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中的恆與《易經》恆卦

2020-12-23 運鵬的國學論壇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與通行本略有不同,一個為'恆',一個為'常','常'一般解釋為永恆不變,就不夠準確。

朱謙之說:

…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若不可變,不可易,則安有所謂常者?

老子的道是變動不居的,說永恆準確,不能說不變。所以程頤說:

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

'恆'既有永恆之義,又有變化之義,萬變不離其中。

如果單說'恆'是變化,那不叫恆,如果說'恆',永恆不變,那也不叫恆。

帛書《老子》用的'恆'比通行本用的'常'略微好些,不過都要正確理解它的意思。

從這裡可以看出,帛書《老子》雖然有很多異體字、有錯別字、有缺損,但是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理解了'恆'的真義,再來看《易經》恆卦,就不會解釋錯了。

首先看《大象傳》:

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

恆卦,上雷下風,打雷、起風、下雨這是自然規律,從恆卦教導我們,要立一個永恆的目標,為之努力奮鬥。

俗話說'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長立志'。

立長志,就是要確定一個長遠的奮鬥目標。

《大象傳》是從恆卦永恆之義來說的。《彖》說:

恆,久也。

恆,長久、久遠。也是從永恆之義來說的。

彖辭是解釋卦辭的,恆卦辭「亨,無咎,利貞「,說的是永恆之義,「利有攸往「,說的是變化之義。

我們看恆星,就是像太陽一樣的星星,永遠都發著光,相對位置不變,這是它守恆的一方面。

據天體物理學家說,太陽也有燃燼的時候,看到的星星慢慢離我們遠去,這是它變化的一方面。

太陽在燃燒

所以只有相對的永恆,沒有絕對的永恆。

太陽東升西落,四季的交替,基本上是永恆的,但是每天、每年也有很大的變化,這就是恆卦的道理。

恆卦還告訴我們,有時事物的發展變化成螺旋形的,它有一個中心,繞著這個中心不斷變化。

所以我們立身處世要立足於一個中心,把握一個中心不動搖,不斷攀登頂峰。

國家的方針政策也有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有時事物發展變化成波浪形,有波峰,有波谷。

處於事業頂峰時,要戒驕戒躁,再不可冒進,因為到頂了,物極必反,開始走下坡路。

這時候也不要慌張,保持心態平衡,更需要努力,可以讓波幅越來越小。

處於低谷時不要灰心喪氣,保存好自己的實力,堅持下去,事物是變化的,只要勤奮努力,事業發展就逐漸逐漸上升。

這些都是恆卦帶來的啟示。

對於恆卦,《程氏易傳》上的一段話有很好的解釋:

天下之理未有不動而能恆者也,動則終而復始,所以恆而不窮,凡天地所生之物,雖山嶽之堅厚,未有能不變者也。…,惟隨時變易,乃常道也。

程頤用'惟隨時變易'解'常道',符合老子的意思,與帛書《老子》'恆道'的意思一樣了。

相關焦點

  • 《周易》恆卦,夫妻之道
    《易經》恆卦,恰恰就是那個愛情之旅上的GPS導航儀。「A diamond is forever」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珠寶大王」戴·比爾斯的這句廣告語,呼應了《易經》的第32卦——雷風恆。《易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鹹卦重點講變則通,恆卦重點講通則久。恆卦原文:恆。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 帛書老子德道經原文
    版本來源說明:以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為綱,缺字以乙本補之,均缺字以河上公章句補之,還原為小篆、金文,綜合辨析上下文義、形、音、韻,推測傳抄之誤,校之以音、形、意適當之字。以此形成<老子道德經溯源字表>,取表中簡體列,按帛書原序排版,德經在上,道經在下。
  •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
  • 何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是老子《道德經》的開篇之言。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
  • 看易經恆卦的6點忠告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易經《恆》卦的恆久之道,你會驚訝的發現我們的先哲對於世事的洞察是多麼睿智!恆卦,把堅持做一件事情的過程分為六個段落去分別考察:1、激情期,2、平穩期,3、畏縮期,4、游離期,5、自滿期,6、驕躁期。
  • 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解釋「道可道非常道」
    文章對帛書《老子》、《老子》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關於首章的三種斷句方式進行了對比考察,並指出「在『名』『欲』之前斷句,在目前已有的《老子》文本來看有最大的合理性。」         同年,焦國成發文《老子「道可道」歧解辨正》,指出關於「道可道,非常道」的三種歧解並逐條進行了反駁。在此基礎上,文章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世人通常認為的一切可道之道或可行之道,皆非恆常之道也」。
  • 輕鬆學《易經》:發現老子讀《周易·易象》的文稿——《文子·上德》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其實有偏差,原文其實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朝避漢恆帝的諱才改的。
  • 48帛書《老子》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又弗盈也
    提示詞:[論道] 普遍性 道虛 [論德]守中 和光同塵【原文】道盅[chōng]而[néng]用之又弗盈也淵呵[a] 似萬物之宗(這就是韻文)這個虛就來自道,這個世界都來自於道,誰又能離開道呢!?【概義】老子所說的「道」,就跟中國人說的「氣」一樣,讓西方人很是摸不著頭腦。道是虛空無為的,然而使用她又好像永遠也有窮盡的時候。道無比的深邃,好似萬物的宗主。
  • 道德經的哲學‖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象形字典》「道,所行道也。」——《說文解字》所以,道的本義為:人所走的路(四通大路),這裡隱含了人所行的目的地。所以,可解釋道為: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金文的「道」,有了「嚮導、牽引、帶路」 的含義。金文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而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所以老子的「道」,應該包含「嚮導、牽引、帶路」之義。
  •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到底什麼意思?
    《道德經》開篇就來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千百年來,對於這句話的解讀,各執一詞莫衷一是。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它與全文的主題思想是什麼關係?「道可道非常道」一詞共有三個「道」字,它們有相同的含義嗎?我們都知道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同的語境、語氣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有時候甚至意義相反。
  • 中國象棋中的易經智慧
    象棋發展至今,歷經數次變革,有語云萬物類象,我們不妨把象棋還原到易經中,一起來看看裡面蘊藏的易經智慧。象棋分紅方黑方,這可以看作陰陽。最開始中間楚河漢界分隔來,隨著棋局進展就開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棋盤九列十橫,河界兩側各成「九五之尊」,是為將帥。
  • 被故意篡改的道德經與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對比
    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道論45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46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恆也。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曾經有網友留言說《易經》不是《周易》,當然這樣的說法也對,那對於《周易》或《易經》這本書,到底哪種叫法比較合適呢?如果按照日常口語的叫法,《周易》即是《易經》,《易經》即是《周易》,就像我們通常說的《老子》即是《道德經》,《道德經》即是《老子》。
  • 《道德經》第一章 解讀老子
    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筆者按:我們知道,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其《道德經》第一章就提出「道」。
  • 老子為什麼會用「道」字,表示他思想境界中「道」的內涵?
    不管是王弼版的《道德經》,還是更早的《帛書老子》,都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斷成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給大家解讀過,老子的學識決定了他在函谷關寫《五千言》的時候,用了大量甲骨文的字義,這種漢字源頭性的字義在老子的那個時代,都是屬於曲高和寡沒有幾個人能看懂的。所以,在老子之後,更是不可能有人能懂。
  •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全解析(建議收藏)
    所以,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就是告訴大家以後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下面的句子更好「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說此兩者來源於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得上玄妙、深遠。
  • 老子所言不「虛」——道衝,而用之又弗盈也
    心裡說這《老子》到底講了個神馬呢!果然是應了那句「玄之又玄」啊。但是自從我開始研讀高明老師的《帛書老子校注》以後,便再也沒有這般苦惱了。老子所說的「道」,是一個寂然虛邈 又似乎是一種唾手可及的存在。道深藏在宇宙萬物的後面,也隱藏在我們周圍,同時也是心靈的境界。在這浩瀚無際的道境之中,蘊含著天地萬物的本源,而我們人類的內心 又怎能不取法於道呢,這就是老子的邏輯。
  • 老子的「道可道」與「羅素悖論」
    那麼,「羅素悖論」與老子的「道可道」有什麼關係呢?因為新的集合定義具有了最大的包容性,「故幾於道」。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不太符合日常的語法,也有許多不同的理解。有古文字學者對此經過反覆推敲考證,從詞詁、語法到語義,列出了所有可能的解釋,幾經否定,始得真義。
  • 《老子》開篇第一句,兩千多年來竟一直被誤解?真正含義又是什麼
    道家為諸子百家中較早產生的一家,其思想對後來的儒、墨、法、兵、縱橫、陰陽等諸家思想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是中國文化極為重要的大源頭。道家最重要的著作眾所周知便是《老子》,其五千言微言大義,發幽探微。也正因為其過於簡約,在後世流傳過程中也產生了諸多誤解,其中誤解較多的則推開篇首句: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