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據長沙馬王堆漢帛本,《道經》第一章第一句原文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譯文】「道」,是可以言說的,但我這裡要說的「道」,不是人們通常所指的「道路」,而是「永恆之道」。
【句式】並列句,包括兩個分句(轉折關係),共用一個主語。第一個分句「道,可道也」,主語是「道」,謂語是「可道也」;第二個分句「道,非恆道也」,主語是「道」,謂語是「非恆道也」。
【釋義】理解這句話的關鍵,是要準確把握三個「道」字。第一個「道」,是普通名詞,指的是「道」這個字本身;第二個「道」,是動詞,意思是「言說」,即利用人類語言的概念體系和邏輯體系來明確表達;第三個「道」字,是哲學名詞,與「恆」結合在一起,表示「永恆之道」或者說「大道」,也就是自然的本原及其規律。
【評析】人們通常說起「道」這個字,通常是指「道路」或「途徑」,而我在這裡要說的「道」,是「永恆之道」或者說「大道」,也就是自然的本原及其規律,這就引出了《老子》(又稱《道德經》)中最根本的概念之一,那就是「道」。
「道」與「德」,是先秦道家學派的根本概念。其中,「道」指的是自然的本原及其規律,包括作為客觀實在的「道體」和作為道體之規律的「道法」,也就是「體」和「用」;而「德」,則是指道體聚散的動力機制及其表現,包括存在之德(客觀實存)、化物之德(聚合為萬物)、賦生之德(賦予生命力以對抗自然力)、生養之德(親養子女)、溥惠之德(王者普澤天下萬民)、度化之德(超越社會而回歸自然),前三者屬於自然之德(人類之外),後三者則歸入社會之德(人類之間)。
從根本上掌握了「道」和「德」這兩個概念,才有了把握《道德經》根本思想的可能。因為《道德經》包括上下兩卷,即《德經》和《道經》,前者是王者之道,講的是社會,也就是王者如何統御民心;後者是自然之道,講的是自然,也就是大道如何統御萬物。
【詩文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版權屬於:北京泰和道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Beijing Ty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