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妙要」恆道第一: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2021-01-11 泰和道安

【原文】據長沙馬王堆漢帛本,《道經》第一章第一句原文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大美自然,道隱其間

【譯文】「道」,是可以言說的,但我這裡要說的「道」,不是人們通常所指的「道路」,而是「永恆之道」。

【句式】並列句,包括兩個分句(轉折關係),共用一個主語。第一個分句「道,可道也」,主語是「道」,謂語是「可道也」;第二個分句「道,非恆道也」,主語是「道」,謂語是「非恆道也」。

【釋義】理解這句話的關鍵,是要準確把握三個「道」字。第一個「道」,是普通名詞,指的是「道」這個字本身;第二個「道」,是動詞,意思是「言說」,即利用人類語言的概念體系和邏輯體系來明確表達;第三個「道」字,是哲學名詞,與「恆」結合在一起,表示「永恆之道」或者說「大道」,也就是自然的本原及其規律。

【評析】人們通常說起「道」這個字,通常是指「道路」或「途徑」,而我在這裡要說的「道」,是「永恆之道」或者說「大道」,也就是自然的本原及其規律,這就引出了《老子》(又稱《道德經》)中最根本的概念之一,那就是「道」。

「道」與「德」,是先秦道家學派的根本概念。其中,「道」指的是自然的本原及其規律,包括作為客觀實在的「道體」和作為道體之規律的「道法」,也就是「體」和「用」;而「德」,則是指道體聚散的動力機制及其表現,包括存在之德(客觀實存)、化物之德(聚合為萬物)、賦生之德(賦予生命力以對抗自然力)、生養之德(親養子女)、溥惠之德(王者普澤天下萬民)、度化之德(超越社會而回歸自然),前三者屬於自然之德(人類之外),後三者則歸入社會之德(人類之間)。

從根本上掌握了「道」和「德」這兩個概念,才有了把握《道德經》根本思想的可能。因為《道德經》包括上下兩卷,即《德經》和《道經》,前者是王者之道,講的是社會,也就是王者如何統御民心;後者是自然之道,講的是自然,也就是大道如何統御萬物。

【詩文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版權屬於:北京泰和道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Beijing Tyho)】

相關焦點

  • 恆道釋義,恆道亦可道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其《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東方哲學》中給予中國哲學的道以極高評價:「道就是道路、方向、事物的進程、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和基礎。」中國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在其被譽為「千古萬古至奇之作」的《天問》中也提出了「遂古之初,誰傳道之?」的終極之問。
  • 道德經的哲學‖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2、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第一個「道」,是本義的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第二個「道」,綜合了金文含義,有走到目的地、和牽引、帶領他人走到目的地(為他人走到目的地做嚮導)兩重含義。所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意思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能夠讓人走到目的地,能夠牽引、帶領他人走到目的地(為他人走到目的地做嚮導),但這樣的道,並不是恆久不變的道。
  • 《道德經》第一章 解讀老子
    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筆者按:我們知道,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其《道德經》第一章就提出「道」。
  •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
  • 《道德經》第一章,如何解讀和領悟「道」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說,「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一章的意思是,「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但是「道」不是恆久不變的;「名」是可以用文辭來表述的,但是「名」也不是恆久不變的。「無」是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 《道德經》解讀(第一篇):道 可 道 , 非常 道
    《道德經》第一篇原文:道 可 道 , 非常 道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之 始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 何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是老子《道德經》的開篇之言。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
  • 笑談《道德經》,《道經》卷四和光同塵
    第4章 和光同塵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一章,從《道德經》來說是極普通的一篇,之所以拿出來說,是因為對顯性世界實在太重要了。(這段古文字我實在懶得去打字解釋,就開始正文吧。)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段《天道》的臺詞,大家都不會陌生。而「和光同塵」這4個字,其實是所有宗教的終極奧義。挫銳,解粉,和光,同塵。
  •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全解析(建議收藏)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中的恆與《易經》恆卦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與通行本略有不同,一個為'恆',一個為'常','常'一般解釋為永恆不變,就不夠準確。朱謙之說:…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若不可變,不可易,則安有所謂常者?老子的道是變動不居的,說永恆準確,不能說不變。所以程頤說: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
  • 《德道經·道篇第十三》前二段詳解,存在一種特殊關係
    眾所周知,在《道德經》中第一章為: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從帛書本)在《德道經》「十五篇」中,此章屬於《道篇第十三》開篇,具有總攬《道經》的作用。此段文句存在民間系統版本與文人系統版本的斷句之爭。上文屬於文人系統版本的斷句,是符合文言語法邏輯的。民間系統版本作:「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
  • 何為道?道在哪裡?道法自然的含義是什麼?(附視頻)
    關於什麼是「道」,在《道德經》的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還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老子的解釋到底把「道」的概念說清楚了沒有呢?
  • 《道德經》:道教為何被稱為「玄門」,「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句話中的玄之又玄是指微妙無形,十分奧妙的意思,若能做到玄之又玄,就可以進入眾妙之門,這眾妙之門,無疑就是「玄門」。這種玄門不是人崇尚的豪門,也不是人推崇的侯門,更不是象徵權力的宮門,而是一種天之門、道之門,一種自然之門,非豪門、權門可比。「玄門」給人樹立起一種標準與規律,人可以遵循或效法,從而去追求人生的圓滿。
  • 老子為什麼會用「道」字,表示他思想境界中「道」的內涵?
    不管是王弼版的《道德經》,還是更早的《帛書老子》,都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斷成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再加之王弼版《道德經》把所有的「無為」改成「無為」,「弗」改成「不」,這就給後世坐實了一個很大的誤解:道,是不可知,不可說的。
  • 《道德經》四十二、四十三
    《道德經》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道乃開天地萬物,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東東,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它【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41章)】,老子要向大家描述這個玄之又玄的東西,故在第一章即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章)】,又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無中生有?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復旦王德峰教授的國學講座上,提到《道德經》中這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要得福,先行福。要行福,先知福。《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感悟】《道德經》的第一部分,是「五千言」的一個總論。第一章是進入《道德經》的大門,是《道德經》的靈魂所在。《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是要告訴大家什麼是「道」,如何理解「道」,用什麼方法認識「道」,認識「道」有什麼用處,認識「道」的重要性。作為全書的開始,老子全章就講了一個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