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非上古之道,要全面了解道的多樣性!

2020-12-27 醉臥白雲間

中道非上古之道,要全面了解道的多樣性!

不論佛教道教很多人都執著了中道,執著中道這是一種執著,中道只是道的體現方式之一,它並不是道的全部。

所以不論老子和釋迦牟尼都不是只講中道一道,而全部都是以道為核心,採取多種體現形式,把道用多種形式體現出來,以便大家便於在生活中靈活智慧的應用。

譬如老子下了三種誘餌(三種誘餌指三種道的體現形式),釋迦牟尼也下了三種誘餌,來引導啟示修道者,老子引導大家用左道之道德來與人和諧祥和,來用道德與人交往。又引導大家用右道(用兵之道)來應付矛盾和不和諧。還引導大家用中道承上啟下,來化解矛盾。

老子和釋迦牟尼都是得道者,都不提倡把道以絕對的中道的形式體現出來。在楞嚴經上金剛藏菩薩在釋迦牟尼的加持下,站起來說,如果魔傷害善良的人,他就會用金剛杵敲碎魔的頭顱,可見釋迦牟尼並沒有極端的否定護法降妖除魔這種用兵之道。老子更是多次提到用兵之道,老子說正人君子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是可以採取必要的戰術。與邪魔外道不和諧,降妖除魔本身也是護法和正義的行為,所以與邪惡不和諧,也是道的體現形式之一。但是不能以仇恨心理來對待邪惡,要把邪惡者當成教育對象,懲罰邪惡者也是為了教育他們變得善良。

真正的得道者,都會和老子以及釋迦牟尼一樣,不會執著慈悲,不會執著和諧,而是胸懷天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至善至純,善惡獎懲有序。真正的得道者都會是左手慈悲度化眾生,右手金剛霹靂手段降妖伏魔。豈能執著幻想用和諧能夠度化一切邪魔外道呢?若幻想用中道,用和諧,解決一切矛盾,那只能是學佛學道學成極端的傻子才會去這樣認為。社會太複雜,人性太複雜,所以多道並舉,左道(道德祥和和諧之道),右道(用兵之道,生活中難免用到的戰術),中道(磨合之道)。這也是上中下三道,左道乃配古之道,中道乃配中庸磨合之道,下道乃配用兵之道,實在迫不得已了再使用戰術。真正的得道者,都有這三種智慧,不但有一切智慧,而且最主要是還了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這是高於智慧的。真理(勝義諦)都是絕對的,世俗諦都是相對的。老子說道是常的,是不生不滅的,是只有利益沒有危害的,這就是絕對的。而中道和用兵之道一樣同樣只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它們並不是真理。因此不論是老子和釋迦牟尼每當提到真理或接近真理的時候,都是說出了絕對的言論,而當說世俗諦的時候,他們才會講一些相對的言論。

老子說君子貴左,君子執左契(左道),老子又說執古之道。因此可以看出老子並不是說讓大家僅守中道原則。古之道是道之全體之性,而中道只是道的局部,它已經失去了道的全貌。道是母親,而中道只是道的孩子,中道已經不是古之道了,中道只是用來生存的智慧,它是一種磨合的智慧,它屬於後天處理矛盾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智慧,重點的核心是它僅是一種智慧。而古之道首先它是真理,它是高於智慧的宇宙人生的真理,然後證悟了古之道,然後就能夠證得根本智慧,重點的核心是它首先是高於智慧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其次它才因為被證悟,所以才會被轉化為智慧。

不論佛教還是道教,幾乎都沒有正確的理解老子和釋迦牟尼,而是極端片面的執著了他們的某些言論,這樣不論是道教還是佛教都形成了以偏概全的局面,這樣就很難全面的去領悟佛法和道德經了。

所以左右中三者皆各有道,真得道者不執著於中,亦不執著於左右,而是做到是曲是直靈活選擇,這才是一個得道者本應該有的大智慧。不執著於左契,不執著於右,不執著於中道。心中懷著道德慈悲,靈活選擇,這才是最高級的辯證法。

相關焦點

  • 中和之道與當代溫和主義
    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受孔子和儒學的影響,中和之道成為主流的核心的意識,左右中華思想發展的方向和中華文化的生態。構成中華思想文化核心的儒、佛、道三家哲學,都是崇尚中道的哲學,而形態各有不同。儒家講仁禮中和之道,始終高舉仁愛、禮義的大旗,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奮鬥目標。
  • 中庸 新譯 中和之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地間一切的存在(事物)都是自動化運作,這是其本性使然(性命),順應事物的本性就是秉道而行,修習秉道而行就是教化眾生(活的教導:身教大於言教)。【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天地自動化運作,代表著道也自動化運作,其中(性命)並沒有人格化的神左右其行動和顯化(命運:人的自我定義),但人居其一大(萬靈之首:生命形式的最高體現),卻有獨一無二的自我選擇(自由意志),這個左右我們命運的內在神性,才是真正的本我。
  • 「豐玄子」:自然商業之探尋中道之能量,讓生命放射出光芒
    與人相處不即不離,既要保持聯繫,又要保持中立,已經具備某種天人合一的生命狀態,恭敬自然遵守天道而行之。生命的姿態呈現出謙卑柔和,剛柔並濟,張弛有度。中正已是真正到達內聖外王的生命境界,即是了悟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 伊斯蘭教中道思想國際研討會發表《倡導中道思想,反對極端主義...
    當前,極少數別有用心之人不考慮經文真實含義,不考量經文降示背景,肆意篡改「吉哈德」、「遷徙」等伊斯蘭教思想,散布遠離非穆斯林謬論,妄斷穆斯林兄弟悖信,把伊斯蘭教信仰真主與服從執政者的思想主張割裂開來,把信仰與寬容割裂開來,製造穆斯林與政府的對立,離間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團結,危害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危害國家安全與人民安寧。
  •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孔曰:「畫,止也。力不足者,當中道而廢。今女自止耳,非力極也。」謂之畫者,如畫地以自限也。胡氏曰:「夫子稱顏回不改其樂,冉求聞之,故有是言。然使求說夫子之道,誠如口之說芻豢,則必將盡力以求之,何患力之不足哉?畫而不進,則日退而已矣,此冉求之所以局於藝也。」劉氏正義:說文「畫,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引申之,凡有所界限而不能前進者亦為畫,故此注訓止。法言學行篇:「是故惡夫畫者。」李軌注同。
  • 光子:和平智慧教育遊學之旅開啟中道文明新天地
    成果一:馮成平先生引領中道智慧團隊教育內容和形式得到了國際教育學者們的認可和讚賞。 馮先生被正式任命為IAEWP和平大使,投身到「致力於實現聯合國和平教育、環境保護、人權和減少軍備的目標」的和平事業中去,讓中道智慧為和平事業鑄魂開啟了有效途徑。  成果二:「戰爭是沒有贏家的」的論斷成為共識,要實現全社會文明進步,只有走中道全球和略之路,才能實現永久的和平。
  • 中道而止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中道而止,走到半路就放棄了前進。比喻事情還沒做完就停止了。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師》:「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近義詞有:中道而廢、中途而廢、半途而廢,中道而止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處事。 中道而止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中道而止(zhōng dào ér zhǐ) 成語釋義:走到半路就放棄了前進。
  • 佛故事十一,孔子說中庸,佛陀說中道,思維方式不謀而合
    又接著解釋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孔子用反面的智者、愚者、賢者和不肖者來界定中庸的邊際,排除過智、過愚、過賢、過不肖這些極端,提倡人人皆可以學得做人的道理,然後做謙謙君子,做中庸之人。為什麼呢?
  • 道之道,非常道,孔子所體現的「仁」與「道」
    其說取《禮記·經解》中「上下相親謂之仁」之義,鄭玄《禮記·中庸》註:「仁,人也,讀如相人耦之人」。阮元謂:「人耦者,猶言爾我親愛之詞也」。後來,從兩個人之間的親近友愛推而廣之,泛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近、幫助與同情,成為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道」是老子思想理論體系的基礎,是一個本源性最高的哲學範疇。
  • 「道德妙要」恆道第一: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原文】據長沙馬王堆漢帛本,《道經》第一章第一句原文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大美自然,道隱其間【譯文】「道」,是可以言說的,但我這裡要說的「道」,不是人們通常所指的「道路」,而是「永恆之道」。【句式】並列句,包括兩個分句(轉折關係),共用一個主語。
  • 「中道高考精英獎」二十周年慶典暨中道高考精英獎頒獎活動
    助教興國中道夢愛人者,人恆愛之。2020年8月28日,第二十屆中道高考精英獎在邯鄲市一中中道報告廳如期舉行!「中道高考精英獎」自 2001起二十年內,由中道公司董事長王孟堂提議並捐資200萬元設立至今,二十年來,已經為近80多名高考優秀學生及貧困學生頒發獎金150餘萬元。目前,畢業的精英獎獲獎學生多數已走上重要工作崗位,有的還在讀研深造。
  • 《了不起的修仙模擬器》上古之獸怎麼樣 上古之獸介紹
    導 讀 今日《了不起的修仙模擬器》更新年度大版本「上古之獸」。
  • 「和諧中道」之珍貴
    早在儒家文明之前的《周易》,就提出了「中道」的思想,一般認為,「和諧」概念由「中道」衍生而來。「和諧中道」不是消極的妥協,也不是被動的中間道路,而是尋求積極的對立平衡,有原則地求大同、存小異。在過去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這種精神也得到了體現,從而使國家能夠在一個比較穩定有序的政治環境中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  現在要建設「和諧社會」,我們可以從西方市民文化中汲取有益的養料。
  • 佛陀所說的法,其實非真非假,是中道
    在這裡佛陀說,他往昔修忍辱,作忍辱仙人,就作了五百世,所以大家要理解修行成佛的艱難。作為資糧位的凡夫,我們要修忍辱,見道之後的第三地菩薩主要的修行功夫,就是安住於空性修忍辱波羅蜜,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重要法門。為什麼要修忍辱?對我們凡夫而言,修忍辱就是為了破我執,而能修忍辱,不生嗔恨,也就在於無我。
  • 阿含經裡的「中道」思想,包含這2種類型,是通觀全體的智慧!
    其實,印度佛教的發展始終都是以阿含經為根本,不論是中觀或唯識,都必須在佛陀金口之下的阿含經裡,去闡發佛陀之教的義理。正如印順法師所說的,龍樹這一系的中觀思想,乃是阿含經的通論, 中觀哲學正是要把阿含經的深意給發掘出來。
  • 莊子的道無所不在
    莊子緊接「道在屎溺」繼續說,你這麼問本身就沒觸及道的本質,你總是在某一方面、某一具體事物上面尋找道,這樣其實你找的「道」局限在了你提問的問題上面,並不是真的道。結合《北遊篇》開頭講的,這個「道」啊說不得,尤其是知「道」的人,更說不得,這也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 古之成大事者,道儒法兵並行不悖
    在上古時期,天人兩道相通,天人相合而為一。後來,聖人開天立人,天人兩分,逐漸演變成天人兩道相離的局面。失而不能復,離而不能合,以至於後來以道家為代表的天道思想,和儒家為代表的人道思想,互相爭執了幾千年。 老子說儒家思想是盜誇,而不是真正的道。老子還主張,要棄智絕聖,才能復天道自然之教。這裡講的絕聖棄智,就是指絕棄儒家的人道思想。
  • 大學之道
    一句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於至善」,講的是「什麼是大學之道」,另一句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得是如何才能做到「大學之道」。   在此,我們討論下「格物致知」這個概念。知,是知識的意思;致,是獲得的意思;格,是研究的意思;物,是客觀世界。也就是說通過研究客觀世界,獲得知識。  由此,產生一個問題。
  • 中外伊斯蘭教知名人士共話中道思想抵制極端主義
    伊斯蘭教教義的真正精髓,同激進主義活動,甚至同以宗教教義為掩飾的恐怖組織,並沒有任何共同之處。「中道」――這便是先知穆罕默德所展示出的對宗教的理解之道。  吉爾吉斯斯坦大穆夫提謝赫・託克託穆耶夫・馬克薩別克認為,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民眾必須堅持平和與溫和,發掘伊斯蘭教的人道主義資源,堅持中道思想,不讓他人痛苦,不能作惡,穆斯林需要和其他宗教進行對話與交流,在生活的各個角落裡都要保持均衡。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副院長從恩霖阿訇認為,穆斯林走「中道」不偏激是真主的「囑咐」,是穆斯林敬畏的表現。
  • 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常以愚之
    大家好: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先來看一下文本,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