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道?
「道,甲骨文=(行,四通的大路)+(人,行者),表示一個人行走在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首」表示動腦筋;「止」表示行走,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用「又」(抓)代替「止」(行走),表示牽拉引路。有的金文用由「爪」(抓)、「又」(抓)、「曰」(說明)構成的代替,強調「牽引、說明、嚮導」的含義。篆文綜合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造字本義:動詞,嚮導、帶路,給不知方向的人引路。」——《象形字典》
「道,所行道也。」——《說文解字》
所以,道的本義為:人所走的路(四通大路),這裡隱含了人所行的目的地。所以,可解釋道為: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
金文的「道」,有了「嚮導、牽引、帶路」 的含義。金文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而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所以老子的「道」,應該包含「嚮導、牽引、帶路」之義。
2、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第一個「道」,是本義的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
第二個「道」,綜合了金文含義,有走到目的地、和牽引、帶領他人走到目的地(為他人走到目的地做嚮導)兩重含義。
所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意思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能夠讓人走到目的地,能夠牽引、帶領他人走到目的地(為他人走到目的地做嚮導),但這樣的道,並不是恆久不變的道。#金文館#
3、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名,甲骨文=(口,叫喊)+(夕,黃昏、冥暮),表示天黑時呼叫孩子回家。」——《象形字典》「名,自命也。」——《說文解字》
名,是事物的名稱,指代著事物的本身,包含著事物的特徵、屬性等在人的意識中的意象,它是來自人的認知系統的概念。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意思是:人所認知的事物,能夠用人認知系統去認知、描述,這樣的認知、描述,並不是永恆不變的認知、描述。
4、哲學含義
「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站在人的角度上推而廣之,「道」是生命活動及人生各種目標實現的過程。進一步推而廣之,「道」是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有參與過程的事物(存在),有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有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趨勢。
所以我們看到:在中國的文化裡,「道」代表著存在的源頭,代表著存在的本真,代表著存在運動變化的道路、規律、趨勢。
因此,哲學的「道」是這個世界的一切的一切,它包含著人、人的思想、行為的一切存在及其過程,包含著人的一切。
人和「道」,是局部和整體的關係,人的一切的一切根本無法脫離 「道」。 正如《禮記.中庸》中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人的一切作為(包括想和做),都是「道」,從這個意義上說,「道」是淺顯平易的。由於人認知的局限性,終極的「道」,那個「是一切存在的源頭、本真,是一切存在的一切運動變化的過程,代表著終極的真理」的「道」,卻又是遙不可及的。
「名」是事物的名稱,指代著事物的本身,包含著事物的特徵、屬性等在人的意識中的意象,它是來自人的認知系統的概念。對應 「道」,「名」包括了人的認知系統產生的一切概念。
在人的世界裡,萬物都經歷著生住異滅的變化過程,人也在經歷著生老病死的變化過程,存在(道的組成部分)的運動變化,使得人可以認知的「道」也在發生著變化,加之人認知的局限性,造成了人的主動作為,不可能完美地契合終極的「道」。
所以;能夠讓人走到目的地,能夠牽引、帶領他人走到目的地(為他人走到目的地做嚮導)的「道」,並不是恆久不變的「道」;能夠用人認知系統去認知、描述的「名」,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