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道德經》中第一章為: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從帛書本)
在《德道經》「十五篇」中,此章屬於《道篇第十三》開篇,具有總攬《道經》的作用。此段文句存在民間系統版本與文人系統版本的斷句之爭。上文屬於文人系統版本的斷句,是符合文言語法邏輯的。
民間系統版本作:「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此種斷句以河上公本為代表,執著於「有」和「無」的概念,卻忽視了文言語法。「……,……也」為判斷句式,「無名」、「有名」之「名」為名詞,解為形態、表象。「名天地之始」中「名」作動詞屬誤解,「名」沒有叫做之義,「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之「名」與「可名」之「名」一致,作動詞,解為表述、展現。帛書本中「欲」之後有「也」,「也」具有標點功能,所以斷句不可能在「無」和「有」之後。
兩個「萬物」,而非「天地」,是與《德道經》結尾中的「萬物」呼應的。玄,按《玄女經》「世有七玄」,為宇宙維度,含有律動變化。
這段文句的下文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天下有始……」在河上公本中屬第五十二章,在帛書甲本中前後都有分隔標註點,表明這一小節文句的位置混亂了,不在此處。之所在置於「恆也」之後,是因為上下文有呼應。「沒身不殆」與「恆」在語義上相近,上下呼應。各版本的混亂從「恆也」之後就開始了。
這兩段文句之間還存在一種特殊的關係。兩段之中都有「恆」、「始」、「母」三個詞彙,第二段定義了「恆」並解讀了「始」與「母」的關係。兩段上下呼應相連,第二段就構成了對第一段中「恆」、「始」、「母」的註解。這種整段下文對上文的詞彙作註解的情況,在老子文中只此一處。這也反映了《道經》開篇的難解,為防止造成歧義,作者故作註解,以理清重要詞彙的邏輯關係。
釋義:
大道可以說出來,不是恆久的大道。形態表象可以展現出來,不是恆久的形態表象。沒有形態表象,是萬物的初始;有形態表象,是萬物的本源。所以常常沒有欲望,以體悟萬物之妙;常常有欲望,以認知萬物的邊際範圍。無名和有名同出一體,無欲和有欲同出於人,不同的名稱而稱呼的對象相同。宇宙自然的維度處在律動運轉之中,這是各種思想奧妙的門徑。
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並以之為美,醜的觀念就產生了;都知道什麼是善,這樣不善的觀念就產生了。有和無的相互轉化,難和易的相互形成,長和短的相互顯現,高和下的相互補充,音和聲的相互應和,先和後的相互跟隨,是永恆的。天下有初始,作為天下的本源。既已取得了天下的本源,通過它就知道其發展變化的結局;既已知道了結局,重新再守住本源,就終身沒有危險。