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哲學‖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2021-01-11 漢字的魅力667899

1、什麼是道?

「道,甲骨文=(行,四通的大路)+(人,行者),表示一個人行走在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首」表示動腦筋;「止」表示行走,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用「又」(抓)代替「止」(行走),表示牽拉引路。有的金文用由「爪」(抓)、「又」(抓)、「曰」(說明)構成的代替,強調「牽引、說明、嚮導」的含義。篆文綜合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造字本義:動詞,嚮導、帶路,給不知方向的人引路。」——《象形字典》

「道,所行道也。」——《說文解字》

所以,道的本義為:人所走的路(四通大路),這裡隱含了人所行的目的地。所以,可解釋道為: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

金文的「道」,有了「嚮導、牽引、帶路」 的含義。金文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而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所以老子的「道」,應該包含「嚮導、牽引、帶路」之義。

2、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第一個「道」,是本義的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

第二個「道」,綜合了金文含義,有走到目的地、和牽引、帶領他人走到目的地(為他人走到目的地做嚮導)兩重含義。

所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意思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能夠讓人走到目的地,能夠牽引、帶領他人走到目的地(為他人走到目的地做嚮導),但這樣的道,並不是恆久不變的道。#金文館#

3、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名,甲骨文=(口,叫喊)+(夕,黃昏、冥暮),表示天黑時呼叫孩子回家。」——《象形字典》「名,自命也。」——《說文解字》

名,是事物的名稱,指代著事物的本身,包含著事物的特徵、屬性等在人的意識中的意象,它是來自人的認知系統的概念。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意思是:人所認知的事物,能夠用人認知系統去認知、描述,這樣的認知、描述,並不是永恆不變的認知、描述。

4、哲學含義

「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站在人的角度上推而廣之,「道」是生命活動及人生各種目標實現的過程。進一步推而廣之,「道」是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有參與過程的事物(存在),有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有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趨勢。

所以我們看到:在中國的文化裡,「道」代表著存在的源頭,代表著存在的本真,代表著存在運動變化的道路、規律、趨勢。

因此,哲學的「道」是這個世界的一切的一切,它包含著人、人的思想、行為的一切存在及其過程,包含著人的一切。

人和「道」,是局部和整體的關係,人的一切的一切根本無法脫離 「道」。 正如《禮記.中庸》中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人的一切作為(包括想和做),都是「道」,從這個意義上說,「道」是淺顯平易的。由於人認知的局限性,終極的「道」,那個「是一切存在的源頭、本真,是一切存在的一切運動變化的過程,代表著終極的真理」的「道」,卻又是遙不可及的。

「名」是事物的名稱,指代著事物的本身,包含著事物的特徵、屬性等在人的意識中的意象,它是來自人的認知系統的概念。對應 「道」,「名」包括了人的認知系統產生的一切概念。

在人的世界裡,萬物都經歷著生住異滅的變化過程,人也在經歷著生老病死的變化過程,存在(道的組成部分)的運動變化,使得人可以認知的「道」也在發生著變化,加之人認知的局限性,造成了人的主動作為,不可能完美地契合終極的「道」。

所以;能夠讓人走到目的地,能夠牽引、帶領他人走到目的地(為他人走到目的地做嚮導)的「道」,並不是恆久不變的「道」;能夠用人認知系統去認知、描述的「名」,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名」。

相關焦點

  • 「道德妙要」恆道第一: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原文】據長沙馬王堆漢帛本,《道經》第一章第一句原文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第一個分句「道,可道也」,主語是「道」,謂語是「可道也」;第二個分句「道,非恆道也」,主語是「道」,謂語是「非恆道也」。【釋義】理解這句話的關鍵,是要準確把握三個「道」字。
  • 何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是老子《道德經》的開篇之言。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其實有偏差,原文其實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朝避漢恆帝的諱才改的。
  • 恆道釋義,恆道亦可道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其《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東方哲學》中給予中國哲學的道以極高評價:「道就是道路、方向、事物的進程、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和基礎。」中國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在其被譽為「千古萬古至奇之作」的《天問》中也提出了「遂古之初,誰傳道之?」的終極之問。
  • 道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相傳由春秋時期老子所著。內部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主要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道德經》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由著重引述了有關宇宙自然萬物的運動規律,由此而推演出來的哲學觀念,至今仍然是世界哲學界的一大重要瑰寶。
  • 《道德經》第一章 解讀老子
    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筆者按:我們知道,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其《道德經》第一章就提出「道」。
  • 《道德經》解讀(第一篇):道 可 道 , 非常 道
    《道德經》第一篇原文:道 可 道 , 非常 道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之 始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何意?為何放在《道德經》首句
    其中,創建道家學說的老子和他的著作《道德經》無疑是最耀眼的。《道德經》在我國享有「萬經之王」的美譽,影響力巨大,即使放在全球範圍內來看,總發行量也僅次於《聖經》,被看作是東方智慧的集大成者。全書僅有5162字,但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修身養性,安邦治國,辨析事理等多個領域,在實用性、哲理性、啟發性上都很突出,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學科,都能從《道德經》裡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此書第一章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看作是老子道家思想的引子,這句話基本闡述了老子眼中的宇宙之道和自然之道是大象無形的。
  • 笑談《道德經》,《道經》卷四和光同塵
    第4章 和光同塵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一章,從《道德經》來說是極普通的一篇,之所以拿出來說,是因為對顯性世界實在太重要了。(這段古文字我實在懶得去打字解釋,就開始正文吧。)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段《天道》的臺詞,大家都不會陌生。而「和光同塵」這4個字,其實是所有宗教的終極奧義。挫銳,解粉,和光,同塵。
  •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全解析(建議收藏)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中的恆與《易經》恆卦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與通行本略有不同,一個為'恆',一個為'常','常'一般解釋為永恆不變,就不夠準確。朱謙之說:…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若不可變,不可易,則安有所謂常者?老子的道是變動不居的,說永恆準確,不能說不變。所以程頤說: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
  • 《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泛指哪些方面的內容?
    元趙孟小楷《道德經》〈局部〉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本土文化一直是由儒教與道教來充實支撐的,這兩個教派主要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儒教崇尚仁、義、禮、智、信,道教在儒教的基礎之上又延伸了新的哲學思想與內涵。金粉小楷長卷《道德經》〈局部〉先秦時期的屈原還發出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感言。
  • 《道德經》第一章,如何解讀和領悟「道」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說,「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一章的意思是,「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但是「道」不是恆久不變的;「名」是可以用文辭來表述的,但是「名」也不是恆久不變的。「無」是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 老子說:道可道,非 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和名是什麼意思?
    但是有一種聲音,包括所有的眾生,這就是「佛音」、「本性」 的聲音,如果我們修行這種聲音,可以提高我們的振動,提升我們的等級越來越高,從外表上看,也許和以前沒有什麼不同,但 是身體會放光,講經的時候,人家都喜歡聽,要度人很簡單,因 為我們的振動改變了,變得比較柔和,可以令人安心、令人解脫, 他們的振動會被我們的振動所包圍,我們給他們好的振動,把他 們壞的振動消化掉。
  • 苟東鋒: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馮友蘭將這一致思方式概括為「負的方法」,並認為其為中國哲學的基本特質。然而,此一論斷忽略了儒家對形上學言說問題的獨特理解。大致來看,儒家之「道」是否「可道」並非一個純理論問題,而決定於言者或聽者的德性和修養。就理論現象而言,孔子之後,儒家大量談「道」論「性」,一些儒者還對「道」或「性」何以可言做了深入思考。思孟學派率先通過新形名學的思路對此進行了初步解答,卻依然遺留下若干問題。
  • 劉先銀悟《道德經》道的核心就是有和無
    道是老子《道德經》中提出的最高哲學範疇,老子的哲學是活生生的,其原因皆由「道」生一切。道的核心就是有和無,「有」就是《易經》的象,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現象。無與有同,出而異名,即本質與現象是一致的……道是無形質的「無」落向有形質的「有」而產生天地萬物的一個變化過程。開篇這十二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經》的自然哲學思想總綱。無與有是世界產生過程的兩個階段。有是現象,無是本質。
  • 苟東鋒 | 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如所周知,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家率先注意到其形上學與言說的關係問題,並做了明確回答。這表現在其對「道」與「名」(道說,言語)之關係的處理上。《老子》開篇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來說,這兩句話表明老子認為其形上學的主要或說唯一術語「道」是不可言說的。當然,所謂「不可言說」並非「不言說」,而是以經過反思之後的「正言若反」的方式而表現的「無名」之「名」。
  • 學術 | 苟東鋒: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儒家的「道」及其術語譜系是否「可名」呢?儒家對於此一問題的重視程度顯然不如道家,但也並非毫無考慮。通過梳理儒家對於名言問題的考察,尤其是張載對於「名」的反思,我們有望得到一條儒家對於其理論言說方式問題的基本線索。近代以來,在中西哲學比較的視野下,一些學者重新關注形上學的言說和表顯問題,其中以馮友蘭先生所提的「負的方法」最負盛名。
  • 01輕鬆讀懂《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ǎ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解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如同繞口令一樣的話,既是《道德經》開篇之句,也成了人們日常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經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