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2020-12-16 宸圖小課堂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

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

《三字經》裡有許多描寫孝親的句子。「首孝悌,次見聞」,說的是一個人首先要懂得孝道,其次才可以談肚子裡的才華。還有「羊跪乳,鴉反哺。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羊和鳥都有跪乳和反哺的孝心。作為人,更應該懂得理解和孝順他們。在孝敬父母方面,除了聽父母的教導,當他們年老的時候。還要去主動地承擔家裡的責任,表達我們的孝心。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情。

今天,我們學習論語裡面的有個叫有子(孔子的弟子)的學生。他這樣說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君子致力於根本的東西,這些東西確立後道就產生了,而孝悌正是人的根本。這句話把孝心和君子以及仁德聯繫在一起。告訴我們君子致力於根本的東西,這些根本的東西是什麼呢?當然就是孝心,因為孝悌才是人的根本。「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是從其他方面告訴我們孝順的人是不會做出出格的事也不會叛逆上級和造反的。

對我們今後有哪些啟示呢?首先我們從小就要培養孝順的品質做一個聽父母的教導好孩子,對於自己不贊同的也要靜靜聆聽,不可以當面頂撞他們。只有從小嚴格要求自己,從小事上嚴格要求自己,長大後才可以成為一個尊敬父母的好孩子,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因為我們懂感恩知孝順。所以,我們才會出現。香齡溫席,子路借米的孝親故事。還有近代的李佳捐髓救母的事跡都很好地體現了孝親的真諦。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典範。

黃香溫席的故事。

東漢時期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典範。黃香小時候。家裡生活很艱苦。九歲時。她的母親就去世了。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儘量讓父親少操心。冬夜裡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兒就冰涼冰涼的。這麼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的睡覺。小黃香為了讓父親少挨餓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裡。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溫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因此黃香的事跡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子路借米的故事。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以勇敢孝順聞名。子路借米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末期魯國。有一天。子路的父母親想吃米飯。但是家裡一點米都沒有。於是,子路想,要是能翻過幾座山,到親戚家借點米,母親不就能吃上好吃的米飯了?於是子路就翻過了幾座山,走了好幾十裡路,到了親戚家借回了一袋米。終於讓父母吃上了好吃的米飯。鄰居都誇他是個孝順的孩子。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人倫底蘊:孝悌為仁之本
    原文為:「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的這一論說和價值主張,奠定了古代人倫義理、社會管理和政治治理的思想根基。它既在於指明務本的價值意義,「本立而道生」;又旨在明確孝悌在為仁中的基本地位,「為仁之本」。
  • 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父母是人,寵物是動物,對父母之愛、之孝,與對寵物之愛、之養,是不可類比的。愛寵者未必孝,但是,喵更願意相信,對寵物好的人,是更願意付出愛心的人,這就已經足夠了。成為仁人君子,正是從一點一滴開始的。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若說:為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本建立了,道就產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
  • 一家《論語》|1.2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萬事從頭來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注釋】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為人,本章指的是做官的人,詳見附錄。【一家之言】在本章中第一次出現的「仁」,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涉及到的篇章很多,本章只做初步的講解,後文會根據不同的篇章做出相應的解釋。仁的概念不是孔子首創的,卻是經過孔子之手提煉升華以及推而廣之的。仁的造字含義是兩個及其以上的人,指的是群體中的人們相互的人際態度,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處在兩人及兩人以上的群體中時,以何種態度去同他人交際交往。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標準。悌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古代典籍中多寫作「弟」,如《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說文解字》中本來沒有收錄悌字,宋代徐鉉校訂時補充了402個字,將悌納入其中,解釋為「悌,善兄弟也。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位居「八德」之首,《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中說:「孝,禮之始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考核標準。
  • 孝悌是興起仁義道德教化的根本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集*(本文共1619 字,閱讀大約5 分鐘)「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在《四書蕅益解論語點睛補註》上也有一段註解,我們把這一段註解也學一學:他說「為仁,正是為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
  • 孔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孔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的話很好地揭示了人的本性,也提示了我們對後代人教育的根源所在,同時又為做人設置了道德標準。
  • 論語正本清源 學而 02章 孝悌與仁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一章首先要明白的是,這是有子說的。所以,孝悌著意於愛。這是其一。其二,有子之所以首先言孝悌,是因為符合儒家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邏輯推進。修身就是立己之道。立己之後則由己推人,立己達人。而最先開始者,莫過於家庭之成員,乃最容易接觸最常見之人。明白這兩大前提,解讀本段話就基本不會犯多大毛病。
  • 《論證——學而》二:為仁之本
    《論證——學而》二:為仁之本第二章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然後在孝道的基礎上去學習和實踐仁道,即指明了仁德的基本在於「孝」。這一章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裡的大意是: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但卻喜歡冒犯上級,這樣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樣的人是沒有的。
  • 孝悌仁義 愛之義理
    資料顯示,匯佳IB高中177名2010屆高中生有60%被全球排名前100的世界頂尖大學錄取,「做一個偉大的中國人」的匯佳校訓讓這些青年人「懷祖國心,做世界人」,不僅在知識上更多的在感情上有了歸屬,而這些在私立學校學習的高中生紮實的世界文學和中國文學基礎、獨特的文學鑑賞和評論水平,散發著IB學生探究式學習生活的獨特芬芳。在《論語》中,孔子主要講究仁、禮、君子和實踐。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 字裡行間丨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標準。悌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古代典籍中多寫作「弟」,如《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 談談論語中的孝悌之義!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學過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孝悌之義」。什麼是「孝」呢?這是一個會意字,老人在上,子女在下,表示兒孫攙扶老人或向老人磕頭行禮之意,《說文解字》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意思是好好侍奉父母老人,就是孝。怎樣才算是好好對待老人呢?孔子曾說過,孝敬父母最難的是「色難」,所謂「色難」就是時時刻刻給父母好臉色,是最難的孝敬,所以我們把「孝」也稱為「孝敬」或「孝順」。
  • 閒思論語之孝悌仁之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的話很有意思,先是說了君子的高在何處,所務者本,一家之本在家風,一地之本在風俗。君子所為,是可以引領一片區域的人心向善的。再補上一句,搞不清楚也沒關係,儒家的本,就是仁字,而仁的本,我想大概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做好了這點,自然也可以說是君子了。我個人覺得,這句話似乎不難做到。武無第二,文無第一。
  • 【經典賞析】《論語》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這裡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係,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係。
  • 《論語·學而篇第一》1.2: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原文】有子曰①:「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鮮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⑥!」
  • 善讀「論語」1.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學而篇第一」2【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如果魯國的為政者們能有孝悌之義,魯國也就不會陷入一系列政治亂局而走向衰落;如果東周的為政者們能有孝悌之義,周朝也就不會由春秋之世進入戰國時代,以致天下大亂,為暴秦所滅。是故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孔子曾對魯哀公時期的三桓首領季康子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 為仁由己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為仁由己,意思就是道德修養全在於自己,不靠任何別人。它有兩層含意:首先,道德修養完全取決於自己,不受外部條件的限制。你願意提高自己,努力追求,就可以達到高尚的境界;反之,你沒有提高自己的願望,不努力追求,就不能進步。孔子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