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非上古之道,要全面了解道的多樣性!
不論佛教道教很多人都執著了中道,執著中道這是一種執著,中道只是道的體現方式之一,它並不是道的全部。
所以不論老子和釋迦牟尼都不是只講中道一道,而全部都是以道為核心,採取多種體現形式,把道用多種形式體現出來,以便大家便於在生活中靈活智慧的應用。
譬如老子下了三種誘餌(三種誘餌指三種道的體現形式),釋迦牟尼也下了三種誘餌,來引導啟示修道者,老子引導大家用左道之道德來與人和諧祥和,來用道德與人交往。又引導大家用右道(用兵之道)來應付矛盾和不和諧。還引導大家用中道承上啟下,來化解矛盾。
老子和釋迦牟尼都是得道者,都不提倡把道以絕對的中道的形式體現出來。在楞嚴經上金剛藏菩薩在釋迦牟尼的加持下,站起來說,如果魔傷害善良的人,他就會用金剛杵敲碎魔的頭顱,可見釋迦牟尼並沒有極端的否定護法降妖除魔這種用兵之道。老子更是多次提到用兵之道,老子說正人君子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是可以採取必要的戰術。與邪魔外道不和諧,降妖除魔本身也是護法和正義的行為,所以與邪惡不和諧,也是道的體現形式之一。但是不能以仇恨心理來對待邪惡,要把邪惡者當成教育對象,懲罰邪惡者也是為了教育他們變得善良。
真正的得道者,都會和老子以及釋迦牟尼一樣,不會執著慈悲,不會執著和諧,而是胸懷天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至善至純,善惡獎懲有序。真正的得道者都會是左手慈悲度化眾生,右手金剛霹靂手段降妖伏魔。豈能執著幻想用和諧能夠度化一切邪魔外道呢?若幻想用中道,用和諧,解決一切矛盾,那只能是學佛學道學成極端的傻子才會去這樣認為。社會太複雜,人性太複雜,所以多道並舉,左道(道德祥和和諧之道),右道(用兵之道,生活中難免用到的戰術),中道(磨合之道)。這也是上中下三道,左道乃配古之道,中道乃配中庸磨合之道,下道乃配用兵之道,實在迫不得已了再使用戰術。真正的得道者,都有這三種智慧,不但有一切智慧,而且最主要是還了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這是高於智慧的。真理(勝義諦)都是絕對的,世俗諦都是相對的。老子說道是常的,是不生不滅的,是只有利益沒有危害的,這就是絕對的。而中道和用兵之道一樣同樣只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它們並不是真理。因此不論是老子和釋迦牟尼每當提到真理或接近真理的時候,都是說出了絕對的言論,而當說世俗諦的時候,他們才會講一些相對的言論。
老子說君子貴左,君子執左契(左道),老子又說執古之道。因此可以看出老子並不是說讓大家僅守中道原則。古之道是道之全體之性,而中道只是道的局部,它已經失去了道的全貌。道是母親,而中道只是道的孩子,中道已經不是古之道了,中道只是用來生存的智慧,它是一種磨合的智慧,它屬於後天處理矛盾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智慧,重點的核心是它僅是一種智慧。而古之道首先它是真理,它是高於智慧的宇宙人生的真理,然後證悟了古之道,然後就能夠證得根本智慧,重點的核心是它首先是高於智慧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其次它才因為被證悟,所以才會被轉化為智慧。
不論佛教還是道教,幾乎都沒有正確的理解老子和釋迦牟尼,而是極端片面的執著了他們的某些言論,這樣不論是道教還是佛教都形成了以偏概全的局面,這樣就很難全面的去領悟佛法和道德經了。
所以左右中三者皆各有道,真得道者不執著於中,亦不執著於左右,而是做到是曲是直靈活選擇,這才是一個得道者本應該有的大智慧。不執著於左契,不執著於右,不執著於中道。心中懷著道德慈悲,靈活選擇,這才是最高級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