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茗 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09IB(2)班
私立教育
本期我們選刊了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09IB高中生張佳茗同學古典文學「讀論語」的作業,這是IB高中一年級學生屬於專題研究性質的論文,也是匯佳高中學生最普通的中文作業。資料顯示,匯佳IB高中177名2010屆高中生有60%被全球排名前100的世界頂尖大學錄取,「做一個偉大的中國人」的匯佳校訓讓這些青年人「懷祖國心,做世界人」,不僅在知識上更多的在感情上有了歸屬,而這些在私立學校學習的高中生紮實的世界文學和中國文學基礎、獨特的文學鑑賞和評論水平,散發著IB學生探究式學習生活的獨特芬芳。
在《論語》中,孔子主要講究仁、禮、君子和實踐。君子就是仁和禮的體現,而仁和禮需要在實踐中實現與完成。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此則論語可以看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以前我對孝的理解就是滿足父母的需求,而在《論語》中,孔子對於孝做出了更明確以及更深入的解釋。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由此可見,孝的第一步是讓父母得到物質上的滿足,但這並不是進到了真正的「孝」,做到孝需要嚴肅地孝順父母,孝順父母更加追尋的是精神層面。精神層面的孝是讓父母在情緒方面得到愉悅,在精神方面不替子女擔心,並且做子女的在與父母進行交流以及交往時,遇到一些意見不同的問題,不應該與父母爭吵或流露出任何不滿的情緒,應該與父母耐心地講道理。並且在《論語》中,孔子講孝也很重視禮。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由此可知,孝不只是在父母生前遵循,父母去世後仍應該實行。父母生前應該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應該用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孝不是一個時段的行為,而是貫穿一生,始終遵循,始終不改變的生命中的一部分。還有一則《論語》是,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說明了當父母只為子女的疾病擔心時,子女沒有其他事情讓父母擔憂時,這便又做到了孝。孝也不只是對於父母的孝,在面對其他長輩時也應該遵循孝。我們從出生就註定了離不開孝,每個人都知道要對父母盡孝,但是每個人對孝的理解不同,通過《論語》,我對孝最深的體會就是:孝應該是做人之本,沒有孝做基礎,其他好的品德便無從培養、無從談起。
孔子一生想維護的就是禮,而做到真正的守禮,首先不能越禮,季平子在祭祀時就超越了他本應遵守的禮,可以說這是一種對於禮的無視,對國家體制的及其不敬。並且由「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這一則體現出禮是莊重的,禮不能讓他人去代理。在「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可以看出禮是應該一代一代傳承的,禮應該被延續下去。禮對於一個國家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何禮?」可見禮讓是可以用來治理國家的。《論語》中孔子對禮的解釋使我們對於禮有了一層新的認識,過去我曾經認為禮只是人與人交流時所對於禮貌的一種體現,但是禮更是發自內心的一種信仰,它教會了我們在面對任何人,任何事,乃至一個人的時候所表現出的態度。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個「禮」字,卻蘊含了無窮的敬意,在這種敬意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對行為的一種約束,更是一種自省,人們只有在這種自省中傳承文化,只有在這種自省中自我認識,在這種自省中進步。
在《論語》中,有許許多多的對於仁和禮的解釋,但是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其發揮真正意義。並且在《論語》中,孔子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講究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係,人是群體的存在,但是人在這種集體關係中應該保持個體堅決的獨立性,不缺個體實在的尊嚴。所以一個人在集體中應該保持應有的理性,只有在理性中才能做出最明智的選擇。君子應該具備禮、仁和理智。對於禮的實行體現出了理性,只有在理性中才會對於孝的遵循也體現出理性,只有在理性中才會使子女與父母之間避免一些爭吵。由此可見,理性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
在當今社會,興起了一股《論語》熱,但是《論語》需要的不是這股熱潮,《論語》是希望後人能靜下心來,體會其中的意義,反省的自己的不足,並且通過實踐來完成。讀《論語》,感覺對於做人的意義並不是在起初就會有所體會的,每次讀《論語》,只要用心,好像都能有新的體會、新的認識。因此,這是一部值得用一生去閱讀、感悟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