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孝悌之道是為人的根本,非止儒家,佛門亦重孝道!

2020-12-11 我心無礙即菩提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

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憨山.德清大師

什麼叫閉關?什麼叫守關?什麼叫關中?什麼叫關內?什麼又叫關外?

在我們古代的時候,一般把東潼關,西散關,南武關,北瀟關等四關之內稱之為關中或是關內,四關以外就是關外了。現在一般來說,以山海關為界限,山海關以裡稱之為關內,山海關以外即是關外。此外還有關東關西一說,關東主要指的是東三省和內蒙古一部分地區,而關西則指古函谷關以西一代的地區。古來素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的說法。大約就是現在陝甘一帶地區。

曾幾何時「出了山海關,有事找本山」的段子在老百姓口裡流傳不衰。但憨山大師所說的這個「關」指的又是什麼呢?或許有人會說,閉關是佛道修行的一種方法。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和外界接觸。你說的那是坐「禁閉」。

我們形式上的閉關是要找個清淨所在,好好的去靜心清修一段時間的。有的修行人還要給自己定下個目標,比如刻期取證之類,比如親見彌陀之類。但現在修學閉關法的人,或是真正如理如法的修學閉關法的人不多了。

還有的地方把閉關的儀式搞得特別隆重,幾千人去送閉關,三個月後,又有幾千人去迎出關。所以這各中味道就不好說了。不過,反正每年「」小靜修」一下的確是有利益的。

我們在紅塵中待的太久了,找個安靜的地方,或是山洞,住上它三兩個月,念念經,想想事。或者捋一捋出去以後怎麼為社會做貢獻,怎麼更好的管理公司團隊 ;怎麼更好的為祖國人民服務。這都是好事。或者一個人靜思怎麼出去賺錢生活,怎麼修理冤家對頭……都可以的,但這些都和修行沒有關係。

人的心念是有善有惡的。你讓他一個人待在一間房子裡,只想善念不思惡意,那他得多大的修為啊!記住,煩惱永不離我們左右,所以有的人能夠暫伏煩惱的話,我們都應該去讚嘆的!完全沒有煩惱?!那最低都得是阿羅漢的成就。我們如果天天掛嘴上,就是「妄語誑眾生」了。

所謂「不破初關不住山,不破重關不閉關」。也有一種說法是「不破本參不入山」,意思大致差不多。禪宗破本參就是破的初關。如果連初關都沒有過,那就沒有住山的「本錢」。這個住山不是指我們在山上住,要是那樣的話,我們那些山民鄉親們豈不都是破了本參的善知識了嗎?所以修學閉關法本身的要求就很高。

如果沒有「住山」的本錢,然後就身在關中心在外,如同鎖在籠子裡的「困獸」一般煩亂。那就是胡鬧。憨山大師此處講的客氣,叫做「千年不出也徒然」。如真能千年不出,那也實屬難得。真修道家的也沒有幾個千年道行的出現,是怕半年不到,或許就「瘋了」。所以憨山大師此處講的「關」就是我們的「心」。閉關修煉其實還是在修心。

淨土宗的印光大師就閉關。他在關房內以閱《大藏經》為主,無事時以念佛為業。當然,他也處理一些事情,給居士們寫寫信,解疑釋惑。不然那《印光大師文鈔》從哪來的?但這個已經就很了不起了。因為他還是斬斷了非常多的塵緣,一心安住三十年。這種堅毅和精進才是我們向印光大師學的地方。至於什麼大勢至菩薩轉世一說,就當個故事聽聽就好了。不然就不只是對印光大師不敬,更是對大勢至菩薩的褻瀆。

我們每個眾生都可以是大勢至菩薩,但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成為大勢至菩薩。

古人云:「踏破千山拜古佛,莫如回家孝父母」。我們在人間好好孝順父母,在社會好好做人,出世間好好修行,這樣就很好了。不要搞迷彩!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孔子有個學生叫有若。但能被稱為「有子」說明他在孔夫子的學生裡,學習成績是非常好的!因為「子」是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有德行,有智慧,甚至有謀略的人的尊稱。不是是個人就可以被稱為「子」。即使稱為「」子」了,絕大多時候也是被稱為「兒子」,我們可能連做「孫子」的資格都沒有!不是可能沒有,就壓根沒有!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真正能被稱為「孫子」的連三個都沒有。但裝「孫子」的人卻猶如過江之鯽啊!

有子說,我們做人如果能夠踐行孝悌之道,那麼我們就很少會有冒犯上位尊者的行為發生。「鮮矣」,很稀罕,很少有。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入則孝順父母,出則待人親如兄弟,又怎麼會不尊重相對我們來說,那些上位的領導上級以及一切當權者們呢?我們能夠恪守孝悌之道,又怎麼會不尊重那些年高德紹的長者前輩們呢?

儒家的學問就是教導我們做人的學問。在社會上工作也好,打拼也罷,真的應該好好學學儒家的思想學問。我們到了單位尊敬領導,團結同事;我們回到家裡,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這樣的人就是一位難得的有修養的人。可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只是「為人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真正「鮮矣」的恰恰是「為人孝悌」之人吶!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連冒犯他人都不會去幹的人,他又怎麼會去「作亂」呢?

這個「犯上」和「作亂」是有程度差別的。犯上的人他還未必作亂,有的時候,是那個人他天生犯糊塗,自己性情不太好,說話做事沒有個總譜,言語之時,難免犯上,但「作亂」他還不至於。但是那個「作亂」的人,他一定「犯上」。他都敢破壞安定團結了,他都敢自己拉杆子幹了,他還有什麼不敢做的呢?犯上那是捎帶角的是啊!所以我們有從事管理工作的朋友,學了《論語》以後,聽聞了有若這句話,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還是有一些作用的。所謂「半部論語安天下」,它也不會憑空這麼說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 其為人之本與?君子修身,應以務本為要。什麼是我們君子的「本」呢?那就是離我們最近的「孝悌」。我們以「孝悌」為本,用孝悌之本來修身,我們就會通達孝悌之道,進而可用「孝悌之道」兼濟天下,以孝治國,用孝道和仁義來教化萬民。這是儒家的一個很偉大很崇高的理想!

佛門也倡導孝!於一切眾生心懷慈悲,何況自己的父母呢?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三一

相關焦點

  • 孝悌是興起仁義道德教化的根本
    所以這個「仁」就是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能夠這樣去對待他人,把他人和我視為一體的,沒有了我和他人的區別,這才是真正的「為仁」,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儒家稱為「聖賢人』。「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悌,不孝悌,由於甘心為禽獸」。孝悌是教育的根本,人跟禽獸之所以不同,就是人要接受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墮落得和禽獸沒有區別了。
  • 善讀「論語」1.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譯文】有子說:「為人孝悌,卻好欺凌長上,是很鮮見的;不好欺凌長上,卻好禍亂社會,是不會有的。君子行道應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方能求仁得仁。孝悌就是為仁的根本啊!」如果魯國的為政者們能有孝悌之義,魯國也就不會陷入一系列政治亂局而走向衰落;如果東周的為政者們能有孝悌之義,周朝也就不會由春秋之世進入戰國時代,以致天下大亂,為暴秦所滅。是故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孔子曾對魯哀公時期的三桓首領季康子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標準。悌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古代典籍中多寫作「弟」,如《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說文解字》中本來沒有收錄悌字,宋代徐鉉校訂時補充了402個字,將悌納入其中,解釋為「悌,善兄弟也。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位居「八德」之首,《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中說:「孝,禮之始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考核標準。
  • 苟東鋒: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10]其三,認為孔子只是「罕言」「性與天道」,並非不言,亦非處處言及。這是一些理學家立足儒家文本和本意所得出的結論。比如張載認為:「子貢謂夫子所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既雲夫子之言,則是固常語之矣。聖門學者,以仁為己任,不以苟知為得,必以了悟為聞,因有是說。」
  • 苟東鋒 | 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其三,認為孔子只是「罕言」「性與天道」,並非不言,亦非處處言及。這是一些理學家立足儒家文本和本意所得出的結論。比如張載認為:「子貢謂夫子所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既雲夫子之言,則是固常語之矣。聖門學者,以仁為己任,不以苟知為得,必以了悟為聞,因有是說。」
  • 悅讀|最好的待人之道,是你的本心
    最好的待人之道,是你的本心《論語》中有一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致力於抓住做人的根本,根本建立了,自然就能把握為人處世的道理。正如建房子,地基打紮實了,才能建起高樓。那什麼是做人的根本呢?回望東西方各宗派的學說,孔孟以仁為本,大乘佛法以慈悲為懷,基督教、天主教強調博愛……等等,都是以人的思想為出發點,讓人類過上幸福的生活。中國儒家文化以仁為本,孔夫子說,仁愛的根本在於孝道。當我們心懷孝道,關愛、幫助他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變得和諧融洽,社會也會越來越美好。
  • 儒家講拿得起、道家講看得開、佛家講放得下
    孔聖人雕像將「儒」這個字拆開,左「人」右「需」,意思是人之所需、所求,所以儒家講「拿得起」。儒家一手是拿起儒學教化萬民、啟民智之職責;一手是儒教擔起上報君王,下安社稷的信仰。二、道家「看得開」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學問如此,為人處世亦是如此。,《誡子書》全文很短,算是孔明的一封家書,書中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寧靜」、「淡泊」是道家的「無為」,「致遠」、「明志」則體現儒家的有為。三、佛家「放得下」
  • 學術 | 苟東鋒: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10]其三,認為孔子只是「罕言」「性與天道」,並非不言,亦非處處言及。這是一些理學家立足儒家文本和本意所得出的結論。比如張載認為:「子貢謂夫子所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既雲夫子之言,則是固常語之矣。聖門學者,以仁為己任,不以苟知為得,必以了悟為聞,因有是說。」
  • 儒家倫理學是一種情感主義的美德倫理學
    儒家倫理學究竟屬於哪種研究進路的規範倫理學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本文試圖說明:第一,儒家倫理學不是後果主義的倫理學;第二,儒家倫理學不是康德主義意義上的義務論;第三,儒家倫理學是一種美德倫理學;第四,儒家倫理學是一種不同於亞里斯多德主義的情感主義美德倫理學。儒家倫理學的非後果主義特徵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義以為上」。
  • 【慈濟論壇】靜思堂舉行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佛教全球化...
    由臺灣中華佛教青年會理事長明毓法師主持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6年10月2日上午,綜合座談一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淑世理想>,由臺灣中華佛教青年會理事長明毓法師主持,參加與談的有,服膺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之志節,帶領全球慈濟人,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予樂拔苦,締造清新潔淨之慈濟世界。
  • 儒家為學的出發點究竟是什麼,這篇文章講清楚了
    人非學不足以成人,孔子提倡「學為成人」,為學之道就是《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出發點和基礎。(《論語·學而》)這裡孔子講了為學的次第和重心,實踐孝、悌、謹、信、泛愛眾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餘力了再去研究學問。即首先學做人,處理好各種人倫關係,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學習書本上的文化知識。為學要先立本,本即做人。由孝悌而謹信而愛眾而學文,是一種順承關係。
  • 儒、道、佛對謀略的作用和反作用
    有一個儒、道、釋三家鬥智的故事,論爭的中心是關於人生的命運問題。儒家弟子首先出場,他抬出至聖先師孔老先生的話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命運之神主宰著人們窮通壽天」。站在一旁靜聽論爭的佛門弟子眼看是開腔的時候了,他說:「你們兩家彼此都有一定道理,不過,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我們釋家的人生觀最說明問題,儒、道兩家同意人生拼搏的主張我們同樣具備,我們信奉的是因果報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命運靠自已創造,一切都掌握在你的手中,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今世未報來世可報,業報輪這個故事中,三家對命運這同一命題的思維及結論有所不同,儒家認天,道家認人,佛家認地。
  • 論語正本清源 學而 02章 孝悌與仁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一章首先要明白的是,這是有子說的。所以,孝悌著意於愛。這是其一。其二,有子之所以首先言孝悌,是因為符合儒家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邏輯推進。修身就是立己之道。立己之後則由己推人,立己達人。而最先開始者,莫過於家庭之成員,乃最容易接觸最常見之人。明白這兩大前提,解讀本段話就基本不會犯多大毛病。
  • 中道非上古之道,要全面了解道的多樣性!
    中道非上古之道,要全面了解道的多樣性!不論佛教道教很多人都執著了中道,執著中道這是一種執著,中道只是道的體現方式之一,它並不是道的全部。若幻想用中道,用和諧,解決一切矛盾,那只能是學佛學道學成極端的傻子才會去這樣認為。社會太複雜,人性太複雜,所以多道並舉,左道(道德祥和和諧之道),右道(用兵之道,生活中難免用到的戰術),中道(磨合之道)。這也是上中下三道,左道乃配古之道,中道乃配中庸磨合之道,下道乃配用兵之道,實在迫不得已了再使用戰術。
  • 光明日報哲學版:中國哲學之道
    他將無為與有為相兼,在《崇有論》的開章說:「夫總混群體,宗極之道也。」總括萬有世界的最根本、最普遍的道是有,有是世界的本原,無不能生有,始生者,自生也,是有自生萬物,這便是宗極之道。漢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初期依附於中國道術而為佛道。在印度佛教原典中道概念罕見,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教既論爭,又融合,中國僧人的佛學著作中很多運用了道概念,這是佛教中國化的表現。
  • 東方新聊齋——佛教提倡,儒家拜祭的道教之神:文昌帝君
    那麼為什麼佛教怎麼會推崇文昌帝君呢?在《文昌帝君陰騭文》說到:「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鷙,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這篇文章是教化人們的善書,在開頭就包含了佛、儒、道精神的內涵。
  • 道之道,非常道,孔子所體現的「仁」與「道」
    道家和儒家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們影響著歷代人們的思想、社會、哲學。《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思想智慧。孔子作為老子的學生,其思想深受老子的影響,《論語》中有關「仁」的思想是道家智慧的深刻體現。
  • 中和之道與當代溫和主義
    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受孔子和儒學的影響,中和之道成為主流的核心的意識,左右中華思想發展的方向和中華文化的生態。構成中華思想文化核心的儒、佛、道三家哲學,都是崇尚中道的哲學,而形態各有不同。儒家講仁禮中和之道,始終高舉仁愛、禮義的大旗,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奮鬥目標。
  • 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人倫底蘊:孝悌為仁之本
    原文為:「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的這一論說和價值主張,奠定了古代人倫義理、社會管理和政治治理的思想根基。它既在於指明務本的價值意義,「本立而道生」;又旨在明確孝悌在為仁中的基本地位,「為仁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