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注釋】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為人,本章指的是做官的人,詳見附錄。孝,是子道,是子輩對父輩的孝與順。弟,同悌,是弟道,是弟弟對兄長的敬與順。本,根基和開始,本章指的是源頭性的工作。
【白話文】有子說:那些做官的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尊長的,極少;不喜歡冒犯尊長卻喜歡發動暴亂的,沒有。君子一定要把最源頭的工作做好,源頭工作做好了良好的秩序就會產生。孝與悌,難道不是構建情感秩序的源頭工作嗎?
【一家之言】在本章中第一次出現的「仁」,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涉及到的篇章很多,本章只做初步的講解,後文會根據不同的篇章做出相應的解釋。仁的概念不是孔子首創的,卻是經過孔子之手提煉升華以及推而廣之的。仁的造字含義是兩個及其以上的人,指的是群體中的人們相互的人際態度,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處在兩人及兩人以上的群體中時,以何種態度去同他人交際交往。所以,孔子之前的仁,重點講如何構建人際秩序的問題。而孔子提倡的仁則是被孔子賦予了更複雜更豐富的人文內涵的「心德」。古代中國人認為,心是極重要的部位,是一切思想意識的本源,所以心在古代中國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含義。孔子主張的仁,就是心之德,它的視角有三重,即己、家和國。仁很難用一個現代漢語詞彙準確的翻譯出來,我們只能大體的將仁的範疇圈定在情感、良知、信仰、理想等層面,然後根據不同的語境加以對證,本章中所提到的仁指的就是人們的情感。孔子希望用仁建立起人們之間的心德秩序。心指的是人們的意識,心德指的是經過人文幹預的符合普世價值取向的人們的意識。孔門認為,情感是需要經營的,經營好的情感就會形成一種穩定的向上的軟框架,這就是情感秩序。有若在本章談論的恰好是情感秩序的構建過程,以及良性的情感秩序會有怎樣的作用。有若說,做官的孝敬自己的父兄,那麼他就會習慣性的對尊長充滿情感,就不會產生冒犯尊長的心思。連冒犯的言行都沒有的人,怎麼可能去造反呢?所以,當官的要做好孝與悌,這是為仁的開始。
最後,講一下本章的核心觀點,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在這裡的含義指的是開始。有若說,君子做一切工作,都要注意從最源頭的部分做起,把源頭性的問題找到了,解決了,才會有的放矢,才能對症下藥,那麼秩序才會伴隨著產生,做事情才會事半功倍。「因」的問題解決了,「果」也就不會成為問題。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很難找準病灶所在。在邦國或者說宗族家族這個層面,君子的源頭工作就是構建良好的情感秩序,讓居下位者對居上位者充滿情感,使庶民們愛他們的領袖,使族人家人愛他們的尊長。而構建良性情感秩序的源頭工作則是在官員或者管事者的家庭中培養孝與悌這兩種基本情感。所以,中國政府堅持在官員中間樹立良好的家風,可謂是找到了治國的源頭工作。官員的家風越好,那麼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情感就會越濃,他在執政的過程中就越會注重人民的感受,從而有意識的去推行有益於人民的政策,社會才會越來越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