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論語》|1.2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萬事從頭來

2020-12-16 孔門學社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注釋】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為人,本章指的是做官的人,詳見附錄。孝,是子道,是子輩對父輩的孝與順。弟,同悌,是弟道,是弟弟對兄長的敬與順。本,根基和開始,本章指的是源頭性的工作。

【白話文】有子說:那些做官的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尊長的,極少;不喜歡冒犯尊長卻喜歡發動暴亂的,沒有。君子一定要把最源頭的工作做好,源頭工作做好了良好的秩序就會產生。孝與悌,難道不是構建情感秩序的源頭工作嗎?

【一家之言】在本章中第一次出現的「仁」,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涉及到的篇章很多,本章只做初步的講解,後文會根據不同的篇章做出相應的解釋。仁的概念不是孔子首創的,卻是經過孔子之手提煉升華以及推而廣之的。仁的造字含義是兩個及其以上的人,指的是群體中的人們相互的人際態度,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處在兩人及兩人以上的群體中時,以何種態度去同他人交際交往。所以,孔子之前的仁,重點講如何構建人際秩序的問題。而孔子提倡的仁則是被孔子賦予了更複雜更豐富的人文內涵的「心德」。古代中國人認為,心是極重要的部位,是一切思想意識的本源,所以心在古代中國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含義。孔子主張的仁,就是心之德,它的視角有三重,即己、家和國。仁很難用一個現代漢語詞彙準確的翻譯出來,我們只能大體的將仁的範疇圈定在情感、良知、信仰、理想等層面,然後根據不同的語境加以對證,本章中所提到的仁指的就是人們的情感。孔子希望用仁建立起人們之間的心德秩序。心指的是人們的意識,心德指的是經過人文幹預的符合普世價值取向的人們的意識。孔門認為,情感是需要經營的,經營好的情感就會形成一種穩定的向上的軟框架,這就是情感秩序。有若在本章談論的恰好是情感秩序的構建過程,以及良性的情感秩序會有怎樣的作用。有若說,做官的孝敬自己的父兄,那麼他就會習慣性的對尊長充滿情感,就不會產生冒犯尊長的心思。連冒犯的言行都沒有的人,怎麼可能去造反呢?所以,當官的要做好孝與悌,這是為仁的開始。

最後,講一下本章的核心觀點,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在這裡的含義指的是開始。有若說,君子做一切工作,都要注意從最源頭的部分做起,把源頭性的問題找到了,解決了,才會有的放矢,才能對症下藥,那麼秩序才會伴隨著產生,做事情才會事半功倍。「因」的問題解決了,「果」也就不會成為問題。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很難找準病灶所在。在邦國或者說宗族家族這個層面,君子的源頭工作就是構建良好的情感秩序,讓居下位者對居上位者充滿情感,使庶民們愛他們的領袖,使族人家人愛他們的尊長。而構建良性情感秩序的源頭工作則是在官員或者管事者的家庭中培養孝與悌這兩種基本情感。所以,中國政府堅持在官員中間樹立良好的家風,可謂是找到了治國的源頭工作。官員的家風越好,那麼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情感就會越濃,他在執政的過程中就越會注重人民的感受,從而有意識的去推行有益於人民的政策,社會才會越來越穩定。

相關焦點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羊和鳥都有跪乳和反哺的孝心。作為人,更應該懂得理解和孝順他們。在孝敬父母方面,除了聽父母的教導,當他們年老的時候。還要去主動地承擔家裡的責任,表達我們的孝心。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情。今天,我們學習論語裡面的有個叫有子(孔子的弟子)的學生。他這樣說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
  • 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人倫底蘊:孝悌為仁之本
    這一觀點,道出了孝悌在中國古文化和政治教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精神價值。孝和悌,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實是一以貫之的思想體系,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道德哲理。《孝經》一書的出現,就是深刻而全面闡釋這一道德內核的思想經典著作。孝悌為仁之本的主張,來自《論語·學而》。
  • 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現實,而「孝悌」便是求「仁」的根本點出發,是為「本立」,進而能成為仁人君子。孝敬父母叫「孝」,敬愛兄長叫「弟」,即悌。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善讀「論語」1.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學而篇第一」2【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如果魯國的為政者們能有孝悌之義,魯國也就不會陷入一系列政治亂局而走向衰落;如果東周的為政者們能有孝悌之義,周朝也就不會由春秋之世進入戰國時代,以致天下大亂,為暴秦所滅。是故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孔子曾對魯哀公時期的三桓首領季康子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 論語正本清源 學而 02章 孝悌與仁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一章首先要明白的是,這是有子說的。關於有子,我這裡就不多說了,據說,《論語》就是有子編輯的收錄的,後人也認為有子是最接近孔子的儒學思想的,姑且信之。今人解讀論語,和解讀其它典籍一樣,多從文字訓詁考證入手,而不是從儒學之義理明之,故多有曲解。有子談孝悌。要明白兩個前提。孝是對父母長輩之愛,悌是對兄弟姐妹之愛。這兩種愛基本把家庭的全部成員都包括之。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標準。悌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古代典籍中多寫作「弟」,如《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說文解字》中本來沒有收錄悌字,宋代徐鉉校訂時補充了402個字,將悌納入其中,解釋為「悌,善兄弟也。
  • 《論語·學而篇第一》1.2: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原文】有子曰①:「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鮮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⑥!」
  • 孝悌是興起仁義道德教化的根本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集*(本文共1619 字,閱讀大約5 分鐘)「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在《四書蕅益解論語點睛補註》上也有一段註解,我們把這一段註解也學一學:他說「為仁,正是為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位居「八德」之首,《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中說:「孝,禮之始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考核標準。
  • 論語全文翻譯(完整)1--值得收藏
    《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原文】1?1 子曰①:「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慍⑧,不亦君子⑨乎?」【注釋】①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 閒思論語之孝悌仁之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愚見:這句話作為論語中的第二句話,有點道家的味道,同時也是論語中第一次提到仁。道家崇尚自然,而在我看來,這句話指出的便是人心在習慣性行為中會自然到達的狀態。一個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家庭環境和和美美,自然也不會想著去和上級對著幹,更不用說造反了。
  • 孝悌仁義 愛之義理
    張佳茗 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09IB(2)班私立教育本期我們選刊了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09IB高中生張佳茗同學古典文學「讀論語」在《論語》中,孔子主要講究仁、禮、君子和實踐。君子就是仁和禮的體現,而仁和禮需要在實踐中實現與完成。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此則論語可以看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以前我對孝的理解就是滿足父母的需求,而在《論語》中,孔子對於孝做出了更明確以及更深入的解釋。
  • 論語解讀——其為人也孝弟
    《論語》這部書,是孔子學術思想的寶典,也是他立身行教的具體表現。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行為深受這部書的影響。當代知名畫家江逸子先生,以其深厚的繪畫造詣,與對世道人心的關懷,作成《論語畫解》一書,現每日分享一篇,以期克已復禮,博施眾濟。
  • 孔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孔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的話很好地揭示了人的本性,也提示了我們對後代人教育的根源所在,同時又為做人設置了道德標準。
  •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一個懂得孝悌的人不會犯上,而去作亂,這樣的人是不會有的。」君子致力於學問的根本,根本確立了,學問之道就會相應的產生出來。「仁」是學問的根本,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這裡,鮑鵬山老師特意指出,犯上作亂固然不可以,但後者如果殘忍無道,當領導的不對,也絕對不允許犯上,那就是奴化教育,就會演變成「權力意志」,人們不會去服從真理,而是去服從權勢。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其為人也孝弟
    1.2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tì),而好犯上者,鮮(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③生。孝弟(tì)也者,其為仁④之本與(yú)!」【譯文】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
  • 談談論語中的孝悌之義!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學過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孝悌之義」。什麼是「孝」呢?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傳統美德。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
  • 我讀《論語》—《論語》的基本思想(之三)
    讀過《論語》就知道,孔子主要教人學如何「為人」,即做人之道。比如,在《論語●學而篇》中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認為,學生的主要學習內容,是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服從兄長,處事嚴謹,對朋友有誠信,而且能博愛大眾(這並非要求大家都要有耶穌的胸懷。
  • 字裡行間丨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標準。悌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古代典籍中多寫作「弟」,如《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