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與通行本略有不同,一個為'恆',一個為'常','常'一般解釋為永恆不變,就不夠準確。
朱謙之說:
…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若不可變,不可易,則安有所謂常者?
老子的道是變動不居的,說永恆準確,不能說不變。所以程頤說:
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
'恆'既有永恆之義,又有變化之義,萬變不離其中。
如果單說'恆'是變化,那不叫恆,如果說'恆',永恆不變,那也不叫恆。
帛書《老子》用的'恆'比通行本用的'常'略微好些,不過都要正確理解它的意思。
從這裡可以看出,帛書《老子》雖然有很多異體字、有錯別字、有缺損,但是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理解了'恆'的真義,再來看《易經》恆卦,就不會解釋錯了。
首先看《大象傳》:
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
恆卦,上雷下風,打雷、起風、下雨這是自然規律,從恆卦教導我們,要立一個永恆的目標,為之努力奮鬥。
俗話說'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長立志'。
立長志,就是要確定一個長遠的奮鬥目標。
《大象傳》是從恆卦永恆之義來說的。《彖》說:
恆,久也。
恆,長久、久遠。也是從永恆之義來說的。
彖辭是解釋卦辭的,恆卦辭「亨,無咎,利貞「,說的是永恆之義,「利有攸往「,說的是變化之義。
我們看恆星,就是像太陽一樣的星星,永遠都發著光,相對位置不變,這是它守恆的一方面。
據天體物理學家說,太陽也有燃燼的時候,看到的星星慢慢離我們遠去,這是它變化的一方面。
所以只有相對的永恆,沒有絕對的永恆。
太陽東升西落,四季的交替,基本上是永恆的,但是每天、每年也有很大的變化,這就是恆卦的道理。
恆卦還告訴我們,有時事物的發展變化成螺旋形的,它有一個中心,繞著這個中心不斷變化。
所以我們立身處世要立足於一個中心,把握一個中心不動搖,不斷攀登頂峰。
國家的方針政策也有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有時事物發展變化成波浪形,有波峰,有波谷。
處於事業頂峰時,要戒驕戒躁,再不可冒進,因為到頂了,物極必反,開始走下坡路。
這時候也不要慌張,保持心態平衡,更需要努力,可以讓波幅越來越小。
處於低谷時不要灰心喪氣,保存好自己的實力,堅持下去,事物是變化的,只要勤奮努力,事業發展就逐漸逐漸上升。
這些都是恆卦帶來的啟示。
對於恆卦,《程氏易傳》上的一段話有很好的解釋:
天下之理未有不動而能恆者也,動則終而復始,所以恆而不窮,凡天地所生之物,雖山嶽之堅厚,未有能不變者也。…,惟隨時變易,乃常道也。
程頤用'惟隨時變易'解'常道',符合老子的意思,與帛書《老子》'恆道'的意思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