第一組學生說:「哇,你得到了一個很好的成績,你真聰明啊!」
  • 對「五道槓」撇嘴的「不屑弟」,不是在鄙視,是思維定勢在作怪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中,爸爸媽媽們要善於運用思維定勢的正與反,去引導孩子正確成長。1.思維定勢中的正:思維定勢中的正,需要家長反其道而行之。在萬事都依據經驗,三人為虎的評價中被定義時,我們應該傳遞給孩子的理念是:不輕易下結論。
  • 《終身成長》:好思維終身受用,請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並且提供了如何改變思維模式的方法。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簡單來說,固定型思維模式就是:認為能力和智力是成功的決定因素,並且固定不變;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則認為努力和學習可以改變結果,並保持不斷成長。
  • 斯坦福教授:比起天賦,「成長型思維」更能決定孩子的成績
    今天想和大家說一說,「成長型思維」這件事。 我們說一個孩子學習好,會說他智商高、有天賦,所以成績才能這麼好。 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和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有什麼差別,通過下面這一幅圖就可以看出來。
  •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快人一步,家長可以試試這3招
    文 | 呵護寶寶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其實就是在說我們要不斷向上成長才會變得更優秀,這其中就少不了「成長型思維」,讓孩子比別人更優秀,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這種思維方式。
  • 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上海家長學校舉辦在線...
    1 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陳老師通過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安吉拉博士一句話作為開場「人,把一件事做成,他不是靠智商,他不是靠情商,是看意志力,也就是看你對那個目標能不能保持持續的熱情和專注」。
  • 成長型思維,是孩子的終生財富
    成長型思維,是孩子的終生財富原創作者|滴答朋友彎兒差點兒被自家兒子氣死了。她發來一連串的微信跟我吐槽:「我兒子居然問我為什麼要這麼關注成績,非要考第一名?」可是父母向孩子灌輸事事都要看成績,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在人生道理上,父母的思維方式影響孩子的一生,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家長,孩子才能越學越好。
  • 《終身成長》:好父母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這個「本質」指的就是邏輯,它將影響孩子未來的路能走多寬能走多遠。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維模式對孩子未來學習和生活中的影響和差距。而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從而使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終身成長》書中表示: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家長為孩子設立目標,並對他們抱有期待和理想。他們只有實現了父母的期待,才會去愛和尊重孩子。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家長給孩子一個奮鬥目標的同時,同樣給了孩子成長的空間,給他們空間長成擁有完整人格的人,用他們喜歡的方式為社會作出貢獻。
  • 成功的家庭教育,在於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說起面向未來培養孩子,一定離不開這個思維 —— 成長型思維。有人說,它是「換一種思維,換一種活法」。成長型思維也被公認為近幾十年裡,在教育界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道理咱都懂,都知道「成長型思維」很重要。
  • 你是僵固型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
    結果發現,那些被誇獎很聰明的孩子的分數比在第一輪測試中的分數要低20%,而那些被誇獎很努力的孩子的分數比在第一輪測試中的分數至少提高了30%。 為什麼誇獎孩子「聰明」和誇獎孩子「努力」,結果會有如此巨大的區別?德韋克教授認為,誇獎「聰明」和誇獎「努力」激發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式:僵固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 同樣是教育孩子,「成長型思維」能培養出學霸,原因不容忽視
    成長型思維這一理念無疑於為當下的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更加發散的思維引導。並且在教授的理論中提出成長型思維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家長們可以在後天的環境中給予恰當的引導,那麼孩子身上很有可能會形成更為有利的成長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