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仁義 愛之義理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張佳茗 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09IB(2)班

私立教育

本期我們選刊了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09IB高中生張佳茗同學古典文學「讀論語」的作業,這是IB高中一年級學生屬於專題研究性質的論文,也是匯佳高中學生最普通的中文作業。資料顯示,匯佳IB高中177名2010屆高中生有60%被全球排名前100的世界頂尖大學錄取,「做一個偉大的中國人」的匯佳校訓讓這些青年人「懷祖國心,做世界人」,不僅在知識上更多的在感情上有了歸屬,而這些在私立學校學習的高中生紮實的世界文學和中國文學基礎、獨特的文學鑑賞和評論水平,散發著IB學生探究式學習生活的獨特芬芳。

在《論語》中,孔子主要講究仁、禮、君子和實踐。君子就是仁和禮的體現,而仁和禮需要在實踐中實現與完成。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此則論語可以看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以前我對孝的理解就是滿足父母的需求,而在《論語》中,孔子對於孝做出了更明確以及更深入的解釋。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由此可見,孝的第一步是讓父母得到物質上的滿足,但這並不是進到了真正的「孝」,做到孝需要嚴肅地孝順父母,孝順父母更加追尋的是精神層面。精神層面的孝是讓父母在情緒方面得到愉悅,在精神方面不替子女擔心,並且做子女的在與父母進行交流以及交往時,遇到一些意見不同的問題,不應該與父母爭吵或流露出任何不滿的情緒,應該與父母耐心地講道理。並且在《論語》中,孔子講孝也很重視禮。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由此可知,孝不只是在父母生前遵循,父母去世後仍應該實行。父母生前應該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應該用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孝不是一個時段的行為,而是貫穿一生,始終遵循,始終不改變的生命中的一部分。還有一則《論語》是,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說明了當父母只為子女的疾病擔心時,子女沒有其他事情讓父母擔憂時,這便又做到了孝。孝也不只是對於父母的孝,在面對其他長輩時也應該遵循孝。我們從出生就註定了離不開孝,每個人都知道要對父母盡孝,但是每個人對孝的理解不同,通過《論語》,我對孝最深的體會就是:孝應該是做人之本,沒有孝做基礎,其他好的品德便無從培養、無從談起。

孔子一生想維護的就是禮,而做到真正的守禮,首先不能越禮,季平子在祭祀時就超越了他本應遵守的禮,可以說這是一種對於禮的無視,對國家體制的及其不敬。並且由「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這一則體現出禮是莊重的,禮不能讓他人去代理。在「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可以看出禮是應該一代一代傳承的,禮應該被延續下去。禮對於一個國家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何禮?」可見禮讓是可以用來治理國家的。《論語》中孔子對禮的解釋使我們對於禮有了一層新的認識,過去我曾經認為禮只是人與人交流時所對於禮貌的一種體現,但是禮更是發自內心的一種信仰,它教會了我們在面對任何人,任何事,乃至一個人的時候所表現出的態度。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個「禮」字,卻蘊含了無窮的敬意,在這種敬意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對行為的一種約束,更是一種自省,人們只有在這種自省中傳承文化,只有在這種自省中自我認識,在這種自省中進步。

在《論語》中,有許許多多的對於仁和禮的解釋,但是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其發揮真正意義。並且在《論語》中,孔子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講究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係,人是群體的存在,但是人在這種集體關係中應該保持個體堅決的獨立性,不缺個體實在的尊嚴。所以一個人在集體中應該保持應有的理性,只有在理性中才能做出最明智的選擇。君子應該具備禮、仁和理智。對於禮的實行體現出了理性,只有在理性中才會對於孝的遵循也體現出理性,只有在理性中才會使子女與父母之間避免一些爭吵。由此可見,理性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

在當今社會,興起了一股《論語》熱,但是《論語》需要的不是這股熱潮,《論語》是希望後人能靜下心來,體會其中的意義,反省的自己的不足,並且通過實踐來完成。讀《論語》,感覺對於做人的意義並不是在起初就會有所體會的,每次讀《論語》,只要用心,好像都能有新的體會、新的認識。因此,這是一部值得用一生去閱讀、感悟的著作。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人倫底蘊:孝悌為仁之本
    原文為:「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的這一論說和價值主張,奠定了古代人倫義理、社會管理和政治治理的思想根基。它既在於指明務本的價值意義,「本立而道生」;又旨在明確孝悌在為仁中的基本地位,「為仁之本」。
  • 孝悌是興起仁義道德教化的根本
    「若不肯做衣冠禽獸,必孝悌以為人』,如果不想做禽獸,那就要學習做人,而學做人就要從孝悌開始學起。下面說「為仁」,即仁義禮智自皆具足,故孝悌是仁義禮智之本。」仁義禮智,是什麼呢?就是人道,做不到仁義禮智,做人的資格就沒有了。
  • 曾子: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
    在曾廟的門樓牌坊上,懸掛著這樣一副楹聯「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這副楹聯,突出強調了曾子崇尚的忠信、修身齊家、孝悌等思想,是曾氏家風的集中體現,受這一家風的薰陶,曾氏子弟多崇尚自省修身,多秉承孝悌之道,在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書寫了精彩篇章。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標準。悌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古代典籍中多寫作「弟」,如《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說文解字》中本來沒有收錄悌字,宋代徐鉉校訂時補充了402個字,將悌納入其中,解釋為「悌,善兄弟也。
  • 佛教 孝悌之道是為人的根本,非止儒家,佛門亦重孝道!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孔子有個學生叫有若。但能被稱為「有子」說明他在孔夫子的學生裡,學習成績是非常好的!因為「子」是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有德行,有智慧,甚至有謀略的人的尊稱。
  • 仁義之道
    孔子之道,孟子是其身後最忠實的繼承者和最堅定的推進者,其貢獻主要在以下幾點。一是將「義」提到與「仁」並列的地位。他在談到「尚志」途徑時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離婁上》)二是將仁義由個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領域。梁惠王詢問何以有利於國家,孟子回答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2020-04-21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宋元時期常將忠孝聯繫在一起,從家庭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宋元時期常常將忠孝二者聯繫在一起,並將其延伸為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一種儒家倫理道德。換言之,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孝」是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廣義的孝,是從家庭或家族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例如《元史·孝友傳》中記載了賈進散財周急的事跡,他為地震災民送去酒藥炭米,冬天的時候為受寒受凍的人送去棉衣,又購置土地安葬無墓之人。賈進這種行為受到人們的讚賞,很快就流傳開來,他也因此受到朝廷的旌表。而一些儒士出身的地方官員往往以忠孝仁義的倫理思想教化地方百姓,宋仁宗朝,王結在出任順德路總管期間,「教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戢奸禁暴,悉登於書,俾朝夕閱習之」。
  • 兄宜友,弟宜恭 | 孝悌傳家,其樂融融
    孔融出身詩書禮儀之家,他和他的兄弟們一樣,從小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和儒家文化的薰陶。在家庭中,孔融是年齡較小的孩子,因此受到了長輩和哥哥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小小年紀,孔融就懂得了孝悌仁義的真意。有一次,孔融的哥哥問他,什麼是仁?孔融回答:「仁者,愛人,就像我們玩蹴鞠時,我摔到了,哥哥趕緊扶起我,放棄了搶球,這就是哥哥的仁」。哥哥聽了很是欣慰。
  • 張鵬翮:清風素節 忠孝仁義(家風家訓)
    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張鵬翮能夠成為一代廉吏楷模,與其良好的家風家訓分不開。  張鵬翮出生於四川蓬溪一個書香世家。明末清初,蓬溪戰亂迭起,瘟疫肆虐,其父張烺背母躲避於深山老林,從此漂泊他鄉,多年後才回到蓬溪。逃難中,張烺把年幼的張鵬翮帶在身邊,不忘對他諄諄教誨:「遇高年者,尊之敬之;遇幼弱者,愛之恤之,勿致等於途人焉。」每到一地,就帶張鵬翮拜師學習。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羊和鳥都有跪乳和反哺的孝心。作為人,更應該懂得理解和孝順他們。在孝敬父母方面,除了聽父母的教導,當他們年老的時候。還要去主動地承擔家裡的責任,表達我們的孝心。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情。今天,我們學習論語裡面的有個叫有子(孔子的弟子)的學生。他這樣說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
  • 在更正教中失卻的仁義概念
    我們常常因為強調愛而忽略了義。如果我們對義不甚理解,我們就不了解天國,我們也不知道如何組成一個合乎神國度原則的教會。聖經中的愛和正義是一體的,上帝是愛,正義包括義理和義行,義就是維護上帝或上帝之愛的道(Logos),規則或者律法(摩西)。所以,耶穌說,一切律法和先知的總綱是愛。
  • 談談論語中的孝悌之義!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學過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孝悌之義」。什麼是「孝」呢?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傳統美德。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
  • 論語正本清源 學而 02章 孝悌與仁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關於有子,我這裡就不多說了,據說,《論語》就是有子編輯的收錄的,後人也認為有子是最接近孔子的儒學思想的,姑且信之。今人解讀論語,和解讀其它典籍一樣,多從文字訓詁考證入手,而不是從儒學之義理明之,故多有曲解。有子談孝悌。要明白兩個前提。孝是對父母長輩之愛,悌是對兄弟姐妹之愛。這兩種愛基本把家庭的全部成員都包括之。
  • 「三羊開泰」與孝悌有什麼關係
    [摘要]古人對生活的觀察非常仔細,發現小羊在喝奶的時候不是站著的,而是前腿跪著的,古人就認為這是孝的體現,是表示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情。接下來在「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我們將分別講述孝悌、忠信、禮智、仁義、廉恥這五大傳統美德,本篇首先說的是孝悌。「木蘭從軍」延續了盡孝的社會道德觀「「孝」很多人都熟悉,但是「悌」這個字今天幾乎不用了,大家可能會生疏一些。孔子在《論語》中就說過:「入則孝,出則悌。」
  • 解析: 羋月朝堂之上言兒女私情與商鞅變法排斥仁義貞廉的關係
    對內,秦宣太后繼續沿用商君之法,大大提高了大秦國的整體社會實力,但是,鑑於商君之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過分強調物質財力的增長,使得人性中的欲望過分膨脹!所謂溫飽思淫慾,執掌大秦江山的宣太后很快將自己寡婦的身份做了角色上的轉變,與義渠王相愛相戀,並生下讓正統觀念束縛的皇叔樗里子無法定位的兩個兒子!會享受生活的羋月後期還在後宮養起了男寵!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 諸滿:千年孝悌裡真卿祖居地
    正如諸滿村名碑記載,顏盛自魯遷居於此,代傳孝恭,因號其居孝悌裡。孝悌文化自此紮根,而顏盛曾孫顏含則為"孝悌裡"之名更添亮堂。  相傳,顏含少時,其兄顏畿生病,逝於醫家,家人迎喪。歸途中,忽遇招魂旗纏樹不開,領喪人跌倒在地,而顏畿則在棺材中開口說話:"我命不該死,只是服藥太多,傷害了五臟,還能復活,千萬別葬我!"家裡人都想打開棺材看看,父親顏默不許。
  • 「這世界」這次情人節,日本 Godiva 挑起了個義理巧克力之爭
    在日本,這個規矩有點不一樣,日本女生情人節要送的巧克力分為本名巧克力和義理巧克力。本名巧克力是指送給心儀對象的巧克力。義理巧克力則有點複雜,送的對象是非戀愛/心儀對象的男性朋友,只為表示感謝對方往日對自己的照顧。就好比小丸子會買一堆巧克力然後送給爸爸、爺爺、班上男同學以及班主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